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菜憑什麼當四大菜系之首

2020-12-21 艾晨書館

走進任何一家商場,你都能看到掛著各種旗號的地方菜。看上去就火辣勁爆的是川菜,裝飾成熱帶風情的是雲南菜,殺出一陣民國風的多半是南京菜,大紅被單熱炕頭肯定是東北菜了,如果你想順著通常說的「四大菜系」吃一遍就會發現,最難找到的竟然是魯菜館。

如果魯菜會說話,看著各種花花綠綠又充滿活力的菜系,它可能會像個老學究一樣,拿拐杖跺著地面上說,「我可是四大菜系之首啊,你們這些人吶!世風日下啊!」

對啊,說起名頭來總是魯菜的最大,怎麼大街上都看不到魯菜館了呢?

魯菜到底是什麼菜

談及文化時,對「歷史悠久」的痴迷是中國人普遍的習慣,說起魯菜也不例外。研究魯菜的專家說,魯菜是中國歷史淵源最早的一個菜系。論據是,「中國烹飪始祖彭祖善調羹,封之於彭城。」也有人提到,古代名廚伊尹、易牙都流動於北方地區,山東漢子孔丘又提出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烹飪理念,所以魯菜歷史悠久。

但其實,魯地有菜跟魯菜完全是兩碼事,現在最流行的「菜系」一詞最早也就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中葉,而中國到底有多少個「菜系」,至今也沒人肯定。有說「四系」、「八系」的,也有說「十系」、「十二系」的。

裝飾成熱帶風情的雲南菜,它的興起其實也沒有多少年 / 視覺中國

也就是到最近幾十年,大家才開始覺得每個地方的菜有獨特的風味,去一個城市旅遊就要吃「地方菜」,但其實在商業經濟興起之前,中國人民的飲食一直都是有啥吃啥,根本談不上菜系。

歷史學者Michael Freeman就認為,中國菜餚是宋朝才出現的,而且他不認為菜餚的出現是因為地方差異—— 「菜餚不是從某一個地區的烹飪傳統中發展出來的」。在中國,菜餚是大都城的產物,只有繁榮的商品經濟才能催生出菜餚。

為什麼商業才能催生出「地方菜」?因為這時才出現餐館,才有人想著要給菜定式、取名字。普通的家常菜經過提鍊形成餐館和宴會的地方菜譜,正是這些地方菜譜在人口集中的水旱碼頭、經濟中心、尤其是政治中心,得到了更高的發展,才形成了相應的城市菜、官府菜甚至宮廷菜,地方菜系這才建構起來。

山東棗莊,京杭大運河的中心點,運河為山東帶來了各地的人流,也為魯菜融入了豐富的飲食特色 / 視覺中國

也是在這樣的地方,烹飪技術更容易提高和發展,各種珍異的食物原料也可以廣泛交流。研究中國食物的人類學者安德森評論說,「菜餚需要有一夥善於評論和喜愛冒險的食客」。

山東的幸運就在於,京杭大運河的開通使得北京的官員和江南的文人都常常在此歇腳,它更便捷地吸收了各地的飲食特色,並在文人們的筆下留名,因此在魯菜的詳細的劃分中,還有「運河菜」這一項。

不止魯菜,四大菜系中的另外三個川、粵、蘇也是如此,因此臨江近海、碼頭髮達,他們的名聲更容易傳播。

現代學者追溯「四大菜系」的雛形,常常會追溯到清朝《清稗類鈔》的記載——「各處食性之不同,由於習尚也。則北人嗜蔥蒜,滇黔湘蜀嗜辛辣品,粵人嗜淡食,蘇人嗜糖。」好像魯菜在那時就已經存在了。但其實在當時的劃分裡,就沒有「魯菜」這個選項,只有北方菜,而這無非就是「嗜蔥蒜」的北方飲食習慣。

煎餅卷大蔥可能才是很多人最熟悉的「魯菜」 / 視覺中國

不過也確實如此。直到今天,魯菜也沒有跟北方菜系完全區分開。

明清以來,大量山東的移民到了東北地區,也把山東的飲食生活方式帶到了東北三省,並在山東移民聚集的地方開辦菜館,東北菜,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魯菜的延伸和發展。又因為交通的便利和商業活動的發達,大量山東人來到北京謀求生活,同樣影響了京津地區菜餚風格。

