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劉秀是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他出生時適逢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亂。劉秀隨兄劉演起兵於南陽郡,更始三年(公元25年),劉秀公開與更始政權決裂,即位稱帝,史稱後漢或東漢。之後經過長達十二年的東漢統一戰爭,陸續消滅了河北、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勢力,結束了農民戰爭、軍閥混戰與地方割據的局面。在平定動亂之後,我們來看看劉秀是怎樣安邦治國的?
東漢光帝劉秀
一。 仁慈皇帝,優待功臣
與東漢之前各開國皇帝相比,劉秀應該是最仁慈的開國皇帝了,他最突出的表現是成功安置了各位開國功臣,比他的前輩漢高祖劉邦要高明得多了。
劉秀的創業團隊擁有一大批傑出人才,這在後世所排列的雲臺二十八將、三十二名臣中都能見到,俗話說&34;,加上當年漢高祖劉邦曾經翦滅一批開國功臣,尤其是功勳卓著的異姓諸侯王,讓劉秀的這些開國元勳心神不定。
而仁慈的劉秀早已為這些功臣想好了退休方案,即用優厚的俸祿和隆重的禮儀來回報功臣,讓老同志們吃好喝好,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但同時削奪其權力。
雲臺二十八將
在建武十三年,吳漢徵蜀凱旋時,劉秀設宴犒賞將士,並大封功臣。此次受封者多達365人,其中鄧禹為高密侯,食邑四縣;李通為固始侯,賈復為膠東侯,食邑六縣。
此時有人提出異議:&34;劉秀聽後很不以為然:&34;
在大封功臣的同一年,劉秀就罷免了左、右將軍,轉而採用&34;、&34;的政治路線。這是一個信號,是劉秀對功臣的友善提醒。
東漢開國功臣鄧禹【劇照】
好在東漢的開國功臣們都是明事理之人,他們得知劉秀有意收繳權力後,就紛紛主動交出兵權。有的回家研究儒家經典;有的離開京城安享退休生活。因此,漢光武帝一朝,封侯的開國功臣中只有高密侯鄧禹、固始侯李通、膠東侯賈復三人曾和朝中大臣一起議論過國事,其餘功臣都安然無恙地退隱,&34;。
劉秀還接受前朝教訓,不任命開國將帥為輔政大臣,另一方面又&34;,任用一大批懂得治國安民之術和封建典章制度的文人儒士治理國家。
漢光武帝
可以說自古以來,開國君臣之間能保持這樣善始善終的美好關係,只有東漢做得最好。
二.&34;治國,創光武中興
劉秀的&34;治國,首先體現在經濟上,東漢初年,針對戰亂之後,生產凋敝,人口銳減的情況,他注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減輕百姓賦稅。到建武六年(公元30年),他下詔恢復了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
漢光武帝劉秀【劇照】
同時,他還致力於穩定統治的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實行加強中央集權為中心的軍制改革,針對周邊少數民族的威脅,制定了以保守為主的邊防政策。劉秀的邊防政策基本上維護了東漢政權邊境安全與社會穩定。讓人民不再受戰爭的傷害,一心從事經濟發展。
劉秀崇尚儒術,在洛陽修建太學,設立五經博士,恢復西漢時期的十四博士之學;重用文人賢士,極為重視圖書文化建設和皇家藏書的收藏,讓數十年間,藏書的規模和數量超過了西漢。
然而,光武帝以&34;治國,卻是以鐵腕治吏的。無論是掌權的尚書,還是虛位的三公,一旦有過錯或者不合皇帝心意,往往會受到嚴懲。最典型的案例是平定&34;叛亂。
度田是東漢前期最重要的基本國策之一,所謂度田就是丈量田地同時統計戶口,中央政府可據此分配地方應當承擔的賦稅和勞役。這關係到中央政府能否有效地維護專制皇權和統治秩序,從而更加有效地控制廣袤的國土。
但是實施&34;觸動了豪強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抵制,當豪強勢力威脅到專制皇權和國家利益的時候,光武帝體現出了壯士斷腕的勇氣,決不姑息。他除嚴懲了國家一等高官,又兼學界領袖的大司徒歐陽歙(因受賄),還有河南尹張伋等十多名郡守都因度田不實而被處死,被處刑和免職的郡縣級官員更是不計其數。從而平定了&34;叛亂。
劉秀半身像
因圍繞&34;各項政策措施的實行,為恢復發展社會生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
總之,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後,剛柔並濟對待開國功臣,從而妥善解決了這一歷史難題,另外在政治上,提倡&34;治國,改革官制,整飭官風吏治,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休養生息,恢復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開創了中國歷史上&34;的&34;時代。
本文由&34;原創,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