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修《心經》入世修《道德經》處世修《孫子兵法》

2020-12-16 世界未來格局

出世修《心經》,入世修《道德經》,處世修《孫子兵法》!

出世為最難修之法門。心經就一個字空!生死是空,增減是空,垢淨是空,六根六塵是空,苦集滅道是空,空才能心無掛礙,沒有恐怖,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所以我們所追尋的所恐懼的富貴貧窮,生死榮辱,成敗得失,善惡苦樂皆是心魔,不能悟空,為心所累,恐怖於貧窮,死亡,羞辱,兇惡,痛苦!執迷於富貴,長生,名聲,成功,得到,善行,快樂!心為所累不能自由所以世人皆苦!正如老子所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心魔不除心墜紅塵之苦!世間能修成此佛道者也就達摩祖師,唐鑑真,雖其盡力傳法,但卻後無來者!

入世修《道德經》,這是入世的最高法門,修此法門出則兼濟天下,退則安享天年!凡將此道修成者都能功成身退,免遭橫禍!老子,鬼谷子,範蠡,郭子儀,李淳風等等!他們為官為將為道,抱怨以德,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處……縱觀歷史,能修成此法者不多,有多少候皇將相叱吒風雲,最後身首異處!修此道者出世而世尊而不妒,入世而世念而不知所蹤!此乃逍遙之道,能修成者古今屈指可數!

處世修《孫子兵法》此乃必勝法門,修習此法勞心勞力,也要有慧根,雖然此法比出世和入世之法易修,卻易學難精!古今有名而能善終之皇候將相多修此法,並憑此法爭得功名利祿,成為一代豪傑!秦始皇,劉邦,漢武帝,李世文,武則天,朱隸,毛澤東等都是修煉此法的上乘者,其功力都修煉到最高的第九層!修此法亦要天資聰明骨格精奇!修成此法者歷史上也不太多!而一知半解者雖然名噪一時卻不能善終!

以上三法均不能修者即生隨命,活隨緣,死隨天!

世人大多習以上三法,但多得皮毛,利害得失皆在其參悟實行能力中!