這其實並不是很難理解,在整個帝國時期,漢民族的經濟政治中心一直都在北方,最南也就是南宋的時候到了杭州,在這遼闊的版圖上,相比於南方山川丘陵地帶的交通和文化阻隔,北方的貿易、經濟往來更為頻繁,交通也更便利。毫不意外,北方菜餚的交流也會更加頻繁,口味更多地交叉或一致。

所以你一定要問我魯菜是什麼,至少在各種魯菜食譜出現之前,魯菜就是北方菜。而今天我們常吃的北方菜,其實某種意義上講也就是魯菜。

為什麼說魯菜是四菜系之首

四大菜系這個說法,本來就眾說紛紜,誰是四大菜系之首,答案至今不統一。有說魯菜的,也有說川菜的,還有說是淮揚菜的。

但魯菜確實是被提名最多的選手,每次提名時都不忘說一句「魯菜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不過要真知道為什麼,還不能往兩千年前找答案,答案其實藏在近一百年裡。

前面說了,「菜系」這個詞是70年代中後期才有的,「魯菜」一詞在文獻搜索中最早也只到1980年才有,不過在此之前,還有「本幫菜」、「外幫菜」的說法。在「魯菜」一詞廣為人知之前,「山東人會做菜」才是大家的印象,而這個印象首先不是因為「菜做得好」,而是因為「山東人開飯館多」。

諳熟北京掌故的尹潤生說: 「在辛亥革命前後近一百年間,北京的飯莊及一大部分飯館多為旗人出資為東方,山東人出力為西方;旗人只當空名的東家,而掌柜的、掌灶的,以及打雜的徒工,都是山東人。」

前門大街的豐澤園老店,北京有代表性的魯菜飯莊之一 / 視覺中國

山東人在北京的發展也是辛酸的移民寫照。在清代,山東人多地少,加上豪強兼併土地、自然災害頻發,很多失地、少地農民被迫向外流遷以謀求生計,「闖關東」即發生於此。

隨著清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和交通運輸業的繁榮,也有相當部分人選擇來到北京。這些來京的山東人,做的最多的就是苦力活,少數能開店的,則開了像米鋪、飯館和餃子、饅頭之類的飲食店。

京城給了山東人發揚菜系的機會,成就了「山東廚子」的美名。而讓魯菜走向高端的,是它的「官方背景」。

清朝初期,清軍從東北一直打到北京,明朝投降的軍事將領大多來自北方。乾隆年間編纂的《貳臣傳》共收錄125人,其中山東有20人(19人文職1人武職),僅次於遼寧26人(全為武職)。山東人在京城官員中佔據的人數變多,影響力也增強,他們攜帶的家廚將山東地方菜帶入了京城,這其中的精品就發展成了「官府菜」。

譚家菜就是隨官員入京的「官府菜」之一,以擅長烹飪魚翅出名 / 視覺中國

官府菜又稱官僚士大夫菜,常常是出自豪門之家的名菜。像孔府菜、譚家菜這樣的重量級官府菜,都有山東人的貢獻。

官府菜有多誇張呢,當時譚家名菜第一品為黃燜魚翅,從發料到上桌耗時兩三天才能吃到嘴裡。所有的食材都是極品中的極品,當北京市面翅席價二十銀一桌時,譚家索價一百銀,還要提前一月預訂。

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民間的說法還是:川菜是給百姓吃的、淮揚菜是給文人吃的、粵菜是給商人吃的、而魯菜是給當官的吃的。

這大概也能回應誰是「菜系之首」的問題。有人提名川菜,因為它受眾最多,口味最大眾,對於老百姓來講,它就是最重要的菜系。有人提名淮揚菜,因為它最典雅精緻,符合文人的審美。而魯菜,尤其是官府菜,常常代表的是最繁雜的程序,昂貴的食材,以它為首,體現的是另一種食物審美。

知名孔府菜——蔥燒海參,食材的昂貴可見一斑 / 視覺中國

普通人沒有權力去定義魯菜。現代中餐館的烹調方法都出自精英的廚房。山東最普通甚至貧窮的百姓吃什麼,美食家們並不關心,反正那些並不叫「魯菜」。美食地位的評比,不過是身份與階級的再現罷了,恰好,吃得起這麼複雜的菜餚的,都是上層人,而他們僱傭了山東人。

你為什麼見不到魯菜館

但魯菜確實盛名不復了。八十年代之後,南菜北遷,極大的活躍了北方飲食市場。魯菜的市場佔有量開始迅速減少,曾經「只有山東館可吃」的場面再也不見了。就算是在濟南,曾經代表魯菜招牌的老字號飯店也大多倒閉,剩餘的幾個苦苦維持生計,倒是外來幫派的飯店生意紅火。

