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常州府無錫縣東門外,有一小戶人家,兄弟三人。老大叫做呂玉,老二叫呂寶,老三叫作呂珍。老大呂玉娶妻王氏,呂寶娶妻楊氏俱有姿色,呂珍年幼未娶。
王氏生下一個孩子,小名喜兒,方才六歲,跟著鄰居家的孩子去看燈會沒有回來走丟了。
夫妻兩個四處尋找,街坊鄰居也幫著去張貼尋人啟事,結果一無所獲。
呂玉向大戶人家借了點本錢,往太倉嘉定一帶一邊收些棉花布匹,各處販賣,一邊尋訪兒子的下落。每年春節一過就出門,到八九月回家,這樣過了四個年頭,還是沒有結果。
到第五個年頭,呂玉又出門了,在中途遇到了一個大本錢的布商,談論間,知道呂玉有生意經驗,就拉他同往山西去賣貨。呂玉貪著這些利錢,隨著去了。
到了山西,賣出貨後,遇著連年荒歉,討賒帳困難,不得脫身,一直挨到三年才討清了帳目。
那布商因為耽誤了呂玉的行程,加倍的酬謝。
呂玉等不得布商收貨完畢,思鄉心切,辭別先回。
拾金不昧存善心,冥冥之中逢親人
一天早上,行至陳留這個地方,偶然去茅廁方便,見茅廁牆上掛著個布搭子。呂玉拿在手中來看,覺得很沉,回到住處,打開一看,竟都是白銀,約有二百多兩之多。
呂玉心想:「雖然這財取之無礙,可是失主尋不見,說不定出什麼事呢?古人有見金不取,拾金不昧的作風,我現在過了三十,兒子也不見了,要這橫財何用?」
呂玉就到茅廁附近等失主。
等了一天不見有人來,次日只得起身。
到了宿州界面。見天色已晚,便到客店住了下來。遇見一個一起住店的客人,啦起話來說,自己五日前在陳留縣,不幸丟了錢的事,到晚上才想起來,裡面有二百兩銀子。
心想過了一天早被別人撿去,再回去找也是白搭,只自認倒黴吧。
呂玉和他兩個人互通了姓名,原來這個客人姓陳,在揚州開了個糧食鋪子。
反正是順路,於是結伴同行。
不一日,來到揚州閘口。呂玉隨他到了陳家糧食鋪子。陳姓客人奉座獻茶。
呂玉便問起在陳留丟銀子的事來,問他裝銀子的布搭子的顏色,詳細了解了,呂玉說道:「小弟在陳留拾得一個布搭,看看是不是陳兄那一個?」
陳姓朋友說正是!裡面的銀子,原封不動。
老陳過意不去,要與呂玉均分。呂玉不肯。
陳姓朋友見呂玉這般品行,又有還金之恩,無以為報,心想:「自己有一個十二歲的女兒,心想要是給他結一個兒女親家也好。」
於是問道:「恩兄,令郎幾歲了?」
呂玉不覺流下淚來,答道:「小弟只有一兒,七年前去看燈會,走丟了,至今並無下落。如今回去,尋一個義子,幫助傳宗接代,只是難得有這般湊巧的。」
陳說:「舍下數年前,三兩銀子買得一個小廝,很是乖巧,也是下路人帶來的。如今伴著小兒在學堂讀書。恩兄若看得中意時,就送給恩兄,也算是我的一點薄敬。」
呂玉說:「若肯相借,當奉還身價。」
陳說:「說那裡話。」當下便叫人去學堂中喚喜兒到來。
呂玉聽到名字與他兒子相同,心中疑惑。一會把小傢伙帶到,生得果然清秀。
見了呂玉,深深地行禮問好。
呂玉仔細辨認,認出兒子面貌來。四歲時,因跌損左邊眉角,結一個小疤兒。
呂玉便問道:「幾時來到這裡的?」
小傢伙想了想說:「有六七年了。」
又問:「你是哪裡人?誰賣得你?」
這小傢伙說:「差不多忘記了,只記得爹叫呂大,還有兩個叔叔。娘姓王,家在無錫城外。」
呂玉聽罷,便把小傢伙抱在懷中,叫道:「親兒!我正是呂大!你親爹啊!走失了你七年,沒想到在這裡遇見!」
正是:水底撈針針已得,掌中失寶寶重逢。
呂玉起身拜謝陳,兩個人又約下了兒女親家之事。
兩個人說了一夜的話,晚上擺酒送行,陳又拿出二十兩銀子,向呂玉說:「賢婿一向在這裡怠慢,今奉薄禮權標親情。」
呂玉不收,說本來應該下聘禮的,不過現在途中不便,怎麼能再要你的厚贈呢?陳說,這是送給賢婿的,不乾親翁的事。
呂玉推辭不過只得收下。
次日,早飯後,父子作別。
喚了一隻小船,搖出閘外。行了數裡,只聽得江邊人聲鼎沸。原來壞了一隻人載船,落水的號呼求救。
岸上的人招呼小船打撈,小船索要犒賞,在那裡爭嚷。
呂玉心想:「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何不舍這二十兩銀子做賞錢,教他撈救。」當下對眾人說:「我出賞錢,快撈救。救起一船人性命,把二十兩銀子賞與你們。」
眾人聽得有二十兩銀子賞錢,小船紛紛去救人。須臾間把人都救起。呂玉把銀子付與眾人分散。水中得命的,都千恩萬謝。只見內中一人,看了呂玉叫道:「哥哥哪裡來?」
呂玉一看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三弟呂珍。
