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基地變荒山 土地流轉費何時拿到?

2020-12-05 綿州先鋒

近日,安州區黃土鎮八一村的村民來電反映,村裡一千多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種植核桃,但近兩年的土地流轉費共計90多萬元,遲遲沒有發放到村民手中。

2014年2月,郭某帶著數百萬資金來到黃土鎮八一村,和群眾籤定合同,流轉一千多畝土地,用於核桃種植,並成立了核桃種植合作社。「當時一共流轉了全村12個生產隊的1584.56畝土地,2015年就在流轉的土地上栽上了核桃樹。」合作社負責人郭某說。

眼前看到的這片核桃樹,就是當年郭某帶領村民種植的。6年時間過去,有的核桃樹長勢很好,有的則疏於管理,沒有掛果。「我一共投入了一千多萬元,但是後來資金鍊斷了。」郭某說。

由於合作社經營不善,嚴重虧損。2016年至2017年間,郭某的合作社拖欠八一村土地流轉費達96萬元、民工工資30餘萬元。「2018年合作社就拿不出來錢了,我們政府就出面協調銀行給他貸款150萬,才把2016年和2017年的土地流轉費和民工工資結清。」安州區黃土鎮副鎮長徐小瓊介紹。

但到了2018年和2019年,兩年近百萬元的土地流轉費又欠下了。而這時,郭某已經沒有辦法籌措到資金支付給群眾。「我現在已經沒有任何能力了,從銀行貸不到款,找人借也借不到,房子都被拍賣了,確實沒有任何資產了。」郭某說。

如今,郭某已經沒有能力再繼續承包村民的土地。但這樣一來,村民們既拿不到前兩年的土地流轉費,也不知道地裡的核桃樹該如何處置。「他現在說不要就不要了,這裡就是一大堆爛核桃樹,佔在我們地頭,以前好好的地現在也沒法復耕,承包款也拿不到。」當地村民王成富說。

核桃樹砍了又可惜,不砍又沒法復耕,所以很多村民地裡的核桃樹只能這樣撂荒。現在村民的訴求很明確:一是付錢,二是復耕。對於這樣的要求,虧損近千萬的郭某也只有一句話:沒錢!

「就是沒錢呢!」郭某說,「現在我還留了200多畝土地在繼續承包,我們的核桃加工廠也建好了,給我機會以後慢慢發展起來再償還吧!」

黃土鎮八一村村支部書記王道東介紹,「關於這個事情,我們鎮政府和村委多次組織郭某和村民開會協調,但都得不到解決,因為確實想不到什麼辦法去解決這麼一大筆錢。」下一步,鎮政府和村委也只能通過法律途徑來協調處理此事。

「現在村上成立了維權小組,希望能通過法律援助,由法院來判決執行。另一方面也勸導村民要種核桃樹的繼續種植,不願意種的就積極復耕。」安州區黃土鎮副鎮長徐小瓊說。

(綿陽廣播電視臺全媒體記者:陳正偉 安州區融媒體中心)

