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中的債權轉讓適用規範

2020-12-11 法律小主

01債權轉讓的定義;

根據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五條債權人可以將債權的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根據債權性質不得轉讓;

(二)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

(三)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

當事人約定非金錢債權不得轉讓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當事人約定金錢債權不得轉讓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本條是關於債權轉讓的法條的規定,根據該該款規定,合同的債權人可以將債權轉讓給第三人。即債權人可以可以通過約定將債權轉讓給第三人,其實這也是民事法律關係誠實信用原則原則和意思自治的體現,最大限度的尊重民事主體的真實意思表示。

同時本條款規定不能轉讓的情形,如何理解這些情行呢?

02根據債權性質不能轉讓的債權則不能轉讓,通常這類性質的債權都具有人身屬性性質的債權,

1,例如比如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不能轉讓的債權,則債權人不能轉讓的債權。

2,國家法律規定禁止轉讓的債權,例如涉及到國防軍工國家安全的信息不能轉讓,如甲是國防軍工企業與乙方籤訂了武器訂單,則軍工企業的作為債權人時候沒經過國家許可的則不能轉讓,比如國家禁止轉讓的科學技術則不能轉讓。

03債權轉讓的構成要件

首先債權轉讓債權人應該與第三人籤訂債權轉讓協議,即合法有效 的合同。債權轉讓協議達成則就債權轉讓合同如果沒有相反的約定則債權轉讓合同即生效如果需要對債務人產生法律效力,則債權人應該通知債務人,這樣債務人才能對第三人履行合同約定 的債務,反之如果沒有把債權轉讓的通知告訴債務人,則債務人對債權人的履行依然會發生債務相應的消滅的法律後果。

如果因為債權轉讓而導致債務人履行成本的增加則額外增加的部分應該有誰承擔呢?根據民法典550條規定,因為債權轉讓導致履行費用的增加,又讓與人承擔額外 的增加費用。

04債權轉讓後債務人獲得什麼樣的權利呢

根據《民法典》第五百四十八條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後,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張。

根據本條規定,債權轉讓後債務人可以沿用對原債權人的抗辯權對抗債權受讓人。根據抗辯權法理分為同時履行抗辯權 ,先後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訴訟時效抗辯權債務人都可以向債權受讓人行使。

同時根據《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債務人可以向受讓人主張抵銷:

(一)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時,債務人對讓與人享有債權,且債務人的債權先於轉讓的債權到期或者同時到期;

(二)債務人的債權與轉讓的債權是基於同一合同產生。

根據本條規定,債務人可以向債權的受讓人主張抵銷權,但是要滿足一定條件,具體如下論述。

05債務人的抵銷權構成要件

1,首先債務對債權的受讓人負有債權,同時要滿足要 比債權受讓人 的債權先到期或者同時到期。

2,同時根據規定,債務人的債權必須和轉讓的債權是基於同一合同而產生,如何理解這句話呢?我們舉例說明可能更加具體。例如甲與乙籤訂了買賣合同,後甲與丙籤訂了債權轉讓協議,並且通知了債務人。則債權轉讓合同對甲乙生效,同時債務人應該向丙履行義務。則乙方在原合同中對原債權人因為籤訂買賣合同而享有的債權,則可以對丙主張,其實這就是抵銷權移轉。

