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劉家祠堂

2020-12-16 傳播劉氏正氣

江蘇省丹陽市開發區善巷村劉家組原有一座劉氏祠堂,約建於明末清初,毀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我小時候在這座祠堂裡生活長大。記得黑漆雙扇大門正中南開,門前兩旁石獸守立。祠堂坐南朝北,有兩進庭院小房和兩進大廳。廳內全是黑木漆柱子。廳中分別從上到下沿柱垂掛著半圓形黑漆木金聯。前廳懸掛著「劉氏祠堂」,後廳懸掛著「藜照堂」、「齒德兼優」、「智圓行方」的匾額。這是幾百年來當地劉氏家族一年兩度團聚祭祖和活動的場所,也是因戰爭和災害造成無房族人居住的「貧民窟」。

劉氏祠堂體現著一部悠久的歷史。劉氏溯源是堯帝之後的祁姓劉氏。第一位有史可查的劉姓人物是夏朝後期的劉累。歷經滄桑變遷,劉氏後裔從河北唐縣繁衍遷徙到全國各地。史料記載,丹陽也是歷代劉姓居住較多的地區之一。

劉家祠堂的劉姓族人當屬漢王后裔。我青少年時曾見過宗譜,清楚記得序文第一句話就是「始祖高祖」。我存有的一篇序文亦有「劉氏始於漢高光武以迄望之公」之說。漢高指漢高祖劉邦,光武指東漢光武帝劉秀。祠堂後正廳中央懸掛的「藜照堂」是漢王后代的顯著標誌之一。筆者查明,「藜照堂」是劉氏後人為紀念漢代淮南王劉向而作為堂號的。

劉向是歷史上著名的大學者,傳說在漢成帝時受命皇家圖書館無祿閣校刊經書、秘籍,一次暗夜獨坐,忽見一黃衣老人持青藜手杖,叩門進來,吹燃藜杖,敬而贈傳經文,後消失無影。後人便以藜照、藜閣、無祿等堂號同為劉姓的主要標誌之一。我市遍布著「藜照堂」的劉姓。

劉家祠堂也體現著一部活生生的村史。該家族初由劉潮筐挑幼子劉廷義涉居到此,生有六孫,分別為劉憲、劉章、劉恩、劉武、劉金、劉瑞,分成六房,繁衍至今九代,約五百多名後人。清朝縣誌記載的名人劉樹堂即為我世祖,國乙卯年八旬誕辰,合族公認德高望重,為之慶賀,特送大匾「齒德兼優」,以示族人楷模,單巷村也由此公議改成了善巷村。而後懸掛的「智圓行方」匾額,亦是先祖對後人求知、行為的做人要求。

