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相形,禍福自見;戒人作惡,勸人為善,這個故事發人深省!

2020-12-07 尚思修善學佛

江南常州府無錫縣東門外,有一小戶人家,兄弟三人。老大叫做呂玉,老二叫呂寶,老三叫作呂珍。老大呂玉娶妻王氏,呂寶娶妻楊氏俱有姿色,呂珍年幼未娶。

王氏生下一個孩子,小名喜兒,方才六歲,跟著鄰居家的孩子去看燈會沒有回來走丟了。

夫妻兩個四處尋找,街坊鄰居也幫著去張貼尋人啟事,結果一無所獲。

呂玉向大戶人家借了點本錢,往太倉嘉定一帶一邊收些棉花布匹,各處販賣,一邊尋訪兒子的下落。每年春節一過就出門,到八九月回家,這樣過了四個年頭,還是沒有結果。

故事從孩子丟失開始逐步引人入勝。

到第五個年頭,呂玉又出門了,在中途遇到了一個大本錢的布商,談論間,知道呂玉有生意經驗,就拉他同往山西去賣貨。呂玉貪著這些利錢,隨著去了。

到了山西,賣出貨後,遇著連年荒歉,討賒帳困難,不得脫身,一直挨到三年才討清了帳目。

那布商因為耽誤了呂玉的行程,加倍的酬謝。

呂玉等不得布商收貨完畢,思鄉心切,辭別先回。

拾金不昧存善心,冥冥之中逢親人

一天早上,行至陳留這個地方,偶然去茅廁方便,見茅廁牆上掛著個布搭子。呂玉拿在手中來看,覺得很沉,回到住處,打開一看,竟都是白銀,約有二百多兩之多。

善心必有好報

呂玉心想:「雖然這財取之無礙,可是失主尋不見,說不定出什麼事呢?古人有見金不取,拾金不昧的作風,我現在過了三十,兒子也不見了,要這橫財何用?」

呂玉就到茅廁附近等失主。

等了一天不見有人來,次日只得起身。

到了宿州界面。見天色已晚,便到客店住了下來。遇見一個一起住店的客人,啦起話來說,自己五日前在陳留縣,不幸丟了錢的事,到晚上才想起來,裡面有二百兩銀子。

心想過了一天早被別人撿去,再回去找也是白搭,只自認倒黴吧。

呂玉和他兩個人互通了姓名,原來這個客人姓陳,在揚州開了個糧食鋪子。

反正是順路,於是結伴同行。

善心結善緣

不一日,來到揚州閘口。呂玉隨他到了陳家糧食鋪子。陳姓客人奉座獻茶。

呂玉便問起在陳留丟銀子的事來,問他裝銀子的布搭子的顏色,詳細了解了,呂玉說道:「小弟在陳留拾得一個布搭,看看是不是陳兄那一個?」

陳姓朋友說正是!裡面的銀子,原封不動。

老陳過意不去,要與呂玉均分。呂玉不肯。

陳姓朋友見呂玉這般品行,又有還金之恩,無以為報,心想:「自己有一個十二歲的女兒,心想要是給他結一個兒女親家也好。」

於是問道:「恩兄,令郎幾歲了?」

呂玉不覺流下淚來,答道:「小弟只有一兒,七年前去看燈會,走丟了,至今並無下落。如今回去,尋一個義子,幫助傳宗接代,只是難得有這般湊巧的。」

冥冥之中總有安排

陳說:「舍下數年前,三兩銀子買得一個小廝,很是乖巧,也是下路人帶來的。如今伴著小兒在學堂讀書。恩兄若看得中意時,就送給恩兄,也算是我的一點薄敬。」

呂玉說:「若肯相借,當奉還身價。」

陳說:「說那裡話。」當下便叫人去學堂中喚喜兒到來。

呂玉聽到名字與他兒子相同,心中疑惑。一會把小傢伙帶到,生得果然清秀。

見了呂玉,深深地行禮問好。

呂玉仔細辨認,認出兒子面貌來。四歲時,因跌損左邊眉角,結一個小疤兒。

呂玉便問道:「幾時來到這裡的?」

小傢伙想了想說:「有六七年了。」

又問:「你是哪裡人?誰賣得你?」

這小傢伙說:「差不多忘記了,只記得爹叫呂大,還有兩個叔叔。娘姓王,家在無錫城外。」

呂玉能夠找到兒子,是他善心的結果

呂玉聽罷,便把小傢伙抱在懷中,叫道:「親兒!我正是呂大!你親爹啊!走失了你七年,沒想到在這裡遇見!」

正是:水底撈針針已得,掌中失寶寶重逢。

呂玉起身拜謝陳,兩個人又約下了兒女親家之事。

兩個人說了一夜的話,晚上擺酒送行,陳又拿出二十兩銀子,向呂玉說:「賢婿一向在這裡怠慢,今奉薄禮權標親情。」