呂玉合掌道:「慚愧!慚愧!天遣我撈救兄弟一命。」趕忙扶上船,將乾衣服與他換了。並叫兒子過來見過叔叔。又把還金遇子之事,述了一遍。呂珍驚訝不已。
呂玉問道:「你卻為何到此?」呂珍道:「一言難盡。
自從哥哥出門以後,一去三年。有人傳說哥哥在山西害了瘡毒身故。
二哥察訪得實,嫂嫂已成服戴孝,兄弟只是不信。二哥近日又逼嫂嫂嫁人,嫂嫂不從。因此叫兄弟親到山西訪問哥哥消息,不想於此相遇。」呂玉聞言驚慌不已,急忙叫開船,星夜趕路。
再說呂玉妻子王氏聞丈夫兇信,初時也疑惑。被呂寶說得活龍活現,也信了。
老二呂寶心懷不善,想哥哥已故,嫂嫂又無所出。要勸他改嫁,自己得些財禮。便教妻子楊氏與媒婆去勸。王氏堅決不從。
老三呂珍也阻攔,所以呂寶的計策不成。王氏心想:「百聞不如一見,雖說丈夫已死,在幾千裡之外,不過不知道詳細情況。」便央求呂珍去到山西,問個明白。如果不幸,把骨殖帶一塊回來。
呂珍走後,呂寶愈發肆無忌憚,又連日賭錢也輸了,沒有辦法還債,恰有江西客人喪偶,要討一個娘子,呂寶就將嫂嫂與他說合。
那客人也聽說王氏有幾分姿色,情願出三十兩銀子。呂寶得了銀子,向客人說:「家嫂有些妝喬,好好請她出門,肯定不行。今夜黃昏時,把轎抬來,悄悄到我家來。看見戴孝髻的,便是家嫂。不許多言,扶他上轎,連夜開船就是。」客人依計而行。
卻說呂寶回家,恐怕嫂嫂不從,在她面前一字不提,私下對妻子楊氏說:「給江西客人說好了,我生怕她哭哭啼啼,先躲出去。黃昏時候,你去勸她上轎。白天且莫對她說。」
呂寶給楊氏說好,便出去賭錢了。
楊氏與王氏也有感情,見呂寶這樣,心下不忍,便與王氏說了。
王氏哭道:「雖說丈夫已死,可要等三叔回來,有個真信,如今逼得我好苦!」說罷又哭。
楊氏左勸右勸。王氏止住了哭說:「嬸嬸,既要我嫁人,罷了。怎好戴孝髻出門?嬸嬸尋一頂黑髻與奴換了。」
楊氏又要忠於丈夫之託,又要姆姆面上討好。說:「不用找了,我們兩個換一下就好,明天再找一頂換下來就是。」
妯娌兩個換了頭髻。王氏又換下素服換上一身色服。
黃昏過後,江西客人,引著一頂花轎,按照和呂寶的約定,來到呂玉家,眾人推開門,只認戴孝髻的就搶。楊氏嚷到:「我不是!」眾人哪管三七二十一,搶上轎,飛奔而去。
呂寶一夜輸了大半銀子,回到家,見是嫂嫂開門,一問才知道自己的老婆代替了嫂子,心中叫苦。這個時候江西客人早就開船走了。
呂寶心想:一不做,二不休,既然這樣,再尋個主顧把嫂子賣了,這樣就還有討老婆的本錢了。
方欲出門,只見外面進來四五個人,正是趕回來的哥哥呂玉和弟弟呂珍,侄子喜兒,與僱的兩個行腳,馱了行李進門。呂寶自覺無臉見人,從後門跑了。
王氏接了丈夫,又見兒子長大回家,心中別提多高興了。
……
後來,喜兒與陳員外的女兒做親,子孫繁衍,多有仕貴顯者。
這正是:
本意還金兼得子,立心賣嫂反賠妻。
世間唯有天公巧,善惡分明不可欺。
【尚思修善學佛 說 】以上,是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的一個故事。
《警世通言》許多作品取材於中下層人民的現實生活,表現了他們的思想感情,樸實中彰顯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褒獎,以及對假惡醜的貶謫和怒斥。
馮夢龍的《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恆言》,及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二拍」,這幾部短篇白話小說代表了中國古代短篇小說的巔峰。裡面包含的內容能給人們帶來視覺盛宴。
從故事裡我們看出,人的善惡之念,都會為自己種下或善或惡的種子,這個善惡的因遇到了合適的境遇就會開花結果。有時候會時間長點,有時候會很快。
看看這個故事 ,要是呂玉貪了這二百兩銀子,父子就不會相見。也會錯失救落水兄弟的機會。一切好的善緣就不會發生。冥冥之中上蒼的安排就會是另一種情況。
這充分說明了人的念頭決定了結果。
告訴人們: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引導人們努力向善,創造和諧之美的重要性。
我是【尚思修善學佛】,與你分享世間美好,探討人生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