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陝西省印發了《關於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的意見》,細心的媒體注意到,文件中出現了「西鹹都市圈」這一概念,具體表述是這樣的:「推進西鹹一體化發展,支持西鹹新區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加快建設西鹹都市圈。」
之所以引起媒體的驚詫,是因為這是首次出現「西鹹都市圈」的提法。一直以來,西安提到都市圈,大都是「西安都市圈」或「大西安都市圈」。雖然多個城市組合都市圈的提法在國內不算新鮮,常見如珠三角九座城市的三三組合廣佛肇都市圈、深莞惠都市圈和珠中江都市圈等等,但西安的這一提法還是引發了聯想。
西安和它身邊的小弟鹹陽搞一體化的構想肇始於新世紀初,正式設立西鹹新區則是在2014年,這也是國內設立的第七個國家級新區。西鹹新區的特點是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涉及西安、鹹陽兩市下轄七個區縣的二十三個鄉鎮(街道)。
十多年過去了,設立西鹹新區對西安的得失有許多看法,有的說西安還是西安,鹹陽還是鹹陽,並沒有合併;有的說兩市其實在緩慢融合,如果從空中看大西安區域,西安和鹹陽相交的邊界已逐漸消失在密集的建築群中,何況西安的機場選址就在鹹陽地界,兩地互通都已公交化,西安的多條地鐵線路也正在或將來通往鹹陽。
但是,如果西鹹新區的目的是做大做強,那麼效果似乎還不夠好,一個指標就是,西安是國家中心城市裡面唯一沒進入GDP「萬億俱樂部」的城市。雖然GDP指標在考核中有被弱化的趨勢,但形勢比人強,如果短期內不能「做強」,那麼仿照濟南「吞併」萊蕪那樣迅速「做大」就非常有誘惑力。況且合併還能迅速提高常住人口數量。
西鹹一體只是大西安的「起手式」,根據2018年西安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關於關中平原城市群有「一圈一軸三帶」的提法,「一圈」自然是指由西安和鹹陽構成的大西安都市圈。
而「三帶」,這是以西安為中心發散的三條發展帶:南北向的包茂發展帶,打通陝北和陝南安康;西北-東南方向的福銀髮展帶,西北方已囊括了甘肅的慶陽和平涼並直指寧夏,西南方則通過商洛到湖北;而東北-西南方向的京昆發展帶西南方經漢中入川渝,東北方出渭南串聯山西的運城和臨汾。
最後再看沿關中平原東西擴展的「一軸」,全稱是隴海產業和城鎮發展軸,看得見的邊界是東到河南,西過寶雞括天水,看不到的邊界(或者說連通地帶和影響區域更準確)就不好說了,發揮想像力,從東海之濱的連雲港到天山腳下的霍爾果斯都有可能,想到這裡,當年大唐的疆界躍然紙上。
不知道你有沒有去過西安,關於西安都市圈,你怎麼看?歡迎在文章後面評論留言。如果想了解更多有趣而有意義的旅行,請關注「一葦旅行」,跟著我就會發現在路上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