但這仍舊不是口味的問題,人口遷移更明顯地影響了菜系的地位。

在川菜、雲南菜等其他菜系的衝擊下,很多魯菜老字號紛紛倒閉 / 視覺中國

八十年代之後,政府對人口的管控放鬆,人們順著市場化的浪潮開始了新一輪的遷移,遷出的人們帶來了他們的地方菜,而山東則是少有的幾個人口遷入的地區。

這意味著,在最能嶄露頭角的大都市裡,山東人不再是主要外來人口,原先的山東菜館早已被默認為京菜,四川人、湖南人重新定義了外來菜。而鐵路系統的發達,也使得山東失去了原有的交通地位,旅人不再駐足於此,魯菜也就更少被吃到。

另一方面,八十年代之後,菜系的概念也更加明確,魯菜雖然名聲還在,但不同於以往的學徒制,在現代化的社會中,魯菜工業化的歷程更加困難。

山東煙臺,一位師傅在魯菜烹飪大會上靜心烹製海參 / 視覺中國

帶著「官府菜」的印記,自詡高貴的魯菜在工藝操作過程中更講究精益求精,對一鍋湯、一根菜都不放過,所以很多精力都耗費在細節上。為了維護「正宗」的名譽,魯菜也更少變動,更堅守細節。於是,當川菜、粵菜等以新派姿態出現時,魯菜卻在這場戰爭中一敗塗地。

當然,魯菜也確實並不好學。其他菜系配料和食材都有斤兩可循,而魯菜不是,都是少許、酌情、適量,因此對廚師的功力要求特別高。此外,魯菜對廚師的刀工、火候,對製作技法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還會有很多廚師翻過頭來重新學習魯菜。

不像川菜主要靠調味,魯菜的味道全靠食材和烹飪,於是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有公司研製了多種中國名菜的複合調味料,像麻婆豆腐的複合調料,只要幾勺就能輕鬆做成名菜「麻婆豆腐」 ,一般人都會烹飪,而且比餐館賣的要便宜很多,但魯菜顯然不行。

就算人人都誇魯菜好,它也不會成為普通人家的消費首選,因為它真的太貴了。中國餐飲報告顯示,在北京,魯菜是價格僅次於自助餐和西餐的食物,是所有中國菜系中最貴的。如果再算上吃一頓魯菜要等的時間,快節奏生活的人還真是消費不起。

