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才是兵法聖書,學會了戰無不勝
世界上,什麼兵法最厲害?可以戰無不勝?
答曰:「當然有,那就是《道德經》!」
對此,毛澤東說:《道德經》是一部兵書;郭沫若也曾說:「《道德經》是一部政治哲學著作,又是一部兵書」。
其實,從《道德經》成書時間,及其內容來看,《孫子兵法》很多內容和章節,都借鑑了《道德經》。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道德經》才是最高的兵法。
《道德經》讀懂了,勇於帶兵打仗,可謂是戰無不勝!
老子童子瘦牛
一、「萬經之王」與「兵學聖典」:《道德經》是《孫子兵法》的鼻祖
自古以來,《道德經》就被學界譽為「萬經之王」。
許多學者都認為,《道德經》不但是闡述自然、修身、治國等思想的「內聖外王」之學,更是一部思想深邃、大道自然的「兵書」,甚至於,可以堪稱是兵法之道的「聖書」。
為什麼這樣說呢?那《孫子兵法》豈不是顏面掃地?
非也!非也!
《孫子兵法》當然有其精髓所在,且還是一部非常專注、系統化的兵書。
據考證,它不但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最專業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在年代上,它比克勞塞維茨著名的《戰爭論》還要早約2300多年。
那為何說《道德經》才是兵法的「聖書」?
道德經
據考證,孫武晚於老子,也就是說比老子年輕,他是讀老子的書長大並成才的。所以,邏輯上,《孫子兵法》在成書時間,及其特定的時代背景中,有學者考證,他吸收了來自《道德經》中大量的「兵法思想」。
為何這樣說?
且看: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兵權謀家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於見吳王前;見吳王后又著問答多篇。晚至唐代,流傳的孫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為上卷,還有中下二卷。注家杜牧認為,曹操將八十二篇孫子兵法刪節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認為十三篇出自孫子本人,不是曹操刪節的結果,是由孫武草創,後經其弟子整理成書。
由此來看,《孫子兵法》真正成書,還在孫武之後。公認的說法是,真正的《孫子兵法》,是由其弟子編撰成書的。
甚至於,說不定後來還有更多的人不斷修訂。
比如以上漢書記載,連曹操都修改過。
且別說真假,但孫武這個人卻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而《孫子兵法》的主體思想,也是來自孫武。
孫子
據考證,孫武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還是個將軍。
因為不得志,孫武后來輾轉到吳國時,伍子胥聽說孫武的確是個難得的人才,於是向公子光推薦,孫武才獲得了公子光的重用。
由此,那時的孫武,才安下心來潛心編寫他的兵書《孫子兵法》。
此後,孫武不在之後,才由其弟子將他編寫的兵法整理成冊,最終才成了《孫子兵法》。
由此,可以推斷出,孫武的弟子在整理編輯孫武軍事思想和草稿時,同樣借鑑了《道德經》的優秀成果。
而在《孫子兵法》與《道德經》之間,學界一直有一種共識,那就是:要懂兵法,「就得先讀懂《道德經》,才能更好地理解《孫子兵法》」。
如此之說,原因在於,原來,《道德經》才是《孫子兵法》的「鼻祖」,甚至是《孫子兵法》「兵法之道」的思想源泉。
那麼,果真是這樣?
天地悠悠,老子空行
二、《孫子兵法》與《道德經》軍事思想「雷同」「神思」與「一脈相承」
是否真假,咱們用事實說話。
打開《孫子兵法》,我們不難發現,《孫子兵法》中的大量思想,都與《道德經》如出一轍,甚至是能看得出「師承關係」。
孫子的道法
01)孫武的「上兵伐謀」與《道德經》中的「不以兵強天下」「雷同」
老子在《道德經》中認為,「道」是輔佐君主的人,不是靠兵力,窮兵黷武不是首選。軍隊所過之處,荊棘橫生。認為真正善於用兵的人,兵強馬壯並不是真正的目的,而是戰略效果。
如《道德經》第30章指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的這種非戰思想與孫子講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如出一轍,充分說明孫武吸收了《道德經》的思想。
道家始祖老子
02)「盡知用兵之害」與「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師承關係
《道德經》中,老子認為戰爭是不吉利的,不是君子所應該崇尚的方式,只有在萬不得已時才能使用戰爭。
如《道德經》第31章說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認為戰爭中殺人眾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去對待;打勝了仗,也要用喪禮的儀式去對待死去的人。
這與《孫子兵法》中「盡知用兵之害」「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主張大智不張、大功不揚,勝於未萌,天下不知,這才是善戰者之勝,是同一個道理。
道可道,非常道!