相關焦點

  • 鬼谷子人生全息智慧體系:入世與出世,性與命兩雙修
    鬼谷子用他的智慧體系做了回答,那就是入世與出世雙修,性與命雙修。春秋戰國的特殊社會背景,連年的戰爭,頻出熱衷殺伐的君王,使一些不願助君殺戮的有識之士,或躲進深山或隱姓埋名,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叫隱士文化。這些隱士心懷天下,卻不願出仕,又想為蒼生百姓、為民族、為國家做些事情,就通過帶學生的方式間接出仕了。同時他們又不斷探索出世的修仙之術,希望獲得永生。
  • 孫子兵法全球行:加拿大參議員鬍子修論孫子與和諧
    孫子兵法全球行:加拿大參議員鬍子修論孫子與和諧 《孫子兵法》蘊含著崇尚和諧的思想光輝,被東西方普遍接受,普世價值日益顯現。孫子「和合」思想對我們海外華人華僑思考如何融匯多元文化,融入當地主流社會,與當地公平競爭和諧發展,具有多方面的啟示意義。  移居加拿大35年的鬍子修,堪稱與當地社會和諧共存、共謀發展的楷模。他1978年移民加拿大,開始定居在密西沙加市,從事房地產投資和開發。
  • 什麼是修行者所說的出世與入世?
    什麼是修行者所說的出世與入世人們經常會聽到修煉者提到出世和入世的說法以及爭論,其實「出世」這一說法的真正意思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明白。人們普遍錯誤的認為出世修行就是遠離紅塵俗世,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出家,避開塵世的喧囂和一切情緣,這是對出世修行的錯誤見解。佛教和道教所說的「出世」修行,其實是指修證超越世俗世間的勝義諦,即修證宇宙本有的法性,宇宙本有的法性是超越陰陽五行,日月星辰,以及一切世間法的。
  • 如何理解「修慧不修福,羅漢託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
    修慧不修福 羅漢託空缽修福不修慧 大象披瓔珞福慧具足佛是:福慧兩足尊,亦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覺者。以佛法淨化人生,建立完善的人格道德生活,並以福慧雙修,解行並進,悲智雙運、通達理圓融、事圓融、理事圓融、事事圓融的圓滿境界。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平日所學、所聞、所習的佛法要真正落實融合生活之中,才能算是生活佛法化,才是真知力行。
  • 為什麼說修般若才是真正的修行?怎樣才是在修般若
    釋迦大約涅槃六百年後,在公元初,印度佛教出現了最早的大乘經典,系列般若經。般若經典的出世,標誌著印度佛法進入了大乘佛法期。在原來小乘佛法時期,僧侶們的修學內容為五度波羅蜜,隨著般若經典的出世,大乘佛法僧侶們的修學內容,變成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即加入了修學般若的內容,且修學般若為六度的核心。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般若經典呢?什麼是般若呢?為什麼說真正的修行是修般若呢?般若為梵文音譯,意思是"終極智慧″"辨識智慧″,指如實觀察認知一切法及萬有本源的智慧。
  • 感悟《道德經》,實修老子的法門
    「道」是可以被描述的,所以老子用《道德經》來描述他所感悟的萬物之道。但可道又非常道,《道德經》卻並非是「道」。所以,我們想要向老子學習,所需要做的就是去實修實證,而不是只是理解《道德經》的內容。那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有將他悟道的方法教授下來,那麼我們就可以來實修老子的法門。通過實修,我們能明悟什麼是「道」。
  • 出世修行與入世修行道性即人性本質都是修心
    夫下乘者,修宮建廟,印經造像,修橋補路,以待功行圓滿,自有金童接引.」這樣劃分的依據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一,生天生地,生人,萬物繁衍,在天有日月星辰,在地有河流山川,在人有聖哲英傑,得道氣之精者則為神靈。
  • 《菜根譚》:人,修的就是一顆心
    心 之 居 所儒釋道三家有出世之學,也有入世之說,出入之間,我們的心靈且安頓何處?《菜根譚》認為,出世與入世其實並不矛盾:一方面,入世是出世的勘驗處:「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
  • 是出世修行好?還是入世修行好?
    所以正果,正道即使是在滾滾紅塵之中也可修得。真正領悟禪機的人,能如風般自由來去於紛亂塵世間,如「孤雲出帕,去留一無所系;朗鏡懸空,靜躁兩不相干」。雖然天天吃飯,卻沒咬到一粒米;雖然日日行走,卻不曾踩過一方土。誰不知水往低處流?但水的上升或下降又是由誰來決定的呢?
  • 《孫子兵法》略遜一籌,《道德經》才是兵法聖書,學會了不得了
    其實,從《道德經》成書時間,及其內容來看,《孫子兵法》很多內容和章節,都借鑑了《道德經》。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道德經》才是最高的兵法。 《道德經》讀懂了,勇於帶兵打仗,可謂是戰無不勝!
  • 《孫子兵法》略遜一籌,《道德經》才是兵法聖書,學會了戰無不勝
