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已經用習慣了,那麼繁體字有恢復的必要嗎?

2020-12-04 小虎有話說

近代中國,由於歷史原因,社會動蕩,人民普遍貧窮,這就導致了知識與文化在傳播與獲取方面的困難,所以簡化漢字之初最重要的目的在於,不影響大的文字含義的基礎上,降低語言的學習和書寫難度,而事實證明,這是卓有成效的。

要說完整表意,肯定是繁體字更為優秀,甚至象形文字那是頂尖,但是我們要看時代的發展和需要,而一部分人喜歡繁體字,一些老人的知識結構基於繁體字,這也沒讓人家硬改,至於病態地叫囂著繁體字就是優秀,就是Bigger,那只是借著繁體字的由頭找找存在感,文化,雖然可以通過形式體現,但是所有的精神都是內容更為重要一些。所以個人推薦,像答主這樣的語言學習者,可以從字源入手,理解字的發展脈絡和含義,之後可以學習簡體字,因為這更便於交流,畢竟中國大陸的文化生產目前來看是基於簡體字的。

我真心覺得所謂的簡體字、繁體字之爭很幼稚也很無聊。簡體字也好繁體字也罷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和隸書、楷書一樣,沒有優劣之分,都是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現在的中國人急功近利,連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還沒整明白,就嚷著要革新除舊,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看法也有一代人的局限。存在即合理。如果連這個都要噴,那我們真是又回到批林批孔,禮崩樂壞的年代了。允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是民族文化興盛的保證吧。存在即合理,任何能夠延續至今的文化現象,無論糟粕還是精華都有它必然的合理性。

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在當下無法充分論證其存在具有阻礙時代發展的情況下,盲目的去反對。其次,漢字的演變本身就是中華文化傳統及歷史變遷和革新的過程,我並沒有把這兩者對立和分割開來!相反我一直強調的是繁體字也是中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其中也蘊含了大量的中華文化的精華,這些精髓之處是簡體字無法體現更無法取代的,因此當代人不應該從現有的文化體系下將其剔除。

再者,舉例「批林批孔」我想表達的是,我個人反對文革式的簡單而又粗暴的文化批判。而反對繁體字在我看來就像這樣一場毫無邏輯可言的文化運動,是不可取的。最後,我非常讚賞貼主的觀點,中華文化作為唯一傳承至今的古文明,得益於其兼容並蓄的開放姿態。我們討論的並不是繁體字是否該被廢的問題,而在於強調,我們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對待如今並不統一的華人文化現象以及該秉承什麼樣的意識來對待所謂的「大中華圈」文化。海峽對岸還在流行繁體字,粵語在海外華人圈裡比普通話更像官方語言。但是我們有必要去強調簡體字或者普通話的正統地位嗎?

相反,我們更要理解中華文化本身就是多樣化的,並著力去保護這些多樣化。把繁簡之爭擴大化純粹是一些人別有用心,在製造衝突話題。漢字從甲骨金鼎以下不斷演變,順應社會時勢與需求,慢慢潛移默化。某些人非要強調這些小差別只是在製造對抗,僅此而己。

其實簡體字的歷史是比較久的。以前人寫字是繁簡不分。說明繁體和簡體是同時存在的。並不是簡體字就沒多久歷史。還有我看得懂繁體字,我是學歷史專業的學生。我老師也是比較推崇繁體字的。我不贊成恢復繁體字。我覺得文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沒有必要恢復繁體字。簡體字既然存在,存在即合理。

我覺得不是故意舍簡體而用繁體的都不應該被質疑被攻擊,識繁書簡本來就應該是一個現代的包容的中國大陸人應該具有的品質,倘若有一天台灣回歸了,我希望中國官方可以強制推行識繁書簡,就像學習古代的文言文一樣,正宗的繁體字可以描述出漢字的文化傳承,至於官方語言什麼的,那得政府考慮了。

個人倒一直挺喜歡繁體字的,也曾經鑽研過繁體字。畢竟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繁體字不能被消失,簡體字也應該要普及。通過簡體字,大家能很快學習到知識和文化,有利於知識文化的傳播,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中華文化的精髓與深厚的底蘊,才能永遠地將我們的文明世代傳承。而且,事實證明簡體字的掌握,並沒有使我們忘記繁體,卻讓我們對中華文化多了一份自豪與眷戀。

簡體和繁體,先不論「象徵」「國風」「驕傲」之談,文字存在的意義僅僅是「傳承」而已,無論繁簡。繁也好簡也好皆為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方塊字」,都是華夏的文化,文字既然成功的傳承了下來,附帶著傳承下來了更廣奧的東西,為什麼偏偏要糾結於繁體還是簡體?所以我個人倡導在認識簡體字而有能力學習繁體字的情況下還是認一認繁體字好,畢竟這是提高自我文化素養的其中之一。那些看不慣繁體的人們他們身為國人當然有發言的權力,更有權利選擇使用繁體還是簡體。如果有個別人不選繁簡而選擇對別人人身攻擊的話,大可不必理會。

