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狼圖騰,草原民族不變的信仰

2021-01-08 小仙女吃瓜

每個人恐怕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人物,如果這種感情更加強烈的話,可以稱之為崇拜,崇拜是普遍存在的。那麼一個民族有沒有崇拜的事物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英雄還沒有出現時候,人們普遍崇拜的是自然界中的動植物或者風雨雷電這些自然現象,這些被崇拜的事物有一個名字叫做圖騰。漢民族的圖騰是比較獨特的,是一種想像出來的動物——龍,不過也有人指出,龍是後來才出現的,在龍出現之前,中原大地生活的族群崇拜的都是現實中存在的動物,比如牛、羊、馬、鹿、狼之類,後來隨著部落的融合,才產生了具備各種動物的特點的龍,這個觀點是不是正確,這裡不去介紹。

本文主要想講的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動物——狼。從古至今有很多的人群將狼視作圖騰,這在農耕民族看來是很奇怪的,在農民眼中,狼是壞的動物,襲擊家畜,攻擊行人,狡猾又殘忍,似乎一無是處,直到如今,如果要形容一個人很壞,會說他是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狽為奸等等。之所以有人崇拜狼,另一群人卻討厭狼,是因為生活方式和環境不同。可以發現將狼視為圖騰的民族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屬於流動性的民族,是在茫茫草原放牧的牧人,還有在森林中狩獵的獵人始終把狼視作保護神和力量的象徵。

將狼視作圖騰由來已久,在最古老的地理書《山海經》裡就記載,犬戎部落是崇拜狼的,從名字中也能看出來,因為遊牧部落一般不區分狼與狗(犬),例如蒙古人將狼稱為野狗或者天之狗。隋唐時代,威震北亞的突厥人與狼的關係更為密切,史書上記載突厥人最初的姓叫做」阿史那「,在突厥語裡是蒼狼的眼睛之意,有民間故事說突厥人是母狼的後代,故事大意是這樣的,匈奴人有一個小部落被敵人幾乎滅族,只有一個男嬰因為被遺棄在草叢中,躲過一劫,後來被母狼哺育,成年後與母狼生育十個男孩,每個男孩後來都成為了一個部落,阿史那就是其中之一。後來突厥生活過得地方出土過一些文物,有的文物上就有母狼哺育男嬰的圖案,也證明這個故事不是空穴來風。

突厥人的影響是極大的,現在中亞西亞很多民族都與突厥人有著或多或少血緣上的聯繫,對於狼的崇拜也通過血緣傳遞了下去。突厥之後,北方最重要的遊牧民族就是今天仍被人津津樂道的蒙古人。蒙族人據說是突厥人的後裔,語言文化都與突厥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不同,蒙古人最開始並不是生活在草原,他們是活躍在茫茫林海中的優秀獵人,後來由於草原民族的衰落,他們才從森林進入草原。蒙古人的圖騰是蒼狼白鹿,據說在蒙古人剛進入草原時,生活的地方叫做斡難河之源,而最先進入這片土地的蒙古人是一對夫妻,名字叫孛爾帖和豁埃馬,翻譯成漢語是蒼青色的狼和慘白色的鹿,這一對夫妻被視為蒙古人的始祖。

作為部族的圖騰,蒙古人是非常喜愛狼(狗)的,狼被視為勇敢忠誠的象徵,蒙古大汗鐵木真手下良將如雲,最受大汗器重的是「四狗「,這並不是罵人的話,而是說這四個人是大汗最忠心的部下,作為兇猛的爪牙立下了汗馬功勞,不僅不是貶義,反而是很高的褒獎。其他的草原民族也大致如此,比如哈薩克人非常尊敬狼,任何人不可以辱罵狼,狼在他們心中是真正的好漢,是堅韌頑強的象徵。

