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長:科學謀劃和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2020-12-18 央視網

中國科學院院長:科學謀劃和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原標題:

  在去年5月30日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同志發表重要講話,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是黨中央立足國家發展全局,在奮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時期、在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階段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目標宏偉、任務艱巨,需要全黨全社會持續不懈地努力奮鬥。

  深刻認識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大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每年GDP的增量相當於世界排名第二十位左右的國家GDP總量。以我國這麼大的經濟總量,單純靠資源投入和投資驅動,難以從根本上保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而且,從長遠來看,預計到2028年左右我國人口將達到高峰,老齡人口比例將超過1/4,老齡化將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同時能源資源瓶頸制約也會更加凸顯。這決定了我們只有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科學謀劃和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才能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創造新動力,真正實現科技強、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

  從世界科技發展態勢來看,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各類創新要素充分流動和優化配置,科技創新合作更加廣泛深入,大大加快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步伐。宇宙起源、物質結構、生命起源、腦與認知等一些基本科學問題孕育著革命性突破,先進位造、清潔能源、人口健康、生態環境等重大創新領域加速發展,深空深海深地深藍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人工智慧、大數據、虛擬實境等成為創新型企業競相發展的重點。這些領域將持續湧現一批顛覆性技術,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技術路徑、產品形態、產業模式,成為重塑世界格局、創造人類未來的關鍵變量。當前,發達國家都在深入研究並積極應對未來二三十年內可能出現的這一重大變革。面對世界科技發展的新形勢,我們要有全球視野,站在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緊緊把握難得的戰略機遇,科學謀劃和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使我國在未來國際科技競爭中搶得先機、佔據主動。

  準確把握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面臨的新形勢

  近現代以來,以兩次科學革命和三次技術革命為標誌,重大科學發現、重大技術突破層出不窮,推動了新興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催生了以英、法、德、美、日等國為代表的科技強國,其主要特徵是科技創新綜合實力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主要產業處於高端水平,勞動生產率位居世界前列。目前,美國的科技創新實力依然處於全面領先地位,德、日、英、法處於第二方陣並在一些重點領域保持國際領先水平,我國的排名大致在第二十至三十位。但隨著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迅速崛起,這一格局正在發生新變化,東亞在全球科技創新中的競爭力、影響力、吸引力不斷提升,北美、歐洲、東亞三足鼎立將在未來一個時期重新標註全球創新格局。

  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尤其是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實施以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產出數量位居世界前列,產出質量大幅提高,已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目前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提升轉變的重要時期。我國與世界科技強國的差距主要表現為:創新基礎比較薄弱,重大原創成果不多,很多高端技術仍然受制於人,中低端產出佔比過大,創新體制政策不夠健全等。雖然差距明顯,但我國的發展潛力不可低估:我國已經形成了持續、高強度的研發投入能力,目前已超過日本、德國,位居世界第二,這是未來我國科技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創新鏈條,還有源源不斷的人才隊伍,這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關鍵保障;我國經濟規模、人口規模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強勁需求動力;新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為我國在更高起點上實現彎道超車創造了有利條件。

  科學確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任務和方式路徑

  習近平同志關於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講話,進一步指明了我國科技創新的前進道路和努力方向,賦予廣大科技工作者新的使命和任務。中國科學院深入學習貫徹講話精神,積極發揮國家高端科技智庫作用,組織一批科技專家和科技政策與管理專家,對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深刻內涵、戰略目標、重大任務、發展路徑以及重點領域等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深化了對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認識。在謀劃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過程中,我們既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猶豫不前,需要搞好頂層設計,找準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制定分階段實施的目標任務和路線圖。

