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怕過禮拜三」啥意思?中秋有什麼害怕的?

2020-12-10 農夫也瘋狂

時光飛逝,轉眼間又到了一年中秋時。古詩云: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樣本來一家人團聚的日子裡,很多人卻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繼續忍受了相思之苦。尤其是對於廣大的農民兄弟來說,他們不像其他的上班族,是沒有法定假日一說的。即便是放假了,有些也捨不得回家。因為到了中秋以後,小半年也已經過去了,更應該努力掙錢了!農村裡的老人們在中秋時節就常念叨著「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怕過禮拜三」這樣一句老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怕過禮拜三

其實這句老話的原句是「年怕中秋月怕半,男兒立志在少年」。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起,其下半句就演變成為了「星期怕過禮拜三」。而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一年中到了中秋節的時候,基本上過去一大半了;而一個月到了月半時也過去了一半;一個星期中過了星期三,那也就很快就這一周就結束了。

其背後的道理是在提醒我們,光陰似箭,我們已經流失了一大半的時光了,在剩下的時間裡要努力珍惜,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對於農民朋友來說,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而到了中秋節能收穫的基本已經收穫了,也不能再進行耕種了,一年的收成到底怎樣也心中大致有數了,所以也就有了「年怕中秋月怕半」的說法。

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太平。

我們都知道,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而八月十五是中秋節。而這句老話也是農民經驗的總結,其意思是說到了農曆七月十五之後,基本上再也不會有什麼大的旱災或者是水災了。而到了八月十五中秋節之後,一年糧食收成如何,也基本上心中有數了。

因為在七月十五之前正是莊稼生長的關鍵時期,如果有大的雨水或者是旱災那對莊稼的影響比較大。而過了十五就不一樣了,因為這個時期基本上不在會有大的旱情或者是災情了,就算是有,對農作物的影響也不大。同樣的道理,農作物到了中秋節的時候,基本上已經是快要收穫的季節了,因此今年的收成如何,大家都心裡有數了,所以就有了八月十五定太平的說法。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這句民諺老一輩人都是深信不疑的,其字面的意思是說在八月十五的時候如果晚上看不到月亮,也就是陰雨天的話,那麼在五個月後的正月十五可能會有降雪天氣。聽村裡的老人說,這句話的準確率非常高,一般能達到80%以上。雖然古人也沒搞清楚其背後的原因,但是卻在長期的觀察過程中,發現了這兩者之間的聯繫。現代氣象學的研究結果是在這兩個節日天氣之間有著一種相互呼應的關係,這也是大氣韻律活動的一種表現。

今天就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在您的家鄉有哪些習俗呢?今晚你家鄉是否具備賞月條件呢?