呂玉不收,說本來應該下聘禮的,不過現在途中不便,怎麼能再要你的厚贈呢?陳說,這是送給賢婿的,不乾親翁的事。

呂玉推辭不過只得收下。

次日,早飯後,父子作別。

呂玉救人,沒想到救了自己的弟弟

喚了一隻小船,搖出閘外。行了數裡,只聽得江邊人聲鼎沸。原來壞了一隻人載船,落水的號呼求救。

岸上的人招呼小船打撈,小船索要犒賞,在那裡爭嚷。

呂玉心想:「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何不舍這二十兩銀子做賞錢,教他撈救。」當下對眾人說:「我出賞錢,快撈救。救起一船人性命,把二十兩銀子賞與你們。」

眾人聽得有二十兩銀子賞錢,小船紛紛去救人。須臾間把人都救起。呂玉把銀子付與眾人分散。水中得命的,都千恩萬謝。只見內中一人,看了呂玉叫道:「哥哥哪裡來?」

呂玉一看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三弟呂珍。

呂玉合掌道:「慚愧!慚愧!天遣我撈救兄弟一命。」趕忙扶上船,將乾衣服與他換了。並叫兒子過來見過叔叔。又把還金遇子之事,述了一遍。呂珍驚訝不已。

中下階層追求真善美的生活

呂玉問道:「你卻為何到此?」呂珍道:「一言難盡。

自從哥哥出門以後,一去三年。有人傳說哥哥在山西害了瘡毒身故。

二哥察訪得實,嫂嫂已成服戴孝,兄弟只是不信。二哥近日又逼嫂嫂嫁人,嫂嫂不從。因此叫兄弟親到山西訪問哥哥消息,不想於此相遇。」呂玉聞言驚慌不已,急忙叫開船,星夜趕路。

再說呂玉妻子王氏聞丈夫兇信,初時也疑惑。被呂寶說得活龍活現,也信了。

老二呂寶心懷不善,想哥哥已故,嫂嫂又無所出。要勸他改嫁,自己得些財禮。便教妻子楊氏與媒婆去勸。王氏堅決不從。

老三呂珍也阻攔,所以呂寶的計策不成。王氏心想:「百聞不如一見,雖說丈夫已死,在幾千裡之外,不過不知道詳細情況。」便央求呂珍去到山西,問個明白。如果不幸,把骨殖帶一塊回來。

盼望自己丈夫歸來的王氏

呂珍走後,呂寶愈發肆無忌憚,又連日賭錢也輸了,沒有辦法還債,恰有江西客人喪偶,要討一個娘子,呂寶就將嫂嫂與他說合。

那客人也聽說王氏有幾分姿色,情願出三十兩銀子。呂寶得了銀子,向客人說:「家嫂有些妝喬,好好請她出門,肯定不行。今夜黃昏時,把轎抬來,悄悄到我家來。看見戴孝髻的,便是家嫂。不許多言,扶他上轎,連夜開船就是。」客人依計而行。

卻說呂寶回家,恐怕嫂嫂不從,在她面前一字不提,私下對妻子楊氏說:「給江西客人說好了,我生怕她哭哭啼啼,先躲出去。黃昏時候,你去勸她上轎。白天且莫對她說。」

呂寶給楊氏說好,便出去賭錢了。

楊氏與王氏也有感情,見呂寶這樣,心下不忍,便與王氏說了。

王氏哭道:「雖說丈夫已死,可要等三叔回來,有個真信,如今逼得我好苦!」說罷又哭。

楊氏左勸右勸。王氏止住了哭說:「嬸嬸,既要我嫁人,罷了。怎好戴孝髻出門?嬸嬸尋一頂黑髻與奴換了。」

人心叵測,世事難料

楊氏又要忠於丈夫之託,又要姆姆面上討好。說:「不用找了,我們兩個換一下就好,明天再找一頂換下來就是。」

妯娌兩個換了頭髻。王氏又換下素服換上一身色服。

黃昏過後,江西客人,引著一頂花轎,按照和呂寶的約定,來到呂玉家,眾人推開門,只認戴孝髻的就搶。楊氏嚷到:「我不是!」眾人哪管三七二十一,搶上轎,飛奔而去。

呂寶一夜輸了大半銀子,回到家,見是嫂嫂開門,一問才知道自己的老婆代替了嫂子,心中叫苦。這個時候江西客人早就開船走了。

呂寶心想:一不做,二不休,既然這樣,再尋個主顧把嫂子賣了,這樣就還有討老婆的本錢了。

人行善天必佑之

方欲出門,只見外面進來四五個人,正是趕回來的哥哥呂玉和弟弟呂珍,侄子喜兒,與僱的兩個行腳,馱了行李進門。呂寶自覺無臉見人,從後門跑了。

王氏接了丈夫,又見兒子長大回家,心中別提多高興了。

……

後來,喜兒與陳員外的女兒做親,子孫繁衍,多有仕貴顯者。

這正是:

