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完整的服飾制度在漢朝得以確立,不過,也不是一蹴而成的。漢初由於推行「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術」(「黃」,指黃帝;「老」,指老子) ,法制寬弛一些,加上「五德終始」,即漢朝究競算五德中的那一德的問題沒有解決,服制的正式制定拖了200多年,直到東漢明帝二年(公元58年) ,漢朝廷才正式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服飾制度。戰國時流行的深衣仍沿用至西漢,到了東漢,男子一般已經不穿深衣而穿直裾之衣。這同「褲子」形制的完備有關。古時所謂褲子都沒有襠,僅僅是以兩個褲管套在膝部,再用帶子繫於腰間,後來,出現了合襠的褲子,掩住褲管的曲裾繞襟的深衣也就顯得多餘了。

漢代婦女禮服,繼承先秦禮儀,以深衣為時尚,曲裾深。此外,漢代婦女也穿襦裙、襦是一種短衣,長度一般只到腰間,穿時多配裙子,裙子也屬於下裳。除裙子外,婦女下裳還穿褲,女褲大多有兩隻褲管,上端用帶子 系住。漢代婦女的髮式以挽髻為主,十分講究髮型與首飾。髮型中最有名的是「墮馬髻」,首飾中最有名的是「步搖」。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它有幾個突出特點:中央集權分崩離析;傳統禮教急遽解體;南北方各民族間相互交流相互融合。這種特點對服飾都產生了影響。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與隨後發生的豪強混亂,三國鼎立、「八王之亂」、「五胡亂中華」 、使得天下戰亂頻繁,始終沒有穩固的中央集權,朝廷尚且難保,當然也就談不上完備劃一的服飾制度了。隨著戰亂而出現的儒學信仰危機,對傳統禮教產生衝擊,「亂世冠巾雜」的現象出現了,人們的服飾不再受到制度的嚴格約束:一方面是象「竹林七賢」。這樣的名士,以特有的「魏晉風度」有意追求服飾的散漫和隨意性;一方面是民間百姓的服飾不再受到朝廷禁令的限制,從朝廷到民間,從上到下,都有一種不拘禮法的衣著風氣。

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各民族的入主中原,形成了北方漢族地主階級與北方少數民族互相結合,南遷的漢族貴族也與當地土著貴族相融合,共同統治的局面。這是一次更大規模的民族融合,中華服飾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交流融合的階段。北方遊牧民族在中原定居後,既受到漢族服飾的影響,又有意接受漢族的服飾制度,如魏孝文帝勵精圖治,大力推行漢化政策,嚴令本民族改穿漢服就是典型的例子。影響自然是雙方的,北方遊牧民族出於生活需要,衣著以衣褲為主,即所謂"褲褶服」,上身穿褶,下身穿褲。褶的形制類似於短袍,比襦稍長,大袖、左衽為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衣式特點,即衣襟從右面掩向桌面。漢族為右衽之式。褲褶服不但是北方民族常穿的服裝,也當作朝服。

這種服裝由於輕便,也逐漸被漢族所接受。當時南族的冠服,本來以原有的冠服如通天冠、進賢冠等以及絳紗袍朱衣,而下身穿裙為禮服,在北方褲褶服盛行後,漢人也開始穿用,但總覺得在朝會等正式場合穿,沒有合乎禮儀的嚴肅感。因此,漢人就想了個折中的辦法,將上身的褶衣加大袖管,下身褲子加大褲管,似乎象今天流行的「裙褲」形制,這樣一來,有點類似上衣下裳的傳統式樣,既照顧了漢族的衣冠體制,又吸取了北族服裝便於行動的優點。至於左衽,自然是改為右衽了。褲褶服不但為當時漢族男子穿著,漢族女子也有穿著的。當然北魏孝文帝強令本族人改穿漢服與漢人改造並服用北族褲褶服僅僅是兩個突出的例子,南北各民族服飾間的相互影響又豈止於此兩例。

各族服飾的相互交流與影響在隋唐時期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加頻繁,而且在交流中表現出了一種空前的兼收並蓄、雍容大度的氣魄,隋唐的服飾也因此呈現出更加繽紛燦爛的風採。這同封建社會由隋入唐後,開始了它的鼎盛高峰時期有關。此時的華夏文明居於世界先進地位,它不但吸引了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還引起了世界各個民族的關注。尤其是唐代,穿著胡服成了極為普遍的社會風尚。這裡所說的胡服,實際上包括西域地區的少數民族服飾和印度、波斯等外國服飾。唐代,既是中外服飾大融合大發展的時期,也是服飾觀念最為開放的時期,這一點典型地體現在女子服飾的解放上。婦女敢於穿著表現體態美的袒胸露背的「性感時裝」,在這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史上絕無僅有,是女子服飾最為解放的年代。西域少數民族和波斯等中亞、西亞各國的舞蹈,對唐代的服飾也有很大影響。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頻繁的文化交流,以及對外開放政策的推行,共同促成了唐代服飾兼收並蓄的特點。

宋代服飾制度等級禁嚴,各種規定不但對統治階級內部有效,對平民百姓也有制約。不但貴族與百官必須遵循朝廷所定的服制,平民百姓也必須按本行本色打扮,如果不照章辦事,不但官府要管,社會輿論也要幹涉。這甚至成了宋朝一代的社會風氣。民間服飾的相互影響,在宋代仍然繼續,只是在方式上與唐代不同,唐代是漢族主動接受其他民族的影響,而宋代則多少有些被動。遼、金、元朝的服飾既保留了他們作為遊牧民族的固有形制,又不斷接受漢族服飾的影響,尤其是遼代,居然出現了「雙軌制」的服飾,遼制與漢制的服飾一同出現在朝廷之上。金代服飾基本上也保留了女真族的形制,但法定服飾,卻承繼遼代。清朝衣冠服制值得一說,清朝作為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朝代,留下的服飾實物、史料記載最多,服飾制度的條文規章也最繁雜。
一個偏居一隅的小民族不但依賴武功徵服了一個擁有「地大物博」、「千年文明教化」 之美譽的大民族,而且成功地改變了「唯我獨尊」的「大漢民族」的衣冠服飾,這在世界服飾史上都是罕見的歷史現象,其中武力的逼迫,民族自尊的踐踏以及反抗後的屈服,足可寫成一部旗袍馬褂的血淚歷史。不過,清朝統治者雖然推行改冠易服,終止服飾傳統,但既然接受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對制度所體現的精神本身仍是承繼的,不僅依舊重視服制中的等級觀念,而且把它進一步深化。在維護鞏固清朝政權的前提下,也保留了漢族服制中的某些特點。尤其是清朝的統治者,最終還是沒有抵禦住漢族文化中崇尚奢靡風氣的影響。所以,從服制上看,儘管形制內容變了,但貫穿於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內在的傳統禮儀精神沒有變。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