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都崇拜的「科舉制」為何戛然而止「終結」

2020-12-25 螺螄歷史

在近代中國世紀之交的那些年裡,相較於此前朝野動蕩的1898年、1900年,甚至後來王朝傾覆的1911年而言,1905年看來並不很引人注目,甚至有些平淡。然而這一年卻是真正意義上被文化界稱為中國傳統社會「終結的一年」。

在這一年,在中國威赫赫凜凜然運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就此戛然而止……

千年奇觀

回顧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史,不得不承認,始於隋朝,經唐朝的補充和完善,古代中國建立起一個在當時世界上較為先進、公平、科學的人才選拔和任用制度,並以此影響著教育和整個社會。

科舉制度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繫在一起 ,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有利於打破門第限制,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

科舉制的創立也推動社會讀書風氣的形成。在千百年的歷史行程中,科舉制以其特有的法力導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劇:「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洋溢著金榜題名的揚眉吐氣;而「鬢毛如雪心如死,猶作長安下第人」卻滲透了名落孫山的悲苦和絕望。

科舉制度的創建是中華文明歷史發展的產物,是平民社會向豪門社會爭取平等權利的成功實踐。然而就是這樣一道人類文明史上的制度奇觀,卻在步入近代時,在內外交困中黯然拉上了歷史的帷幕……

困 局

科舉制度畢竟是古代傳統農業社會和專制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在社會發展相對停滯的時代,科舉出身的人才似乎遊刃有餘。然而當國家社會步入內憂外患的近代,其致命的弱點就暴露出來:科舉制所代表的傳統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根本無法適應近代國家和社會現實的需要。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內容日益保守,考試範圍不斷縮小。更嚴重的是,科舉考試必須採用「八股文」作答,考試形式日益僵化,嚴重阻礙社會創造力。

當古老的中國步履蹣跚地開啟近代化之路後,大家發現「科舉在事實上只能著眼於文字」。科舉初衷僅僅在於培養治國平天下的帥才,但卻培養不出諸如機器製造、自然科學、軍事等近代所需人才。

隨著西學東漸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培養近代人才的重要性。洋務運動創辦學堂、翻譯局、語言學校、派遣學生出洋等活動,但人們幾乎都未涉及到科舉制度的廢除問題。隨著民族危機日益加深,人們日益認識到科舉成為上述各種活動的阻礙因素。斬斷這條人仕之路,或許可以為造就近代新學人才開闢出一條新路來。1904-1905年日俄戰爭的結局更是讓中國知識分子認為新式學堂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根本。

京師同文館是清末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於1862年8月24號正式開辦,初以培養外語翻譯、洋務人才為目的,以外國人為教習,專門培養外文譯員,屬總理事務衙門。▼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科舉考試制度的痼疾日益明顯,以至「廢八股、罷科舉、興學校」成為朝野上下的共識……

變 局

《辛丑條約》曾有規定:「諸國人民被戕害陵虐之城鎮,五年內概不得舉行文武考試。」可見這裡的停止科舉考試並不是出於內部變革的需要,而是在外來壓力的逼迫下所作出的被動之舉。況且這次停科僅僅發生在個別省份個別地區,並沒有對整個制度造成衝擊,因此它無論在結果上還是在影響上都無法與日後的廢科舉相提並論,後來也很少有人提及。

進入20世紀,民族危迫情形更甚往日。立憲呼聲高漲,革命團體湧現,腐朽的專制統治大廈即將傾覆。不少有識之士認為科舉不廢,人們貪圖功名而不肯入新學堂學習;各地興學也不積極。為此,袁世凱會同張之洞、周馥等人再次上奏指出,「科舉一日不停,士人皆有僥倖得第之心」。

清末袁世凱廢科舉奏摺抄錄,此展品為清末文物。

袁世凱會同張之洞、趙鄂、端方等上請立停科舉的奏摺抄錄。抄錄上部為「奏摺」二字,內容主要是請求立即停止科舉制度,創設學堂,培養新式人才。現收藏於寧波教育博物館。▼

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諭:「自丙午(1906年)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

平靜的告別

儘管廢除科舉制度在社會上激起強大反響,但民眾卻超乎預料的「平靜」,並沒有出現過激行為。日本教育家根津一也指出「廢止科舉是近來非常極端的措施,但未發生非常激烈的反對……反對者也沒有出頭,讀書人大都滿心歡喜」。

