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不自欺,不欺人,不被欺

2020-12-14 騰訊網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授權圖片 | 滕首詩 攝

作者:儒學君

來源:儒風大家(ID: rufengdajia)

原標題:南懷瑾:不自欺,不欺人,不被欺

南懷瑾:任何一個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死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

如果能逃出了這三樣的話,就跳出三界外,真正的高境界了。

1

不自欺

一個人對自己認知清晰,不欺騙自己,其實很難。

孔子初次參加祭祀典禮,很多規矩都不懂,於是請教身邊的人。

有人就責備孔子,怎麼這麼不懂禮。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我不懂規矩,不能假裝懂,所以要請教,這樣才能不出岔子。

對自己誠實,是一種極高明的智慧。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容易被蒙蔽。

就像是狐假虎威的狐狸,因為背後有老虎撐腰,所以百獸闢易。

漸漸地,其他動物的恭維讓它飄飄然,覺得自己真的天下第一了,然後去挑釁了大象,最終慘死森林。

有時候,一個人的能力強,很可能是藉助了其他力量,別人奉承你,未必你自己能力強。

有可能是你的位,也有可能是他們見識太淺。

蘇軾曾經擔任朝廷的禮部尚書,聲名顯赫。

很多人就奉承他,說他一肚子的錦繡文章,但是蘇軾有很清醒的認識。

他知道自己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

時刻保持反省的狀態,保持謙遜,一個人才能去掉外在的遮蔽,認清自己。

2

不欺人

一個人不欺騙自己,才能不欺騙別人。

保持內心的真誠,才能不向別人使用狡詐的手段。

蘇軾在烏臺詩案中「因言獲罪」,被人尋章摘句,扣上了反對皇帝的帽子,九死一生。

後來新黨垮臺,舊黨起復,蘇軾得以重返朝堂。

當時舊黨打壓一個新黨言官。同樣是「尋章摘句,羅織罪名」。

蘇軾反對,說,這其中的滋味我嘗過,不願意讓別人嘗。

言事無罪。這是宋朝的鐵律,也是蘇軾內心的自由。

他不能欺騙自己說:對待政敵,不擇手段也是合理的。

所以他不能「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因為不欺己,所以不欺人。

只要內心的閘門不曾鬆懈,無論外界多汙濁,我們始終都能保住內心的善良。

3

不被人欺

一個人不自欺,不欺人,那麼誰又能欺騙得了你呢?

蘇軾一生歷經波折,在朝—外放—貶官—還朝—外放—貶官,大起大落,飄零四海。

如果他肯自欺,或者肯欺人,他的仕途就不會這麼坎坷。

就像他的朋友章敦,欺騙自己說,官場就這樣,我也就跟著一起混吧,開始自欺、欺人,於是官途順暢。

蘇軾的不自欺,不欺人,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真誠。

不迴避問題,不遮蔽問題,總是和挫折黑暗正面對抗。

這是一種煎熬,遠不如章敦隨波逐流來得舒服。

但,因為煎熬所以思索,所以讀書,所以寫作。

人生在世,若不自欺,誰沒有無法解答的困惑?

他熟讀儒釋道經典,用自己的思考去解答自己人生中的困惑。

最終自由出入儒釋道三家,世事洞明,淡然豁達。

人生的通達哪裡來?

在不斷的反省中來,在不斷的煎熬裡來,在不斷的思考裡來。

不自欺,不欺人,是智慧的源頭。

歷經風雨,他一眼就能看到人心裡,又有誰能欺騙他呢?

人,因為有「自欺」,才會「欺人」,最後當然要「被人欺」。

人不自騙,誰又能騙了你呢?

換言之,

人要自愛,才能愛人,最後自然可被人愛。

人要自尊,才能尊人,這樣才能使人尊你。

人要自立,才能立人,這樣才能讓別人立你。

王陽明說:「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一切問題都是自身的問題,都是自己內心的問題。

