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2020-12-12 琴雪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完整的服飾制度在漢朝得以確立,不過,也不是一蹴而成的。漢初由於推行「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術」(「黃」,指黃帝;「老」,指老子) ,法制寬弛一些,加上「五德終始」,即漢朝究競算五德中的那一德的問題沒有解決,服制的正式制定拖了200多年,直到東漢明帝二年(公元58年) ,漢朝廷才正式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服飾制度。戰國時流行的深衣仍沿用至西漢,到了東漢,男子一般已經不穿深衣而穿直裾之衣。這同「褲子」形制的完備有關。古時所謂褲子都沒有襠,僅僅是以兩個褲管套在膝部,再用帶子繫於腰間,後來,出現了合襠的褲子,掩住褲管的曲裾繞襟的深衣也就顯得多餘了。

戰國時流行的深衣

漢代婦女禮服,繼承先秦禮儀,以深衣為時尚,曲裾深。此外,漢代婦女也穿襦裙、襦是一種短衣,長度一般只到腰間,穿時多配裙子,裙子也屬於下裳。除裙子外,婦女下裳還穿褲,女褲大多有兩隻褲管,上端用帶子 系住。漢代婦女的髮式以挽髻為主,十分講究髮型與首飾。髮型中最有名的是「墮馬髻」,首飾中最有名的是「步搖」。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漢代婦女禮服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它有幾個突出特點:中央集權分崩離析;傳統禮教急遽解體;南北方各民族間相互交流相互融合。這種特點對服飾都產生了影響。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與隨後發生的豪強混亂,三國鼎立、「八王之亂」、「五胡亂中華」 、使得天下戰亂頻繁,始終沒有穩固的中央集權,朝廷尚且難保,當然也就談不上完備劃一的服飾制度了。隨著戰亂而出現的儒學信仰危機,對傳統禮教產生衝擊,「亂世冠巾雜」的現象出現了,人們的服飾不再受到制度的嚴格約束:一方面是象「竹林七賢」。這樣的名士,以特有的「魏晉風度」有意追求服飾的散漫和隨意性;一方面是民間百姓的服飾不再受到朝廷禁令的限制,從朝廷到民間,從上到下,都有一種不拘禮法的衣著風氣。

魏晉南北朝服飾

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各民族的入主中原,形成了北方漢族地主階級與北方少數民族互相結合,南遷的漢族貴族也與當地土著貴族相融合,共同統治的局面。這是一次更大規模的民族融合,中華服飾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交流融合的階段。北方遊牧民族在中原定居後,既受到漢族服飾的影響,又有意接受漢族的服飾制度,如魏孝文帝勵精圖治,大力推行漢化政策,嚴令本民族改穿漢服就是典型的例子。影響自然是雙方的,北方遊牧民族出於生活需要,衣著以衣褲為主,即所謂"褲褶服」,上身穿褶,下身穿褲。褶的形制類似於短袍,比襦稍長,大袖、左衽為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衣式特點,即衣襟從右面掩向桌面。漢族為右衽之式。褲褶服不但是北方民族常穿的服裝,也當作朝服。

南北朝時期服飾

這種服裝由於輕便,也逐漸被漢族所接受。當時南族的冠服,本來以原有的冠服如通天冠、進賢冠等以及絳紗袍朱衣,而下身穿裙為禮服,在北方褲褶服盛行後,漢人也開始穿用,但總覺得在朝會等正式場合穿,沒有合乎禮儀的嚴肅感。因此,漢人就想了個折中的辦法,將上身的褶衣加大袖管,下身褲子加大褲管,似乎象今天流行的「裙褲」形制,這樣一來,有點類似上衣下裳的傳統式樣,既照顧了漢族的衣冠體制,又吸取了北族服裝便於行動的優點。至於左衽,自然是改為右衽了。褲褶服不但為當時漢族男子穿著,漢族女子也有穿著的。當然北魏孝文帝強令本族人改穿漢服與漢人改造並服用北族褲褶服僅僅是兩個突出的例子,南北各民族服飾間的相互影響又豈止於此兩例。

北魏孝文帝

各族服飾的相互交流與影響在隋唐時期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加頻繁,而且在交流中表現出了一種空前的兼收並蓄、雍容大度的氣魄,隋唐的服飾也因此呈現出更加繽紛燦爛的風採。這同封建社會由隋入唐後,開始了它的鼎盛高峰時期有關。此時的華夏文明居於世界先進地位,它不但吸引了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還引起了世界各個民族的關注。尤其是唐代,穿著胡服成了極為普遍的社會風尚。這裡所說的胡服,實際上包括西域地區的少數民族服飾和印度、波斯等外國服飾。唐代,既是中外服飾大融合大發展的時期,也是服飾觀念最為開放的時期,這一點典型地體現在女子服飾的解放上。婦女敢於穿著表現體態美的袒胸露背的「性感時裝」,在這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史上絕無僅有,是女子服飾最為解放的年代。西域少數民族和波斯等中亞、西亞各國的舞蹈,對唐代的服飾也有很大影響。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頻繁的文化交流,以及對外開放政策的推行,共同促成了唐代服飾兼收並蓄的特點。

