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丹陽市開發區善巷村劉家組原有一座劉氏祠堂,約建於明末清初,毀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我小時候在這座祠堂裡生活長大。記得黑漆雙扇大門正中南開,門前兩旁石獸守立。祠堂坐南朝北,有兩進庭院小房和兩進大廳。廳內全是黑木漆柱子。廳中分別從上到下沿柱垂掛著半圓形黑漆木金聯。前廳懸掛著「劉氏祠堂」,後廳懸掛著「藜照堂」、「齒德兼優」、「智圓行方」的匾額。這是幾百年來當地劉氏家族一年兩度團聚祭祖和活動的場所,也是因戰爭和災害造成無房族人居住的「貧民窟」。
劉氏祠堂體現著一部悠久的歷史。劉氏溯源是堯帝之後的祁姓劉氏。第一位有史可查的劉姓人物是夏朝後期的劉累。歷經滄桑變遷,劉氏後裔從河北唐縣繁衍遷徙到全國各地。史料記載,丹陽也是歷代劉姓居住較多的地區之一。
劉家祠堂的劉姓族人當屬漢王后裔。我青少年時曾見過宗譜,清楚記得序文第一句話就是「始祖高祖」。我存有的一篇序文亦有「劉氏始於漢高光武以迄望之公」之說。漢高指漢高祖劉邦,光武指東漢光武帝劉秀。祠堂後正廳中央懸掛的「藜照堂」是漢王后代的顯著標誌之一。筆者查明,「藜照堂」是劉氏後人為紀念漢代淮南王劉向而作為堂號的。
劉向是歷史上著名的大學者,傳說在漢成帝時受命皇家圖書館無祿閣校刊經書、秘籍,一次暗夜獨坐,忽見一黃衣老人持青藜手杖,叩門進來,吹燃藜杖,敬而贈傳經文,後消失無影。後人便以藜照、藜閣、無祿等堂號同為劉姓的主要標誌之一。我市遍布著「藜照堂」的劉姓。
劉家祠堂也體現著一部活生生的村史。該家族初由劉潮筐挑幼子劉廷義涉居到此,生有六孫,分別為劉憲、劉章、劉恩、劉武、劉金、劉瑞,分成六房,繁衍至今九代,約五百多名後人。清朝縣誌記載的名人劉樹堂即為我世祖,國乙卯年八旬誕辰,合族公認德高望重,為之慶賀,特送大匾「齒德兼優」,以示族人楷模,單巷村也由此公議改成了善巷村。而後懸掛的「智圓行方」匾額,亦是先祖對後人求知、行為的做人要求。
劉家宗譜曾於1894年和1930年分別由先祖劉樹堂、劉文甲監修過兩次,已毀沒,不復存在。但傳統文化永遠鼓舞著後人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