相關焦點

  • 老人言: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怕過禮拜三,說的是什麼意思?
    文/隨風飄散老人言: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怕過禮拜三,說的是什麼意思?我們都知道中秋節是舉家團圓的日子,所以在昨天中秋節的時候你們有沒有回家陪伴自己的親人呢?小編想應該很多人都沒有回家吧,就像小編一樣,因為小編的假期只有兩天,回家根本就不划算,而且小編家裡還沒有人,就算是回家了沒有意義,你們是什麼原因而導致自己沒有回家的呢?現在中秋節已經過去了,所以小編就為大家說一兩個關於中秋節的俗語吧,這個俗語就是「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怕過禮拜三」,這句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老話「年怕中秋,月怕半」,是啥意思?有什麼深意嗎?
    年復一年,月復一月,農村上了年紀的老人就總是會跟後輩們說,孩子們,「年怕中秋,月怕半」呀!那麼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有什麼可怕的?此話有什麼深意嗎?中秋其實這句老話還有個下半句的,完整的應該是:「年怕中秋月怕半,男兒立志在少年」。
  • 「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怕中年歲怕夕。」究竟什麼意思?你讀懂了嗎
    「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怕中年歲怕夕。」一年下來,也就是中秋節後距離年就越來越近,恰好中秋節時候也正是農業繁忙的季節,繁忙什麼呢?秋收,這是普天下人衣食住行的總結,沒有秋節的收成,接下來的歲月,所有人都會收到生計的影響,但介於天氣和地域氣候的差異,有的地方豐收,必然就有地方欠收。那麼,誰家願意欠收呢。年怕中秋月怕半想必年怕中秋給人的印象會更深,這個意思是說一年來,對於農民最重要的時節來臨了,秋收預示著有無口糧、是否溫飽、能否富裕。
  • 古人講「年怕中秋,月怕半」,中秋節兩樣都佔了,有什麼講究?
    當時蘇軾便也是在中秋佳節時,獨自一人在遙遠的異鄉漂泊,對月飲酒,思念家人,便有了這樣的千古絕句。自2008年中秋節成為國家法定節日以來,這還是筆者度過的第一個雙節,即一起度過了「中秋節和國慶節」。因此在今年秋季的奶茶梗過去後,網絡上便又流行起了「雙節」梗,即國慶和中秋在一起啦,以此來以網際網路的方式慶祝雙節。
  • 中秋啥意思?農村有哪些風俗呢
    導讀:在中秋佳節即將來臨的時候,我們有必要普及一下中秋的有關知識,比如什麼時候是中秋節?是陽曆還是農曆?中秋節的農村一些風俗等,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時間真快,俗話說「年怕中秋,月怕半」,說明到中秋節的時候一年時間很快就要過去了,還有三個半月就到春節了。而一個月的的時間就怕每個月的15號,過了15號一個月也要過去了。2020年中秋節是哪一天呢?
  • 中秋節全民詩會,原創詩詞鬧中秋
    一年一度中秋夜,月到中秋分外明。邀三五知己,酌七八杯小酒,品著月餅,賞著月亮,吟詠幾句詩詞那就更圓滿了。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太平常了,李白的花間一壺酒太簡單了,要是能自己隨心寫那麼幾首,一定能火爆朋友圈。
  • 中秋,請點開這篇老長沙中秋風物誌
    前一陣子,有人說,長沙人七月半吃水鴨,實際上在老長沙風俗中,是並沒有這一說法的。 舊時長沙,水鴨主要來自湘陰,報紙在記載這一事實時也提到:長沙人吃水鴨特別講究節令,老長沙吃水鴨一般時興從重陽開始,老饕們認為,過了重陽,水鴨便不再腥臊了。
  •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且歷史十分悠久,中秋都有哪些習俗?
    七、八、九月是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八月十五時值三秋之半,稱為中秋。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人們又稱它為仲秋節、團圓節。《諸仙記》中記載了秦始皇二年中秋活動情況。《唐書》裡說「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可見,中秋節的歷史已十分悠久。元宵節、端午節和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三大佳節。在古代,中秋那夜除了賞月還要祭月。不過,在先秦並沒有祭拜月亮的記載。
  • 中秋不吃肉,對不起月半節
    那是1768年的中秋節,一個叫唐眉岑的人帶著兒子來到袁枚在南京的私家園林隨園,向他和三位來訪貴客獻上了一道獨特的中秋賞月美食——「烝彘首」,也就是蒸豬頭。《隨園食單》(清)袁枚著,中華書局2010年9月版這道蒸豬頭讓袁枚和三位訪客大快朵頤,「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能絕於口」。
  • 今年中秋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有道理嗎?
    文/豬友巴巴 19年中秋具體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在理? 時至九月,三秋來臨!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新學年也步入正軌。相比中小學來說,步入到了高中階段,父母陪讀現象也開始增多!
  • 湖南邵陽池敏華:話中秋·望明月·思家鄉·想親人
    」所以,月宮又稱「廣寒宮」。「寒宮白兔參差老,一種悽涼各自愁。」三「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玉食皆入口,此餅乃獨絕。三、說是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玄宗皇帝嫌「胡餅」名字太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民間就叫開了,流傳至今。四、相傳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八月十五徵討匈奴凱勝而歸。當時有吐魯番人向高祖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皇帝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圓的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
  • 中秋為什麼要吃柚子?柚子象徵著一種美好寓意
    每年中秋前後正是柚子的豐收期,往往我們看到柚子就感覺中秋節要來了。在我老家,中秋節是一個莊重的節日。中秋夜晚,家家戶戶都要「拜月娘」。什麼是「拜月娘」?在中秋夜晚,人們會拿出「果盤」、月餅、香燭等對著月亮禱拜,這是潮汕及海陸豐地區的一種地方風俗。「拜月娘」中的「果盤」,一般由八種水果組合而成,其中柚子必不可少。為什麼中秋節拜月娘少不了柚子?因為柚子的「柚」與「佑」諧音,與「遊」近音,所以柚子讀起來有「佑子」與「遊子」之意。
  • 中秋圓月夜,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作者/芨芨草【文為原創】又是一年中秋到!俗話說:月怕十五,年怕中秋。中秋一到,似乎,離過年就不遠了。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據說過中秋的風俗,起於唐朝,而興於兩宋。到明清的時候,已經和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春節並駕齊驅。中秋為農曆八月十五,正值月半時節,當晚圓月掛天空,月朗星疏,人間一派溫暖祥和的氣氛。自古以來,佳節、明月,都成為詩人筆下常出的產物,描寫中秋的詩詞也數不勝數。
  • 中秋,回家團圓……
    賞 月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如今,賞月成為中秋佳節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動之一,與家人朋友一道,坐而望月,享受秋天的涼爽,寄託團圓的期望。飲桂花酒人們經常在中秋時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 「中秋月團圓」感受文字中的中秋文化
    中,甲骨文字形是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飄帶,旗杆正中豎立,本義為中間、中央。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四季,一季分孟仲季三個階段。農曆的八月,居於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居八月之中,故稱八月十五為中秋或仲秋、八月半。
  • 中秋月圓夜,一句「我在」,即是團圓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俗話說:「年怕中秋,月怕十五。」在中秋節到來之際,也意味著這一年已然過去了一半多的時間。
  • 古人怎詠中秋月
    原標題:古人怎詠中秋月 ■桂下漫筆   從唐代開始,我國中秋賞月活動就已盛行,後來更發展到祭月和拜月。古人中秋賞月的詩詞格外多,從氣象學的角度吟詠起來,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首先是詠中秋月色和天氣。
  • 中秋月
    中秋偶感春雨世語中秋月正圓,吾憂港臺國不全。撼樹蚍蜉欲霸地,緣槐螞蟻妄吞天。港治廾載暴又亂,臺獨三旬囂且癲。骨肉親情總歸心,江山一統是必然。春雨,原名劉春玉,陝西富縣人。中秋寄語豹子又是中秋望遠樓,臨風把酒向天酬。心聲並與清輝灑,從此家家無別愁。中秋前夜過銅川中秋前夜過銅川,如柱車燈照遠山。唐玉華宮遺址冷,大香山寺老僧閒。
  • 【網絡中國節】讓中秋回歸文化本義
    【網絡中國節】讓中秋回歸文化本義 大字 日期:2016-09-13 來源:南昌新聞網     和諧、團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亙古不變的主題,代表著炎黃子孫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中秋家宴怎麼能少它,一口小酒一口肉,辣而不燥,好滿足
    國慶中秋雙節到,在外工作的人這兩天都計劃回家團聚了。俗話說「月怕十五,年怕中秋」,中秋過後就是過年了。這個節日作為中國人都是非常重視的,所以在中秋的那天都會準備豐富的家宴,一家人齊齊整整吃飯喝喝小酒,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