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科舉制是封建時期的一項創舉,他打開了寒門學子得以進入仕途的大門。但關於科舉制度的起源歷史上的學者們卻各有爭議,有的人認為科舉制源於漢代「分科舉人」的考試形式,有的人將隋朝設立進士科作為科舉制的開端。
但如果分清了科舉制與之前的舉薦考試制度的根本區別就不難確定科舉制的出現時間了。科舉制最關鍵的在於是否對全民開放,百姓能否自主報名參加考試。
科舉制選拔人才,不需要經過名人士子的推薦,就能通過一級級的考試展現自己的才華,進入仕途改變自身由於出身在社會中所處的劣勢。
科舉制不但是我國古代公平選拔官員的一種手段,它還對周邊的日本、越南、朝鮮等國家選拔官吏的方式造成了影響。甚至遠在歐洲的英國在建立文官制度時都借鑑了科舉制選拔官員的方法。
科舉制在英國的傳播
科舉制最早是先被到中國傳播宗教的傳教士介紹到西方,當時的歐洲各國有著官僚系統腐敗的通病。
雖然來華的傳教士從中國科舉制看到了改進西方文官制度的希望,但歐洲制度中的貴族勢力根深蒂固,壟斷了官僚階級,因此在很長時間內英國乃至歐洲的文官制度並未作出改進。
1.西方早期文官制度的弊端
西方的文官發展過程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為君主專制時期、資產階級權貴時期和政黨政治時期。在君主專制時期也被稱為恩賜制時期,這個時期的文官完全由君主憑自己的喜好任命,因此該時期的官員很難找到有真才實幹的。
資產階級權貴時期也就是個人贍徇制時期,該時期的官員多為有一定社會地位的紳士、貴族或者依附於他們所獲得官職。政黨政治則是政治分肥制時期,有錢人用大量的財富購買官位。
從這三個時期可以看出西方的文官制度是畸形的,別說與我國的科舉制相比了,甚至連先秦時期的舉薦制度都不如。
雖然在科舉制度出現以前,官員的任命大多是有其他官員或者有一定地位的士子向皇帝舉薦,但是普通百姓才華出眾在當地有了一定的名聲,就會進入朝廷的視線。
這些人往往能夠會被吸納進官僚體系,但西方顯然並不是這樣,官職除了與君主的喜好掛鈎,還與社會身份地位、私人財富數量有關。
這樣的制度把百姓與貴族完全區分了開來,百姓與官員之間產生了巨大的鴻溝,尋常百姓幾乎不可能進入貴族階級。久而久之必將會造成制度的腐朽和平民的不滿,西方的政府同時面臨官僚貪汙腐朽和社會強烈不滿的困境,文官制度改革已經是發展中的必然趨勢。
而中古的科舉制傳入西方後為西方文化和制度改革提供了參考意義,如果能夠把科舉制融入到文官選拔制度,那麼一定會大大改善西方的政治制度。
2.科舉制在西方的傳播過程
自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國與西方的交流就從未完全斷絕過。隨著航路的不斷開闢,從西方到中國的西方傳教士越來越多,他們對中國的文化和制度很感興趣。在當時,歐洲各國主要實行賜官制,來華的傳教士已經感覺到中國的科舉制有可能會改善西方的官員選拔制度。
明朝嘉靖年間,葡萄牙傳教士克魯茲是第一個把科舉制介紹給西方的人。他來到中國後發現了中國奉行的是「學而優則仕」的原則,並把這種選拔官員的方法記錄在了《中國遊記》裡。
至於對科舉制介紹更為詳細的人,是1585年門多薩著作的《中華大帝國史》一書,該書在羅馬出版。在《中華大帝國史》中較為詳細的介紹了中國學子在科舉考試中是如何競爭的,並且對學位制度、慶賀方式都作出了介紹。門多薩對於中國的科舉非常推崇,他認為在當時的所有國家中,中國是治理效果最好的國家。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於1581年至1609年在中國生活,在這28年中,他在與國內的神父書信交流中,詳細介紹了中國的鄉試情況。
利瑪竇建議神父把中國的科舉制度介紹給義大利的公候們,他認為中國的政治、管理形式、社會秩序遠遠超過其他的國家,關鍵在於中國完全是由知識階層治理的,他們有序且合理地管理著整個國家。
至於英國對於科舉制的了解,是在1817年,傳教士馬禮遜被倫敦教會派遣到北京作為翻譯。在返回英國時,他帶走了大量的漢語書籍。
馬禮遜著作的漢英詞典中詳盡地記載了中國的科舉制度,他的記敘到目前為止仍然是關於科舉制介紹中最為重要的英文史料,對英國文官系統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鑑作用。
英國借鑑了科舉制度的哪些內容
