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蘇農銀行公布了2019年三季度報告。今年前三季度,蘇農銀行實現營收26.09億元,同比增長13.90%;實現歸屬淨利潤8.28億元,同比增長15.11%。
經營業績保持雙增的同時,蘇農銀行資產規模繼續穩步增長,並創下歷史新高,而此時,蘇農銀行又選擇將目光投向了更遠處,通過主動調整業務結構,尋求更高質量的增長。
資產規模從「第六」到「第四」
2016年11月29日,蘇農銀行在A股上市,最初還稱「吳江銀行」。上市當年末,蘇農銀行的總資產規模還只有813億元,不僅在蘇南五家上市農商行中最小,同時在A股上市銀行隊伍中也最小。
不過上市三年來,蘇農銀行資產規模實現穩步增長,2017年、2018年突破900億、1100億的關口。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蘇農銀行總資產規模達到1261.78億元,較2019年增長了8%,增速在同一時期江蘇六家上市農商行中排第一,這樣的增速也助力蘇農銀行資產排名連上臺階。在江蘇上市農商行中,蘇農銀行總資產排名由第六位提升至第四位,超越張家港行和江陰銀行。規模增長的好處顯而易見,業績增長的正向貢獻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此。
不過只有稍加留意,就會看到,進入2019年,蘇農銀行的資產規模增速實際上是在放緩,雖然還在穩步增長,但已經不再像上市頭兩年一步一個大臺階。
今年3月,蘇農銀行完成了更名的大事,「吳江銀行」變成了「蘇農銀行」。更名之後,整個蘇州市場對蘇農銀行來說,可說是完全打開,按理說正是其擴張的大好機會。不過此時,蘇農銀行卻選擇了一種更為穩妥的經營方式:在規模保持一定增速的同時,主動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去尋求更高質量的增長。
實際上,前三季度的某些數據,也側面驗證了蘇農銀行今年主動調整發展步調的前瞻性。截至三季度末,蘇農銀行不良貸款為1.53%,雖然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但是較2018年末仍有所微升。
銀行處於發展上升期時,不良出現小幅反彈是完全可以接受的,關鍵在於提前做好準備,夯實基礎,畢竟只有走得穩,才能走得遠。
零售貸款增長近30%
在資產規模主動放緩之時,蘇農銀行也在加快轉型步伐,優化業務結構,以期實現經營由規模驅動轉向質量和價值驅動。在這方面一個值得說道的例子,是蘇農銀行的零售戰略轉型。
截至今年前三季末,蘇農銀行總貸款餘額670.94億元,較2018年末增長了12.97%;其中零售貸款餘額為140.26億元,較2018年末增長了29.99%;零售貸款餘額佔總貸款的比重由2018年末18.17%上升至20.90%。
上市以來,蘇農銀行零售貸款不斷增加,三年增長了3倍多,零售貸款佔總貸款的比重也在不斷提升。最近幾年,經濟不確定性加大,銀行傳統對公業務受企業經營的影響比較大,零售業務的優勢愈加顯現。蘇農銀行在零售貸款方面轉型力度明顯,效果顯著。
除了零售業務發力外,在傳統的對公領域,蘇農銀行發揮地方法人銀行的優勢,突顯個性化金融服務方案,力求滿足客戶各類金融及非金融需求。
另外,在金融市場業務上,蘇農銀行探索、深化「投行+商行」模式,加速資產流轉效率,提升理財產品競爭力,發揮金融市場業務的優勢,為全行其他業務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