究其原因,一方面,清廷同時頒布了《酌擬舉貢生員出路章程》,制定一系列措施安撫舊士人,停罷科舉的歷史性舉動在社會上也就沒有引起多大的波瀾。

此外,廢八股、改科舉已喧嚷多年,人們對此已經有了相當長的心理預期。清廷早在改科舉過程中亦採取了許多補救措施,如科舉名額分科遞減,「依次遞廢,以免文人起訌」。

後 記

羅茲曼在《中國的現代化》中曾言:「1905年廢科舉使這一年成為新舊中國的分水嶺。」相對於此前中國的「千年」傳承,1905年無疑是終結的一年;而相對於此後的「百年」變革,1905年客觀上又可說是開端之年。它構成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遷鏈條中關鍵的一環。

回顧科舉發展史,我們不難看到科舉優劣的無數次交鋒,也不難看到無數政治家、實踐者為科舉制度的改革和創新作出了艱辛的努力。無論如何,科舉承載了太多的社會生活史內涵,它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對中國社會中的每個人的影響無疑是舉足輕重的。

科舉的廢除可謂「亙古奇變」的20世紀所發生的重大事件。親身經歷者嚴復曾言「此事乃吾國數千年中莫大之舉動,言其重要直無異古之廢封建、開阡陌」。

相關焦點

  • 公開考試、擇優錄取,科舉制對英國文官制影響深遠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是封建時期的一項創舉,他打開了寒門學子得以進入仕途的大門。但關於科舉制度的起源歷史上的學者們卻各有爭議,有的人認為科舉制源於漢代「分科舉人」的考試形式,有的人將隋朝設立進士科作為科舉制的開端。但如果分清了科舉制與之前的舉薦考試制度的根本區別就不難確定科舉制的出現時間了。科舉制最關鍵的在於是否對全民開放,百姓能否自主報名參加考試。
  • 為何很多人崇拜短暫時間內崛起的西方文化,看不見璀璨的華夏文明
    其實在我們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文化所帶動的產業對於經濟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世界上流傳最廣的還是西方文化了,很多人都非常崇拜西方文明,雖然我們華夏文明也非常的璀璨,但為何在很多地方都看不見呢?
  • 淺析科舉考試制度對西方官員選拔的影響
    古往今來選官用官都是統治階級所極為重視的一件事,不客氣的講,這一點,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統統適用,因為沒有哪一個政權不需要大量官僚進行代替統治階級對被大量的統治階級進行管理,而官僚們對被統治者進行管理的有效程度在某種意味上,則會決定統治者統治地位是否穩妥。
  • 為何科舉制誕生後,貪官卻變多了?科舉制:這鍋我不背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貪汙腐敗的現象都層出不窮。可以說,凡是涉及到金錢和權力,這些問題都是不可避免的。畢竟,很少有人真的能經得起權力和金錢的誘惑,而這些官員呢,貪戀錢財和官位,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來佔有公共財物。
  • 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
    「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它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是中國古代三大選官制度之一。 漢代選官採用「察舉制」和「徵辟制」。「察舉」是一種推舉人才的方法。由中央規定選拔人才的科目,如「孝廉」「茂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等,要求地方政府在其轄區內發現這類人才並向上推舉。「徵辟」是一種徵召人才的方法。
  • 科舉制下的「文人」
    科舉制下的「文人」 2005-07-25 16:38:00來源: 財新網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熟悉中國古代史的人都知道秦朝以前國家是通過世襲制選拔人才,它的弊端在於它只不能選拔有才有抱負的平民。漢朝則是察舉制和徵辟制,通過舉薦來徵集民間優秀人才。     科舉製圖片   魏晉九品中正制初期為國家廣收人才,但是後期受到貴族的阻擾,此時的人才選拔制度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但此時已有了科舉制度的萌芽。
  • 唐代科舉,制科,科目第一張
    顯慶四年二月,高宗「親策試舉人」,「凡九百餘人,惟李巢、張昌宗、秦相如、崔行功、郭待封五人為上第,令待詔弘文館」。《封氏聞見記》卷三《制科》也說:「國朝於常舉取人之外,又有制科,搜揚拔掇,名目甚眾」。據《唐會要》卷七六《制科舉》,顯慶三年至大和二年(658-828),共舉行制科舉七十八次。《冊府元龜》、《雲麓漫鈔》等也記載了唐代制舉的科目.安史亂前,有些科目儘管類同,但基本上沒有重複的。建中元年(780)以後,有些科目就重複出現了。
  • 科舉制: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監生和狀元都是什麼級別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1300年左右。科舉裡的狀元、秀才等名次,直到今天還掛在中國人的嘴邊。 1、童生 明清的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