歐洲大多在工業革命後才開始政治改革,隨著工業革命的爆發,各國資本主義開始佔據社會的前列。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要麼完全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要麼轉變為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代議制國家。
國家制度的轉變也必然伴隨著文官選拔方式的改變,中國的科舉制就對英國等歐洲國家的文官制度起到了不小的影響。
1.英國在科舉制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改造
科舉制被英國的借鑑過程也並非是一蹴而就的,英國此前一直盛行的是「恩賜制」。當歐洲其他國家開始廢除賜官制的時候,英國也一直有人在呼籲採用中國的科舉制度,用考試的形式選拔官員。
1776年,英國的經濟學家亞當就提議在正式任命政府官員前,要先對其進行考試,通過後才能錄用。
但既得利益者們肯定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利益,他們不允許政治機制有任何的改變。克裡米亞戰爭的失敗促使英國認識到了他們文官制度的弊端,腐朽、貪汙等問題在克裡米亞戰爭中一覽無餘地暴露了出來。
1853年,英國政府提出了著名的《麥克萊報告》,建議通過考試競爭錄用官員。報告中認為,應該把自然科學和數學、古典文學、近代史和國家法、現代語言等四門科目作為考試的內容。兩年後,英國成立文官委員會,負責文職人員考試。
英國的文官制度主要採用了科舉制「公開考試、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原則,在固定的時間定期舉行考核。英國當然不會使用儒家的治國思想,而是把考核的重點放在自然科學、哲學、公共服務知識等方面。
這樣的調整顯然更加符合工業革命後的社會發展,「公開考試」、「擇優錄取」的官員選拔原則也更加符合英國和歐洲的政治需要。
歐洲的其他國家也大多借鑑了科舉制的這幾個原則,他們的文官制度在確立之後,幾乎沿用至今,繼而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絕大多數國家都大多採用了「公開考試、擇優錄取」的文官選拔制度。
2.科舉制對英國的影響
在英國開始改革文官選拔制度前,已經有很多英國人開始極力推崇中國的科舉制度了。1847年,中國正處於晚清時期,此時的科舉制度已經非常僵化和腐朽了。
但英國的人麥杜思在他編著的《留華札記》裡仍舊對中國的考試制度極力讚譽,他認為中華文化能夠歷經數千年而不衰,完全得益於政治修明。
政治修明的原因就在於能夠一直任用賢明而有學問的人,公正的官員考試制度能夠保持人才不斷被發掘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麥杜思極力主張西方國家效仿中國的公職人員考試制度,雖然清朝科舉制的考試內容非常局限且僵硬,但是在考試制度和考試公平性方面是非常值得西方學習的。
法國的伏爾泰說過,在中國只有經過嚴格考試的人才能夠任職政府官員,這是中國長期保持「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原因。
即便清朝在鴉片戰爭中失敗,但歐洲仍有一部分人對於中國的科舉制稱讚不已。在英國迫於形勢急需改革文官制度的時候,英國的著名媒體《紳士雜誌》、《倫敦雜誌》和《霧雜誌》等相繼介紹了中國的科舉制是如何選拔和錄用官員的。
這些雜誌呼籲模仿中國採用文官考試制度,這些言論對1855年英國當權的帕麥斯頓政府頒布《關於錄用王國政府文官的樞密院命令》形成了很大的影響。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的大部分學者所提倡的並非是中國科舉制的具體實施內容,而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競爭精神。
結語
《大英百科全書》就對記載了中國的科舉制,該書承認中國是最早出現考試制度的國家,中國使用考試選拔官員並且定期對官員進行考核。英國近代的文官考試制度定期舉行,測試基礎知識、選用低級職務的考試在各個地方舉行,針對政府高級職務的考試在首都倫敦舉行。
這種考試制度和中國科舉制中的鄉試、會試、殿試非常接近,從這些史料和事實可以看出,中國的科舉制對於英國文官制度的確立起到了巨大的影響。科舉制在歐洲的傳播對於全世界的文明來說是一個偉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
1. 《麥克萊報告》
2. 《留華札記》
3. 《大英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