    對此,毛澤東說:《道德經》是一部兵書;郭沫若也曾說:「《道德經》是一部政治哲學著作,又是一部兵書」。其實,從《道德經》成書時間,及其內容來看,《孫子兵法》等很多內容和章節,都借鑑了《道德經》。「萬經之王」與「兵學聖典」:《道德經》是《孫子兵法》的鼻祖自古以來,《道德經》就被學界譽為「萬經之王」。
  • 儒釋道三家出世、入世的對比?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它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短短的五千多字,以「道」為核心,建構、蘊涵了無比豐富的哲理體系。 《老子》一書到了唐玄宗時代,被尊稱為《道德經》。而闡揚、詮解老子最清楚正確的,發揚道家思想最透徹的,則是莊子。莊周所著《莊子》一書,唐玄宗時代又尊稱它為《南華經》。 「譽滿天下,謗亦隨之」,老子也不能例外。即如唐朝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也曾經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嚴格地批判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
  • 儒釋道三家出世、入世的對比!
    《老子》一書到了唐玄宗時代,被尊稱為《道德經》。而闡揚、詮解老子最清楚正確的,發揚道家思想最透徹的,則是莊子。莊周所著《莊子》一書,唐玄宗時代又尊稱它為《南華經》。「譽滿天下,謗亦隨之」,老子也不能例外。即如唐朝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也曾經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嚴格地批判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
  • 如何修證觀音菩薩法門?
    如何修證觀音菩薩法門?觀音菩薩法門修法眾多,但無論多少種修證法門,核心重點有兩個,一個是觀自在,一個是觀世音。觀自在以顯無所住無所得的真如自性,觀世音以顯性德之慈悲。心經是心法,是指引心神正確的認知事物,明理證理見性的法門。因此心經這種心法,以般若智慧觀照心經上這些心法的道理(心法指引心神見性的道理),也是修煉觀音法門的一種方法。以般若智慧來觀物明理見性,是一種秘密的修行,因此簡稱密行。也是密教法門修行的共法。
  • 儒釋道:處世、出世、隱世,三種與世之態,你選擇的是哪一種?
    儒家文化代表著為人處世(入世)的之態,佛家文化代表著出世之態,道家文化代表著隱世之態。各自文化也反映著這一特點。儒家:處世(入世)之態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創立,孟子發展、荀子集大成。)代表作:《四書》、《五經》如果非要選擇一個植物來代表儒家學說,那就是孔夫子所喜愛的蘭花了。在孔子眼中,蘭花就是君子的象徵。
  • 如是實修《六祖壇經》
    《金剛經》之精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經》之髓在「空不異色,色即是空」。佛學的核心就在一個「空」,無論慈悲還是智慧,都因緣於空。大般若經就是一部提升智慧的大經,「般若」乃梵文的智慧。至於慈悲,或稱菩提,非在實踐中修行不可,不是讀經誦經能及的。「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正是六祖慧能大師實修慈悲的切身體驗。
  • 勤修智慧,成就人生
    有了恭敬心,便容易修智慧。相反,一個人不敬聖賢,不恭敬經書,不愛惜文字。家裡或辦公室的書亂放,甚至丟在地上,落在汙穢之處。這樣修智慧就會很困難,往往事倍功半。3、精進誦經,修慧之路精進念誦經典,是很穩當、很安全、很保險的修慧之路。
  • 道家《道德經》:從「無」中出世,從「有」中入世
    人們常說,儒家「入世」以濟民弘道,道家「出世」以隱逸超然。這只是個籠統的說法。沒有人規定道家必須「出世」,就像也沒人規定儒家必須「入世」一樣。老子的《道德經》,將「入世」、「出世」,做了三種層次的界定:1 道家的無中出世老子騎青牛西去,途經函谷關,應守將尹喜之邀,即興而作《道德經》,而後去向再無人知。
  •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道德經》更注重結果的轉變,如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而這兩本書,也正是對應著中國的出世與入世:想要入世,就要學仁義道德,而想要出世,就要跟著老子學如何生活。中國人對於這兩種道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為什麼說要跟《易經》學生存?
  • [清晨正念祈禱文]《道德經》:真正的修煉是修成功人生的長情大愛
    讓我看得到,聽得到,感覺到,我知道:真正的修煉者是修成功人生的長情大愛,是修無所求地善待一切眾生。誦讀老子《道德經》,我不會在理論上咬文嚼字,而是把誦讀的重點放在學用上下功夫。因為老子《道德經》是在告訴我們:真正的修煉者是修成功人生的長情大愛,是修無所求地善待一切眾生。每天我們祈禱地球安平泰、社會安平泰、人類安平泰,這是人類共同的使命與責任。人心向善,即能對應美好的宇宙高能量的支持。我明白,上天有好生之德,上天絕對不會幹涉每一個人生命之花的自然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