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48年,梁武帝蕭衍太清二年,這一年是梁武帝蕭衍在位的第47年,也是他一生當中的第85個年頭。
在當時若論在位時間長短,梁武帝僅僅輸給了西漢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若論活得時間長短,在這之前的歷代皇帝中,他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即便加上後世,也只是輸給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一人而已。
在當時論權謀論治國,在位47年的蕭衍,已經足夠位列南朝第一帝,然而,梁武帝蕭衍終究不能算是南朝第一帝。這一切只是因為只因他多活了一年,而他在位的最後一年的那件事,不僅摧毀了他的皇位,也毀掉了他的名聲,更是毀了他的國家。這到底是一件什麼事兒?
公元548年正月,東魏大將河南王侯景來降,梁武帝龍心大悅接納了他,正是這件事改變了蕭衍人生最後一年的命運。
三姓家奴,倒戈將軍
侯景,鮮卑化羯人,成年後橫行鄉裡,剛開始參加北魏懷朔鎮鎮兵,驍勇有力,善長騎射,後來隨著「六鎮起義」反魏。爾朱榮剿滅起義軍後在其帳下效力,爾朱榮被高歡誅滅後,投靠了高歡。
侯景雖然為人殘暴,然而每次打仗所掠得的財物都賜給將士,所以侯景的軍隊戰鬥力很強,很受高歡的重用,派他率兵10萬鎮守河南,就是說,黃河以南直到南梁邊境,洛陽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都是侯景的地盤。
侯景對高歡非常敬重,卻非常不待見高歡的長子高澄,稱呼他為鮮卑小兒。高歡病重時,怕侯景不服高澄,高歡打算除掉侯景,於是寫信招侯景入朝,侯景顯然也不是省油的燈,他知道高王一死,自己必定大禍臨頭,於是在高歡死後,他就反了。
侯景統治的河南,處於東魏、西魏、南梁三國的交界處,屬於四戰之地,他倒向哪一方,哪一方勢力定會大增,於是他就開始盤算著把自己賣個好價錢。
首先,他想到了西魏宇文泰,宇文泰在與東魏高歡的對峙中總是落在下風,在侯景心中認為,自己傭兵十萬是去雪中送碳,不是錦上添花,宇文泰一定會感恩戴德重用自己,哪知道宇文泰比他還狡猾,對侯景說,想來我這,可以,人過來,兵留下,侯景哪裡會同意,兵是他的生命,要兵不是要他的命嗎。
高澄年齡雖然不大,二十來歲,卻是個梟雄,讓慕容紹宗領兵攻打侯景,侯景打仗是厲害,但慕容紹宗是他的剋星,侯景打敗,只好帶著800親信向南投靠梁武帝蕭衍。
為此南梁朝廷還就侯景問題專門開了個碰頭會,有大臣主張侯景反覆無常,誰能保證他會衷心為南梁效力呢?此時,南梁與東魏和平相處,如果接納了東魏的叛徒,會不會撕破兩國關係呢?有大臣主張侯景在走投無路時來投奔你,你不收以後還會有人來投奔你嗎?況且,侯景打仗很厲害,用他牽制東魏,對梁也沒有什麼損失。兩派大臣意見不統一。
晉朝南渡後,北上收復中原一直是每一個南朝皇帝繞不開的心結,也是爭取民心穩固政權的重要手段,處於此種考慮,梁武帝接納了侯景。此時的梁武帝還不知道,他的這一決策,猶如在粱朝內部放了一顆定時炸彈,這顆炸彈立在那裡只等待那顆點燃它的火星。原來,侯景這人人品不好,算上高歡,侯景可是已經換了三個東家了,每換一個東家都會與前東家為敵,這一次投奔梁武帝會不會再來一次倒戈呢?
