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75歲老藝人 將嗩吶「吹」上大雅之堂

2020-12-16 華龍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9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李詩素)「嗩吶一響,人們便忙;不是登天,就是拜堂。」在鄉下的農村,嗩吶成為傳遞悲喜的號角。長年生活在農村,人們從吹嗩吶傳出的聲音,便能知道哪家是辦喪事還是喜事。

嗩吶,多見於農村的婚、喪、嫁、娶等場面,雖然是我國傳統吹管樂器中的一種,凡吹奏這種樂器的人,均為家境比較貧窮,而又沒有文化的人,他們根本不懂得什麼是樂譜,憑師傅的口傳心授,學到一些固定的吹奏曲調,便開始活躍在農村的紅白喜事中。

「吹嗩吶的人,在我們當地統稱為『吹鼓手』。幹這種職業的人是不受人尊重的,在舊社會被稱為『下九流』,一般不能進屋。就是吃飯,也是在房屋外面的角落安上一桌。」今年75歲的汪傳統說,他這個「吹鼓手」,一吹吹了63年,現在還能吹。

汪傳統是重慶黔江區舟白街道五臺村人,他講述從12歲開始學吹嗩吶,從開始學到的10個曲調,邊吹邊找人學,到現在能吹100多個曲調(當地人說的「嗩吶引子」,書面用語叫「曲牌」)。這種曲牌只有民間才有,有調無詞,只供演奏。汪傳統把學到的曲調,還先後教了16個徒弟。年輕時,曾經被請到湖北省的宣恩、鹹豐、來鳳、龍山,以及重慶市內的酉陽、彭水等縣去參加紅白喜事的吹奏。

汪傳統告訴筆者,民間嗩吶的傳承方式,主要是口傳,沒有固定的曲譜,通常以喜調和悲調進行傳授。紅事吹的是喜調,喜調輕快、歡樂,吹奏時激昂嘹亮、和諧悅耳;白事吹悲調,悲調深沉、低吟、委婉幽怨。

「一般嗩吶的曲調有局限性,紅事只能吹節奏歡快的曲調,白事只能吹傷悲緩慢的曲調。」汪傳統說,如果你不具備更多的曲調,在這些場合中就沒有吹的,或亂吹一通,遇到內行的就要當面戳你漏子。

嗩吶吹奏出的聲音獨特、洪亮、豪放、激昂,具有很強的穿透力,方圓五裡之外都能聽見,在當地也有人把嗩吶稱為樂器中的「霸主」。一旦吹響,它能夠和一支樂隊抗衡,有以一當百的功效。

筆者經採訪了解到民間嗩吶吹奏的曲牌,多為短小、精煉之曲,形式氛圍快、中、憂板。其中快板曲牌為紅事用,憂板曲牌為白事用,中板曲牌中,紅白喜事皆可用。

在黔江土家族、苗族人集居地,嗩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根基,一般有哪戶人家舉辦婚喪壽慶、喬遷新居等都要請幾個吹嗩吶的前來熱鬧一番。就是那些送子參軍,開張剪彩的,也要請一支嗩吶隊來慶賀。

民間嗩吶通常是一對,分為高音和低音進行搭配,必須是兩個人一起上陣。以前吹嗩吶的人,沒有社會地位,沒有演奏場地,並且在沒有舞臺、音響、話筒的場景中吹奏。解放後,這個傳統的民間管樂,作為民間音樂、地方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方才登上大雅之堂。

這個在黔江「吹鼓手」行業中,相當有名氣的汪傳統。他曾經應邀用嗩吶,參加黔江土家苗族自治縣的成立,舟白機場通航,舟白大橋等重大工程的開工和竣工慶典。迄今,吹嗩吶這一非物質文化,吹響了黔江文化繁榮的號角,不僅在黔江紅白喜事上出現,還走進了多所學校的校園進行傳承。