03)孫武的「將帥愛兵如子」與老子的「夫慈,以戰則勝」的神似
《道德經》認為,慈愛所以能夠勇武,慈愛,用於徵戰就能夠勝利,用來守衛就能穩固。上天要幫助誰,就用慈愛去衛護它。
如《道德經》第67章有言:「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孫子則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想,指出:「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愛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亂而不能治,譬如嬌子,不可用也。」孫子既強調了將帥愛兵如子,士兵衝鋒如虎,又講了「慈不掌兵」,必須嚴明軍紀,對士兵不能嬌寵縱容的道理。可見,這一思想與《道德經》以上觀點義理相通相輔相成。
此外,通過考證,在《孫子兵法》中,類似的觀點和理念還有很多。
如「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的制勝觀,「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的為將觀。「禍莫大於輕敵」的憂患觀等,無不與《道德經》及其相似,如果將他們的語言翻譯成白話文,除了文字有所變化外,其核心思想都基本一致。
孫子的徵伐
偉人們的品讀及評價,《道德經》才是兵家真正的「聖書」
通過以上分析,從思想精髓角度來看,《孫子兵法》的確是老子《道德經》的繼承和發展。
不過,他也是一種創新。
所以,他才被世界廣泛人認同,甚至一些比較牛的大人物,不管是帝王、軍人、商者還是學究,都非常認同。
比如,曾任職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d 四星上將弗蘭克斯就高度評價說:「孫武,這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家的幽靈,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進的每架戰爭機器的旁邊。」
日本商人松下幸之助也曾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運用,公司才能發達。」他甚至將《孫子兵法》用在了「商道」之中。
一代明君唐朝李世民也對《孫子兵法》作出了最高評價:「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就連孫中山都曾說過:「就中國歷史來考究,兩千多年的兵書,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中國的軍事哲學。所以照那十三篇兵書講,是先有戰鬥的事實,然後才成那本兵書。」
不過,在毛澤東眼裡,儘管他熟讀《孫子兵法》,也活學活用,但他卻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兵書,且是最深邃的兵書。」文學巨匠郭沫若也認為:「《道德經》是一部政治哲學著作,又是一部兵書」。
所以,「《道德經》是一部兵書,已然無疑!」
道之天地
綜上,從思想源頭上,《道德經》除了其本身的治國、養生之道,還的確是一本蘊含了最早、最深邃、最凝鍊的兵法哲學的書籍,是《孫子兵法》的思想源泉,更是「兵法之道」的最高「道法」。
通過研究和考證,《孫子兵法》中,其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九變篇和地形篇等,無不蘊含著《道德經》的思想精華。甚至還廣泛借鑑了《道德經》中的農、醫等思想理念,從而形成了《孫子兵法》的「道中有兵、兵中有道」的軍事思想。
難怪有人說,「只有讀懂了《道德經》,才能更神奇的運用《孫子兵法》!」因為,只有理解了《道德經》的思想精髓,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孫子兵法》的「兵法之道」。
由此,一部《孫子兵法》就可以平天下,那麼,外加熟讀《道德經》的加持呢?
無疑,能做到這一點,定然是「戰無不勝」!
戰無不勝
文/燃情部落 ———— 讓世界溫婉如初!
敬請關注!在文字與世界之間,精彩無限!
(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