相關焦點

  • 開縣廖百術:種植核桃讓荒山變「寶山」 帶領群眾共奔幸福生活
    華龍網訊(通訊員 熊程成 田浩)開縣麻柳鄉興坪村有一位精神矍鑠、皮膚黝黑的中年人,整天穿梭于田地間,研究如何讓貧瘠的土地長出致富果。通過他的不懈努力,終於使荒山變成了「寶山」,並帶領全村人種上了致富的果子,共同奔向幸福生活。同時,他思想進步,刻苦鑽研學習科技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在當地是一名遠近聞名的創業致富能手。
  • 荒地種芒果 荒山變「金山」
    除了這裡的160畝以外,你們看對面山上還有400多畝土地也是我們合作社的,荒山種水果不僅增收還環保!」村民田開富指著金沙江斜對岸的一大片山地說。開發荒山發展生態農業4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家住湯郎鄉普模村大坪山村小組的田開富看著如此多的荒地沒有利用起來,覺得很可惜。
  • 潼南田家鎮:3500畝核桃串起群眾增收「金鍊條」
    遠眺羅漢村的田園休閒山莊 通訊員 李揚供圖    引企業流轉土地種核桃    在2011年,田家鎮黨委、政府多方籌資100多萬元,在羅漢村修了1.5公裡水泥路、3.5公裡沙石路,鄉親們從此擺脫了出門無路、肩挑背磨的日子。
  • 安徽「新土改」:從「分田到戶」到「土地流轉」
    土地可以流轉,改變土地性質是不行的,有點像城裡的租房子,所有權還是屬於房東的。流轉也是嚴格按照依法、自願和有償的原則進行。」  對於該說法,《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在安徽實地採訪時得到了印證。流轉形式主要有轉包、轉讓、互換、租賃、入股等幾種類型。流轉載體主要是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切切實實地實現了農村土地流轉的流入和流出雙贏。  示範效應助解「三農」難題  值得注意的是,土地對於農民來說是他們的飯碗、命根子,而土地對於一個國家發展來說是穩定與財富之源。
  • 山東日照:農村土地流轉建成全國最大海棠苗木基地(組圖)
    土地資源網:山東日照自進行農村土地流轉後,建成了全國最大海棠苗木基地。海棠苗木因「春季觀花、秋季觀果」的特點成為「彩化」城市的優良苗木。海棠苗木基地  農村土地流轉使鐵匠變花匠  4月底的五蓮縣,春意正濃。
  • 讓荒山變青山「榛」有其事
    4年前,原本從事綠化苗圃行業並獲得極大成功的張麗,難以捨棄自己心中的「田園情懷」,經過多方考察,看好了榛子的種植效益,於是從東閣街道喬家村、潘家村、寶店村流轉了300畝山地,成立了「豪邦麗達農業發展公司」,開始了她的榛子種植之路。  據悉,榛子有「堅果之王」的美譽,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糖纖維等,具有降低膽固醇和防癌功效,並且還是人體所需礦物質的很好來源。
  • 重慶巴南:荒山變果園 村民變股民
    盤活資源 閒置土地變果園「近幾年來,我們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都選擇了外出打工,留在家裡的多數是老人和小孩,導致村裡大量的田地荒蕪。大家都想把這些土地利用起來發展產業。」雷春生說,目前果苗已經分兩次運回,村民們齊上陣,除草、打窩子、栽種,整整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終於把300餘畝土地全部栽上果苗。荒山變成果園,如今村裡有了特色產業,村民又多了一份脫貧增收的希望。荒山已經變成果園。
  • 山東諸城打造榛子產業,五年綠化萬畝荒山,老魏返鄉帶農戶均增收超3...
    從這片荒山中走出的魏本欣,2013年從鑄造行業功成身退,開始思索如何改變家鄉面貌:「靠小農自我發展,何時才能有現代農業?要為這片土地找到一種真正適合的作物,同步植入人才、資本、科技、管理等現代農業元素,才能實現『綠化荒山、帶富鄉親』。」山嶺薄地上發展現代農業,魏本欣認為果品是個基本方向。
  • 曾經的荒山成了香柚基地 ,常山這個村有一套消薄富村的好法子
    20日,記者來到常山縣天馬街道天安村,站在一處去年12月開山並種下培育了三年的香柚樹苗的山頭眺望四周,除了一樣已經開墾出來種上果苗的山包,還有等待開墾的荒山,幾片油菜花地點綴其中。「2月下旬復工之後,我們就馬不停蹄地繼續開山並種植香柚,你看那邊的荒山就是我們接下去要繼續開荒的地方。預計到這個月底我們將種下600畝香柚,今年總的計劃是種植1200畝。」天安村村支委林平相告。
  • 她從十年前200畝荒山開始流轉,如今這位「湖南好人」幫扶更多的...
    圖/記者劉建勇流轉土地前,只希望自己有塊地鄧滿秀是衡陽常寧人。在做果業專業合作社之前,她在衡陽經營著一家農資店。和她同小區的一個鄰居,經常和她聊土地流轉的事情。聊多了,從來沒有做過農活的她就有了流轉土地的想法了。「小時候我就羨慕人家有土有地。
  • 4萬株百合香溢山頭 慶元土地預流轉機制帶來新「錢」途
    9月28日,慶元荷地鎮黃沙村高山花卉百合花種植基地4萬餘株多頭百合花將迎來首次豐收,基地負責人吳林芬對今年秋收行情充滿期待,她預計,每畝產量將達1萬棵,每畝純收益有13-15萬元。年初基地落地荷地,十月就迎來收貨,吳林芬告訴記者,收益速度如此之快不僅是因百合花種植時間短,更得益於土地預流轉機制,讓佔地5畝的百合花基地能夠快速落地建成。
