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逝,轉眼間又到了一年中秋時。古詩云: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樣本來一家人團聚的日子裡,很多人卻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繼續忍受了相思之苦。尤其是對於廣大的農民兄弟來說,他們不像其他的上班族,是沒有法定假日一說的。即便是放假了,有些也捨不得回家。因為到了中秋以後,小半年也已經過去了,更應該努力掙錢了!農村裡的老人們在中秋時節就常念叨著「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怕過禮拜三」這樣一句老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怕過禮拜三
其實這句老話的原句是「年怕中秋月怕半,男兒立志在少年」。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起,其下半句就演變成為了「星期怕過禮拜三」。而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一年中到了中秋節的時候,基本上過去一大半了;而一個月到了月半時也過去了一半;一個星期中過了星期三,那也就很快就這一周就結束了。
其背後的道理是在提醒我們,光陰似箭,我們已經流失了一大半的時光了,在剩下的時間裡要努力珍惜,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對於農民朋友來說,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而到了中秋節能收穫的基本已經收穫了,也不能再進行耕種了,一年的收成到底怎樣也心中大致有數了,所以也就有了「年怕中秋月怕半」的說法。
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太平。
我們都知道,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而八月十五是中秋節。而這句老話也是農民經驗的總結,其意思是說到了農曆七月十五之後,基本上再也不會有什麼大的旱災或者是水災了。而到了八月十五中秋節之後,一年糧食收成如何,也基本上心中有數了。
因為在七月十五之前正是莊稼生長的關鍵時期,如果有大的雨水或者是旱災那對莊稼的影響比較大。而過了十五就不一樣了,因為這個時期基本上不在會有大的旱情或者是災情了,就算是有,對農作物的影響也不大。同樣的道理,農作物到了中秋節的時候,基本上已經是快要收穫的季節了,因此今年的收成如何,大家都心裡有數了,所以就有了八月十五定太平的說法。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這句民諺老一輩人都是深信不疑的,其字面的意思是說在八月十五的時候如果晚上看不到月亮,也就是陰雨天的話,那麼在五個月後的正月十五可能會有降雪天氣。聽村裡的老人說,這句話的準確率非常高,一般能達到80%以上。雖然古人也沒搞清楚其背後的原因,但是卻在長期的觀察過程中,發現了這兩者之間的聯繫。現代氣象學的研究結果是在這兩個節日天氣之間有著一種相互呼應的關係,這也是大氣韻律活動的一種表現。
今天就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在您的家鄉有哪些習俗呢?今晚你家鄉是否具備賞月條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