不要管外界的環境如何,只要修好自己的身,守住自己的心,人生自然能得圓滿。

儒風大家:國學愛好者聚集地,超優質國學內容原創號。有溫度,有價值,有趣味,儒風大家,伴你讀懂中國文化。

心學公眾號招募運營負責人員及合作夥伴公告請點擊: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的現實版意義:自欺、欺人、被人欺,勸君思量莫入戲
    因此,本文從生活中原有的「模特兒」會使人類的通感集中體現「特殊情境」的「重現」與「反覆」性這一個層面,來闡釋「阿Q」的三個特徵:自欺、欺人、被人欺。其實提到的「自欺、欺人、被人欺」,是從南懷瑾的一篇文章裡看到的。
  • 馬來西亞年度漢字「騙」帶來職場啟示:不自欺、不欺人、不被人欺
    說白一些就是:果因倒推、向內反思,不自欺、不欺人、不被人欺的看本質找答案。一、兩側風口笑話不同的思考方式雷軍早些年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這是正向思維,講的是向外求、順勢而為。馬雲在浙商年會上講過「風過了,摔死的都是豬」,這是逆向思維,強調「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講的是逆向思維練內功。
  • 欺人自欺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欺人自欺,自欺:自我欺騙。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出自:宋 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八:「因說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近義詞有:自欺欺人、掩耳盜鈴,反義詞有:實事求是,欺人自欺是貶義成語,可作謂語、定語、賓語;指相互欺騙。
  • 南懷瑾:不高也不低,不好也不壞…
    南懷瑾先生說,世界上任何人,一輩子只做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就是被人欺。你看世界上的人,能不能逃出這三樣事?能逃出了這三樣的話,就跳出三界外了。不自欺,不欺人,不被人欺,就是煉心了。以此來論,我們都是一群自欺欺人的人。
  • 「誠心實意」:自欺者必欺人,不欺人就在於不自欺,恥己欺於人
    現在說的一個人心性「實誠」,就是形容人的心意真實、真誠和敦樸、厚實。在古代的經典文獻中,「誠」與「實」二字意義相通,「心」與「意」二者內涵相近。「誠心實意」,也可說「誠意實心」。從人生價值觀上言,「誠心實意」,就是不自欺欺人。自欺者,意不誠;欺人者,心不正。意誠心正,就是修身之自得。
  • 人善 人欺 天不欺(深度好文)
    兩柱有一副對聯是:「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讀過之後當時我就感到心靈深處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善良的人會受惡人的欺侮,但從因果規律看,他不會永遠被人欺侮。惡人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
  • 人善人欺,天不欺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人若欠你,天必還你。1、善良之人,上天佑之說起大衣哥朱之文,相信大家都會想起善良、厚道,而與大衣哥相伴的話題,總是離不開鄉鄰的惡意刁難,人性的貪婪、醜惡。登上星光大道的人有很多,但能如大衣哥般一直保持高熱度,高流量的人少之又少,儘管鄉鄰的刻薄讓大衣哥苦惱不堪,但上天從沒欺過大衣哥,反而對他青睞有加。這不,大衣哥又因為人性的醜陋而登上了熱搜。
  • 善良的人,人欺天不欺;算計的人,人讓天不讓
    佛經曰:千算萬算,不如老天一算,你若善良,人若欺你,天會幫你!善良的人,不會怨天恨地,不會算計利用別人,不會去爭搶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得到了用心珍惜,失去了坦然從容,把得失看淡,不爭,也不屑去爭!其實,大可不必,佛曰:人若欺你,天會幫你,天意難違。所以,不用改變,繼續做個好人,自然有上天庇佑;那些做壞人的人,也會有命運去懲罰他,因為老天從來不會放過半個好人,也不會放過半個壞人。做人,不可太狡詐,一定要做個善良的人。
  • 央視春晚「被滿意」 網友批自欺可以不要欺人
    而15日的《廣州日報》報導,在某門戶網站對今年春晚的滿意度調查上,截至今日零時記者截稿前,認為「好」的只佔15.2%,不到兩成,46.5%的人認為不好。  應該承認,實施調查的主體不同,其滿意度出現差異是正常的,但調查結論大相逕庭就極不正常了。
  • 為官當思三不欺
    《史記》云:「子產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父,民不忍欺;西門豹治鄴,民不敢欺。」「三不欺」的故事流傳至今、影響深遠,雖說結果都是「不欺」,但達到「不欺」的方法卻各有側重,其中蘊含的理念頗可玩味。三年之後,鄭國治理得「門不夜關,道不拾遺」。人們稱頌子產說:「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子產去世時,鄭國百姓「丁壯號哭,老人兒啼」,說:「子產去我死乎!民將安歸?」孔子也哭著說:「子產,古之遺愛也。」  子產相鄭,事無巨細、親力親為,並且做到了明察秋毫,故「民不能欺」。
