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由於歷史原因,社會動蕩,人民普遍貧窮,這就導致了知識與文化在傳播與獲取方面的困難,所以簡化漢字之初最重要的目的在於,不影響大的文字含義的基礎上,降低語言的學習和書寫難度,而事實證明,這是卓有成效的。
要說完整表意,肯定是繁體字更為優秀,甚至象形文字那是頂尖,但是我們要看時代的發展和需要,而一部分人喜歡繁體字,一些老人的知識結構基於繁體字,這也沒讓人家硬改,至於病態地叫囂著繁體字就是優秀,就是Bigger,那只是借著繁體字的由頭找找存在感,文化,雖然可以通過形式體現,但是所有的精神都是內容更為重要一些。所以個人推薦,像答主這樣的語言學習者,可以從字源入手,理解字的發展脈絡和含義,之後可以學習簡體字,因為這更便於交流,畢竟中國大陸的文化生產目前來看是基於簡體字的。
我真心覺得所謂的簡體字、繁體字之爭很幼稚也很無聊。簡體字也好繁體字也罷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和隸書、楷書一樣,沒有優劣之分,都是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現在的中國人急功近利,連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還沒整明白,就嚷著要革新除舊,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看法也有一代人的局限。存在即合理。如果連這個都要噴,那我們真是又回到批林批孔,禮崩樂壞的年代了。允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是民族文化興盛的保證吧。存在即合理,任何能夠延續至今的文化現象,無論糟粕還是精華都有它必然的合理性。
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在當下無法充分論證其存在具有阻礙時代發展的情況下,盲目的去反對。其次,漢字的演變本身就是中華文化傳統及歷史變遷和革新的過程,我並沒有把這兩者對立和分割開來!相反我一直強調的是繁體字也是中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其中也蘊含了大量的中華文化的精華,這些精髓之處是簡體字無法體現更無法取代的,因此當代人不應該從現有的文化體系下將其剔除。
再者,舉例「批林批孔」我想表達的是,我個人反對文革式的簡單而又粗暴的文化批判。而反對繁體字在我看來就像這樣一場毫無邏輯可言的文化運動,是不可取的。最後,我非常讚賞貼主的觀點,中華文化作為唯一傳承至今的古文明,得益於其兼容並蓄的開放姿態。我們討論的並不是繁體字是否該被廢的問題,而在於強調,我們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對待如今並不統一的華人文化現象以及該秉承什麼樣的意識來對待所謂的「大中華圈」文化。海峽對岸還在流行繁體字,粵語在海外華人圈裡比普通話更像官方語言。但是我們有必要去強調簡體字或者普通話的正統地位嗎?
相反,我們更要理解中華文化本身就是多樣化的,並著力去保護這些多樣化。把繁簡之爭擴大化純粹是一些人別有用心,在製造衝突話題。漢字從甲骨金鼎以下不斷演變,順應社會時勢與需求,慢慢潛移默化。某些人非要強調這些小差別只是在製造對抗,僅此而己。
其實簡體字的歷史是比較久的。以前人寫字是繁簡不分。說明繁體和簡體是同時存在的。並不是簡體字就沒多久歷史。還有我看得懂繁體字,我是學歷史專業的學生。我老師也是比較推崇繁體字的。我不贊成恢復繁體字。我覺得文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沒有必要恢復繁體字。簡體字既然存在,存在即合理。
我覺得不是故意舍簡體而用繁體的都不應該被質疑被攻擊,識繁書簡本來就應該是一個現代的包容的中國大陸人應該具有的品質,倘若有一天台灣回歸了,我希望中國官方可以強制推行識繁書簡,就像學習古代的文言文一樣,正宗的繁體字可以描述出漢字的文化傳承,至於官方語言什麼的,那得政府考慮了。
個人倒一直挺喜歡繁體字的,也曾經鑽研過繁體字。畢竟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繁體字不能被消失,簡體字也應該要普及。通過簡體字,大家能很快學習到知識和文化,有利於知識文化的傳播,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中華文化的精髓與深厚的底蘊,才能永遠地將我們的文明世代傳承。而且,事實證明簡體字的掌握,並沒有使我們忘記繁體,卻讓我們對中華文化多了一份自豪與眷戀。