前面說過,遊牧狩獵民族將狼視為圖騰是由於生活在特定的環境,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環境呢?無論是在草原上放牧,還是在森林中狩獵,都是一項非常艱辛、危險的工作。隨時會遭到猛獸的襲擊,或者自然地災難,這時候人是非常脆弱的,很需要一種強大的力量作為內心的依靠,也就是說需要一個崇拜的對象。

狼在這個時候進入了這些牧人、獵人的視野 ,狼在草原或者森林都是強大的掠食者,一群狼在一起的時候,老虎都要怕三分,這不就是最強大的力量嗎?生活在那種環境下的人希望能擁有狼的勇敢堅韌的品質,和齊心協力的的團隊意識,很自然的就會把狼視作自己的崇拜對象,進而成為整個民族的圖騰和保護神。

相關焦點

  • 狼圖騰,草原的圖騰,人性的圖騰!狼的讚歌,也是狼的輓歌
    《狼圖騰》就是這樣一本書。該書隨手翻來,滿頁皆是過目難忘的文學細節。其"質地"的獨特、真實、密集、生動、準確,令人慨嘆。文字的描寫就像是畫卷般映入眼帘,千年的原始草原風貌、暴風雪白災黑災、四季草場的變遷、蒙古族牧民的生活習性、狼群的殘忍與溫情,小狼的純真與智慧;草原馬、牧羊狗、羊群、犛牛、旱獺、野兔、草原鼠、天鵝、老鷹各自的生活形態與相互關係……形成了各自獨立又緊密相關的無數個精彩故事,勾勒出一幅幅真實的草原生活圖景,逼真而藝術地再現了原始遊牧草原的殘酷與美麗。
  • 喜歡《狼圖騰》裡面的桀驁不馴,有勇有謀的草原狼
    喜歡《狼圖騰》裡面的桀驁不馴,有勇有謀的草原狼。作者姜戎在1967年高中畢業後,從北京下鄉到內蒙古額倫草原插隊擔任羊倌(牧羊人),在內蒙古待了12年,於1978年返回北京。在內蒙古的12年讓他熟悉了大草原的生態,草原遊牧民族以及桀驁不馴的野生草原狼,《狼圖騰》就是作者以在內蒙古生活及工作的親身經歷,所寫成的一部小說。
  • 《狼圖騰》:驚喜的合拍片 傳遞對生命信仰的敬畏
    《狼圖騰》裡既傳達著蒙族人對自然的尊敬,例如畢力格老人對騰格里、對自然規律的尊崇;也有漢族人利用先進醫學技術救人,像陳陣千辛萬苦取回青黴素救回噶斯邁兒子,對蒙漢文化都有得當的體現。觀眾得以能從銀幕裡感受蒙族民俗風情,也能讓世界進一步看到中華文化的包容和多元,感受中國多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特色。      而且,這是一部合拍片。
  • 《狼圖騰》:對於狼的重新認識,草原的圖騰!
    幾年前看過一部電影,名叫《狼圖騰》。它是由姜戎的小說《狼圖騰》改編而成。講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兩位知青來到蒙古族人生活的大草原,並養了一隻小狼的故事。狼吃羊的故事不計其數。但是,自從有了人類(尤其是漢族人),便幾乎沒有了——也不是人類管理地球更和平了——而是因為人也要吃羊,所以先把狼都「吃」光了。真可謂「悲慘世界」!其實狼與狗一樣,本是人類的朋友、鄰居,可人們卻無端地給狼扣上了「帽子」,成了「替罪狼」,並將狼趕盡殺絕┉┉狼是兇,人是惡,再兇也不過惡。《狼圖騰》為狼功加一等——保護生態平衡。
  • 蒙古族專家吐槽"狼圖騰" 真實草原上狼沒那麼神聖
    原標題:真實草原上,狼沒那麼神聖 這些批評者一致指出,作品中所說的「狼圖騰」,其實純屬子虛烏有。   蒙古族史上沒有明確圖騰   小說《狼圖騰》於2004年問世後,曾掀起一陣「狼文化」的熱潮。電影取材自部分小說內容,片名沿用了《狼圖騰》。北京作協的作家郭雪波是蒙古人,他近日發表微博稱,「狼從來不是蒙古人的圖騰,蒙古所有文史中從未記載過狼為圖騰。」
  • 狼,到底有沒有資格作為圖騰為一個民族所信仰(上)
