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療器械協會專委會研究主任許佳銳對時代財經表示,2019年將近200家上市醫藥企業中布局醫療器械的比例只有不到40%,今年快速增長到了65%,其中流通企業的比例更是高達超過90%。
今年以來,布局醫療器械的上市藥企比例增至近7成。
據眾成醫械研究院數據,截至2020年10月底,國內246家上市醫藥企業中,有161家醫藥企業有布局器械產業,佔比高達65.45%。
在疫情期間,全國超過3000家企業經營範圍新增了「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等醫療器械相關業務。據《中國醫療器械藍皮書(2020)》,受疫情推動,2020前三季度境內78家醫療器械上市公司總營收達1511.9億元,同比增長63.7%。
廣東省治未病與新型健康服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金浩宇近日在2020年全國醫藥經濟信息發布會醫療器械主題論壇上表示,伴隨國家層面的醫改、分級診療和對國產醫療器械的扶持等各項政策全面落實,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的實施,未來國內醫療器械市場進入持續增長階段,國內器械產業投資數量和規模都將持續保持快速增長。
上市企業紛紛布局
中國醫療器械協會專委會研究主任許佳銳12月10日對時代財經表示,2019年將近200家上市醫藥企業中布局醫療器械的比例只有不到40%,今年快速增長到了65%,其中流通企業的比例更是高達超過90%。
其中,具備流通渠道優勢的醫藥商業上市企業中96.0%布局了醫療器械相關業務。
金浩宇表示,「低值耗材技術門檻較低,今年上半年口罩、防護服等基礎防疫物資的火爆吸引了一大批藥企進入低值耗材領域,而近年來市場上出現的新型輸注器械等高附加值器械也成為了企業瞄準的目標。」
除藥企布局醫療器械行業以外,疫情期間,電子、汽車、化工、紡織服裝等領域也爭相跨界入局醫療器械行業。
疫情期間,全國超過3000家企業經營範圍新增了「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等醫療器械相關業務。
金浩宇表示,疫情期間,因口罩、防護服等1類、2類醫療器械產品需求大增,不少企業轉戰相關產品生產,這類技術人才的補充將有力推動醫療器械行業的發展。
其中,美的、京東、阿里、比亞迪等巨頭企業先後跨界進入醫療器械領域。
據金浩宇介紹,截至4月17日,比亞迪集團已經建成了300條口罩產線,比亞迪口罩日產量已達2000萬隻,因國內外疫情防控需要,還在以每天生產100萬到200萬隻口罩的速度增產,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商」。
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據《中國醫療器械藍皮書(2020)》指出,2019年全國醫療器械主營收入達到7200多億元,同比增長12.9%。
李丹榮認為,在慢性疾病年輕化、人口老齡化、健康意識增強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等因素驅動下,醫療器械產品需求持續上升,國內醫療器械具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政策助推企業整合提升
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快速增長同樣離不開政策聚焦支持。
據李丹榮介紹,醫療器械產業已相繼被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製造2025》以及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等,全國各地的針對性政策和政策扶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當前,我國醫療器械處於產業變革關鍵期,帶量採購、兩票制等政策的推進,加速產業集聚發展、質量提升和研發創新。」李丹榮表示,基層醫療、分級診療都需要高性價比醫療器械,政策對優秀國產設備扶持力度加大,將引導國產企業逐步提升技術核心競爭力,讓內資企業更加具有銷售和渠道優勢。
其中,帶量採購、兩票制等政策的推進正加速高值耗材產品國產替代。以冠脈支架為例,2020年10月16日,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聯合採購辦公室《國家組織冠脈支架集中帶量採購文件》最終確定,首批國家集中帶量採購的冠脈支架品種首年意向採購量超過107萬個,佔據心臟支架市場規模80%。
在李丹榮看來,微創醫療、樂普醫療等擁有自主創新能力、業務多元化布局,或單一產品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在差異化競爭中具有明顯優勢的國產龍頭企業有望在行業洗牌中受益。
與此同時,帶量採購、兩票制等醫改政策推行,加劇了醫療器械行業的併購重組也促進了行業的整合。
據李丹榮介紹,2019年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共發生併購交易34起,總交易金額達到63.54億元。重點領域大多集中在體外診斷、診斷類醫療設備和心血管耗材。
其中,2019年6月,藍帆醫療出資1.02億元收購同心醫療10.16%的股權,藉此涉足心衰疾病治療器械領域。
樂普醫療副總經理林儀表示,隨著近幾年來企業間的橫向和縱向一體化的兼併、聯合、重組的速度加快,或者被大型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兼併、重組,規模小、沒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將逐步退出市場,從而行業集中度得到提高。
醫療器械產業尚存多個短板
不過,技術水平欠佳、製造水平不足一直是困擾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再上一個臺階的痛點。此次新冠疫情的爆發更直觀地揭示出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當前尚存的短板。
李丹榮表示,儘管我國口罩、防護服等應急防護用品具有較大的產能保障,但戰略儲備明顯不足。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病患的診斷救治也暴露出我國醫療機構缺少部分高端醫療設備,尤其是影像設備和重症監護設備。
當前,我國高端製造裝備和產品質量檢測儀器主要依賴進口,缺乏在先進醫療器械市場的話語權。2018年,我國醫療器械全年醫療器械進口額221.65億美元,同比增長8.89%,且以高端產品為主。
在高端醫療設備方面,關鍵產品和核心技術均被國外企業壟斷。以體外人工心肺機(ECMO)為例,目前美敦力、邁柯唯和理諾琺三家國際企業主導全球市場。3M旗下公司Membrana則壟斷了體外人工心肺機核心部件。中國體外人工心肺機相關企業僅有5家,且集中於生產耗材包中的輔助耗材和配套檢測儀器。
除高端產品依賴進口外,李丹榮表示,我國醫療器械產業還存在生產企業和器械園區分布不均衡、產業鏈不完整、基層醫療資源緊缺和智慧醫療服務落後等問題。
當前,我國醫療器械企業尚未建立完善的技術培訓和售後服務體系。以GE醫療為例,其正在展開服務設備自檢,並採用統一核查標準並公開結果。此外,GE還有一套APM-IB設備異常智能維護方案,具有智能化的監護功能,並可以藉助大數據分析智能診斷設備問題,精準安排工程師和配件。
不過,李丹榮認為,醫療器械行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的影響力將全面升級,高端原材料、核心零部件等的國產替代和產業化將成為發展重點。憑藉核心技術與先進產品佔據市場主導地位的大型跨國公司和掌握一定核心技術的國內大型企業,未來將成為我國醫療器械市場主要存在的兩類競爭主體。
(文章來源:時代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