2020-01-06 15: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新北法院行政庭員額法官 高琪
接到《我在法院三十年》徵文通知時
我正在路上,
這個題目不禁勾起了
我對過往的回憶。
三十年前,我現在乘車的道路還是農田。三十年後,常州不僅寬敞的馬路縱橫,還有了高架、有了地鐵;三十年前我進鐘樓法院工作的時候,鐘樓法院還是在北大街和鐘樓檢察院共用一個民宅院落辦公。三十年後,全市法院都有了獨立、現代化的辦公場所。
我在法院工作的三十年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從發軔到深入的三十年,正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三十年。這三十年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外在可見的是城市面貌的變化,法院自身建築、硬體的迭代升級;內在的、中國法治的進程和演化,雖不可顯然外見,但我們這些親歷者、參與者卻是可以明晰地用心去感知的。往事歷歷在目!
1988年初夏,錦瑟年華的我來到鐘樓法院實習,1989年8月正式參加工作。短暫地在民庭工作了一段時間,恰逢行政庭初創成立後,不久我就調入了行政審判庭。可以說我在法院的這三十年,是與中國行政訴訟事業同生共長的三十年。
行政訴訟正式進入新中國法治架構體系,始自1990年1月1號《行政訴訟法》正式施行。這反映了我國治國理念的一次飛躍,即,必須把權力置於監督之下,即使是人民政府,其宗旨是為人民服務,也必須接受人民監督,必須在架構上進行權力制衡的設計。
行政訴訟開展初期,很多政府機關並不了解,甚至有牴觸情緒。我曾經接到過一位時任市公安局局長的電話:我是老某啊,我是代表人民專政機關的,我怎麼成了被告,怎麼還給我發傳票?這一幕發生在三十年前。
三十年後的今天,一次庭審休息,我偶然聽到區公安局法制辦一位負責人在電話裡回答基層派出所的執法規範請示:「賭博機開著的狀態可以處理誰,沒開的狀態可以處理誰……」經過30年的司法實踐,行政機關主動依法行政,主動接受法律約束的意識已非當年可比。
法律的施行
是可以規範社會行為、
影響社會發展方向的!
誠然!
回首我在法院三十年的工作歷程,
自覺也用自己的綿薄之力
為中國法制建設添過磚加過瓦。
30年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因拆遷而產生的案件佔了行政訴訟案件的不小比例。我在辦案過程中,不僅僅局限在就案論案,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研究和思考。
我根據自己的案例所撰寫的《對產權不明的房屋不能直接進行裁決》《建房執照面積可以補償 違章建築面積不能補償》《曹建興訴常州市房屋拆遷補償安置裁決案》等被收入《中國審批案例要覽》《房屋拆遷案例精析與審理實務》等國家級刊物。在其後不斷修訂的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中,可以看到我輩司法實踐思考結晶的影子。
2001年,溧陽市第二人民醫院訴常州市工商局行政處罰案,當時審理分歧較大,我的審判意見經思考整理後寫成的《醫院向病人收取保險費 工商是否給予行政處罰》被《人民法院案例選》收入,並得到省高院調研案例一等獎。當院長親自帶著我到省高院受獎那一刻,我感到此前為此案疑難之處所做的斟酌、思考都是值得的。
眾所周知,中國的法治建設一直處在進行時,我們在司法實踐中碰到無明確法律條文可對照的案件不勝枚舉。這就考驗我們法官對立法精神的參悟,對具體案件抽絲剝繭的能力。1992年的《杜文權個人合夥案》也讓我記憶深刻。此案的發生遠早於1997年2月國家才出臺的規範個人合夥行為的《合夥企業法》。杜文權是臺灣商人,我的審理結果讓他非常滿意,他不僅給我送了錦旗,此前他對「大陸這麼年輕的女法官能否審清如此複雜的案件」的顧慮也煙消雲散,該案例也被收入《中國審判案例要覽》。
三十年的司法實踐、探索所得,國家、省、市級專業刊物、資料庫收錄了我幾十篇的文章,其中有4篇案例被《中國審判案例資料庫》收入,《北大法意法學論著庫》《中國法律知識資源總庫論文庫》《中國審判案例要覽》《人民司法》等也有文章收入。
中國的法官和西方發達國家的不一樣,我們不能像他們一樣,只需要完成案件審理工作,我們還擔負著普法的任務。
利用節假日去行政機關為他們送法普法、進行以案說法,是我們的工作常態,也為此能在市級演講評比中,我成為了第一批常州法治大講堂主講人之一。在院領導的支持下,我還主辦了新北法院的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主導成立了我市第一個環保巡迴法庭和國土資源巡迴法庭。
2010年我的一篇有關農民工優先參保的司法建議成為該年度全省法院十大司法建議之一。
回首法院工作30年,在組織的培育下,我從一名初出茅廬的書記員,逐步成長具備庭審掌控能力、疑難案件辨析能力的行政審判領域的專家型法官,2017年晉升為四級高級法官。
記得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身為某廠車間主任,沒讀過多少書卻擁有技術最高等級證書的父親叮囑我要克勤克儉、辛勤敬業。用今天一個時髦的詞,這就叫做工匠精神吧!我的父親是工廠的工匠、我是司法戰線的「工匠」。
驀然想起了我喜歡的
一部電影的經典臺詞:
俯首耕耘,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30年曆程並未隨風而逝,
我們還行走在來路上!
作者:高 琪
供稿:新北法院
原標題:《我在法院三十年 | 高琪:與行政訴訟同生共長三十年》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