    《狼圖騰》,老狼姜戎是在兌現一份承諾,一份對他熱愛的,卓絕的草原狼和草原人的承諾;他在完成一個使命,一個對這片土地,這片土地上的民族,歷史,精神性格,未來前途,因責任和摯愛而不得不完成的使命。同時,《狼圖騰》也是一部警世之言,其中的言論道理不一定都客觀且合理,但總能引得人思考。
  • 小說《狼圖騰》遭爭議 被指虛構蒙古族信仰崇拜
    狼,是不是蒙古人的圖騰  影片開篇,有一句話,「蒙古人的歷史從來都是別人寫的。」而這部《狼圖騰》也遭受了這樣的質疑:一個只在草原待過三年的知青,怎能了解蒙古歷史文化。  北京作協的作家郭雪波是蒙古人,他近日發表微博稱,「狼從來不是蒙古人的圖騰,蒙古所有文史中從未記載過狼為圖騰。」
  • 去《狼圖騰》的草原上 尋找狼王
    ;nbsp&nbsp&nbsp也許就是那個時候吧,我默默地在心裡種了一棵草,然後,在讀過了《狼圖騰》之後,這棵草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生長為大草原。;nbsp&nbsp&nbsp《狼圖騰》裡描寫的草原,是地處錫林郭勒盟的烏拉蓋草原,而對於只去過科爾沁草原和呼倫貝爾草原的我來說,烏拉蓋草原的美,敵過了他們中的任何一個。
  • 狼圖騰作者寫「天鵝」,白巖松這樣點評
    當時,整個東西烏珠穆沁兩旗的大草原,還保持著千年遊牧的原貌,姜戎有幸成為了蒙古原始草原遊牧生活的親歷者,對於曾經天堂般美麗的邊境遊牧草原,終生愛戀並深深懷念。作者:馮婧禕11年的內蒙古插隊生涯給姜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草原的深厚感情曾促使姜戎創作出了小說《狼圖騰》。
  • 《狼圖騰》引文化爭議 作家稱狼從不是蒙古人圖騰
    但今年的春節,一部題材並不是特別討巧的電影,卻完成了口碑和票房的逆襲——這部電影就是《狼圖騰》。  據統計,2015年春節檔期初一至初五,我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4.7億元,其中單《狼圖騰》一部影片,就佔了其中2.5億元,可見它的受歡迎程度。然而,就在《狼圖騰》如火如荼上映之時,不同意見也隨之傳來。
  • 小月書評|蒼茫的天,草原的狼,一個民族的靈魂——《狼圖騰》
    ——《狼圖騰》《狼圖騰》,是2004年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姜戎。主要講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內蒙古草原插隊時與草原狼、遊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1967年自願赴內蒙古額侖草原插隊。1978年返城。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作品《狼圖騰》:1971年起腹稿於內蒙古錫盟東烏珠穆沁草原。對於作者來說,狼圖騰這本書是值得一看的。
  • 電影《狼圖騰》再引爭論:蒙古族是否以狼為圖騰?
    郭雪波發表在微博的聲明稱,「狼從來不是蒙古人圖騰,蒙古所有文史中從未記載過狼為圖騰!這是一漢族知青在草原只待三年,生生嫁禍蒙古人的偽文化!蒙古人最早信薩滿後佛教。狼是蒙古人生存天敵,狼並無團隊精神兩窩狼死磕,狼貪婪自私冷酷殘忍,宣揚狼精神是反人類法西斯思想。我們保留訴諸法律捍衛祖先和民族文化的權利。」
  • 蒙古族作家質疑《狼圖騰》:狼從不是蒙古人圖騰
