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縣離廈門僅1.8公裡,卻不歸大陸管轄,這裡的同胞在廈門買房。怎麼回事呢?這個縣就是金門縣,由金門島、小金門島(烈嶼)、大擔島、二擔島、東碇島、北碇島等12個島嶼組成,總面積約152平方公裡,離澎湖縣約152公裡,離我們臺灣島約210公裡,但離廈門的角嶼島僅1.8公裡。
金門雄峙閩海、汪洋四環,舊名浯洲,又有仙洲、浯江、浯島諸稱,自古屬福建泉州府同安縣所轄管,在同安縣的歷史有著重要地位,有「無金不成銀」、「無金不成銅」的俗諺。金門本為蠻荒之地,漢人最早對其進行了開發。西晉末年,蘇、陳、吳、蔡、呂、顏6姓家族為避戰禍移居此地。
803年,唐廷在泉州設置了個牧馬場,金門為其中之一,陳淵任牧馬監,在小金門島上的紅石山上設有牧馬寨作為牧馬之用,此為金門設置行政機構之始。與此同時,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12姓也隨陳淵入金門開墾,陳淵因而被尊為「開浯恩主」。
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國主王審知為增加收入,開始在金門發展產鹽業,並讓當時的「開浯恩主」陳達「管理鹽事」。此後,金門一直是各朝各代重要的製鹽場地。1153年,南宋大儒朱熹任同安縣主簿,並在金門燕南山設燕南書院,掀起了金門人的爭相向學,使得金門一時間文風鼎盛。
元朝建立後,在金門設浯洲鹽場司,官職從七品,是當時金門地區最高的行政機關。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興經略福建沿海,共設5衛12所。金門守御千戶所為12所之一,明兵部稱呼其為「金門所」、「中左所」,下轄峰上、官澳、田浦、陳坑4個巡檢司,後又增設烈嶼巡檢司。
因金門固守福建東南海口,明朝便取「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由浯洲嶼改名為金門,遂襲用至今。嘉靖倭亂時期,金門遭倭寇禍害。史載:1560年三月二十三日,倭寇從料羅登岸,二十六日劫肆西倉、西洪、林兜、湖前諸鄉社,死者數百人;二十八日復有倭艘自石壁兜登岸,再劫平林、陽翟等十七都諸鄉,最後攻陷官澳巡檢司城。
接著,倭寇「縱火屠城,自夜至旦,刀斧挺擊,積屍與城埒,城外亦縱橫二裡許,婦女相攜投於海者無數」,整個金門東邊半部分島,幾被洗劫一空。金門守御千戶所城守軍無人馳援,為金門最慘重的倭寇掠劫。明朝滅亡後,金門一度成了明鄭的勢力範圍。1683年,清軍徹底佔領金門。
甲午戰敗後,德意志帝國看到清朝就是一隻紙老虎,也想從中撈一把好處。1895年七月,德意志帝國海軍大臣向清廷外交大臣提出,要在中國弄1個軍港。當時的德國東亞巡洋艦隊司令何孟甫認為廈門是最佳的戰艦基地港口,想打算先借租金門作為儲煤站,或是取得對廈門「暫時有限的佔有權或管理權」。
隨後,德意志帝國海軍東亞巡洋艦隊派3艘軍艦停泊在金門後浦港(今金門縣金城)下錨停留,讓工程師率工作人員上岸作島嶼測繪,就金門的位置、地勢、港口、面積、島嶼、風力、潮差、地質狀況、飲水、居民和工商業等各個項目進行仔細的調查記錄,準備為將來作為建造軍營或儲煤站的參考資料。
不過因金門四面受風,開港不便,所以德意志帝國最終只得放棄此地,將青島作為自己在中國的第1個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廈門軍政府參事會派代表向福建都督府請願,將廈門與金門一同從同安縣分離為「思明縣」,獲得準許。1915年4月,金門正式從「思明縣」分離,設金門縣。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軍於1937年10月26日,在飛機和戰艦炮火的掩護下,分乘20多艘小艇,分別從後埔、古寧頭等地強行登陸金門。守衛在灘頭的金門100多名保安隊員、壯丁隊員迎戰進犯的日軍,經過一小時戰鬥全部陣亡,日軍旋即奪取金門島。抗戰勝利後,民國收回金門縣。
新中國成立,民國政府仍把持著金門縣,於是造成了「離廈門僅1.8公裡,卻不歸大陸管轄」的奇葩現象。據金門縣誌記載:金門現有居民的組成,大概分為5種,1是亂世遺民、2是泉州的世家大族、3是鄰近都邑的商賈漁民、4是歷代戍守金門的軍人、5是贅婿謫配而來到金門的。
雖說金門縣現由臺灣省管轄,但因離大陸近,所以在情感上親近大陸。金門人與福建一樣,家族觀念十分濃厚,很多生活習慣跟廈門沒差別,說閩語,用人民幣,支付寶和微信購物。而且金門的同胞都在廈門買了房,所以經常往返於廈門~金門之間。早上坐半個小時的船班到金門工作,晚上買好東西回廈門過夜。
直到今天,廈門環島路上的巨幅標語「一國兩制統一中國」,與金門大擔島的巨幅標語「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遙遙相應,共同期盼著祖國迎來最終的和平統一。(喜歡的話多多關注,多多點讚,多多收藏,轉發和評論,謝謝!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歡迎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