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時期的廣東,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誰的權力更大

2020-12-04 腦洞外星人

在整個明清階段,廣東都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省份。一方面,這裡的富庶程度遠遠超過國內許多城市,另一面卻是當地的海上私人貿易盛行與朝廷閉關鎖國的政策產生衝撞,於是朝廷常有「多盜之地」的偏見。

天高皇帝遠,又是一個如此複雜的地區,清朝對廣東的重視,在官職設立上可見一斑。

清朝沿襲明代制度,在各省設巡撫,巡撫以上設總督。對於大部分省份而言,常由總督兼任駐地巡撫的職務。如閩浙總督駐地福州,會兼任福建巡撫的職務。但是廣東卻不同。

順治年間,朝廷原是讓兩廣總督兼任廣東巡撫的職務,但後來考慮到當地情況特殊,便重新設立廣東巡撫職務,駐地廣州。而兩廣總督的駐地在不斷搬遷調整,從梧州、廉州、肇慶,最後確認廣州,與廣東巡撫同駐一城。

從官階而言,巡撫為從二品,總督為正二品,後來陸續各有兼職,但總督官階仍高過巡撫。

如果從一點來說,總督權力似乎天然大於巡撫,但在實際運行中,往往沒有那麼簡單。這需要追述總督與巡撫設立之初的目的有關。總督與巡撫原本都不屬於地方官行列,而是由朝廷委派高級京官到地方負責某項專屬任務。

一般而言,由總督負責軍務,巡撫負責民事。因為軍務打仗往往波及數個省份,需要由權限足夠高的官員在幾個省份中協調,所以才有總督。

換句話來說,廣東巡撫與兩廣總督雖然同駐廣州,但所負責的事務,仍有一定的分工。對於軍務,總督更有發言權。對於政務吏治,往往會更偏向於巡撫。

這種只是大致的劃分,對於總督、巡撫這樣的高級官員而言,他們之間的權力大小,主要取決於皇帝的信任和彼此的手腕較量。

尤其是康熙後期開始推行的「秘密奏摺」制度,更是賦予巡撫直接扳倒總督的可能。通過密折制度,皇帝允許四品以上官員給自己單獨寫奏摺匯報,並且整個過程都是保密的,旁人無法知曉。對於官員而言,意味著他們周圍都是可能舉報自己的同僚。皇帝正是藉助這項制度,讓官員之間互相制約,提高自己的權力。

而清朝令廣東巡撫和兩廣總督同駐一城,本就有讓他們互相制約的含義。以至於光緒年間,朝廷商議裁撤廣州巡撫時,便有大臣指出,裁撤廣東巡撫會讓兩廣總督事務驟贈,也削弱制約兩廣總督的效果。

當然這種變化也並非忽然產生,而是不斷演變的。清朝初期,常有兩廣總督和廣州巡撫通力合作的例子。

例如康熙二十年上任的廣東巡撫李士楨與兩廣總督吳興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時廣東剛剛經歷三藩之亂,戰亂之後,民生凋敝,百業待興,李士楨便提出了「厲官方、革火耗、禁私派、汰冗役、省差擾」等一系列整頓吏治,恢復民生的措施,而吳興祚也積極配合,並提出了禁止遷海、整頓吏治、恢復民生、整修武備等主張。

在他們的配合下,廣東很快從戰亂在局面中恢復起來。這樣的例子,在清朝前期的廣東是比較常見的。

在這種局面下,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之間,就很難說是誰的權力更大或更小,而是一種彼此遷就的關係。

但是到了清朝中後期,隨著朝廷制約制度更加完善,督撫之間都有直接扳倒對方的利器後,雙方互相攻訐拆臺的情況愈加激烈。

如嘉慶年間,時任兩廣總督那彥成攻擊廣東巡撫百齡,致使百齡下臺,但是接任百齡的孫玉庭又向皇帝上奏摺,將那彥成逼到被罷免。可是頗有戲劇性的地方在於,百齡被重新升遷兩廣總督後,卻大肆彈劾孫玉庭,將這位廣東巡撫趕下臺。

出現這種情況,並非只是廣東巡撫與兩廣總督的私人恩怨,而是制度使然,將他們擺在了彼此的對立面。

如此混亂的局面,雖然達到了朝廷所希望的制約效果,實際上也讓地方政務陷入混亂,官場風氣也常因為地方長官的內鬥而陷入混亂。由於地方制約制度的日漸完善,到了清朝後期,廣東巡撫和兩廣總督互相內鬥的情況就越來越常見,雙方的權力高低更加取決於彼此的手腕和皇帝的信任程度,而非官階地位。

直到光緒年間,朝廷終於決議,裁撤廣東巡撫。至此,廣州巡撫與兩廣總督之間糾葛的關係,才告一段落。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相關焦點