簡體字大多都是歷史進程中基於實用性而創造出來的,為什麼會自然去這樣創造,當然是因為其進步性,論簡體漢字並不比繁體漢字表意差什麼,都已經高度符號化了,但是簡體易學易寫,所以會被創造出來,大勢所趨。近年來是官方大力規範和推進普及簡體字,加速了進程而已,即使官方不推進,漢字也會漸漸實現這個簡化過程。由於一些歷史原因,部分人使用的標準漢字仍然是繁體字,簡化速度不平衡造成了一定溝通障礙,因此會互相褒貶。個人還是支持簡體字,縱觀漢字發展史,都是由繁入簡的,既然已經實現了簡化的規範使用,沒有必要再倒退發展。繁體字依舊有部分簡體字不能代替的作用,所以不應該被忘記。

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是分不開的。文字的每一次改進都是文化的巨變。秦朝統一文字,焚書坑儒,但是也給漢字幾千年的發展做了鋪墊,相同的文字才是一個文明,即中華。

中國簡體字的推行也是由於中國政府的支持推動。簡體字替換繁體字,是在幾百年前就開始的,只是沒有官方的認證。中國政府經過多次簡化運動,最終在1964年開始編印《簡化字總表》,並在1986年正式發表。簡體字成為中國大陸官方文字。中國文化亦在那一段時間經歷了驚濤駭浪,用巨變來形容不為過。在如今,仍然有人對那段歷史有很深的牴觸而不接受簡體字。我想說的是,既然中華文化在那樣的境地也沒有死亡,那麼經歷了死亡而沒死就叫做浴火重生。漢字現在分為一簡一繁,有它的歷史和政治原因。我支持簡體字,因為簡體字方便普及,學起來相對簡單,而且也繼承了中華文化。我不反對繁體字,繁和簡都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哪一個更先進更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哪一個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中華文化包羅萬象,能共存的東西,我覺得不包括文字。不同的文字可以在兩個地方使用,作為文化的兩個分支。但兩種文字共存於一群人不現實。沒有哪個文明會用兩種語言記載歷史吧。如果兩種文字存於一體,最終會淘汰出最適合的那一個。

簡繁對立是確實存在的,但不是因為文化,而是因為政治。很多人的思想裝的不是文化,而是政治文化。中國人思想受到政治影響的人很多,還有極多熱血而憤青。所以要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千萬不要以偏概全。中國人有思想有文化的,依然只是極少數,她的金字塔尖甚至很尖。可能你接觸的那一部分人正好素質極高造成了這種認知,但這說明你還沒有充分了解中國。作為一個作家,寫之前還是了解一下嘛。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並不是忽悠人的,但我的愚見,仁義禮智信,跟政治相關性太高。就如我,了解一個文化,就看他們的著名作家,著名思想家藝術家。我推薦中國古典詩詞,四大名著,近現代的老舍,魯迅,魯迅、巴金、老舍、冰心、蕭紅、蕭軍、朱自清、鬱達夫、徐志摩等等。

我的觀點是:著實沒必要將簡化漢字這一現代化行為與傳統、歷史對抗起來。繁體字不用反,多少年後它自然有它的去處:圖書館的古籍善本室、博物館的氮氣櫃;簡體字呢也不一定能用多久,可能我們一千年後的子孫會使用另一種字體,簡體字就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繁體字一樣待在博物館了。

能留下的dna和神韻,肉體與文字只是載體。我個人傾向認為中華文明立於世界的合法性,不來自他數千年的歷史,而在於他在未來能比別人走得更遠,故而鴉片戰爭後我們放棄策論放棄孔孟,繼而擁抱格物致知、三酸兩鹼和煉鋼鑄炮;而這些更需要白話文、簡化字來普及義務教育及科學素養。您的求同存異姿態無錯,但是在整體看,這存在千餘年的繁體字在歷史的長河中意義幾何,我是存疑的——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基本能表達我的態度。我認為研究繁體字是有意義的,盲目拔高則大可不必。