魯菜是最貴的菜系 / 韓璟,周淑芳,駱雯主編. 中國餐飲市場數據報告華北區 2013版

少見的成功案例,是濟南人楊曉路開創的「黃燜雞米飯」,這一拿著量杯配置作料,再加入雞肉燜至數分鐘後便可出鍋的快餐,很快席捲了全國。雖然黃燜雞曾是濟南老字號「福泉居」的招牌菜,但沒人會把它跟「魯菜」聯繫到一起。畢竟,「菜系」一詞聽起來就博大精深,難道會有人覺得長沙臭豆腐是湘菜?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魯菜是八大菜系之首?魯菜都有什麼菜?魯菜大師如是說
    為什麼魯菜是八大菜系之首?「魯、川、粵、蘇、閩、浙、湘、徽」,魯菜為八大菜系之首歷史悠久,魯菜最早發端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和魯國,到宋代慢慢形成「北食」,再到明清發展到鼎盛,成為宮廷菜的根基。魯菜成為八大菜系之首無外乎以下四種原因:1.地理環境優越:這裡不得不先提到烹飪中最重要的一款調味料「鹽」,眾所周知,鹽是百味之首,食材在鹽的調和下才演變成美食。山東半島坐享魚鹽之利,早先漁民首先在這裡捕魚,煮海為鹽。
  • 作為八大菜系之首的魯菜,為何不如川菜這麼有名呢?
    那麼這兩道菜究竟屬於哪個菜系呢?相信很多人都說不出來。其實,西紅柿炒雞蛋是魯菜的代表菜,而魚香肉絲則是川菜的代表作。魯菜是技法最多的菜系,有60多種之多,而且很難掌握,是所有菜系中最考驗功底的,並且魯菜一直是覆蓋人口最多,覆蓋地域最廣的菜系,中國1/2的人口,平時在家做的菜的口味就是魯菜風味的。魯菜也是作為我國八大菜系之首的存在。
  • 簡釋中國四大菜系之特色
    中國烹飪分為四大菜系,形成四大主要風味,非業內人士也是清楚的。然而近年來一些專家學者又提出第五、第六大菜系之說,再加上浙菜、閩菜、湘菜、皖菜,鬧得中國烹壇非常活躍。這應該視為烹飪界的好事。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各地氣候、物產、民俗、文化等確有差異,在吃的方面尤其是人們的心理追求,飲食觀念,口味愛好,千差萬別,各有所嗜。
  • 8大菜系之首到底是「川菜」還是「魯菜」你了解多少?
    首先,八大菜系之首公認是魯菜,何時輪到川菜?魯菜成為八大菜系之首,因它在明清兩代為皇家所認可,是宮廷菜的主力。原因在於:1、魯菜從秦始皇時便已確立為宮廷菜,此後在宮廷長期延續。2、魯菜原材料中有許多是海鮮,山東氣溫低於南方,海鮮生長慢,過去認為其味道更勝於南海的海鮮,且南海南海運輸不便(其實在唐代,首都在西安,山東海鮮也不易運入皇家,所以多是醃製品)。3、魯菜文化底蘊深厚,很多菜有歷史文化含義在其中,富麗堂皇,適合皇家舉辦各種儀式性宴席的需要。
  • 十大菜系排名大揭秘,十大菜系代表菜簡介
    中國美食豐富,菜品多樣,每個地區的傳統美食文化、風味不同,因此中國菜餚分為諸多流派,流傳至今,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有「十大菜系」,今天我為大家介紹下中國十大菜系排名。一、十大菜系排名在中國餐飲文化的諸多流派中流傳著魯、川、粵、閩、蘇、浙、湘、徽八大菜系,這「八大菜系」加上楚菜和京菜,即為「十大菜系」,其十大菜系排名為:魯、川、粵、閩、蘇、浙、湘、徽、楚菜、京菜。這「十大菜系」以燉、燜、煨著稱,烹調技藝各具風韻。
  • 八大菜系敢不承認嗎?四大傳統菜餚服不服?
    中國八大菜系是哪八?有多少人能夠第一時間一口氣講出來?中國傳統的八大菜系是浙菜、徽菜、蘇菜、川菜、粵菜、魯菜、湘菜、閩菜。八大菜系主要是在選料、切配、烹飪等方面的技藝,經過長期演變而自成的體系,非常具有每個地方的風味特色,並且基本為中國社會所公認的菜餚流派。八大菜系排名不分先後,只是根據字母順序排出從1—8的順序,不分名次。1、川菜川菜即四川菜,是中國特色四大傳統菜餚之一。
  • 中國八大菜系之後四大菜系
    (5) 蘇菜或揚菜一般認為蘇菜內部分為四大派系:金陵菜,來於南京,製作精細,口味平和。同時由於安徽多山多水,徽菜以烹飪山珍水產見長,根據地域不同一般又分為沿江菜、沿淮菜和徽州菜三個子菜系。口味鮮辣為主。擅長燒、燉、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
  • 四大菜系你支持哪個?
    四大菜系之中究竟推誰為榜首,都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因為四大菜系各有千秋。若是真的要推粵菜為中國四大菜系之首,恐怕是因為在國際上有較高的聲譽與地位。由於廣東的海外華僑數量佔全國的六成,影響力巨大,以及它的烹調技藝多樣善變,用料奇異廣博而馳名中外吧!因此世界各國都以粵菜代表著中餐。
  • 黃燜雞米飯並不是正宗魯菜,很多人不知道真正的魯菜是它們,很多人...
    的確,黃燜雞米飯憑著上菜速度快、雞肉嫩滑多汁、配上米飯和開胃小菜既有營養又好吃的優點成為人們解決三餐的方便之選,不過,秋刀魚可要說,這道源自濟南的「快手菜」並不算正宗的魯菜,下面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下真正的魯菜。
  • 中國八大菜系當中的四大菜系其餘四大你們知道嗎?