隋唐的服飾

宋代服飾制度等級禁嚴,各種規定不但對統治階級內部有效,對平民百姓也有制約。不但貴族與百官必須遵循朝廷所定的服制,平民百姓也必須按本行本色打扮,如果不照章辦事,不但官府要管,社會輿論也要幹涉。這甚至成了宋朝一代的社會風氣。民間服飾的相互影響,在宋代仍然繼續,只是在方式上與唐代不同,唐代是漢族主動接受其他民族的影響,而宋代則多少有些被動。遼、金、元朝的服飾既保留了他們作為遊牧民族的固有形制,又不斷接受漢族服飾的影響,尤其是遼代,居然出現了「雙軌制」的服飾,遼制與漢制的服飾一同出現在朝廷之上。金代服飾基本上也保留了女真族的形制,但法定服飾,卻承繼遼代。清朝衣冠服制值得一說,清朝作為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朝代,留下的服飾實物、史料記載最多,服飾制度的條文規章也最繁雜。

一個偏居一隅的小民族不但依賴武功徵服了一個擁有「地大物博」、「千年文明教化」 之美譽的大民族,而且成功地改變了「唯我獨尊」的「大漢民族」的衣冠服飾,這在世界服飾史上都是罕見的歷史現象,其中武力的逼迫,民族自尊的踐踏以及反抗後的屈服,足可寫成一部旗袍馬褂的血淚歷史。不過,清朝統治者雖然推行改冠易服,終止服飾傳統,但既然接受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對制度所體現的精神本身仍是承繼的,不僅依舊重視服制中的等級觀念,而且把它進一步深化。在維護鞏固清朝政權的前提下,也保留了漢族服制中的某些特點。尤其是清朝的統治者,最終還是沒有抵禦住漢族文化中崇尚奢靡風氣的影響。所以,從服制上看,儘管形制內容變了,但貫穿於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內在的傳統禮儀精神沒有變。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
    衣服縫成一體是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時服裝,燕居指非正式場合,屬於休閒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並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中國風」的服飾設計掀開了精彩的篇章,但是它們常常因為與日本風格相似而引起人們的混淆(日本服飾風格其源頭在中國,其服飾效果很多與中國有相似之處)。因此同一民族的人們就算已經遷移分散,但是他們在經濟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上都有可追溯的共同源頭,少數民族雖然受地域分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個性,但它們都同屬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向來具有多元性,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從少數民族服飾中去探索中國元素,這將使得「中國風」服飾設計變得更加豐富,獨一無二。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現代服飾的產生與演變現階段
    關於現代服飾,它更多地是以西方服飾文化為主的形制,雖然頗感遺憾,但它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從中國傳統服飾演變為現代服飾經過了幾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當然,滿族服飾仍然還是歸為傳統中國服飾的,因為其服飾禮儀形式、整體結構規律等都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服飾與人體之美
    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服飾美學思想也很重視實用性,但不是從與人為用,而是從與札為用的角度來關注服飾美醜的。中國傳統服飾在許多情況下,服飾的美醜往往不取決於服飾與人體的關係,而是取決於與統治者所制定的服制禮規以及與之相配合的傳統著裝觀念之間的關係。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是全部應用傳統面料,還是傳統面料與現代面料混合使用,都要統一在明確的設計風格之下,必須將傳統面料與其他設計因素(如款式、版型、製作)相互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傳統面料的作用。為利用日本傳統印花布設計的服裝,純棉印花布料與簡潔、樸素的服裝風格協調一致; 為美洲民族風格印花面料的運用:為採用東歐傳統風格與中國傳統風格的面料設計的春夏服裝:為採用日本傳統風格的面料設計的服裝。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近現代服飾美學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近現代服飾追求個性的審美傾向是伴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革與社會文化日益開放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用西式,也分晝晚兩種,其制略與大禮服同,惟戴較低的有簷的圓頂帽;另一種則用傳統的袍褂,即長袍馬褂。國民政府的這套服飾制度,幾乎沒有一點舊有的東西,大有將國民服飾全盤西化的意思,變革舊服飾的勇氣可見一班。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宋代服飾以古樸自然為尚的審美特徵並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經歷了一個起伏迴旋的過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服飾的形式以及服飾美學思想的變化並不像皇冠易主那樣迅速,而是需要一個與自身發展規律相適應的時間過程。男子以金銀、玳瑁等貴重物品對帽冠的裝飾上,更表現在婦女那頭上宮花妝翡翠,寶蟬珍蝶勢如飛的髮髻頭飾上,以及在長能拖地、寬能遮陰的大袖袍衫上都有形象的反映。宋太祖在製作冕服時簡樸務實的舉動,對宋代的服飾審美傾向起到榜樣性的作用。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的發展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們認為,中國傳統服裝的性別差異大體形成於漢代。