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新作《敦刻爾克》正在熱映,一些看完電影的觀眾發出:「長徵都有臉能拍,敦刻爾克當然能拍」的荒謬言論。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敦刻爾克大撤退和長徵,有哪些可比之處。
面臨的敵方兵力對比: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蔣介石調集兵力100萬,其中50萬兵力集中進攻中央蘇區,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徵。
而1940年5月25日開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前,英法荷三國雖有300萬大軍,卻躲在防禦工事後面觀賞德意志戰車碾壓歐洲各國。終於在馬其諾風景區崩潰後,看好戲的英法荷300萬大軍不到一個月,就潰不成軍。一個月後就剩下四十萬不到的殘兵擁簇在敦刻爾克這個僅有萬名居民的小港,等待著船隻帶他們逃跑。
歷經的時間對比:
長徵歷時兩年多,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行走的痕跡走遍大半個中國,18座大山,24條大河,甚至是荒草地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
反觀敦刻爾克大撤退,從40萬人躲到敦刻爾克港口時,到最後成功撤離三十三萬五千人,一共歷時十天。期間,英法聯軍雖然經行了頑強的抵抗,但要不是希特勒腦袋短路,暫停了德軍的進攻,才讓英國組織的救援船只有了喘息的機會。
同樣是撤退,敦刻爾克大撤退怎麼也比不上長徵!
敦刻爾克如果真有長徵這麼牛逼的戰略意義,諾蘭拍的時候能緊緊抓著小兵人性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