相關焦點

  • 將嗩吶「吹進骨頭縫裡」的藝匠——唐銘陽
    本網12月15日訊 嗩吶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俗稱喇叭,也是中國各地廣為流傳的民間樂器。嗩吶藝術更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2006年5月,嗩吶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寧陽縣華豐鎮西故城村的崔氏嗩吶,至今已傳了六代。近日,記者探訪了這個嗩吶民間藝術家,聽唐銘陽講述這項民間藝術背後的故事。
  • 嗩吶是農村白事上最常見的樂器,為何現在很多地方不讓吹了?
    俗話說「嗩吶一響全劇終」,是農村白事上最常見的樂器,為何現在很多地方不讓吹了呢?在我們這裡,過去的確有很多辦白事的時候大吹特吹嗩吶,但是現在卻幾乎絕跡了,我認為:白事不讓吹嗩吶,主要是精神文明建設已經深入人心,嗩吶被當作了一種文藝表演形式走上了大雅之堂。
  • 《百鳥朝鳳》:嗩吶不是吹給別人的,而是吹給「自己」的!
    現在也是網際網路的時代,很多人都喜歡將自己的大部分空閒時間交給網路。就在前段時間一首嗩吶版的《安和橋》在某音上突然走紅,在那段時間裡某音上的視頻的背景音樂幾乎被嗩吶的聲音刷屏了!源於網絡今天星星就為大家說到一部關於嗩吶的電影《百鳥朝鳳》,初看電影這個名字,如果不是吹嗩吶的人,可能會認為這部電影是玄幻題材的,但其實不然,這部電影是一部文藝電影
  • 新鄭有個嗩吶村 故事和電影《百鳥朝鳳》一樣
    30多年間,他靠著吹嗩吶這一技藝到新鄭各地演出。因為樊振平演出繁忙,採訪並不順利。「昨天在有毛園吹了一天,今天來河李村吹一天。明天本來中牟鄭庵有家人想讓過去,可我不想跑了,這幾天有點累。」在河李村他吹奏間隙,記者與樊振平聊起了嗩吶。勤學苦練,他把嗩吶當歌吹樊振平17歲隨父親踏上了謀生之路。
  • 與電聲搖滾跨界,嗩吶也可以吹《菊次郎的夏天》
    人們對嗩吶的傳統印象來自婚喪嫁娶,沒想到,嗩吶還能吹《菊次郎的夏天》這樣洋派的曲子。11月28日晚,由上海民族樂團嗩吶演奏家姜峰、閆晉龍等領銜的「嗩吶也搖滾」在上海思南公館登場,一場嗩吶與電聲搖滾的跨界,為2020「思南賞藝會」完美收官。
  • 評劇尋蹤:出行遇阻,夏文元一曲嗩吶解困境
    吳學良夏文元(1882—1960)是評劇早期藝人,河北省灤南縣胡平莊子村人。夏文元藝名夏天雷、一口紅,他多才多藝,男旦、老生、三花臉均擅長,會打鼓、拉弦、吹嗩吶等多種樂器。因為耳音好,喇叭(嗩吶)的曲調聽過之後便摸索著吹奏,會吹喇叭(嗩吶)、橫笛。十幾歲時,來村中演奏的鼓樂吹奏班發現他的天賦,他便加入吹奏班,隨班演奏。演出時,嗩吶停下演奏,他還會唱一段兒諸如《十女誇夫》之類的蓮花落,非常受歡迎。為了生存,夏文元18歲這一年,他與高仲才、劉珠、三瞎子等九名唱蓮花落的藝人,組成「夏文元班」,闖關東。
  • 【中華文化溯源】《百鳥朝鳳》:嗩吶吹得鳳凰來
    原標題:《百鳥朝鳳》:嗩吶吹得鳳凰來   中華文化溯源 新春走基層·《百鳥朝鳳》   進入臘月,嗩吶聲千百遍地響了起來,此落彼起——在魯西南,在濟寧嘉祥。   整整60年前,嘉祥民間藝人,年僅15歲的任同祥,懷抱嗩吶,把一曲《百鳥朝鳳》帶進京城。
  • 明日之子閆永強照片個人資料 原來嗩吶還可以這樣吹
    明日之子閆永強照片個人資料 原來嗩吶還可以這樣吹時間:2020-07-21 12:20   來源:唯美村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日之子閆永強照片個人資料 原來嗩吶還可以這樣吹 《明日之子4》播出後,吹嗩吶的學員閆永強有驚到大家嗎?
  • 教嗩吶收入40萬,這些民樂高手是如何在抖音快手爆火的?
    有網友就曾提到這樣一件事:我藝考的時候,考試前在一個房間裡練琴,我們八個單簧管的聲音,加起來沒蓋過一個嗩吶...坊間也有傳言,「在音樂學校的考試現場,只要來了吹嗩吶的考生,必須另闢單獨考場,不然整棟樓的學生都別想考試了。」不過,儘管嗩吶如此「大殺四方」,但是仍然很難改變人們對它難登大雅之堂的固有印象。
  • 薛小紅:把陝北大嗩吶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做好,傳下去
    寒冬臘月天,木工活不多,正是製作嗩吶的好時節。薛小紅(左)和二叔吹著自己製作的嗩吶,鄉音悠悠飄蕩薛小紅是陝西省子長市瓦窯堡鎮張家溝村人,木工活做得漂亮,更是方圓數百裡知名的嗩吶製作藝人,一直用傳統技術進行手工製作。記者來到薛小紅家中的時候,他正在加工嗩吶零部件。屋子裡擺滿了大大小小的嗩吶。
  • 河南杞縣:嗩吶聲聲奏響幸福新生活