劉家宗譜曾於1894年和1930年分別由先祖劉樹堂、劉文甲監修過兩次,已毀沒,不復存在。但傳統文化永遠鼓舞著後人奮進。

相關焦點

  • 威海海草房祠堂凝結百年記憶 紅色展廳傳遞正能量
    大莊許家鄉村記憶展覽館位於榮成市俚島鎮大莊許家社區,依託大莊許氏宗祠而建,始建於乾隆三十八年,2010年重新修繕,增加了鄉村記憶展示功能。目前擁有正廳、廂房、紅色文化展廳等建築,祠堂內存放著許氏家譜及紅色記憶展品,時刻向社區居民傳遞著正能量。  「大莊許家」四個繁體大字的牌坊立在村口,牌坊石柱上盤著龍,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風格,氣派卻不落俗套。穿過牌坊一路向東,坐落在村東頭的百年祠堂最先展現了這個漁家村落的古樸與底蘊。大莊許家鄉村記憶館,即依託這座百年祠堂。
  • 京東劉家——老呔幫的領軍家族
    追溯「老呔幫」的起源,汀流河京東劉家被公認為是闖關東的第一批拓荒者,正是在劉家帶動下,一批又一批冀東農民踏上了關外經商之旅,劉家也因此位列「北方四大家族」之首,成為清末民初東北地區實力最為雄厚的商業家族。百年前的這段輝煌早已在歷史的煙雲中化為記憶的碎片,但在記者的尋訪和後人的追憶中,我們依稀找到了當年這個家族興衰的脈絡。
  • 散文:劉家二嫂
    從我記事起,印象裡的劉家二嫂個子不高,有些瘦弱,面色白皙,眉眼俊俏,是村裡數得著的標緻女人,大家都說她丈夫娶了個好媳婦。劉家二嫂的丈夫細高身材,稍有些駝背,在供銷社上班,雖不是吃「皇糧」的正式工,但幹的也是公家差事,算是小有出息,每月都能往家裡拿工資,所以很是讓人羨慕和眼饞。那個時候,村中有好幾百戶人家,能在公家當差的人,掰著指頭數來數去,也不過三四個人。
  • 江西德安縣豐林鎮五指山下,有座鮮為人知的彭城祠堂
    唐朝年間,劉姓有一支脈從山西省分遷至江西省德安縣磨溪鄉陂溪街劉家。北宋年間,陂溪街劉家再分支至石婆劉村。德安縣豐林鎮人民政府大門。明永樂年間,石婆劉氏族人在村莊的正中央修建祠堂,取名彭城堂。祠堂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此後該祠堂一直沒有損毀或修繕的文字記載。直到20世紀70年代,劉氏族人為祠堂更換過屋頂的橫木。
  • 劉氏家訓家風,融在字輩中
    劉德忠憑藉兒時記憶,手繪的祠堂平面圖。 劉家祠堂中的匾額。  52歲的劉德忠,是今年劉家祠堂清明會的主持人。劉德忠介紹說,1938年,劉氏族人確定了每年春分日為家族掃墓祭祀拜祖聯誼日,風雨無阻,並啟用清朝時掃墓祭祀拜祖的傳統風俗文化禮儀。1950年代後中止。1981年,恢復掃墓祭祀拜祖活動,時間定在每年農曆二月初十,至今已持續36年。  目前破敗不堪的劉家祠堂讓劉德忠很著急。
  • 彭山最嚴家規:祠堂設椿凳 不孝敬父母要打屁股
    ­  劉家用來懲戒不孝子女的椿凳。2月26日,彭山區武陽鎮泥灣村劉家祠堂,村支書劉壯,抬起一根椿凳,向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講述了這樣的「劉氏家規」:清明時節,眾目睽睽;趴上椿凳,竹片打臀;長輩監督,晚輩執行;全村警示,不敢再犯。
  • 三水樂平古灶胡氏大宗祠:嶺南祠堂標本 承載千年記憶
    嶺南祠堂文化「活標本」古灶胡氏大宗祠,見證著數百年歷史變遷,承載著千年記憶。三水唯一明代風格古祠堂古灶胡氏大宗祠,始建於明代。清道光19年(1839年)和2000 年重修。祠堂佔地面積600平方米,坐北向南,三間三進,頭門牆腳由紅砂巖和水成巖混合砌成,前廊三步梁,步梁具有月梁特徵,每處均體現明朝晚期的建築風格。
  • 正月,蒼南的祠堂酒!
    五路,即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清代顧祿《清嘉錄》有:「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為此,我們宜山的各姓氏宗族大多在這一天舉行吃祠堂酒,敬宗睦親,破舊迎新。今日一大早,我和兒子一起回故鄉吃祠堂酒。
  • 湖南車田劉氏先人緣何為自己的姑姑立祠堂?不得不敬佩女性的偉大
    在中國五千年的社會發展中,一般來說只有宗族姓氏的祠堂和紀念很有功勳名望的人物廟宇,女性則因遵守「三綱五常」「三從四德」貞節的人,最佳褒獎無非是建造一「貞節坊」類的紀念牌坊而已。至於專為女性興建供人敬奉的祠堂,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所見不多,全國僅僅只有兩處,而國車田大劉家劉淑嫻的姑婆祠為其中一處,另一處則位於福建省。
  • 林州劉家有大院
    四路院落中的中院,為現存規模最大、格局最完整的院落,也是劉家大院南北中軸線的核心。中院呈九門相照格局,建築序列由南向北依次為倒座——一進院——過廳——二進院——客廳——三進院過廳——正房——後花園。  來到中院的第四進院,眼前一亮。  它由過廳、正房、東西配樓圍合而成,正房坐北朝南,兩層五開間,高踞臺階之上,屋頂高出東西配樓,確立了在院落中的核心地位。
  • 百年祠堂怎麼「活」?