商周時期制定了嚴格的服飾制度漢代服裝樣式有了很大發展,除了傳統的深衣,上衣下裳也出現了分化,形成了衣身日見寬大的男裝和衣袖漸長的女裝兩種不同風格的服裝樣式。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服飾手工藝與高級定製的關係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大工業生產之前,傳統服飾一直都採用量體裁衣的手工過程來完成,如手工測量、手工縫製與手工裝飾等。傳統服飾製作手工藝代表著某一時期特定的服飾文化,其內涵展現的是某地域族群的人類發展演變過程,具有傳統文化的價值,對它的保存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更是現代文明發展的主要參考。近幾年服飾設計與製作又開始慢慢回歸傳統,人們已經意識到工業化生產對傳統服飾手工藝帶來的影響。特別是一些國際知名品牌,他們在市場競爭中往往將服裝質量作為其前提和基礎,品牌價值之所以能持續提升,正是源自於對服裝設計與製作的高標準。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之前我們就說過自然是「最具天賦的設計師」,世界萬物之美及各自功能的擁有都來自於大自然的安排。少數民族群眾熱愛大自然,崇敬大自然,他們在服飾上運用的各種形式美設計觀都是從自然界中總結、積累而來的。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從這樣的藝術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關於美的藝術文化中所涵蓋的關於自然與人、社會、情感等的融合之美,從自然中尋求美的變化發展和表達形式,也因此使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特有的東方韻味氣質一直被外界評價為自然本真、寧靜致遠的和諧,受到極大歡迎。再有,對於這種與自然融合的美的形式,在藝術創作中是被特別推崇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明代服飾思想文化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明代社會的過渡性質,對服飾時尚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服飾美學思想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迎合統治者需要而出現的復古主義思潮,使明代社會的愛美之心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沉浸在對祖先文化的眷戀之中,試圖在深沉的歷史遺蹟裡找尋到足夠的精神寄託。由於統治階級的左右以及程朱理學的再度復甦,明代社會一度也出現了服飾方面的繁榮景象,但是,我們從史料中看到的不是漢唐盛世時期建立在精神解放基礎之上的復興,而是像商周時期圍繞著倫理規範和等級制度展開的眾多服飾禮規講究。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西北民族服飾與中原服飾交融
    於是,在儒家文化積澱了上千年、「鬱郁乎文哉」的中原大地上,出現了一種邊陲少數民族特有的、帶有濃厚原始遺風的服飾時尚:存自然,去雕飾。這種時尚與中原地區舊有的廣衣博帶、華冠高髻、衣冠楚楚、文質彬彬的傳統服飾風格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一種胡漢並存的著裝效果。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學習與探索
    2020年7月18日,鶴北初級中學八(1)中隊的16位隊員在兩位隊長的組織下,在線上進行了「服飾中的錦繡年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學習與探索的小隊活動。隊員們在約定時間準時進入騰訊會議,各自都打開了攝像頭,在線上在隊長的帶領下一起學習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相關知識。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這種現象在民族學的文化變遷理論中,被稱為涵化過程的民族同化現象。文化的變異導致了苗族服裝的變化,清末民初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與外界接觸少,服飾文化的變化十分緩慢;在此之後,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撞擊下迅速發生變遷,其主導文化也從原始宗教巫文化轉向多元化。青年男子不再挽髻和留髮辮,而是普遍包頭巾,城市的男子多以漢裝為主。女裝簡單化,有的地區女裝開始出現以褲代裙的狀況。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民族標誌
    中國服飾藝術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理所當然地包含了這56個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飾藝術內容,而不僅僅只包括漢民族的服飾藝術內容。當然不容否認的是,漢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在人口分布、文化傳統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正因此,在考察中國服飾藝術時,就必須在著重考察漢民族服飾藝術的基礎上,適當地關注和考察一下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藝術。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清朝服飾美學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就清代的服飾情況而言,社會上風行的務實精神,就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服飾審美追求,使得男女服飾表現出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基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