    「我6歲時,爺爺說如果想做一個好的嗩吶手藝人,就要好好學,要對得起這支嗩吶。」1月5日,杞縣傅集鎮新莊村韓氏嗩吶第六代繼承人韓強對筆者說。韓強從三歲起受爺爺的薰陶,開始接觸嗩吶演奏,如今他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成為同輩中嗩吶演奏的佼佼者,演奏技巧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 他在教堂裡用嗩吶葫蘆絲吹「奇異恩典」,忍不住循環了……
    郭雅志老師大概是目前全世界身價最高的嗩吶演奏家,其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後與世界各地的著名音樂廳、交響樂團、作曲家、指揮家、現代音樂人所合作,將嗩吶聲傳遍五大洲。而到了如今,這首作品除了是基督徒每次祈禱懺悔時必唱的曲目之外,更是超越了信仰,超越了國家,成為了一首真正意義上,世界人們一起祈求和平的經典歌曲。
  • 在快手,尋回嗩吶夢
    「感謝大家來我的直播間」每次直播結束,張峰都會念大家的快手暱稱,然後90度鞠躬,向來看他直播的每一位老鐵表示感謝。這是他開直播以來一直保持的「常規操作」。對於張峰而言,直播間一兩百位老鐵,都是他圓夢的見證者。吹響嗩吶,讓更多人聽懂它,是張峰的夢想。
  • 被稱為「紅白事專業戶」的嗩吶,為何受到年輕人的熱捧?
    作為一個傳統樂器,相比古箏古琴那樣的「陽春白雪」,出身平凡的嗩吶可很少讓人有好感,現在的孩子學樂器,大都選擇西洋樂器,哪怕選民樂,也大都是古箏古琴,哪怕是二胡,也幾乎輪不到嗩吶,學嗩吶的人越來越少,一度有嗩吶藝人發出後繼無人的感嘆。
  • 樂器界的battle之王,我只服嗩吶
    圖/《百鳥朝鳳》嗩吶其實是種外來樂器,大約在公元3世紀時由波斯一帶傳入中國。作為外來物,嗩吶的春天直到明朝才逐漸開始。書中有了嗩吶的記載,戲曲中也多了嗩吶的身影,戚繼光還曾將嗩吶帶入軍中,用於軍樂。50年代,得益於國家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和扶持,以任同祥為代表的嗩吶藝人從民間走到了音樂廳中、報紙雜誌上。與此同時,剛從戰爭中緩過來的百姓們,也正需要這樣一種找起來方便、聽起來熱鬧的音樂形式。圖/《百鳥朝鳳》嗩吶迎來了它怒放的盛夏,隱患亦隨之累積。嗩吶越有市場,想當學徒的人就越多。
  • 樂器界的Battle之王,我只服嗩吶
    圖/《百鳥朝鳳》嗩吶其實是種外來樂器,大約在公元3世紀時由波斯一帶傳入中國。作為外來物,嗩吶的春天直到明朝才逐漸開始。書中有了嗩吶的記載,戲曲中也多了嗩吶的身影,戚繼光還曾將嗩吶帶入軍中,用於軍樂。50年代,得益於國家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和扶持,以任同祥為代表的嗩吶藝人從民間走到了音樂廳中、報紙雜誌上。與此同時,剛從戰爭中緩過來的百姓們,也正需要這樣一種找起來方便、聽起來熱鬧的音樂形式。圖/《百鳥朝鳳》嗩吶迎來了它怒放的盛夏,隱患亦隨之累積。
  • 重慶黔江兩座價值百萬元失竊石象被護送回家(圖)
    黔江黃溪被盜走的百年石象昨天回家了。當地上千居民前往觀看,並按民俗為歸位的石象舞獅掛紅。這對價值百萬元的石象,在今年1月2日被文物大盜偷走。經黔江警方20多天努力,最終偵破,石象終於回到了張氏庭院。  500公斤石象抬上山  一對石象,重達500公斤,每一尊重達250公斤。
  • 「嗩吶一響全劇終」是啥意思?有些地方為何要禁止使用嗩吶?
    什麼場合會使用嗩吶?可能城裡人不懂,但咱農村人應該人人都知道,絕大多數的場合,都是在辦理白事的場所,才會動用嗩吶,所以這才有了「嗩吶一響全劇終」這句農村調侃語言。在這裡應該說明一點的是,「嗩吶一響全劇終」不是一句農村老話,更談不上是農村俗語,因為在古時根本就沒有「全劇終」這個詞語,老祖先們也根本就不懂「全劇終」是什麼意思。「全劇終」是一個現代詞語,是隨著電視的普及和電視劇的興起才開始有此說法的。所以「嗩吶一響全劇終」實際上是現代社會才產生的話語。
  • 人文燕趙|燕南趙北響吹歌
    另一位永年吹歌著名老藝人劉洪信,在1982年省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上,與小女兒劉喜榮對吹《抬花轎》《抬花桌》《下佳人》等樂曲,優美動聽,熱烈火爆,展現了精湛的吹奏技巧,引起轟動。定州吹歌管子主奏冀中吹歌,在保定、滄州和石家莊一帶普遍流傳。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定州吹歌。
  • 渭南民間藝術「吹鬼子」,渭北平原上的靈魂寄託
    在渭南渭河以北的地方,當地人叫渭北,也就是渭河北岸形成的渭河平原地帶,這裡生活著淳樸的渭北人民,民風淳樸,百姓安居樂於,也就是在這一片土地上有著一個流傳百年的一個民間文化遺產「渭南民間藝術」「吹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