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二嫂當年在村裡挺有名,男女老少都誇她。劉家二嫂雖然身世坎坷,歷經磨難,但卻是個堅強的女人,那時大傢伙經常把她掛在嘴上,茶餘飯後拿著當熱門話題講。就連我們這些小孩子,因為聽大人們講劉家二嫂的事情多了,對村裡不少人也許不認識,但卻都認得劉家二嫂。
劉姓在我們村裡算不上大姓,只有六七家,在王姓人家佔了絕大多數的村裡,劉姓顯得有些像「外來戶子」。從我記事起,印象裡的劉家二嫂個子不高,有些瘦弱,面色白皙,眉眼俊俏,是村裡數得著的標緻女人,大家都說她丈夫娶了個好媳婦。劉家二嫂的丈夫細高身材,稍有些駝背,在供銷社上班,雖不是吃「皇糧」的正式工,但幹的也是公家差事,算是小有出息,每月都能往家裡拿工資,所以很是讓人羨慕和眼饞。那個時候,村中有好幾百戶人家,能在公家當差的人,掰著指頭數來數去,也不過三四個人。
劉家二嫂的丈夫兄弟兩個,哥哥在村裡務農,父母都去世了。劉家二嫂生了兩男兩女,她丈夫的哥哥生了三男兩女。哥哥的孩子多,除了在生產隊裡掙工分,沒有其他賺錢的門路,日子就比劉家二嫂家過得艱難一些。劉家二嫂的丈夫重兄弟情義,雖然自己家裡的日子也不算寬裕,但心裡卻總想著幫襯哥哥一家,時常會接濟侄兒、侄女們一些布料、鞋襪和餅乾、糖果等什麼的,為哥哥減輕生活負擔。劉家二嫂也是個寬容和善良的人,從沒有對丈夫幫襯哥哥一家的行為說過「不」字。在農村,兄弟們各自成家後,男人多數怕老婆,妯娌們之間互相攀比,像劉家二嫂和她丈夫這樣的弟弟和弟媳婦,確實不多見。所以說,劉家二嫂丈夫的哥哥一家,確實沾了自家兄弟不少光。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劉家二嫂的丈夫還不到四十歲那一年,突然患上了胃癌,住戶人叫「細病」。因為吃不下飯,吃了就吐,她丈夫瘦得皮包骨頭,整個人都脫了形,雖然四下裡求醫問藥,醫治了一番,但終不能奏效,不到半年就去世了。家裡失去了頂梁柱,就等於天塌了、地陷了,劉家二嫂撲在丈夫的身上,哭得死去活來。當年她的大女兒才13歲,二女兒11歲,大兒子8歲,最小的兒子才6歲。
劉家二嫂年紀輕輕就守了寡,四個孩子還未成人就沒有了爹,村裡人都唏噓不已,非常同情,擔心這家人家的日子今後可怎麼過?那個時候,村裡家家戶戶都拖兒帶女,老老少少一大家子人,日子普遍很清貧,即使想幫襯一下她家,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但是,不管多麼艱難,只要是家還在,孩子總要撫養,日子總要過下去。自劉家二嫂的丈夫去世以後,人們發現,她原本白皙的臉龐變得憔悴不堪,瘦弱的身子更加單薄了,似乎一陣小風就能吹倒。但經受了喪夫這一沉重打擊的劉家二嫂,卻似乎變得比原先更有力氣、更堅強了。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不一樣的、讓人刮目相看的劉家二嫂。
到生產隊裡勞動時,劉家二嫂主動要求和男勞力幹一樣的活,而且搶著幹那些清淤、挖糞、挑石頭等最苦最累最髒的活,為的是多掙幾個工分。別看她個子小,又瘦弱,但卻捨得下苦力,拉開架勢、甩開膀子幹,不叫苦不叫累,每一樣都不比男勞力差。大傢伙都說:「劉家二嫂為了拉扯幾個孩子,不要命地幹,真是豁上了,不服不行!」
生產隊裡有飼養院,動員社員割草賣,用來餵養那些牛馬等牲畜。劉家二嫂每天都起早貪黑到坡裡割青草,晚上經常割到半夜,她賣給飼養院的青草最多。雖然一大筐青草才值一兩毛錢,但對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八瓣花的劉家二嫂來說,卻能救眼下家中無米下鍋、無錢裁衣之急,還要償還給丈夫治病欠下的債務。生產隊裡收購土雜肥,劉家二嫂就背上糞簍子,到大街上和坡裡去撿拾那些豬糞、馬糞、牛糞等,用換來的些許錢補貼家用。那時我們這些學生搞勤工儉學,拾糞就是其中一項。我和小夥伴們經常遇見同樣在拾糞的劉家二嫂,於是就覺得有些好奇。因為,經常到外面拾糞的女人,除了女學生,我們從未見過第二個。
