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唐平亂名臣書法家顏真卿的背景真不簡單

2020-10-03 覺非嘉善

明代袁了凡所著訓子善書《了凡四訓》,闡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禍福皆由自己掌握,行善則積福,日積一善則積一善報。正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善人必然有好運,至善之人福澤必定厚重,甚至會福澤後代,興盛家族。

不錯,儒家孔孟顏曾各位聖人著書立說,功德無量,可謂至善之人,其後代宗族綿延長久,人才輩出,真可謂「善有善報」,即使孔孟顏曾不得志與當時,但其功德深厚,是以福澤綿長,澤被子孫,千秋萬代。子孫也紛紛以先祖為榜樣,仁人愛物,忠恕立身,也創立了一番事業,於國於民,幸甚至哉。前面講了孔孟家族,這篇單獨講一下顏回及其後代顏之推、顏真卿,顏之推有《顏氏家訓》傳世,影響重大;顏真卿起義兵對抗「安史叛軍」,書文俱佳。

一、顏回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

顏回作為孔夫子的學生,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他「貧而樂」,當子貢尚在「貧而無諂」的時候,他已然走在了前面,「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出自《論語·雍也》)。這個意義重大,他為廣大寒門之子指明了方向,即使家貧、即使窮困,只要我堅持學習,致力於聖道,我也可以獲得我的快樂,我的幸福。

他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相較而言我很慚愧啊,這六個字很難做到,在單位積攢的怒氣有時候會突然對孩子發脾氣,事後反思自己,這不是遷怒於孩子嗎?剛過幾天,又遷怒孩子了,這不是「貳過」嗎?所以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出自《論語》)。

不僅是孔子稱讚他,子貢也曾讚揚他,認為自己不如他,讚揚他能夠觸類旁通、聞一知十。(《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顏回在孔門弟子中素以德行著稱,他的一生嚴格按照孔夫子「仁」「禮」的要求,「訥於言而敏於行」,後世尊其為「復聖」。只是不幸早死,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他先孔子而去世,葬於魯城東防山前。孔夫子哀嘆說;「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但他的德行可昭日月,他在世時負責記錄整理孔夫子的言行,相當於現在領導身邊的秘書,鞠躬盡瘁,雖然壽命短,相當於「殉道者」,但他的一生是光輝燦爛的,為儒家乃至我國文化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功德不可估量,其善舉澤被後世,綿延至今,你我仍能受其道德的恩惠。

顏氏家族比較興盛,現傳至第七十八代顏秉剛,大學教授;第七十九代顏培郅,1996年生。其中第三十五代顏之推、第四十代顏真卿也在歷史上做出了重大貢獻,下面將逐一介紹。

二、顏之推有《顏氏家訓》傳世,影響重大。

顏之推

第三十五代顏之推,處於南北朝至隋統一時期,他所創作的《顏氏家訓》開「家訓」之先河,宋代朱熹的《小學》,清代陳宏謀的《養正遺規》,都曾取材於《顏氏家訓》,包括我推崇的《了凡四訓》也受到《顏氏家訓》的影響,在家庭教育、道德修養方面很有見地,給我們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顏氏家訓》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別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家第五、風操第六、慕賢第七、勉學第八、文章第九、名實第十、涉務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誡兵第十四、養心第十五、歸心第十六、書證第十七、音辭第十八、雜藝第十九、終制第二十。

讀家訓

在家庭教育中有幾個原則直到現在也有價值,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其一,身教重於言教。家長要成為孩子的榜樣,正如「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其二,慕賢而容眾。他要求子女「慕賢」「尊賢」,將賢德之人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目標,在他們的影響下成長;還要求要有容人之量,君子要修德以待時。其三,勤勉做事認真讀書。把讀聖賢書作為家訓的核心,提倡終身學習,無論年齡大小,都應該讀書學習。在學習內容上,提倡「實學」,主張要走向社會,經世致用,學習農業生產知識,成為實幹家,解決問題。

大家想一想,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科不科學?跟我家隔壁的美國連鎖早教的要求相差無幾,這麼先進的家教,家風應該也不錯,這個家族肯定會越來越興旺,真可謂「善有善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三、顏真卿起義兵對抗「安史叛軍」,書文俱佳。

顏真卿

第四十代顏真卿,生於唐朝,五世祖為顏之推,在《顏氏家訓》的教化下,在良好家風的薰陶下,他順利考取功名,官運亨通,但遭權臣排擠。在任平原太守時,正值安史之亂,他據城率義軍對抗叛軍,在河北大多數郡縣相繼淪陷,只有他的平原郡防守嚴密,未被攻破,因此得到玄宗的稱讚。在當時與堂兄顏杲卿並肩作戰,共同抗敵,取得了一定的軍事成就,河北顏氏叔侄在當時可謂國之棟梁,忠義冠華夏,對「安史叛軍」起到了重要的牽製作用。由此可見良好的家風家教也能培養出忠君愛國之人。

後招降叛將李希烈不成,凜然拒賊,終被縊殺,追贈司徒,諡號「文忠」。

顏真卿在家風的薰陶下,善詩文,書法精妙,創「顏體」楷書,與柳公權並稱「顏柳」。

南京顏真卿真跡

顏真卿文武雙全,上馬打仗,下馬詩文,咱們做家長的,誰不希望培育這樣的孩子呀,所以家風家教很重要,有時間讀讀《顏氏家訓》和孔孟聖賢書,春風化雨,相信我們的孩子也不會差,因為「人皆可以成堯舜」。善有善報,從現在開始積德行善絕不會晚的,日行一善便得一份善報,加油吧,讀友們。