本意還金兼得子,立心賣嫂反賠妻。

世間唯有天公巧,善惡分明不可欺。

【尚思修善學佛 說 】以上,是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的一個故事。

《警世通言》許多作品取材於中下層人民的現實生活,表現了他們的思想感情,樸實中彰顯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褒獎,以及對假惡醜的貶謫和怒斥。

馮夢龍的《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恆言》,及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二拍」,這幾部短篇白話小說代表了中國古代短篇小說的巔峰。裡面包含的內容能給人們帶來視覺盛宴。

善有善報

從故事裡我們看出,人的善惡之念,都會為自己種下或善或惡的種子,這個善惡的因遇到了合適的境遇就會開花結果。有時候會時間長點,有時候會很快。

看看這個故事 ,要是呂玉貪了這二百兩銀子,父子就不會相見。也會錯失救落水兄弟的機會。一切好的善緣就不會發生。冥冥之中上蒼的安排就會是另一種情況。

這充分說明了人的念頭決定了結果。

告訴人們: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引導人們努力向善,創造和諧之美的重要性。

我是【尚思修善學佛】,與你分享世間美好,探討人生真諦。

相關焦點

  • 論善惡,無論為善還是為惡,都需要謹慎
    論善惡,無論為善還是為惡,都需要謹慎。在伊甸園中,上帝耶和華創造出來的最初的人,亞當和夏娃是不知道什麼是善惡的。正如初生的嬰孩,也是善惡不分的。正是人們生存在有善惡的環境,才需要善惡之心。對一些人的善,也許就是對另外一些人的惡;昨日之善,也許就成為了今日之惡。《道德經》有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人之初,無善惡,性本惡
    人是最複雜的,是一個有機生命體,而且每個人高矮、瘦胖、面貌、出生、成長、學識、才情、修養、風度、機遇等等都會不一樣。由於有了差異,有了落差,就會導致各種不平衡,不平衡導致各種人性惡的現象發生。正是由於人性本惡,才有律法加以約束加以防範。人性本惡,要從思想上加以疏導,導人向善。人性本惡,要從律法上加以懲治,防範惡意的滋養。
  • 中國五大高僧臨終遺言,每一句都發人深省,讓人大徹大悟
    在中國,也有很多人去信仰佛教,人們修建寺廟,在特定的節日去祈福,希望佛能夠保佑人們的幸福生活。由此可見佛教已經深入人心。佛教帶來了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對人們精神世界的一種指導,它引導人們向善,不殺生。以平靜而又坦然的態度去面對世間萬物。「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所言,善惡都是我們自己該去承擔得,種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
  • 善惡觀念:人真的有善與惡之分嗎?善與惡的定義是什麼?
    善惡觀念是道德哲學中最基本的一對概念,它是對人或事進行道德評價的最一般的概念,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則和規範的行為或事件,惡則是指違背一定道德原則和規範的行為或事件,而善惡觀念則是指人們對某種行為或事件道德與否的評價、觀點和看法。
  • 讀懂「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八個字,就讀懂了半部《道德經》!
    《道德經》中老子用了很多篇幅去詮釋他的樸素辯證法,其中在「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句話中告訴我們,萬物是在變化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中升華,變化並不是單獨存在的。「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八個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二章,原文如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傾,音聲相和,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場人性善惡的辯論賽,口誅筆伐不如三緘其口
    這部劇根據真實惡性事件改編,但不同於一般,它並沒有單純的譴責殺人犯的惡,也沒有單純的講述一個殺人犯作惡後的下場,更不是為了給觀眾一個平臺去發洩對世間惡的痛恨。這部劇在通過這個案件,講述那些受害者的故事,告訴我們更深層次的東西。換言之,這部劇在揭露人性。
  • 人之善惡隨想,人性善還是惡
    在這裡不得不說人還真是「惡」的。那人性本「惡」嗎?顯然也不是,殺害動物的人在生活中未嘗不是一個尊老愛幼,仁義道德的人,這只是他們的謀生手段,但是區別於虐殺以取樂的人,而生活中貌似平和的人也並不一定不是殺害無辜的暴徒!