  • 土地講堂:農村四荒土地使用權及流轉分析(NO.2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1998年12月15日印發的《治理開發農村「四荒」資源管理辦法》第三條規定:本辦法所稱「四荒」,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包括荒地、荒坡、荒沙、荒草、荒水等。
  • 廢棄礦山成公園、沙漠變為花海 昔日荒山也能是「金山」
    近年來,河北省沙河市將加大荒山開發治理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和突破點。該市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統籌協調山地資源,山區農戶既可以將土地流轉、入股合作社或企業,農閒時又可以到農業園區打工,成為「拿租金、分股金、掙薪金」的「三金」農民。目前,沙河市2000畝以上的山區農業開發園區達44個,帶動當地山區近10萬農民實現增收。
  • 荒山荒地變成「金山銀山」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沙兆華 通訊員 向民貴 2000多畝曾經的荒山荒地,如今全部種上了油茶,兩個村的貧困鄉親擁有了自家的「綠色銀行」,荒山荒地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瀘溪縣合水鎮罩子坪村和溪洲村地處大山深處,兩個村共有1103戶、5017人,其中貧困人口1720人,由於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兩村荒山荒地面積達6000多畝。
  • 流轉來的土地被政府徵收
    >滁州市南譙區大王街道石廟村村民張先才將土地流轉給滁州市琅琊區居民呂某某。期間,土地被徵收,政府將土地補償款、安置補助費撥付到張先才帳戶,可呂某某起訴張先才,訴求這筆費用,法院竟判張先才輸了官司,對此,他很不服。近日,張先才告訴記者,他經營33畝土地,其中包括自家的承包地、流轉農戶的承包地、以及村民組集體土地等。 2004年,他將33畝承包地流轉給了呂某某種植林木。
  • 柳坪:荒地荒山變「金山銀山」 讓農民共享改革紅利
    改革後,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1.7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700元,成立村集體企業1家,集體資金入股企業1家,推動荒山荒地流轉2000餘畝,改造荒山荒地1800餘畝,建成綠茶種植示範基地1680畝。截止於今,全村脫貧161戶,483人,僅剩在冊貧困戶2戶,6人,脫貧率達98.92%。
  • 身殘志堅 她回鄉帶領村民將荒山變「金山」 ——記渝北大盛鎮天險...
    2015年,她放棄了外面的「大世界」,回到家鄉大盛鎮天險洞村,流轉了150畝土地,成立了重慶業緣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事業發展壯大的同時,袁世梅不忘村中的殘疾人和建卡貧困戶,抓好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帶領村民走向增收致富的康莊大道。勤勞致富 荒山也能變「金山」盛夏的田間地頭,滿是鬱鬱蔥蔥向上生長的力量。重慶業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地裡,130畝黑梅翠李長勢良好。
  • 江西鄱陽:海歸創業讓萬畝荒山變綠地
    據了解,早在2012年,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定居香港成為一名IT精英的佘貽謀,從香港來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考察,因這裡適宜的氣候條件、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優良的生態環境,讓他決定來鄱陽創業,並先後流轉了當地上萬畝荒山當起了農民,專門從事中藥材、農產品等種植、生產、加工。
  •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山水資源變發展優勢
    短線發展中藥材、大閘蟹等短平快產業集群,確保短期可脫貧;中線發展軟籽石榴、薄殼核桃、杏李等生態林經套種產業集群,確保中期可致富;長線依託生態和人文旅遊資源,做大做強旅遊業,確保長遠可持續小康。  2016年春,淅川縣引進生態農業公司,在下灣等村發展軟籽石榴,下灣村268畝坡地全部流轉。公司從村內招工,負責林果管護、採摘。
  •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第三條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承包土地的農業用途,流轉期限不得超過承包期的剩餘期限,不得損害利害關係人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  第四條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應當規範有序。依法形成的流轉關係應當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