那個年代「割資本主義尾巴」,家庭和個人是不允許種菜園的。劉家二嫂偷偷在自家天井裡闢了一塊地,種上了菜。村裡人和大隊幹部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有跟她過不去的,也沒有打小報告的。人心都是肉長的,面對劉家二嫂一家,他們狠不下那個心。種的菜除了自家吃,劉家二嫂有時還會拿到集市上,和自家飼養的母雞下的蛋一起,悄悄地賣了,換回幾個零花錢。
有一次,正趕上公社駐地開大集,我去集市上玩。走到供銷社前面的街上時,忽然聽見人群中有一個女人在哭。我擠過去一看,發現是劉家二嫂,她坐在地上,用手絹擦著臉上的淚,顯得很傷心。她身邊還放著一個空籃子。原來,劉家二嫂賣雞蛋和蔬菜換了10多塊錢,正打算給小兒子買雙布鞋的時候,一摸口袋,錢卻不知什麼時候已經丟了。她在集市上四下裡找了好幾遍,也沒見到錢的影子。萬般著急和心痛之下,就控制不住地坐在那裡哭起來。堅強的劉家二嫂,這個時候,同樣是那樣的無助和脆弱。要知道,那個時候,10塊錢不是個小數目,能辦很多事情。也許她和孩子們正等著用它買米下鍋呢!錢是被別人偷了,還是自己不小心丟了,劉家二嫂大概也說不明白,但確確實實是不見了。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劉家二嫂哭。第二次見到她哭,是在她丈夫去世後的第3年。那時,村子的西北角有一個大灣,夏天,孩子們經常三五成群到那裡洗澡,我們叫「下灣」。有一天,大灣那邊突然傳來一個女人撕心裂肺的哭聲。我聞聲後,跟著幾個大人和孩子跑到那裡一看,原來是劉家二嫂的大兒子在「下灣」的時候,不小心淹死了,才剛滿11歲。記得她的大兒子平躺在河邊的地上,臉色煞白,眼睛緊閉著,鼻孔下面掛滿血跡。據在一旁的村赤腳醫生說,劉家二嫂的大兒子已經咽氣了,是被灣裡的水嗆死的。說著,赤腳醫生一個勁地嘆氣和搖頭。
劉家二嫂坐在地上,身子撲在大兒子的身上,痛不欲生,哭得昏天黑地。在一旁的鄉親們,不少人也跟著她一起流淚。這個女人太可憐了,命太苦了。丈夫剛剛去世3年,一家人還沒從悲痛中走出來,沒想到如今又突遭橫禍,失去了大兒子,老天爺怎麼如此不公,接二連三地將不幸降臨到這個苦命的女人和多災多難的家庭身上?
失去丈夫和兒子的雙重打擊,對一個弱小的農村女人來說,可以說是致命的。但是劉家二嫂再次表現出了她堅強的一面。此後,她硬是擦乾了眼淚,把悲痛深埋在心裡,一個人挑起家庭的重擔,咬緊牙關挺了過來。在村裡人的眼裡,她比以前更加瘦弱了,但也更加勤勞能幹了,白天黑夜都在忙碌著坡裡、家裡和大街上各種各樣的活計,手上似乎有幹不完的事情。
都說寡婦門前是非多,但在劉家二嫂那裡,卻沒聽到村裡人對她說三道四,有什麼風言風語。為了避嫌,劉家二嫂從不到別人家中串門子,也避免沒事和那些老爺們扯閒話和湊堆。村東頭有一個單身漢,可能暗中喜歡劉家二嫂,有些單相思。有一次,他拿了一些點心、糖塊等食品,來到劉家二嫂家裡,說是送給她的孩子吃,但劉家二嫂沒讓他進屋,在天井裡委婉地拒絕了他,並在自家大門口當著眾人的面將他送走了。那個單身漢覺得「沒戲」,再也沒好意思來過劉家二嫂家。