簡體和繁體,先不論「象徵」「國風」「驕傲」之談,文字存在的意義僅僅是「傳承」而已,無論繁簡。繁也好簡也好皆為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方塊字」,都是華夏的文化,文字既然成功的傳承了下來,附帶著傳承下來了更廣奧的東西,為什麼偏偏要糾結於繁體還是簡體?所以我個人倡導在認識簡體字而有能力學習繁體字的情況下還是認一認繁體字好,畢竟這是提高自我文化素養的其中之一。那些看不慣繁體的人們他們身為國人當然有發言的權力,更有權利選擇使用繁體還是簡體。如果有個別人不選繁簡而選擇對別人人身攻擊的話,大可不必理會。
簡體字大多都是歷史進程中基於實用性而創造出來的,為什麼會自然去這樣創造,當然是因為其進步性,論簡體漢字並不比繁體漢字表意差什麼,都已經高度符號化了,但是簡體易學易寫,所以會被創造出來,大勢所趨。近年來是官方大力規範和推進普及簡體字,加速了進程而已,即使官方不推進,漢字也會漸漸實現這個簡化過程。由於一些歷史原因,部分人使用的標準漢字仍然是繁體字,簡化速度不平衡造成了一定溝通障礙,因此會互相褒貶。個人還是支持簡體字,縱觀漢字發展史,都是由繁入簡的,既然已經實現了簡化的規範使用,沒有必要再倒退發展。繁體字依舊有部分簡體字不能代替的作用,所以不應該被忘記。
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是分不開的。文字的每一次改進都是文化的巨變。秦朝統一文字,焚書坑儒,但是也給漢字幾千年的發展做了鋪墊,相同的文字才是一個文明,即中華。
中國簡體字的推行也是由於中國政府的支持推動。簡體字替換繁體字,是在幾百年前就開始的,只是沒有官方的認證。中國政府經過多次簡化運動,最終在1964年開始編印《簡化字總表》,並在1986年正式發表。簡體字成為中國大陸官方文字。中國文化亦在那一段時間經歷了驚濤駭浪,用巨變來形容不為過。在如今,仍然有人對那段歷史有很深的牴觸而不接受簡體字。我想說的是,既然中華文化在那樣的境地也沒有死亡,那麼經歷了死亡而沒死就叫做浴火重生。漢字現在分為一簡一繁,有它的歷史和政治原因。我支持簡體字,因為簡體字方便普及,學起來相對簡單,而且也繼承了中華文化。我不反對繁體字,繁和簡都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哪一個更先進更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哪一個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中華文化包羅萬象,能共存的東西,我覺得不包括文字。不同的文字可以在兩個地方使用,作為文化的兩個分支。但兩種文字共存於一群人不現實。沒有哪個文明會用兩種語言記載歷史吧。如果兩種文字存於一體,最終會淘汰出最適合的那一個。
簡繁對立是確實存在的,但不是因為文化,而是因為政治。很多人的思想裝的不是文化,而是政治文化。中國人思想受到政治影響的人很多,還有極多熱血而憤青。所以要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千萬不要以偏概全。中國人有思想有文化的,依然只是極少數,她的金字塔尖甚至很尖。可能你接觸的那一部分人正好素質極高造成了這種認知,但這說明你還沒有充分了解中國。作為一個作家,寫之前還是了解一下嘛。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並不是忽悠人的,但我的愚見,仁義禮智信,跟政治相關性太高。就如我,了解一個文化,就看他們的著名作家,著名思想家藝術家。我推薦中國古典詩詞,四大名著,近現代的老舍,魯迅,魯迅、巴金、老舍、冰心、蕭紅、蕭軍、朱自清、鬱達夫、徐志摩等等。
我的觀點是:著實沒必要將簡化漢字這一現代化行為與傳統、歷史對抗起來。繁體字不用反,多少年後它自然有它的去處:圖書館的古籍善本室、博物館的氮氣櫃;簡體字呢也不一定能用多久,可能我們一千年後的子孫會使用另一種字體,簡體字就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繁體字一樣待在博物館了。
能留下的dna和神韻,肉體與文字只是載體。我個人傾向認為中華文明立於世界的合法性,不來自他數千年的歷史,而在於他在未來能比別人走得更遠,故而鴉片戰爭後我們放棄策論放棄孔孟,繼而擁抱格物致知、三酸兩鹼和煉鋼鑄炮;而這些更需要白話文、簡化字來普及義務教育及科學素養。您的求同存異姿態無錯,但是在整體看,這存在千餘年的繁體字在歷史的長河中意義幾何,我是存疑的——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基本能表達我的態度。我認為研究繁體字是有意義的,盲目拔高則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