  • 清朝的總督、提督、巡撫,誰的權力大?
    那麼,問題來了,在清朝這一歷史階段,總督、提督、巡撫之間的關係是什麼,誰的權力更大、地位更高?首先,對總督、提督、巡撫三者的關係來說,一般是總督>巡撫>提督,也即總督一般可以監督巡撫,而巡撫又可以對提督進行節制。不過,對於清朝朝廷,通過官職品級的調整,促使總督、提督、巡撫三者之間不完全是上下級的關係,而是讓三者互相制約和平衡,進而確保清朝皇帝可以掌握大權。
  • 清朝時,總督和巡撫誰的權力大?
    在清朝,是總督權力大,還是巡撫權力大?這本來不是一個問題,看級別就可以了。 總督如果不加兵部尚書銜的話,是正二品,加銜的話是從一品。而巡撫(不包括山東巡撫)不加兵部侍郎銜,是從二品,加了銜是從一品。 除了四川總督,其他總督都管著至少兩個省。
  • 清朝兩廣總督官位到底有多高?真的凌駕於廣東巡撫之上?
    清朝時,兩廣總督執掌廣東、廣西軍政大權,廣東巡撫掌管廣東軍務、糧餉,一樣有軍政大權。從官階而言,兩廣總督屬正二品官階,兼任兵部尚書銜和都察院右都御史職位後,升為從一品官階。 廣東巡撫屬從二品官階,兼任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職位後,升為正二品官階。
  • 慈禧為什麼要撤銷廣東巡撫,而保留兩廣總督?
    在清朝時期,巡撫和總督,都是封疆大吏。其中,廣東巡撫全稱巡撫廣東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廣東巡撫為文官從二品,加侍郎銜正二品。當然,在廣東巡撫之上,還有兩廣總督這一官職。清朝兩廣總督的正式官銜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廣東、廣西等地的大小事務。
  • 清朝任命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在江蘇誰的權力更大
    熱衷於歷史劇的朋友,想必對清朝的總督和巡撫這兩個官職都不陌生吧!常言道「天下糧倉,盡出江南」,清朝時將江蘇和安徽合在一起稱為為江南省。江南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經濟地位都十分重要,而江西則與江南有的千思萬縷的聯繫。如果把江南比作一件衣服的話,江西就是這件衣服上一粒必不可少的紐扣。
  • 清朝時期,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權力更大?
    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正二品(若加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為從一品),總督一般均加銜,管轄一到兩省,掌管軍民事務、統轄文武、考核官吏。乾隆時期,全國設有八大總督:直隸、兩江、陝甘、閩浙、湖廣、兩廣、四川、雲貴總督,另有漕運、河道(東河、南河)總督三人,光緒年間,又設立東三省總督。
  • 揭秘:清朝的總督與巡撫哪個權力更大?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實行的是督撫制。當時全國劃分為23個省,每個省設一名巡撫,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長官。總督權力比巡撫大得多,但與巡撫之間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總督和巡撫都是對上直接聽命於皇帝。不同的是總督可以管數省,側重軍事,巡撫只管一省,側重民政。
  • 在清朝時期的江蘇,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誰的權力更大
    清朝時期的「兩江」,指江南省和江西省,而江南省包含現今的安徽省、江蘇省和上海市。「兩江總督」,即為統轄江南、江西兩省行政、軍事、經濟的最高行政長官。而「江蘇巡撫」,則為江蘇省的一把手。但清朝時期的總督和巡撫並沒有隸屬關係,都是直接對上聽命於皇帝,只不過總督更側重於軍事,而巡撫更側重於民政。那麼,在清朝時期的江蘇省,「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相比而言,誰的權力更大,或者誰才是真正的一把手呢?
  • 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在江蘇究竟誰的權力更大?
    江蘇的漕糧,佔全國50%,田賦佔30%,這還沒有算利潤更大的鹽政。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在江蘇,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誰的話語權更大?萬一此人有反心,有了槍桿子和錢袋子,誰還能制衡得了他? 所以,朝廷只讓兩江總督管江蘇的軍事,另設巡撫管江蘇的經濟民政。由於蘇州府在全國經濟版圖上的重要性,江蘇巡撫駐地並不在兩江總督衙門所在的江寧(南京),而在蘇州。 江蘇巡撫衙門在蘇州,可以很方便的管理蘇州等各經濟強府的事務,為朝廷籌集錢糧。