  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三步走」戰略,是立足我國科技發展實際、著眼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安排。近中期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就是要從整體上打好創新基礎、提升創新能力、提高創新效率、優化創新體制,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打下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再經過20年的努力,在若干重大創新領域產出一批代表國家水平、在國際上領先的重大成果,培育若干新興產業,綜合科技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從現在起,我們就要按照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要求,在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基礎上,組織動員全國科技專家和相關力量,研究制定面向2030年的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細化近中期的目標任務和戰略舉措。同時,要對205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進行深入系統的情景分析,尤其要科學把握新科技革命可能突破的重大方向,組織制定面向2050年的科技發展遠景規劃,有力指導和加快推進世界科技強國建設。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科技強國之路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國際上的成功經驗可以學習借鑑,但決不能簡單模仿和照搬。我們要發揮自身的優勢特色,找準突破口,抓住關鍵問題,揚長避短、趨利避害,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科技強國之路。為此,要牢牢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國獨特的制度優勢,「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成功經驗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就是在事關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創新領域,集中全國優勢科技資源,組織力量開展協同創新和科技攻關,著力解決一批戰略性科技問題;按照擇優擇重的原則,進一步調整科技投入結構和重點方向,創新資源應更多向創新能力強、創新產出高、創新效益好的科研院所、研究團隊聚集,做優做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把國家實驗室建設作為體制機制改革的突破口,進一步加強政策設計、完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率先引領和關鍵核心作用,加快帶動我國科技創新實現整體跨越。把北京、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以及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作為重要抓手,特別是要發揮雄安新區建設這一有利條件,高起點、高標準建設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創新高地,有效集聚全球優質創新資源,輻射和帶動我國區域創新能力的整體躍升。

  樹立重大創新產出導向。過去我們強調「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主要是基於當時我國科技創新水平總體不高、創新能力整體不強的現實。新形勢下,我們要按照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總目標、總要求,在更高起點上進一步明確與我國科技創新轉型發展相適應的創新政策、創新體制、創新文化,引導科技界在思想觀念、組織體制和科技評價上實現根本轉變,強調增強創新自信,強化重大創新產出導向,在基礎和前沿方向上努力取得具有前瞻性的原創成果,在重大創新領域開發有效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的技術與產品,在產業創新上發展具有顛覆性的引領性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自主創新能力的整體躍升,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大幅提升高端科技供給,從根本上解決低水平重複、低端低效產出過多等問題。

  打牢基礎、補齊短板、緊抓尖端。從科技創新規律出發,加快建設一批一流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學,加強產學研用合作,緊密結合國家需求和區域發展戰略,進一步優化學科布局,加強專業學科基礎建設,構建高效完善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築牢發展的根基。抓住發展基礎薄弱、需求迫切、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戰略領域(如信息技術、先進位造、醫藥健康、能源資源等),創新組織模式,加快突破,縮小差距,迎頭趕上。積極開展重點科技領域路線圖戰略研究,準確研判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可能突破的重大前沿方向(如人工智慧、神經科學、量子計算等),及時進行重點布局,力爭率先取得新突破、孕育新優勢,搶佔未來科技競爭的制高點。

  加快建設一支高水平創新隊伍。充分利用全球人才流動的有利機遇,以優化人才結構、提升人才質量為重點,強化需求導向,進一步健全完善人才政策體系,培養造就一支「高精尖缺」人才隊伍。建立健全人才競爭擇優、有序流動機制,打破圍牆、拆除柵欄,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逐步提高人才隊伍水平。賦予科研院所和科研團隊更大的用人自主權,以創新質量、貢獻、績效分類評價各類人才,進一步規範既有效激勵又公平合理的分配政策,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白春禮)