  • 詩詞和重策論:古代科舉考試中,為何詩詞和策論能夠相提並論?
    科舉考試也被稱為古代時期的「高考」,都說「知識改變命運」科舉考試也就成為了古代時期很多寒門子弟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因此科舉考試一經推出就成為了不少寒門子弟爭相參與的對象,隨著時代的發展,科舉考試在形式上也在不斷的變化,但其核心——
  • 鴻都門學,為科舉制照亮前程,探路人漢靈帝卻背上了「昏君」惡名
    既然有太學,漢靈帝為何還要設立鴻都門學?文人士大夫們又為何那麼痛恨鴻都門學?鴻都門學引發的政治鬥爭如果鴻都門學僅僅是一所專科大學,或許們可以到鴻都門學學個「選修」,亦或者完全可以合併到太學。因為太學生們對書畫、辭賦等也各有所長,鴻都門學生員,原本也是儒生,甚至鴻都門學內懸掛的,都是孔子及其七十二門徒畫像。怎麼看兩學都是同根同源,只是側重點不一樣,一部分人注重五經,一部分人注重藝術。所以,在國家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額外設立鴻都門學,並且突破官場制度擢拔,都是不合正常邏輯的行為。不合邏輯的大舉動,必有深意!
  • 中國人崇拜聖人,為什麼西方人崇拜像阿喀琉斯這樣的悲劇英雄?
    中國傳統文化崇拜聖人,西方人崇拜悲劇英雄。希臘文化中最偉大的英雄是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最偉大的悲劇英雄是阿喀琉斯。在希臘文化中,無論希臘的阿喀琉斯,還是特洛伊的赫克託爾,他們都是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因他們都具備希臘英雄的特質:武藝超群,勇猛頑強,有民族榮譽感,能夠為國家民族利益犧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 科舉制為貧民創造仕途的機會,也摧殘了很多人的意志,範進就如此
    科舉制為貧民創造仕途的機會,也摧殘了很多人的意志,範進就如此在我國古代時期,貧民家的孩子能夠一舉成名的只有飽讀詩書,又或者是跟著大將起義,要麼成為皇上,要麼成為大臣之一。小編先來大家了解一下中國的科舉制度,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
  • 作為唐代公考的科舉制,真一團黑嗎?289年6000牛人名單說明事實
    民國史學界頂流級大師陳寅恪,當年就考證說,唐代李姓宗室就民族成色而言,乃是胡人之後。這個說法,當然是有爭議的。但是,不管怎麼樣,有一點是迄今都有共識的:就是不管唐朝的皇室民族成分如何,其整個王朝之基,確實是漢族文化與鮮卑六鎮勢力相結合的,既是貴族制,也非純粹單一漢民族體。
  • 《通知》釜底抽薪終結「GDP崇拜」
    然而,由於過度的搞「GDP崇拜」,一方面,居民的經濟水平得到了提高,而另一方面GDP能耗的上升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近期,頻發的霧霾事件、食品安全、就業難等社會民生問題也都是GDP狂熱下的產物,如果不著手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問題,反過來又會阻礙經濟發展。
  • 又是一年高考季——淺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高考加油中國古代的科舉制也是寒門學子入官為仕的重要途徑,歷史上也誕生了眾多通過科舉成為名臣良將的案例,可以說科舉制是中國選賢任能制度的一個裡程碑。到了重文抑武的宋朝,提倡文人治天下,武舉逐漸荒廢,而文舉科考進一步得到加強,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制度,其中殿試以後,直接授官。宋朝還採用了糊名、謄錄、多人閱卷等多種方式來杜絕考試作弊,考試的內容主要為策論,鼓勵文人參政議政,因而在宋朝誕生了諸多名臣。
  • 科舉制度給東亞各國,乃至世界帶來了什麼重大影響?
    不僅如此,日本還曾一度實行過科舉制度,朝鮮、越南也長期效仿,科舉更是直接推動了其文明的發展。日本在公元七八世紀效仿唐制,以科舉取士。日本科舉有秀才、明經、進士和明法四科,考試內容、方法與評卷標準與唐代科舉基本相同。
  • 看看那些古代科舉制下的「高考落榜生」是如何逆襲的,受益良多
    古代科舉制度在當時就像當下的高考制度一樣公平,它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門閥政治,讓天下讀書人都有了博取功名的機會。科舉制度下以金榜題名為榮,以名落孫山為恥,然而科舉史上卻有很多名落孫山的"落榜生"逆行而上,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榮耀之路。
  • 【漲知識】你知道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怎麼來的嗎?
    近代西方國家的官員選拔制度,幾乎是照搬的科舉,那麼問題來了:科舉制度是怎樣形成的? 你會發現,在科舉制出來之前,古代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就是一個死循環。
  • 從蘋果到神戶制鋼:西方品牌神話的由來與破滅
    從蘋果iPhone 8銷售遇冷、接二連三傳出電池爆炸等事故,到神戶制鋼爆出產品造假且歷時十年之久,在中國、乃至全球市場聲名顯赫的兩大西方一流名企聲譽遭受重創,連帶西方家電、汽車、航空、防務等行業一大批著名企業產品質量遭到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