驅虎吞狼,高澄設局
梁武帝的這一舉動,對西魏宇文泰來說,讓他躲過了一場浩劫,對東魏高澄來說,是他發兵南下攻打粱朝的好機會。原來慕容紹宗在打敗侯景後差點就活捉了侯景,侯景情急下對慕容紹宗說,「如果我死了,將來你還有何用呢」,意思就是「飛鳥盡,良工藏,狡兔死,走狗烹」,慕容紹宗於是把侯景給放了。
高澄
高澄對於此事也沒有追究慕容紹宗,不管慕容紹宗出於何種目的放了侯景,對高澄來說,最終驅虎吞狼的效果已經達到了,他知道以侯景反覆無常的性格,只要在粱朝混的不如意,一定會造反的,侯景造反,粱朝自顧不暇,自己率兵南下攻城略地,粱朝拿什麼來抵擋,況且自己手中還有一張牌,把這張牌打出去加速侯景造反,到時東魏、西魏、梁三足鼎立的格局,首先會從東魏、粱朝之間打破,進而滅梁也不是問題。
此前,梁武帝曾派蕭淵明北上攻打東魏接應侯景投降,蕭淵明被東魏高澄擒獲,一直沒殺他,此時正派上了用場。高澄讓蕭淵明給梁武帝寫信,信中說「可以放蕭淵明回去,條件是兩國修好」。
梁武帝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曾經四次出家當和尚,竟然要大臣出錢把他贖回來才肯當皇帝,接到蕭淵明的信後,感動的落淚,就同意了兩國修好的建議。
侯景知道此事後,怕梁武帝把他當禮物送給高澄,因此不同意兩國修好,上表請求率兵攻打東魏,梁武帝不許,又上表請求娶當時豪閥大族王謝兩家的女子,就是要以豪族的實力當自己的護身符,梁帝對侯景說「你的身份太低了,配不上王謝的女子」,侯景對此時懷恨在心,攻破建康城後才有了王謝兩族的慘禍。
梁帝拒絕了侯景的要求,派人與高澄商議兩國修好事宜,侯景對此終日惴惴不安,他小人出身,看誰都像個叛徒,於是有了反叛之心,實際上梁帝曾經安慰他說「自從你歸順後,你我君臣大義一定,我不會把你交給高澄,失信於你」。
當然,中間過程相當複雜,侯景屢次反對兩國修好,梁帝也不痛快,侯景假冒蕭淵明的筆跡替高澄給梁帝寫了封信,「用侯景來換蕭淵明回梁」,梁帝竟然也同意了,侯景於是決定造反。
靠800人造反,侯景為什麼會成功
侯景剛投降時只帶了800人,這點兵馬要造反哪裡夠呢,於是他找到了蕭正德,兩人一拍即合,侯景在外面造反攻打建康,蕭正德在建康相應,裡應外合。
蕭正德
蕭正德,臨川王蕭宏之子,蕭衍的侄子,起初蕭衍沒有子嗣,收蕭正德為養子,蕭正德有望被立為太子,後來蕭衍有了自己的嫡親兒子並立為太子,蕭正德與太子失之交臂,懷恨在心。侯景找到蕭正德,雙方各有目的,侯景首先為了保命其次為了當權臣,蕭正德為了那把龍椅,兩人就勾結起來了。
公元548年8月,侯景率領8000人從壽陽騎兵發動叛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插建康,梁帝派蕭正德指揮京師軍隊在長江邊上阻擊侯景軍隊,因為兩人早就約定裡應外合,因此侯景順利度過長江,將梁武帝蕭衍包圍在建康臺城。
兵貴神速,侯景在各路勤王大軍到達之前完成了對建康的包圍,八月十日起兵,十月二十日渡江,十月二十四日到達建康,十月二十五日開始攻擊臺城,即宮城。剛開始時,梁帝蕭衍看到侯景只有8000人沒當回事,各位大臣也輕敵不在意,當看到侯景、蕭正德勾結攻打臺城時,想突圍已經晚了。
此時建康城裡有兩萬多士兵,平民十幾萬,外面還有十幾萬的勤王軍隊,按理說侯景叛亂是沒有成功的希望的,但此時詭異畫面出現了,勤王大軍將侯景包圍,侯景又將梁帝包圍,各勤王將領卻是誰也不動,侯景對梁帝提這要求提那要求,梁帝都全部答應,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公元549年三月,中間過了將近5個月。
侯景起兵以快制靜,糧草帶的不多,梁帝突然被圍城內糧食不足,梁帝只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侯景卻能穿過各勤王大軍補充給養,有這樣的勤王軍隊,梁帝還會有何指望。
這些勤王的將領大多是蕭氏子孫,他們圍而不攻,都不願意作出頭鳥,就是怕與侯景消耗過大,他們眼中的目標已經不是梁武帝蕭衍本人了,而是他屁股下坐著的皇帝位。如果跟侯景拼的慘烈,他們只能夠在消滅侯景之後的爭鬥中當一回觀眾,殊不知,在侯景眼中,他們才是真正的觀眾,免費的觀眾。
梁帝餓死,侯景篡國
公元549年3月,侯景攻入臺城,勤王軍隊散去,5月梁武帝在臺城餓死,原太子登基,蕭正德啥都沒撈著。侯景控制了朝堂,自封為「宇宙大將軍」,551年自己當了皇帝,國號「漢」,552年陳霸先將他打敗,建立陳朝。
在人生最後一年,當初那個殺伐決斷毅然起兵討伐東昏侯蕭寶卷的蕭衍不見了,也沒有了剛開始即位時的英明睿智,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老邁昏聵沉迷於佛教的老人,假如讓他回到548年,梁武帝蕭衍還願不願意要活這最後一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