    蒙古族真的信仰狼圖騰嗎?實際上,這種爭論在小說出版後已經在業界發酵許久。郭雪波在聲明中也點出,有關「狼圖騰」之爭涉及商業利益,已經不是單純的學術討論。  郭雪波:要傳承真正優秀的民族文化  郭雪波發表在新浪微博的聲明稱,「狼從來不是蒙古人圖騰,蒙古族所有文史中從未記載過狼為圖騰!這是一漢族知青在草原只待三年,生生嫁禍蒙古人的偽文化!
  • 走進《狼圖騰》,領略狼精神
    從古至今,狼都扮演著一個兇殘,狡詐,什麼狼狽為奸,狼心狗肺,我想狼在大部分孩子的心中形象就是這麼的不光彩,狼是一個"壞名詞」包括在小編心中也是。而《狼圖騰》卻是如此的不一致,如此的別出心裁,它是打破常規的,打破自始至終印在骨子裡的壞「狼」形象。
  • 《狼圖騰》的再評價與文化分析
    事情就這樣過去了,《狼圖騰》不再成為熱點;但作為熱門書,今年以來仍居於多家圖書榜前列,仍在讀者的手上流傳著。我總感到,關於「狼」的話題沒有完,某些非科學,非理性,非文明的似是而非的理念仍在流行,而《狼圖騰》最具代表性。在我看來,我們應該把對這本書文學文本的評價與對其文化宏論的評價分開來。
  • 《狼圖騰》熱映 姜戎堅持「狼就是蒙古族圖騰」
    其中以蒙古族作家郭雪波挑起關於「狼是否為蒙古族圖騰」的質疑最為惹眼。面對諸多爭議,許多人都希望《狼圖騰》作者姜戎發聲表態。昨日,姜戎終於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稱自己面對這些質疑「非常憤怒」,並對此詳細列出了多條證據,堅持「狼就是蒙古族的圖騰」。
  • 《狼圖騰》作者姜戎推出新作《天鵝圖騰》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2004年,一部並不具備流行文學特質的小說《狼圖騰》,一經出版卻席捲文壇,不僅創下高銷量,引發社會討論熱潮,更被翻譯為37種語言,在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發行。時隔16年後,姜戎的第二部全新長篇小說《天鵝圖騰》近日由新經典文化出版上市。
  • 《狼圖騰》|狼性與人性之下,有人用敬畏演奏生命輓歌
    看了《狼圖騰》這部電影,並將以往一些讓我深感悲壯的人和事便串聯起來,這時,我才發現,「真活」的背後,一定要有一顆懂得「敬畏」的心。或者這樣說,《狼圖騰》中的「狼」與「人」的故事,讓我忽而明白,因為懂得敬畏,才知「珍惜生命」;亦是因為懂得「敬畏」,才敢「擁抱死亡」。
  • 《狼圖騰》後16年,姜戎出新作《天鵝圖騰》
    2004年,一部並不具備流行文學特質的小說《狼圖騰》,一經出版卻奇蹟般席捲文壇,成為一部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學作品。書中傳遞的「狼性精神」、「狼性文化」等理念,更是滲入到企業文化甚至日常生活之中。小說熱度退潮之後,這些詞依然持續存在於生活之中時常被討論。
  • 《狼圖騰》:從一匹狼中,看懂人性的複雜和多變
    我打開了一扇窗戶,讓你看到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東西,那麼生機勃勃的草原,那麼一種強悍的精神,我想任何人都不會無動於衷。」的確,一直到現在,《狼圖騰》仍然像一條獨一無二的小狼,向我們昭示著關於自由和生命的真理。《狼圖騰》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主要講述的是1966年到1976年時期,一名漢族的男子——陳陣在內蒙古中北部草原上的個人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