相關焦點

  • 王志剛:擔當科技自立自強使命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步伐
    王志剛: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科技創新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和戰略謀劃。從黨的十八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戰略方針一脈相承、與時俱進。
  • 中科院:觀大勢謀戰略 引領科技強國建設
    建設高端智庫 發揮學術引領作用 白春禮表示,兩年來,作為國家科技智庫,中科院學部共部署重大諮詢項目96項,各常委會組織開展諮詢研究,完成上報諮詢報告46份、院士建議21份,得到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批示近百次,為黨和國家宏觀決策、有關部門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和重要支撐。
  • 以創新為引領,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布局,是我們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的第一次,充分體現了創新引領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全面揭示了加快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一個民族要想昂首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個國家要想實現繁榮富強和人民生活幸福,科技創新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鬥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這是我們提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出發點。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 堅持創新的核心地位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原標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創新的核心地位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回顧歷史,19世紀60年代初期依照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晚清洋務派提出「自強」和「求富」口號,力圖挽救封建沒落王朝大廈將傾的危局。
  • 擔當科技自立自強使命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步伐——專訪科技部黨組...
    我們必須深刻理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科技創新的戰略意圖,深刻理解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意義,深刻理解科技工作肩負的重大使命責任,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以科技創新的主動贏得國家發展的主動,以科技強國建設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進程。記者:您怎麼看新發展階段對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 王志剛《黨建》撰文:擔當科技自立自強使命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步伐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來,按照「四個面向」戰略方向,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是新時代科技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一、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
  • 禮讚70年 :從向科學進軍到科技強國
    這裡還曾是中國最高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的院址。  1950年至1966年,中國科學院院部機關設在文津街三號院。院子不大,只有一片橢圓形草坪和一幢棕色西式樓房,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楨、錢三強等人都曾在此辦公。三號院對面就是中南海,自新中國成立,科技事業就與黨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 中國科學院院長:五次科技革命得出三大啟示
    中國科學院院長:五次科技革命得出三大啟示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24 21:12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昆明5月24日電(記者餘曉潔、李懷巖)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24日開幕的第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上作大會特邀報告時說,回顧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歷的五次科技革命,可以得出科學先導、雙輪驅動和科技強國三大啟示。
  • 向著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30句話讀懂習近平科技強國
    新華社記者 鞠 鵬攝 【學習路上按】「向著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吹響了建設科技強國的時代號角。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今天,學習路上摘選講話全文中的30句精彩語句,一起學習領會總書記對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的全面論述。
  •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卡位第六次科技革命
    在9月21日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題為《新科技革命的拂曉》的報告中指出,當今世界正處於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拂曉」,相關公司股票走勢挑戰與機遇並存,中國科技工作者應將目光投向黎明,勇做第六次科技革命「領頭羊」。
  • 白春禮談世界科技強國建設:中科院2030年全面實現「四個率先」
    中新社北京11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國科學院(中科院)在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方面須先行一步,2020年要初步實現「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目標,到2030年要全面實現這「四個率先
  • 科技報國七十載 創新支撐強國夢——中國科學院建院70年歷史回眸
    70年來,中科院從17個研究所的千餘名科研人員,發展壯大到100多個研究機構、近7萬人的創新隊伍;從「向科學進軍」的「火車頭」、「科學春天」裡的先行者,再到成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排頭兵……70年的中科院發展歷史,是一部白手起家、篳路藍縷的奮鬥史,是一部探索科技改革創新的實踐史,更是一部濃縮了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成長史
  • 前瞻「十四五」|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部署,為「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一個時期以創新為引領、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深刻認識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 近日,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在烏鎮舉行。觀眾在「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中國電信展臺了解5G應用場景。
  • 前瞻「十四五」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部署,為「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一個時期以創新為引領、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科技顯著進步,才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為解決好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注入強勁動力。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 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在光明啟動建設
    中國科學院攜手深圳市,共同依託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科教基礎,整合中國科學院粵港澳大灣區的科研力量,建設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以下簡稱中科院深理工)。這是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科技大學後,中科院在國內設立的第四所大學,也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圳在高等教育建設上先行示範的有力嘗試。
  • 中國建設科技強國戰略頂層設計路線圖明確
    中國證券網訊 10月28日,中科院柯正言在《人民日報》撰寫署名文章稱,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牢固樹立創新自信,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文章透露了我國建設科技強國的頂層設計路線圖。
  • 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
    原標題: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   據新華社電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三步走」目標。
  • 新一輪科技革命有何特點?中國科學院院長最新解析
    「這一輪科技革命和歷史上幾次科技革命的區別,我認為,主要體現在各學科領域間的深度交叉融合,廣泛擴散滲透上。」在8日舉辦的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要趨勢進行解析。他指出,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加速演進,具有許多新的特點。
  •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目標是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強國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豐富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闡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豐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