  • 做人就是要實誠,不自欺
    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孔子說: 鬼神之在天地間,微妙莫測,其德行盛大,無以復加。 鬼神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死為鬼神,祖先叫鬼,有遺愛在人的則為神。祭祀鬼神,是對祖先的感恩,慎終追遠。祭神如神在,講究的是一個「誠」字。
  • 人厚道,天不欺
    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從不是精明的人,而是厚道的人。厚道的人,為人實誠不欺騙,待人誠懇不刻薄,做事坦坦蕩蕩。這樣的人,不僅能贏得別人的好感,還能夠獲得更多人的幫助。01厚道,是一個人的最大底牌。人最大的底氣,源自於自身的品德。就像《周易》中那句話說的:「 君子以厚德載物。」
  • 學佛者最容易犯這三個毛病,南懷瑾因此幾十年都不講真正的佛法
    南懷瑾先生曾說:「我從離開臺灣之前到現在,差不多十年時間,不講真正的佛法。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佛法沒有人修的,包括你們諸位。儘管標榜自己在學佛,都不是真的,都是自欺、欺人、被人家欺。沒有真正學佛的人。」
  • 都說「空城計」是虛構的,錢鍾書卻點評諸葛亮:「以不欺售欺」!
    他害怕中埋伏,至少可以派幾百人衝進去試探一下呀?或者把西城包圍三兩天,看看對方的虛實再說!而且,已經看到敵方主帥坐在城頭上彈琴,何不命軍士亂箭齊發,射死諸葛亮?《蜀記》為晉人王隱所著。不過,裴松之在引錄郭衝所說「空城計」之事後,卻表示該事不可信,並作了若干推理。這也是後世史家否認「空城計」真實的重要原因之一。
  • 農村俗語「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說的啥意思?
    大家好,歡迎收看小平的三農,我是小平,今天給大家談談農村俗語「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物慾橫流的現代化社會,最難得就是善良的真心了。然而事實就是,好人也並沒有好報,心善的人卻成為了被敲詐的罪惡源頭,但是生活卻是不可以因噎廢食的,我們還是應該去做我們力所能及的小事,在危難中向別人伸出援助的雙手。「人善人欺天不欺」的說法也只是父輩們流傳下來激勵人們互相幫助的說法,這就是要告訴我們:人的一輩子都要心善積德,不可心存惡念,常常做好事的人會得到應有的回報,做好事的人就連老天也不忍心給他帶去災禍了。
  • 《風雨不欺少年郎》自序
    《風雨不欺少年郎》2020年1月12日首批上市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東方出版社作者 | 三千白果序言同時,我計劃在2020年籌備與此書有區別的另外一類寫作內容,即我所從事的關於房地產行業的種種思考,內容包括戰略、管理、團隊、文化、策略、趨勢、創新、產品、服務……相信20年在行業摸爬滾打的經驗,已經造就了一個「老司機」,這也許是人一生中最好的修行。
  • 宣化上人:外不欺人內不欺己 沒虧心事方為有德
    核心提示:宣化上人,黑龍江省雙城縣人,美國弘法第一人。1918年出生,19歲時母親逝世,於母親墓旁守孝三年,期間剃度出家。守孝期間,發「十八大願」,禮懺坐禪、日中一食、夜不倒單,靈異之事多不勝數,被稱「奇僧」。
  • 南懷瑾告誡:人活一輩子,犯了這三種錯誤容易栽跟頭
    南懷瑾,一生精研國學,貫通儒釋道,涉獵百家言。大師一生四處遊歷講學,從不停下弘揚優秀文化的腳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和先驅者。他曾說過:人生在世,無非是三個「欺」——自欺、欺人、被人欺。那麼如何克服這三個「欺」呢?大師提到,有三種基本錯誤不能犯。一、德薄而位尊「德」和「位」的關係在這裡其實有兩種解讀。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的品質德行配不上,或不適用於他現在所處的位置和高度。
  • 南懷瑾經典語錄,句句是智慧,值得反覆品讀!
    ——南懷瑾2.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南懷瑾3.人只有求助於自己,任何人都不可靠,世界上沒有可靠的人,連你的父母,連你的兒女都不能靠,只有靠自己。如果自己不站起來,指望別人依賴別人,永遠是沒有出息的人。
  • 千年古都鄴城的奠基者——民不敢欺的西門豹
    司馬遷在其巨著《史記》中,對春秋戰國時期幾位治國理民高手有過這樣的評價:「子產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父,民不忍欺;西門豹治鄴,民不敢欺。」後來,這番評價還被化用到曾國藩身上,是謂:「胡潤芝(胡林翼)辦事精明,人不能欺;左季高(左宗棠)執法如山,人不敢欺;公虛懷若谷,愛才如命,而又待人以誠,感人以德,非二公可同日語,令人不忍欺。」由此可見,西門豹與左宗棠之間還是頗有些相似之處的。那我們今天就說一說春秋戰國版左宗棠——西門豹的故事。戰國初期魏國首先稱霸,這與其用人政策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