  • 總督、提督、巡撫,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呢?
    至於巡撫這一官職,又稱撫臺。巡視各地的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的大小事務,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名。所以,對於清朝的總督、提督、巡撫,在職務上存在交集,也有各自需要側重的地方。那麼,問題來了,在清朝時期,總督、提督、巡撫,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呢?
  • 廣州將軍的權力非常大,威震南方,為何比兩廣總督地位更高?
    今天,我們聊一下清朝南方的廣州將軍。在電影《蘇乞兒》中,蘇乞兒的父親就曾經擔任了廣州將軍。其實在清朝統治時期,廣州將軍的地位比兩廣總督、廣東巡撫都高。那麼,在清朝鼎盛時期,廣州將軍的權力到底有多大?其實,堪稱是兩廣的土皇帝。
  • 都是封疆大吏,清朝的總督和提督,誰的官職更高,權力更大?
    先說結論:一般情況下,提督受地方總督節制,所以總督地位更高,權力更大。現實的情況略有點複雜。>漕運總督,在清朝大部分時間裡專事漕運(以京杭大運河為主),個別時間也兼任巡撫,或者由兩江總督等兼任。官階與地方總督一樣,正二品,同樣可掛兵部和都察院的銜。但是很少有掛大學士銜的。
  • 清朝的駐防將軍和兩廣總督、巡撫他們都有什麼不同?
    我們知道,在清朝,有9大管理地方軍政事務的總督,總督的官階是從一品,可見,九大總督的地位之高,權力之大。我們所熟知的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人就是從這裡走出來的。我們知道了九大總督的地位很高,然而,駐防將軍的地位,比這九大總督地位還要高!
  • 廣東廣西講東西:兩廣總督,到底是什麼來頭
    廣東和廣西同屬嶺南地區,在唐朝同屬嶺南道,宋初同屬廣南路,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將廣南路以「廣信為界」分為東、西兩路,廣東廣西由此得名。所以,廣東和廣西本是同根而生,且唇齒相依。為了加強地方管治,鞏固地方政權,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我們常常在電視、小說裡看到的「兩廣總督」的身影。總督的前身是巡撫,即中央派出的欽差大臣,地方文武官員均受其節制。明朝巡撫的設立,實際上打破了三司分治制度,但兩廣巡撫各有側重。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邱浚云:「兩廣同為嶺南地,其地勢土俗大段不同。
  • 明朝和清朝的總督,哪個權力更大?
    明朝總督權力更大。 明朝的總督是臨時派遣,一般說來其使命都是總攬一方軍務,如保境安民,平定叛亂,主持防務等,有時也會負責一些重大民政事宜,如漕運、河務等。
  • 總督和巡撫哪個權力更大
    保定直隸總督府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實行的是督撫制。即總督和巡撫,那麼總督與巡撫是什麼關係,總督和巡撫總要負責什麼呢?清初總督額數及轄區並不固定,乾隆以後成為定製,全國設有八個總督:直隸 、兩江、陝甘、閩浙、兩湖(即湖廣)、兩廣、四川、雲貴。 二、巡撫的來歷與職責 明宣德五年(1430),于謙、周忱等6人分撫南北直隸等處 ,從此各省常設巡撫官漸成制度。
  • 清朝兩江總督和兩江巡撫誰的權力更大呢?原來我真的理解錯了
    用現在的話來總結明清時期總督和巡撫的關係:總督就是國家級總管多個省級的官員,巡撫就是省級官員總掌地方的官員,總的來說,總督是巡撫的上級,但是在歷史上,很多總督受制於巡撫,這也就使得人們對總督和巡撫哪一個權力更大產生了疑問?
  • 清朝巡撫是一省之長,總督是區域最高長官,誰的權力更大?
    本       文       約   2802  字閱       讀       需       要8 min清朝地方官編制以總督和巡撫為最高。總督,通常節制一至三省,以兩江總督為例,即節制三省,分別為安徽、江蘇和江西。那為何節制三省卻稱兩江總督?
  • 兩江總督和兩江巡撫誰的權力更大呢?我終於知道了
    用現在的話來總結明清時期總督和巡撫的關係:總督就是國家級總管多個省級的官員,巡撫就是省級官員總掌地方的官員,總的來說,總督是巡撫的上級,但是在歷史上,很多總督受制於巡撫,這也就使得人們對總督和巡撫哪一個權力更大產生了疑問?
  • 清代總督和巡撫有何不同?誰的權力大?
    然而這些「巡撫」在明代為巡迴的「大協調官」,日後逐漸常規化,到清代成為各省的行政首長,即實質上的「省長」。在同一時期,明代巡迴各地而職掌嚴格限定在軍事上的官員,清初幾乎全由旗人擔任,日後也常規化成為「總督」。 清代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的長官被稱為「總督」,尊稱為「督憲」、「制臺」、「制軍」等,官階為正二品,但可通過兼兵部尚書銜高配至從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