  • 何為善,何為惡 -《人類善惡小史》書評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是從古至今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作者策妄.阿拉布坦(筆名)從歷史的長河當中截取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冒險故事。故事全部都是真實事件,從這些故事背後,我們都可以看到善惡之爭的影子。書裡選取了五大洲31位歷史人物抉擇善惡的故事,它們有的予人警示,有的帶來希望,還有一些促使我們去思考何為善惡、善惡觀念與實踐結果之間的裂隙。本書還配有智利插畫師亞歷山德拉·雅科斯塔繪製的41幅插圖,精美的裝幀讓我愛不釋手,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的引領,去看看那些奇特的歷史事件吧。一、相信善良的力量。
  • 十二副因果對聯,善惡到頭終有報,送給有緣人!
    孝順心重要,惡行事上見。為善必昌為善不昌祖宗有餘殃殃盡則昌 善惡必有報,積善有餘慶,積不善必有餘殃。 想前生已註定何必急急忙忙幹這些歹事 料此身難長在落得清清白白做恁個好人 人生短暫,匆匆忙忙去作惡
  • 一鳥害七命,《三言二拍》中的這個故事發人深省
    接下來這個故事就是由畫眉鳥引起,小小的一隻畫眉鳥引發了一連串命案,先後有七人為此喪生,實在讓人唏噓。宋朝時候,有個少年叫沈秀,平時不務正業,就喜歡帶著畫眉鳥去集市玩耍。這天沈秀提著鳥籠進城,在路上肚子突然疼起來,他忍不住疼痛,丟下鳥籠,翻滾著喊救命。過路人張公尋著聲音而來,看到沈秀疼得昏迷不醒,旁邊那隻漂亮的畫眉鳥還在嘰嘰喳喳地叫。
  • 印光大師:善惡之報,非一朝一夕之故,因果通三世,善惡終有報
    世有愚人,不知夙生善惡,惟觀眼前吉兇。見作善而得禍,便謂善不當為。作惡而得福,便謂惡不足戒。不知善惡之報,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譬如三尺之冰,豈一朝之寒所能結。百川之泮,亦豈一日之暖所能消。切不可怨天而尤人,更不可猶豫而退悔。宜學俞淨意之修身、袁了凡之立命。
  • 天道承負:你的善惡可能左右著他人的報應
    與某些一神性的排他宗教所秉持的教理教義不同,受到中國本土文化滋養的宗教與文化思潮,都非常強調勸人為善的主題。中國本土文化(資料圖)如儒道二家共同尊奉的《易傳》中提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指出修善積德的個人和家庭,必然有更多的吉慶,作惡壞德的人家,也必然會多出更多的禍殃。
  •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許多人都理解錯了,做對了這件事行善才有功德
    如果要問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想必許多人都會說的頭頭是道。但對於判斷善惡的標準,不少人其實都沒有正確的理解。中峰禪師答道:「凡夫之人,情慮不清淨,正眼未開啟,把善當成惡,把惡當作善,是常有的事。不為自己顛倒是非而愧疚,反倒怪因果報應有差錯。」眾人問:「善惡是如何顛倒的呢?」中峰禪師請眾人舉例說明什麼是善惡。
  •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經》這段話的意思是:大家都認為一件事物美,這裡面就有醜的一面了。
  • 本性法師:表面的好壞不等於實質的善惡
    本性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意思是:因果相應,絲毫不爽。有時候,某人說:誰好誰壞。我以為:此好此壞的含義不等於實質的善與惡。
  • 宋理宗趙昀同時推崇儒道二教,開創用「分數」量化來評判善惡
    我們先來詮釋一下它的書名,所謂「太上」,可以作「天」解,作「自然」解,作「神」解,作「上帝」解等。所謂「感應」,就是天、自然對人有其影響,人有其反應。但是,這個反應不是被動反應,而是有感動的反應。所以,書中說:「保衛良心,適其情性之正惕……天以天為不可不信……感之在我,應之在我。」
  • 有關善惡10則傳世名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速與來遲
    有關善惡10則傳世名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速與來遲1.善者福,惡者禍。出自《封神演義》。善良的人,會得到幸福。作惡的人,會招致災禍。這是一個正直的人對待善惡應該有的精神。「嫉惡若仇」這個成語也作「嫉惡如仇」,常被用來形容人們對待邪惡沒有半點兒妥協的態度。3.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君子最看重的德行就是與別人一起做善事了。
  • 阿旺上師:有的人從小沒人教他善惡,遇不好的環境,惡種子就發芽
    善與惡有這麼大的力量,那麼,什麼是「善」?什麼又是「惡」呢?有人可能會說,善惡誰不知?其實你認為的好未必是真的好,你認為的壞也未必就真的是壞。孟子曾經說過「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什麼是人的智慧?《大學》的開端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道出人生做人最根本的就是學習明辨善惡是非。人一旦懂得了明辨是非、善惡,就是有智慧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