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手機看到了一條推送:90的中年危機到來了!
算算年齡,90年的也就剛剛步入中年,而危機一詞卻怎麼看的格外扎眼。
網絡放大了中年危機,相關的文章中,婚姻感情不和,禿頭枸杞養生等成為了標配。
微博上一個話題#90後的中年危機有多恐怖#,有800多萬人圍觀,說出了當代年輕人的現狀:
90後網友代表@城南郵局說:
今年起我明顯的感覺到自己開始衰老,對未知事物的第一反應是逃避而非好奇。
當我想嘗試什麼的時候,下意識的覺得肯定會失敗。
以前以為自己的人生有千萬種可能,而現在就想過著平靜的日子,考慮什麼時候能安頓下來。
原來衰老的第一個體現,就是開始退縮,覺得自己不行。
80後網友代表@素節表示不服:
80後的老傢伙表示,孩子你們這不是中年危機。
我們上有老下有小,每個月的房貸、生活費、孩子的花費、人情世事來往的預算、逢年過節老人的孝敬費……被這些壓得喘不過氣來。
每天工作累成狗,病了不敢請假,這才是真正的中年危機。
……
幾輪battle下來,大家一致認為字字誅心,現在很多成年人的狀態都是如此:
禿頭、養生、還貸、焦慮、麻木……
一心只想搞錢,對世界萬物包容心越來越大,相較於熱鬧的場合更喜歡一個人宅在家裡。
從之前的冒險主義變成了現在的保險主義。
時而元氣滿滿,時而懷疑人生。
「還沒怎麼拼命,就拼不動了」
那我們的年齡轉到80後:
在搜索欄輸入「40歲」,第一條搜索結果稱為「關鍵40歲」
人稱四十歲為「不惑」之年。人在四十幾歲時會面臨人生最重大的十字路口,因為這十年,你所選擇的度過方式,會讓人生的結果截然不同:
一種是讓自己從那時候開始,更加速地成長茁壯,變成一個「真正的大人」;
另一種則是成長就此打住,人生不再進步。
即便再如何地忙碌,找出時間投資在自己身上,才是壯年時期最重要的。
網上看到了一個帖子:
優雅的老去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生活總會讓你負重前行。
家庭和工作的天平,小心翼翼的維持了十幾年,終於有人說,我要全身心的回歸家庭。
身邊也有人,家庭生活數十載,終於下定決心,走出家門。
四十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在時代巨變過程中,人們在青少年時期習得的知識和技能可能很快就會被淘汰,整個社會文化和行為規則會向新時代青年人傾斜,讓中年人在社會中處於相對劣勢的位置,加劇"中年危機"的感知。
那麼,該如何度過中年危機?
我四處尋找答案:
在知網上,一篇名為《網際網路社會如何放大了「中年危機」》中總結了"中年危機"格外引人關注的原因在於,網際網路社會通過三個方面放大了"中年危機":延長性生命周期拉長了"人的再生產",新興型職業體系讓中年人的經濟基礎不穩,而扁平化社會結構則在"上層建築"層面衝擊著中年人的社會認同、權力根源乃至地位尊嚴。
另一篇名為《淺談中年人的心理危機及調適對策》中這樣寫道:
中年時期是人生當中一段特殊的時期,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個階段面臨著生命當中的一些變化,似乎在一時之間內憂外患,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化"危"為"機"才是唯一的出路。
在《轉「危」為機,直面人生中的不確定》的直播中講到:
人生的不確定性,是一道別樣的風景。
尋找自己是一個回歸的過程。
我們總在有意無意間,根據預設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打擊自己。
最初,我們也許是因某個完美的影像,而喚起追求的熱望。
然而,最終我們必須放掉早先設定的理想,以步上自己獨一無二的內心探索之旅。
這不是什麼自我改變計劃,只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並以自己為榮。
這並不是要我們變成另外一種人,而是去發現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中年的意義在於發現自我,重新審視。
我們可以一起走入分析心理學的世界,從發現自己開始,一切還未到盡頭,中年只不過是一場旅行的始發站。
平衡家庭與生活,用30天的時間。
尋找愛,尋找光
往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