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有一位先賢無人不知,他就是實業救國的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張謇先生。南通博物苑的濠南別業很著名,二樓有張謇的小部分陳列,因為收費,也擋住了很多人的參觀。
曾經通州的一個宣傳口號是:張謇故裡、大橋新城,後來不提了。通州人大概也都知道張謇在西亭成長過,金西專門有所小學命名為張謇小學。2010年11月8日,擴建後的海門張謇紀念館開館,一直久仰海門常樂的張謇紀念館,一直想去看看。這次終於成行,第一個感受就是海門人辦成了一件通州人沒辦成的事情,紀念館的資料要多於南通博物苑,參觀後再次感受張謇的偉大。
平時經常在南通溜達,我了解能說上的,比如:
黃泥山上
蓋一樓,名虞樓,與蘇通大橋對面的常熟隔江相望,匾上有跋,建虞樓以永遠懷念恩師,並以此教育子孫後代。張謇還作宿虞樓詩一首:「為瞻虞墓宿虞樓,江霧江風一片愁;看不分明聽不得,月波流過嶺東頭。」表達了張謇對這位老師、同鄉、摯友始終不渝的懷念之情。看最近黃泥山已經開放,可以參觀瀏覽。
狼山北麓園
有個張謇園,裡面很多盆景,風景也不錯,有張謇鍍金塑像。
南通博物苑濠南別業門前
張謇塑像,常年兩顆紫藤相伴,經常也能看見有人為表對張謇的紀念,雕塑上有獻花。
濠陽小築
也有張謇的紀念館,以前看見在建設之中,等待再去參觀。
朋友圈的一位愛讀書老師,曾經專門來南通,找尋張謇的研究資料,可見研究張謇的人很多。
濠南路上
張謇與梅蘭芳的雕塑
通州金西
等待去看看
唐閘的風情工業古鎮
大生紗廠,鐘樓,張謇紀念廣場等
海門張謇紀念館
拍了很多照片,放上一部分,參觀後的感想是張謇很偉大,如同一本書的題目,一個偉大的背影。
紀念館環境幽靜,館前設有張謇文化廣場,館內包含張公祠堂、金鰲臺、文化長廊、狀元山、狀元亭和古銀杏等多個景點。
紀念館的主體建築是一幢面積為3000平方米的兩層大樓。整體為民國建築風格,主要用於展示有關張謇的史實資料,分為出生成長、實業救國、教育興國、社會事業和紀念研究等五個部分。
紀念館包含1000多幅照片和300多件珍貴實物。此外,還有250多年歷史的古銀杏樹。
張謇紀念館的路線:
大路進去,然後左拐到大門。張謇紀念館字樣,是在裡面,題字的人裡面有淵源。
照壁上的字:
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
大門兩側的對聯:
見上面圖片,紅字的
在參觀的出口最後,是一面數字牆
設計得很有創意,把張謇一生的時間節點都標示出來:
數字是張謇先生一生的縮影。
張謇16歲考中秀才, 22歲便因為家境貧寒開始了長達12年的遊幕生涯, 30歲時張謇隨吳長慶赴朝鮮平壬午兵變,33歲考中舉人,之後張謇經過多年的曲折坎坷及自己的努力奮鬥,終於在42歲時高中狀元,大魁天下。
649是張謇在歷史上的狀元排列,他是第649位狀元。然而,在張謇考中狀元後第二年,43歲的他便辭掉官職,下海經商,創辦了人生中的第一家企業——大生紗廠。
49歲開始圍海造田,創辦了通海墾牧公司,51歲關注到我國鹽民製鹽方式非常落後,所以東遊日本,學習先進的日式製鹽法,回來之後加以改進、推廣。
61歲張謇也是達到了整個人生仕途的頂峰,擔任了國民政府農商部總長、全國水利局總裁。98是指在張謇的影響下,蘇北平原地區相繼湧現的98家規模較大的農墾鹽墾公司,並且他還相繼創辦了70家金融商貿企業,370所大大小小的學校。
在1906年至1922年間,共創辦16家慈善事業機構,數量之多,涉及面之廣,在同代無人可及。而這個30是胡適對張謇先生的評價,說他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萬人,造福於一方,影響是及於全國的。
74歲的張謇因辛勞一生,病逝在了南通,享年74歲。
如今的南通,發展工業與家紡業的同時,也逐步在向森林旅遊城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