    (1) 魯菜歷史悠久,宋代以後魯菜就成為「北食」的代表。明、清兩代,魯菜已成宮廷御膳主體,對京、津和東北各地的影響較大。是八大菜系之首。(4) 閩菜長於烹飪海鮮,味道注重清鮮、酸、甜、鹹、香,在宴席中最後一道菜一般都是時令青菜,取「清菜」之意。其中福州菜是閩菜的代表,但也根據地域分為漳州菜、廈門菜、泉州菜四種類型。口味鮮香為主。
  • 東北菜味道不差,為啥排不進四大菜系?南方人:東北菜有三點不足
    、粵菜還有淮揚菜那樣成為人盡皆知的有名菜系呢?上世紀八十年代美食圈提出了四大菜系的說法,這十幾年又有徽菜、湘菜開始不斷出名,東北菜也是到處開餐館,可是東北菜跟前面那些菜系比起來有個差別,那就是那些個菜系可以上高端宴席,可是東北菜只能是開小館子,為什麼南方的地方菜可以成為菜系,而東北菜卻不能被稱為菜系呢?四大菜系排不進東北菜,連八大菜系也排不進要知道東北菜的口味其實也是不錯的啊。
  • 「四大菜系」的後廚中,用的都是什麼油?難怪炒菜這麼香
    「菜系」這個詞,是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但實際上,早在清朝初期,就已經有了「川菜、魯菜、淮揚菜、粵菜」這四種,影響力較大的地方菜式。 如今南北飲食文化融合,各地菜餚流派互相借鑑學習,出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點,所以要說互相間差異最大的,還是當屬最早成型的「四大菜系
  • 對山東人不滿意:魯菜是八大菜系中的
    有網友開始討論整個南北菜系的區別,有網友認為南方菜比北方菜豐富。這些網友的依據是,八大菜系中只有魯菜,其他七種菜系都來自南方,說明南方菜比較豐富。雖然這一說法看似合理,但事實並非如此,至於南方菜比北方菜豐富的事實,山東人不同意:因為魯菜是八大菜系中的第一種。
  • 是否有中國的四大菜系?
    到了清代初期,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臘八已過近半月,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了,你家年夜飯的頭牌菜定了嗎?是否有中國的四大菜系呢?下面就讓小冰帶大家一同回味這中國四大菜系吧!
  • 中國八大菜繫到底是哪八大?八大菜系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可是在晚清還沒有「菜系」這一類的概念,通常只是說某個地方的飲食特點。那菜系的說法是什麼時候產生的?中國最早出現菜系的概念是在民國時期,那時候的說法還不是菜系,而是幫口,以幫分菜的說法來代替地區,比如北京的京幫菜,四川的川幫菜,揚州的揚幫菜等。
  • 八大菜系:魯菜以鹹香為主,醇和大氣,像當家的太太
    我老家在河南,豫菜並不在八大菜系裡面,給人的印象似乎就是沒有什麼印象。我朋友說川、湘、徽辣而不同,麻香鮮各具特色,就像三個性格鮮明的辣妹子;蘇浙菜清淡,玲瓏俊秀,宛如江南女子;閩菜清鮮,各地變化萬千,像漁家女;粵菜清而不淡,精緻有內涵,像都市白領,是他最喜歡的一款,我說魯菜呢?魯菜以鹹香為主,醇和大氣,像當家的太太?
  • 為何韓國人眼裡:中國只有「四大料理」世界有五大菜系?
    眾所周知中國有8大菜系(在日本和韓國,中國菜被稱之中國料理)即魯菜、川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對這點我們自然瞭然於心。世界上也只有3大菜系即中國菜系(包括,包括中餐、韓餐、日餐,等一些東南亞的菜系,以中餐為首)法國菜系和土耳其菜系。
  • 粵菜、川菜非常火爆,而魯菜卻漸漸受到冷落,魯菜到底怎麼了?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為大家所津津樂道的,就是四大菜系或者八大菜系了,而在這個菜系當中,魯菜的位置一直是排在首位。可是近些年來,大家可能也有這種感覺,粵菜和川菜慢慢開始火起來,街面上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川菜館和粵菜館,場面非常火爆,而魯菜似乎是變得有些寂寞了。
  • 【地理觀察】中國八大菜系,哪種最好吃?
    中國地域廣闊,由於各地的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風俗不同,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這些地方菜餚被全國認可後便成了菜系。最初只有四大菜系:魯菜、蘇菜、粵菜、川菜,到了後來才最終形成八大菜系:魯菜、蘇菜、粵菜、川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
  • 資深吃貨系列——中國八大菜系系列之初窺
    沒辦法我只能背起我的行囊遠赴他鄉,遍訪中國的名山大水,吃盡天下之美食才能以表我內心的小思緒。小姐姐這麼吃不長胖嗎?其實我想說的是只要你背著行囊到處跑(天天運動)怎麼胖啊,還瘦呢?言歸正傳,今天「熱愛生活吉吉」給大家帶來一個吃貨的升級秘笈:資深吃貨系列——中國八大菜系系列之初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