相關焦點

  • 恢復「繁體字」有無必要?
    陳寅恪,他在臨死還要留下遺囑,他的作品不能用簡體字出版,一定要用繁體而且要豎排。吳宓:「嚼字今來不識字,掃盲我老竟成盲」。以上這些人生活在繁體字簡化的年代,他們身為大家是反對使用簡體字的。但是現在很多人將重新使用繁體字提上議程。
  • 為何臺灣港澳用繁體字,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用簡體字
    沒了自己沒了美觀,於是呢就終止的那批漢字,實行了我們現在所用到的簡化字吶,在臺灣呢由於在大陸時期呢,他們就有簡化漢字的計劃,於是到了臺灣之後呢,由於國共的對立,他們終止了這個計劃,因為他們認為啊,他們的繁體字更能代表中國文化,於是呢產生了這種文化的競爭,直到現在在臺灣依然用著繁體字,那麼香港和澳門為什麼也用繁體字呢,因為啊,新中國在成立之初,實行的這種簡化字的標準
  • 中小學教繁體字 有必要嗎
    你認識繁體字嗎?先別急著說「不認識」,我相信中國所有的大媽和大爺,多多少少都認識幾個,比如:「發」、「萬」、「東」等等,近期出了個熱搜話題,中小學生該不該學習繁體字?這事,你怎麼看?中小學生該不該學習繁體字。
  • 恢復繁體字將是一個大工程
    原標題:恢復繁體字將是一個大工程  知名導演馮小剛近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小組討論中,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並增加到小學課本裡,引發網友熱議。昨日,本報記者對幾位深圳文化學者進行了電話採訪。正方認為,恢復繁體字有利於中華文化復興;反方認為,完全恢復繁體字既不可能也沒必要。
  • 繁體字掃盲有無必要 繁有繁的理簡有簡的道
    反對  沒必要當必修課  簡體字相比繁體字來說,在美觀上是差了些,但最大的優點就是方便,認起來容易。這就夠了。文字,如果讓人覺得不方便,學起來困難,甚至是摧殘身心的,實在沒有必要繼續下去,這或許是1956年出臺《漢字簡化方案》的最根本原因。簡體字已經推廣幾十年了,已經深入人心了。再走「回頭路」,顯然是不可能的,也無實際意義,相反,會帶來資源的浪費。這就像改名一樣,改一個地名似乎很容易,但給老百姓帶來的麻煩和浪費卻是驚人的。  其實,即便是在中學裡推廣繁體字,也會遇到實質性的困難。
  • 中國還有哪些地區用繁體字,繁體字是否高大上,應該被恢復嗎?
    經過國家的文字專家的修訂,終於有了簡體字,人們能吃飽飯,簡體字又容易辨識,書寫。所以廣大人民的識字率越來越高,文盲率越來越低。除了我國的大陸用簡體字。還有一些地區用繁體字。比如說:香港,澳門,臺灣。他們為何不用我們的簡體字,因為那個時候他們還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我們見香港,臺灣,澳門的報紙,覺得繁體字也很厲害嘛。感覺有點高大上,為何這些地區文盲率那麼低呢?
  • 大陸有必要恢復繁體字的使用嗎?原因是什麼?
    繁簡字的鬥爭已經持續很多年,近兩年有很多學者呼籲繁體字的回歸,並且隨著國民文化的躍升,今後這種呼聲會更多,可是恢復繁體字到底是必要之舉還是畫蛇添足呢?首先我們肯定一點,簡體字並不是胡寫亂畫而來,是根據歷史淵源和書寫脈絡而創作的。
  • 我對恢復繁體字和嘲笑簡體字的看法
    有些「國學大師」要求廢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了幾十年的簡化字,恢復原來的繁體字。理由之一就是:繁體字是國寶,不能變化。只有文字不變化,一萬年之後的人們讀古人的書,不會有距離感。把漢字簡化了,是一種割斷傳統文化的愚蠢行為,所以必須要恢復繁體字。
  • 熊丙奇:必修繁體字有必要嗎
    熊丙奇 教育學者簡化字用了幾十年,除了古書和一些書法作品,人們難覓繁體字蹤跡。不過上周六下午,被稱為「千分大考」的復旦水平測試,語文第一題就是辨別繁體字書寫錯誤,讓不少考生乾瞪眼。有人感慨這些字「見都沒見過,怎麼可能知道用得對不對?
  • 為什麼有人主張恢復繁體字?與簡體字相比哪個好?
    為什麼有人主張恢復繁體字?與簡體字相比哪個好?繁體字和簡體字的爭論一直是一個很熱烈的話題,無論哪一方都有絕對的支持者,那麼我們今天也來討論一下,繁字體和簡體字到底哪個更加優秀?是不是應該恢復繁體字,放棄簡體字。
  •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文/古今名將錄我們都知道,現如今人們使用的大多數都是簡體字,無論是平常所見,還是平常所寫,很少再看見繁體字,因為簡體字相比較於繁體字更能讓人看懂,更能讓人明白,其實我國不是一開始就使用的而是簡體字,在正式推行簡化字之前,使用的都是繁體字,但是現如今也是有地區依然在使用繁體字,比如臺灣、香港以及澳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
  • 有專家提議應「恢復」繁體字,卻被網友噴,沒事找事
