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和廣西同屬嶺南地區,在唐朝同屬嶺南道,宋初同屬廣南路,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將廣南路以「廣信為界」分為東、西兩路,廣東廣西由此得名。所以,廣東和廣西本是同根而生,且唇齒相依。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在全國設置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包括北直隸、陝西、山西、山東、河南(以上為北五省)、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以上為中五省)、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以上為南五省),但習慣上仍稱「省」,廣東、廣西分省而治。
為了加強地方管治,鞏固地方政權,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我們常常在電視、小說裡看到的「兩廣總督」的身影。
總督的前身是巡撫,即中央派出的欽差大臣,地方文武官員均受其節制。明朝巡撫的設立,實際上打破了三司分治制度,但兩廣巡撫各有側重。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邱浚云:「兩廣同為嶺南地,其地勢土俗大段不同。廣西山嶺崎嶇,林薄深阻其中,皆瑤、僮窟穴,編民錯居其間。廣東十府,惟肇、高、廉三府地方犬牙交錯,雷州府惟遂溪縣,廣州府惟連州與之相近,其餘皆濱大海,地勢平易,無有山林險阻。自洪武、永樂以來,朝廷惟命總兵官鎮守廣西,而廣東一方,惟以備海洋、倭寇為急,未聞有瑤患侵犯也。」
正統至景泰年間(1436-1457年),情況發生了變化,兩廣的瑤民、僮民不堪朝廷官員的盤剝,再度舉行大規模的起義。為了鎮壓兩廣的瑤民、僮民起義,朝廷將兩廣的軍事重心移往三江(桂江、潯江、西江)水口的廣西梧州。
兩廣設置總督,始於景泰三年(1452年)。當時兩廣「潯、梧瑤亂,……特遣一大臣督軍務,乃以命(王)翱。兩廣有總督自翱始。」。然這一建制在當時尚不穩定,到成化元年(1465年), 為平「瑤亂」再派韓雍出任兩廣總督,才成定製。所以,兩廣總督的「開府」之地,並非今天的廣州,而是廣西梧州。
那麼,當初為什麼要把兩廣總督府設在梧州呢?
首先,出於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考量。兩廣地勢總體上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江自西而東奔流入海,而萌渚嶺等諸山天然地將嶺南地區分作東、西兩個部分,自宋代時便以這些自然地理屏障將嶺南地區劃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奠定了後世廣西和廣東的政治地理格局。梧州地處廣西、廣東分界之處,又位於西江上遊之潯江、桂江諸支流的交匯之處,扼守著兩廣的軍事要衝。
其次,梧州也是控制嶺南少數民族分布地區的要害之處。從明代嶺南地區防務的空間格局言之,大致分為兩端:一為鎮壓兩廣境內瑤、僮、黎等少數民族和漢族的反抗;二為徵剿沿海地區的倭寇和海盜。明代前中期的軍事防禦重心主要集中在肇慶以西的西江流域,而梧州正處於控制嶺南少數民族分布地區的要害之處,因此成為兩廣總督開府定駐的首選之地。
還有一點,則是為了統合當時廣東和廣西這唇齒相依的兩省「各自為政」的弊端。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兩廣總督吳桂芳奏請朝廷,用軍令、戰報和徵調軍隊較困難為由,將總督府遷往肇慶,崇禎五年(1632年)遷移廣州。崇禎九年(1636年)回遷肇慶。
到了清朝,總督作為封疆大吏的地位已經確立,他們的基本職責是「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其轄區範圍、官品秩位以及歸屬地方編制都十分明確, 在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鞏固國家統治、穩定社會的有力支柱。中央的一切施政方針政策,均需首達總督而推行於下,同時中央通過分權於總督而收到集權的實效。正如雍正上諭所說:「自古帝王疆理天下,必有嶽牧之臣,以分猷佐治,而後四方寧諡,共臻上理,此封疆大臣,以總督為最重。」
清代兩廣總督的正式官銜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其前身為順治元年所置的廣東總督,駐廣州,兼轄廣西。順治十二年,總督府又遷往梧州。康熙二年,因另置廣西總督,廣東總督移駐廉州。第二年,廣西政務重新歸廣東都督管轄,遷駐肇慶。之後又經過兩次反覆後,廣西政務隸歸廣東總督管轄,更名為兩廣總督,乾隆十一年(1746年),又因鬱南、廣寧和懷集等地瑤族暴動被鎮壓,惠州和潮州等地的海匪和倭寇被剿滅,於是總督府由肇慶遷駐廣州。
清代共任命89任兩廣總督,末任總督為張鳴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