相關焦點

  • 關於《民法典》債務轉讓法律適用規範
    債務人或者債權人在合理的期限內進行催告,如果未催告或者催告後逾期債權人沒有作出同意轉讓的債務 的意思表示的 ,則債務轉讓協議不生效,即債務轉讓失敗,債務人依然要繼續履行債務。同時根據《民法典》第五百五十四條債務人轉移債務的,新債務人應當承擔與主債務有關的從債務,但是該從債務專屬於原債務人自身的除外。
  • 《民法典》善意取得中的「轉讓」行為
    作者簡介:   法典化的完成預示著我國民法體系建設中價值判斷的基本完成,以立法論為目的的理論研究也自然會轉向以法律解釋論為視角,從而更多地關注如何使《民法典》所建構的規範體系得以精確理解和更高效運行。
  • 民法典規範的類推適用
    在靜態的傳統社會中,這一問題還並不突出;但在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年代,「變」成為社會生活的主題詞,社會領域的分化與複雜性已不斷挑戰人類的想像力,民法典的地位日益受到特別法的挑戰,已為不爭之實。我國民法典紓解這一難題需要的智慧和技術,也遠非歐陸範式民法典時期可比。為此,民法典提供了擴大法源類型、設置一般條款等方法。
  • 法官說法(六)—《民法典》債權轉讓制度的八大要點
    >《民法典》中涉及與債權轉讓有關的法律條文共9條,主要分布在合同編通則分編(第545條-第550條)、典型合同分編中保證合同(第696條)與物權編擔保物權分編(第407條、第421全國人大法工委民法室黃薇主任編寫的《民法典合同編解讀》一書中認為「經研究認為,債權轉讓通知的目的是保護債務人,據此,是否通知債務人不影響受讓人對轉讓債權的取得。因此,本條對《合同法》上述條文進行了修改,以更為明確,在讓與人和受讓人之間的關係上,受讓人取得轉讓債權不以通知債務人為條件,債權轉讓合同效力不因未通知債務人而受影響」。
  • 【法學匯】民法典規範的類推適用
    在靜態的傳統社會中,這一問題還並不突出;但在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年代,「變」成為社會生活的主題詞,社會領域的分化與複雜性已不斷挑戰人類的想像力,民法典的地位日益受到特別法的挑戰,已為不爭之實。我國民法典紓解這一難題需要的智慧和技術,也遠非歐陸範式民法典時期可比。為此,民法典提供了擴大法源類型、設置一般條款等方法。
  • 《民法典》適用與司法實務
    內容簡介   本書由上海法院系統資深法官曆經一年多時間精力編著,立足司法實踐,堅持問題導向,結合《民法典》全新的法律規定和審判實務中的50個法律適用重點問題,力圖為《民法典》施行後的重點、疑難法律規定的適用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實務指引,為民商事案件的辦理提供有益參考。
  • 中國民法典的體系和債權
    「我想,即使捨棄債權總則,債權仍作為中國民法典的基本支柱之一而存在。債權總則在民法典乃至整個法律體系中,發揮著對與債權相關法律制度的集約機能和統合機能。如果把債權總則肢解,則不得不分別地承擔這種機能。
  • 《民法典》對刑法的影響與刑法對《民法典》的回應
    法秩序統一原理刑法適用中的體現是,犯罪認定中排除了前置法中的合法行為。 以《刑法》第228條規定的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公司股東為了規避刑事制裁,採取轉讓股權的方式將土地使用權轉移到另一家公司,行為人只要直接購買此公司股權就可以得到土地使用權。這種行為是否應認定為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證?
  • 民法典中的公法規範
    民法典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以權利為本位進行體系構建,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具有濃厚的私法屬性。與此同時,民法典中也存在大量公法規範,與私法規範相互影響、彼此配合,共同促成一部「新時代人民權利的宣言書」。  產權保護與徵收徵用  有恆產者有恆心,產權保護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石。
  • 京都論典 | 民法典中關於擔保物權及保證合同的變化
    京都律師事務所 分享到:微信新浪微博QQ空間 《民法典》頒布後,在擔保規定方面將散見於各個法律規範中的擔保物權及保證的規定進行了統一化規定,特別是將保證擔保列為典型合同(也稱「有名合同」),為法律的統一適用奠定了基礎。
  • 《民法典》資本市場相關條文解讀
    編者按: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 民法典物權篇中居住權理解與適用
    關於民法典中居住的設立,其實中國在前些年就有探討,只不過這次把其權利納入法典,使其法典化。我看了一下民法典規定居住權一共用了6個條文規定,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解讀:01居住權的定義第三百六十條規定,居住權是指居住權人按照合同約定,對他人的住宅的佔有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物權編的解釋(一)
    第四條 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轉讓不動產所有權等物權,或者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居住權、地役權、抵押權等其他物權的,應當依照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一條第一款的規定,認定其不發生物權效力。第五條 預告登記的買賣不動產物權的協議被認定無效、被撤銷,或者預告登記的權利人放棄債權的,應當認定為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一條第二款所稱的「債權消滅」。
  • 民法典編纂中的行政法因素
    行政法與民法的規範範圍的相互滲透本就是一個自然的現象,因此,在這種水乳交融的情況下,行政法與民法典的關係就存在很多爭議,例如:(1)在民法典的體系構建中,行政法對於民法典體系產生如何的影響?其影響主要在內在體系還是外在體系?(2)在具體法律的適用方面,行政法(規)是否屬於民法的「法源」?《民法總則》第10條的規定中是否包含之?(3)「行政主體」在民法上的行為之性質如何判斷?
  • 王軼:《民法典》合同編理解與適用的重點問題
    但從法律適用的角度去觀察的話,《民法典》中實質上屬於調整合同關係的法律規則,不限於這526個條文。如《民法典》第508條的規定:「本編對合同的效力沒有規定的,適用本法第一編第六章的有關規定。」即關於合同的效力認定,如果合同編第三章沒有規定的,適用《民法典》總則編第六章關於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的基本規定和有關附條件、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定,它們與調整合同關係直接關聯。
  • 高院:民法典中房屋承租人優先承租權制度的司法適用
    本文作者:曹湘芹文章來源:人民法院報民法典第七百三十四條首次在立法中規定房屋承租人享有優先承租權。該規定雖簡單,但在保護承租人權利以及居住穩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確把握承租人優先承租權的特點和適用要件,是司法實踐中準確適用承租人優先承租權的關鍵所在。
  • 陳興良教授:民法典對刑法的影響與刑法對民法典的回應
    法秩序統一原理刑法適用中的體現是,犯罪認定中排除了前置法中的合法行為。 以《刑法》第228條規定的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公司股東為了規避刑事制裁,採取轉讓股權的方式將土地使用權轉移到另一家公司,行為人只要直接購買此公司股權就可以得到土地使用權。這種行為是否應認定為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證?
  • 「法學匯」我國民法典中的抵押財產轉讓
    故此,不能認為抵押權設立意味著就完全禁止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民法典接受了上述觀點,改變了物權法第191條的規定,民法典第406條第1款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民法典承認抵押權的追及效力民法典第406條第1款規定:「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
  • 民法典理解適用學習答疑系列⑨:如何依據《民法典》指示交付的規定...
    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民法典理解適用學習答疑系列第9期問題如何依據《民法典》指示交付的規定行使對第三人的返還請求權?>演示如下法信 · 學習民法典專區現已上線,更多功能點此了解解答《民法典》第227條將《物權法》第26 條中的「依法」二字刪除,允許沒有法律依據的無權佔有採取指示交付的方式,擴大了指示交付的適用範圍。
  • 民法典編纂視野下物權變動的解釋論 ∣評註相關
    ,與無權處分、善意取得、不當得利等重要制度都高度相關,對公法上眾多管制規範目的的實現亦有重要影響,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理應得到更多關注。債權(《民法總則》第118條【民法典第118條】)和物權(《民法總則》第114條【民法典第114條】)是兩類不同的民事權利,債權產生和物權變動也是兩種不同的法律效果。該法律效果如果是依法律行為發生,則必然對應著不同的意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