還有一次,她在往家裡運送生產隊裡分的地瓜時,手推車壞了,又趕上下雨,鄰居一個男人恰好遇見後,好心幫她把地瓜運回了家。她只讓那個男鄰居將地瓜送到大門口,自己再倒騰到天井裡。「果樹底下不摘帽,西瓜地裡不繫鞋帶。」劉家二嫂之所以這樣謹慎和講究,就是怕村裡那些好事的人捕風捉影,惹出閒話來,壞了自己的名聲,日後還連累了子女。對劉家二嫂的這種做法,村裡人都挺佩服,誇她是個重名節、守婦道的女人。在農村,這看似簡單,但卻實屬不易。
劉家二嫂自己拉扯著好幾個孩子,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村裡不少人憐惜和同情他們,勸她改嫁,或者招個上門女婿,身邊也好有個男人照顧和幫襯著,但都被她好言拒絕了。公社裡有一個幹部,是鄰村的,妻子因病去世了,他見過劉家二嫂,而且知道她一家的遭遇,對她挺同情,也對她挺中意,就託人來撮合,想和劉家二嫂組成新的家庭,這樣兩人彼此有個伴,還能照顧雙方的孩子。村裡人都覺得兩人挺般配,男方的條件也不錯,但劉家二嫂卻絲毫不動心。她對人家說,再找個伴好是好,就怕對方的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如果天長日久在一起過日子,彼此有個言差語錯,相處得不好,大人鬧矛盾不說,最怕連累了孩子,跟著自己受委屈。可憐劉家二嫂的一片苦心,她堅決不改嫁,全是為了自己的孩子。
按說,劉家二嫂丈夫在世的時候,幫了他哥哥家不少忙,如今劉家二嫂家落難了,他的哥哥應該念著兄弟之情和弟弟當初對他一家的好,將心比心,伸一下援手,力所能及地幫襯一下劉家二嫂孤兒寡女。但令人寒心的是,自劉家二嫂的丈夫去世以後,哥哥一家卻有意疏遠了她和孩子。特別是在大包幹以後,哥哥家中人強馬壯,劉家二嫂家中缺少男勞力,兩家的勢力差別很大。不管農活有多累多忙,哥哥一家都沒幫過她一次。劉家二嫂全是靠著自己柔弱的肩膀,帶著三個孩子辛辛苦苦勞作。雖然如今丈夫哥哥一家的日子過得比自己好,佔了上風,但劉家二嫂從不嫉妒,也不埋怨,更不灰心喪氣,只管一心一意地打理自家的責任田,心平氣和地過自己的日子。
劉家二嫂心裡明白,今非昔比,丈夫的哥哥家這是怕受連累,所以恨不得躲得她一家遠遠的。村裡有很多人替她打抱不平,說:「您大伯一家忘恩負義,沒有兄弟情分,早知道他們是這樣的人,當初就不應該幫他們。」劉家二嫂聽了後說:「咱以前幫了他不後悔,誰叫他們是親兄弟呢!如今他家和咱生分,也許是有自己的難處,咱不埋怨他們。各家過各家的日子,各家都有各家的難處,誰家過好了咱都高興。」劉家二嫂就是這麼敞亮和大度。
劉家二嫂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缺吃少穿的日子裡,寧可自己忍飢挨餓,也要讓孩子吃上飯。寧願自己幾年都不捨得不置辦一雙新鞋襪,過年的時候,也要為每個孩子添置一件新小褂或新褲子。她看重儀表,自己和孩子們穿的衣服總是洗得乾乾淨淨地,從頭到腳看上去利利索索的。她不能讓村裡的有些人瞧不起,看笑話。不少人都說:「單看劉家二嫂一家過日子的光景,不像是家裡沒有了男人的樣子。」應當說,既當娘又當爹的劉家二嫂,在鄉下,算得上是一個女強人了。
好人總有好報,堅強的人終能收穫幸福。經歷了諸多家庭變故、人生磨難和生活之苦的劉家二嫂,總算苦盡甘來,迎來了好日子。後來,她的兩個女兒都考上了大學,畢業後,一個當了教師,一個在銀行工作。小兒子高中畢業後,選擇了自己創業,在當地建起了一個家具廠,生意非常紅火。三個子女不枉母親含辛茹苦的撫育,爭了氣,都算是有出息的了。他們都對劉家二嫂非常孝順,晚年的劉家二嫂過得稱心如意,非常幸福。
劉家二嫂,你雖然是一個平凡的女人,故事似乎也有些尋尋常常、平平淡淡,並不那麼跌宕起伏、稀奇離奇甚至盪氣迴腸,但你卻不一般,是個好樣的,讓我長久地留在了記憶裡。
(註:本文為k越說越近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