相關焦點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今日網上偶見這樣一幅書法作品圖片,圖片提供者詢問此作所書寫的內容,告知這是一個行草書鬥方作品,四個大字是「積善人家」,落款是「庚子秋月劉石」,欽印是「劉石之印」。整體來說這幅作品寫的不錯,從字形,章法,內容來看都挺好的,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處世格言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愚而多財,則益其過。 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 【傳統文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因此,我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為更好的弘揚繼承傳統文化,9月4日下午,敦化市中醫院院班子成員與全體行政人員在會議室共同視頻學習了由劉餘莉教授講解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群書治要》之《周易》中說到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 要有一個好心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吳學良一定要有一個好的心態,我們常說心態平和,心存善念,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說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句話,它的後面還有一句話與之相對應,叫做「積惡之家必有餘殃」。細細琢磨,這兩句話其實與我們常常說到的一句俗話「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的意思差不多,只是「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更通俗、直白些罷了。攝影照片/吳學良你想呀!
  • 鍾么爺談道德: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作者: 李默言 來源:越讀越悅「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有位女企業家被王希海的孝道感動,提出要嫁給他,一起照顧他父親,王希海婉言拒絕了,他說:「謝謝你,但我不能結婚,因為結婚後我就不能全身心照顧父親了。」鍾中重點向大家闡釋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的含義。
  • 光明日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原標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光明論壇·溫故】   2016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中指出:「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 墨裡·乾坤|王羲之《太上感應篇》——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蘊涵濃烈的道教文化氣息,有興趣者可別錯過。《太上感應篇》為道教經典,主要借太上之名,闡述「天人感應」和「道教承負思想」。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應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東漢《太平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錢穀·明(1508-1572)字叔寶,自號懸罄室,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少孤貧,失學,迨壯始知讀書。家無典籍,遊文徵明門下,日取架上書讀之,以其餘功點染水墨,便學心通。
  • 釋淨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易經》裡面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是因,餘慶是果報,我們要想來世好,或者要想這一生晚年好,來得及,現在開始努力斷惡修善,我們晚年就會有好的果報。現如今社會上很多同學,拼命的賺錢,說多留點錢財給子孫,讓他們生活的好點,卻不知,你留財富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得住;你留書本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 其實什麼留給子孫最好,最好的是積德,積功累德,你的後代一定有好的果報。 這是真正明了感應之道,才能夠說得出來。一個人有沒有前途,是他的福報,命中注定的。
  • 易經俗語——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來自《易經》坤卦文言:「積之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喜歡做善事,積累了大量善行的人家,猶如存下許多錢那樣,必然有用不完的好處留給後代。做了許多壞事的人家,猶如欠下許多債務要子孫清付那樣,必然會把許多災殃留給子孫。
  • 【家風展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冀氏家風
    【家風展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冀氏家風 2020-08-06 15: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曾仕強解讀《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今天的科學告訴我們,未來是不可測的,更是測不準的。 我們看到氣象臺報氣象經常不準,是什麼道理?是人員的問題嗎?
  •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作者:何天華  《周易·文言傳》有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大意是說: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
  • 每天學點周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原文】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由辨之不早辯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釋文】積累善良的人家,一定會有無盡的福慶;積累不善的人家,一定會有無窮的災禍。臣子殺害君主,兒子殺害父親,並不是一朝一日的變故,而是慢慢積累起來的罪惡。這是長期不能辨別善惡的原因所造成的。《易經》說:"履霜,堅冰至」,說的就是這種過程。殃:禍殃,災禍。弒: 臣殺君、子殺父叫做「弒」。
  • 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習近平曾說:「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諸葛亮誡子格言、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都是在倡導一種家風。」 而好的家風,做人第一就是「德」,行事第一就是「善」。
  • 一個小短片告訴你: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每天都有分 享。《周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出自《易經》的坤卦。坤卦說的,正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呢?
  • 研修《了凡四訓》,積善之方(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易》曰(1):「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2),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3) 。孔子稱舜之大孝(4),曰:「宗廟饗之(5),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徵之(6) 。【注釋】(1)《易》:《周易》,儒家重要經典。簡稱《易》。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其實和他認識感覺很有緣分,就那一瞬間,在認識他之前,我已經認識了他周邊的幾個朋友,兜兜轉轉,轉過身來和他一說,哦,原來那個人是你。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因為你們在上一世積累了很多的緣分,所以說這一世是要爆發。珍惜你身邊的每一個朋友,因為他們不僅僅是你人生中匆匆的過客,有可能上輩子和你是親人。你們之間有沒了卻的情緣,所以說,這一輩子相逢相知,這種情感是非常難得的。
  • 都懂得「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道理,很多人卻忘了更重要的下半句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叫做「好人有好報」,什麼是好人?不同的人心裡自然有不同的認知,要是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好人就是「心存善念,行為端正,不做惡事的人」,可以說,一個好人必定也是一個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的人,這樣的人自然會受到大家的尊敬和愛戴,所以,好人得到好的回報也就不難理解了。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經典解讀,感悟人生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辯也。這部經典裡面,處處彰顯著古人的智慧,今天小編就和大家重溫解讀一下其中的一個經典名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原文解讀這句話的大意是說:經常行善積德的人,家中必然有著享受不盡的福慶;積累惡行的人,家中必然有著不盡的災禍。正如坤卦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只有有深厚德行的人,才能承載這份福報。
  • 【我們的「十三五」】餘慶:積善之家好氣象
    【我們的「十三五」】餘慶:積善之家好氣象 2020-12-01 11:4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