    最近在網上「恢復」繁體字的聲音越來越大,而且理由也相當的合情合理,但是有相當多的網友反對「恢復」繁體字,並怒噴專家,說他們沒事找事。他們說簡體字讀起來沒有韻味。那他們為什麼不讀繁體字的文物呢?而且古人的文章都是有繁體字版的,絕對不會存在沒有繁體字版的問題。既然他們不喜歡,不習慣簡體字,為何不自己使用繁體字?為什麼要拖著所有中國人改變?
  • 為什麼寫書法要用繁體字,難道簡體字就不能體現書法之美嗎?
    簡繁之爭已經很久了,在書法方面其實沒必要爭論這個,原因是顯而易見的,簡體字只是為了社會的發展,便於使用而做的改變,很多字簡化之後都失去了原有的美感。書法創作多用繁體字甚至異體字(因為一幅作品要避免重字,掌握足夠多的異體字也是基本功),既有臨帖練習帶來的習慣,也有社會通行規範簡體字之後使用繁體字帶來的藝術感。在古代,繁體字是通用字,而簡體字是新中國建國之後才推廣的。
  • 簡體字的「這」,和繁體字的「這」,有區別嗎?
    有朋友問:簡體字的「這」,和繁體字的「這」,有區別嗎?這兩個字在意義上沒有區別,就是將走之底上面的「言」字簡化成為「文」字。都是作指示代詞用,和「那」字相對。有很多熱愛繁體字的朋友,總是說繁體字更美、更有意義。簡體字破壞了中華民族傳統漢字的美感,特別是建國後的簡化,簡直就是對漢字的侮辱。這些朋友一直在呼喚繁體字回歸,認為繁體字才真正代表中國文化。其實這相當不靠譜。文字是什麼?是語言的載體。
  • 寫書法用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這個問題為何一直爭論不休?
    在我們上學的時候就已經有簡體字和繁體字這兩種寫作方式,而在近幾年來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講的都是簡體字,因為簡體字符合中國文化和人們對字要求快速表達的想法。所以國家也大力推行簡體字,字體的簡化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讓工作效率更高,這是中國文化進步的表現,也是中國文化邁向歷史的一個新起點。
  • 為什麼港澳臺堅持用繁體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反而用簡體字?
    簡體字發布後,在社會在取得了很大的反響。可由於第一批簡體字太少,民間開始了自己的簡體字運動,有自創的,也有從中國搬用的,再加上仍在使用的繁體字,使得新加坡的文字系統出現混亂。等到蔣介石想明白「反攻」無望,回過頭準備搞漢字簡化的時候,發現大陸已經搞好了,而且搞得還不錯。這個時候,漢字簡化就成了政治問題,大陸用簡體字,臺灣就要用繁體字。
  • 簡體字遭遇尷尬,該不該恢復繁體字?其實有第三種選擇
    主要變化情況如下圖所示:所以,漢字簡化,不僅僅是減少複雜字型的筆畫那麼簡單,還減少了通行漢字的整體數量。該不該恢復繁體字?近些年來,經常能聽到關於恢復繁體字的呼聲。當然也有不少反對者,而支持者中不乏專業領域內的學者。
  • 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們要恢復繁體字嗎
    當今漢字有兩個版本,繁體字與簡化字,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倡導寫簡識繁,這就是書寫用簡體字,但你要具有認識繁體字的能力。理解中國文字歷史的傳承和沿革。現在反對簡化字,恢復繁體字是歷史倒退,沒有出路的。
  • 簡體字打敗了繁體字?
    譬如,外國人赴大陸學中文者早就遠遠超過去臺灣求學者;原來使用繁體字的東南亞國家之中,馬來西亞改用了簡體字,新加坡則推行「識繁寫簡」;「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仍通行繁體字,但在民間用字上,細微的變化已經發生;甚至在臺灣,大陸原版的簡體字書籍越賣越好,閱讀簡體字的人正在增加……  有臺灣學者指出,這股潮流,已經很難阻擋。
  • 恢復繁體字有沒有必要?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其實要不要恢復繁體字這個問題,我們如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可能會更清晰一些,我們分四部分進行討論一下:從文字的演變看為什麼要進行簡化?是怎樣簡化的?簡化有哪些利弊影響?我們應當怎樣去看待這個問題?甲骨文已經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而且用筆、結字、章法這些書法要素也在甲骨書寫中有所體現。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從雜亂無章的記錄符號到系統嚴密的甲骨文,這個過程是漢字結構化、規範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