    徐氏宗祠裡的圖書館  一座祠堂是一個村莊的記憶,也是鄉愁情感的寄託所在。在常山縣招賢鎮溪上村就有一座歷史悠久、建築精美、布局嚴謹的古祠堂——徐氏宗祠。  在徐正直的記憶裡,祠堂有著多種「身份」,小學校、榨油廠、村集體的臨時倉庫……尤其是近十年,由於有柱子倒掉,房子也隨之傾斜,再也沒有人敢到裡面去,祠堂大門一直緊鎖常閉。  仔細品味,會發現在徐氏宗祠這麼多的「身份」中,竟沒有一個身份承擔和發揮了它最初的功用和意義。  「祠堂真正『復活』於2015年。」
  • 劉家的一切老夫會逐漸交給他,待我百年之後,毅兒便是劉家家主!
    劉家的一切老夫會逐漸交給他,待我百年之後,毅兒便是劉家家主劉宇帶著劉毅走進祠堂的一刻,劉家的男丁老少十幾人已經等待了一會,昨天他們只是隱約知道家主請了一個少年回來,想不到今日便會和他攜手進入祖祠,猜測在這一刻成為了事實,這個少年就是劉家多年前失散的嫡系長孫!
  • 土城劉家--津門八大家
    由於買賣越做越大,劉家利用自家靠近海河的優越位置,開始養起了海船,除了經營關內外的糧食、豆類以外,兼營生熟鐵的往來販賣。後來,又在左近開起了錢莊、當鋪以及其他的商號。由於京津一帶是個缺糧地區,當時海禁剛剛解除,用海船販運糧食,是個賺錢的行業,劉家做糧食買賣,賺錢順手是很自然的事。那時候,一般人的觀念是,有了錢便投資土地,認為這是最牢靠的基業。
  • 祠堂是國人靈魂的棲息地,大李策劃祠堂成文旅
    當大李在祠堂周邊轉悠時,發現200米之外的田疇裡,枯萎的禾篼間,白鶴飛舞,儘管早春,陰雨綿綿,寒風習習,但春的氣息和田園景致,已經躍然眼前,繼而興奮之情寫滿我們的臉色。心說如果遇上夏天,這裡定是一幅絕妙的田園生態圖,也忽然間迸發童年的記憶,對白米湖大片的稻田和荷塘月色的美好感覺揮之不去。
  • 「濟南劉家功夫針鋪」有望重生
    (崔健 攝)  本報11月3日訊(記者 趙曉林)「今天拿到『濟南歷下劉家功夫針鋪』營業執照,加上前天收到的『白兔』商標註冊證書,這個已經有上千年歷史的中國甚至是全世界最早的商標算是全部『復活』了。」今天下午,山東白兔商標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芳在拿到「濟南歷下劉家功夫針鋪」的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後,興奮地對記者表示,北宋年間的「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可能會在濟南再生。
  • 福州臚雷村:最後的陳氏祠堂
    曾經綠樹掩映的秀麗鄉村風貌蕩然無存,那些富有閩中水鄉的景色變成了記憶和鄉愁,祠堂、老屋、河湧、榕樹、碼頭……那個傳統意義上奉行耕讀傳家、聚族而居的村莊已經消失了,村民們紛紛住進了現代社區,散居各地,「臚雷村」也只剩下一個行政定義。臚雷村只殘留了著一棟佔地約四畝的祠堂,它在空曠的工地中顯得格外孤獨,這座承載著家族悠久歷史的祠堂,被大規模拆遷留下的斷壁殘垣圍困著。
  • 行走潮連島 帶不走的古祠堂記憶
    我們去到的時候非常安靜,昔日熙熙攘攘的商貿來往,都隨風飄逝在歷史長河中了。據說潮連島在上世紀民國時期,有眾多的人外出謀生,當時最興盛的時候有7個渡口,村民從這遠渡重洋,江門的僑鄉歷史在這也能略窺一斑。洪聖公園嶺南園林中有四百年古廟步入洪聖公園,庭院小巧但建築考究,小橋流水、亭臺樓榭一派嶺南園林風光,「洪聖殿」是其中的主體建築,建於明代萬曆28年的古廟,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裡面供奉著洪聖龍王。歷史雖然悠久,但是裡面的觀音殿與六祖廟都頗為嶄新,或許是重修過的原因。
  • 高安農村風俗,冷氏祠堂上梁記
    吉星高照 福地呈祥 祠堂是宗族祖先的「根」,凝聚著家族的記憶。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大家生活富裕了,手裡也有了錢,村子裡的人首先想到的是給祠堂添磚加瓦,感謝祖宗的庇佑。
  • 最後的祠堂:拆掉的不是房子 是精神紐帶
    曾經綠樹掩映的秀麗鄉村風貌蕩然無存,那些富有閩中水鄉的景色變成了記憶和鄉愁,祠堂、老屋、河湧、榕樹、碼頭……那個傳統意義上奉行耕讀傳家、聚族而居的村莊已經消失了,村民們紛紛住進了現代社區,散居各地,「臚雷村」也只剩下一個行政定義。臚雷村只殘留了著一棟佔地約四畝的祠堂,它在空曠的工地中顯得格外孤獨,這座承載著家族悠久歷史的祠堂,被大規模拆遷留下的斷壁殘垣圍困著。
  • 探訪濟南章丘普集劉家胡同的三座青磚小樓
    1、東西方向:中路—東起普濟橋(七中擴建已經埋在院中,大佛寺北),西至三岔廟(普西的三官廟)的主要街道,從三官廟分叉西南方向一條路通明水,西北方向一條路通繡惠(章丘城)。南路—從東南門(現在七中南側辦公樓)經朝陽街,北轉樹攏子向西,經石頭街(現在普中村委門前)到山貨市。北路—從北門(原來西河北石橋往南)向西經后街到三官廟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