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考試、擇優錄取,科舉制對英國文官制影響深遠

2021-01-21 楓橋陌客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是封建時期的一項創舉,他打開了寒門學子得以進入仕途的大門。但關於科舉制度的起源歷史上的學者們卻各有爭議,有的人認為科舉制源於漢代「分科舉人」的考試形式,有的人將隋朝設立進士科作為科舉制的開端。

但如果分清了科舉制與之前的舉薦考試制度的根本區別就不難確定科舉制的出現時間了。科舉制最關鍵的在於是否對全民開放,百姓能否自主報名參加考試。

科舉制選拔人才,不需要經過名人士子的推薦,就能通過一級級的考試展現自己的才華,進入仕途改變自身由於出身在社會中所處的劣勢。

科舉制不但是我國古代公平選拔官員的一種手段,它還對周邊的日本、越南、朝鮮等國家選拔官吏的方式造成了影響。甚至遠在歐洲的英國在建立文官制度時都借鑑了科舉制選拔官員的方法。

科舉制在英國的傳播

科舉制最早是先被到中國傳播宗教的傳教士介紹到西方,當時的歐洲各國有著官僚系統腐敗的通病。

雖然來華的傳教士從中國科舉制看到了改進西方文官制度的希望,但歐洲制度中的貴族勢力根深蒂固,壟斷了官僚階級,因此在很長時間內英國乃至歐洲的文官制度並未作出改進。

1.西方早期文官制度的弊端

西方的文官發展過程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為君主專制時期、資產階級權貴時期和政黨政治時期。在君主專制時期也被稱為恩賜制時期,這個時期的文官完全由君主憑自己的喜好任命,因此該時期的官員很難找到有真才實幹的。

資產階級權貴時期也就是個人贍徇制時期,該時期的官員多為有一定社會地位的紳士、貴族或者依附於他們所獲得官職。政黨政治則是政治分肥制時期,有錢人用大量的財富購買官位。

從這三個時期可以看出西方的文官制度是畸形的,別說與我國的科舉制相比了,甚至連先秦時期的舉薦制度都不如。

雖然在科舉制度出現以前,官員的任命大多是有其他官員或者有一定地位的士子向皇帝舉薦,但是普通百姓才華出眾在當地有了一定的名聲,就會進入朝廷的視線。

這些人往往能夠會被吸納進官僚體系,但西方顯然並不是這樣,官職除了與君主的喜好掛鈎,還與社會身份地位、私人財富數量有關。

這樣的制度把百姓與貴族完全區分了開來,百姓與官員之間產生了巨大的鴻溝,尋常百姓幾乎不可能進入貴族階級。久而久之必將會造成制度的腐朽和平民的不滿,西方的政府同時面臨官僚貪汙腐朽和社會強烈不滿的困境,文官制度改革已經是發展中的必然趨勢。

而中古的科舉制傳入西方後為西方文化和制度改革提供了參考意義,如果能夠把科舉制融入到文官選拔制度,那麼一定會大大改善西方的政治制度。

2.科舉制在西方的傳播過程

自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國與西方的交流就從未完全斷絕過。隨著航路的不斷開闢,從西方到中國的西方傳教士越來越多,他們對中國的文化和制度很感興趣。在當時,歐洲各國主要實行賜官制,來華的傳教士已經感覺到中國的科舉制有可能會改善西方的官員選拔制度。

明朝嘉靖年間,葡萄牙傳教士克魯茲是第一個把科舉制介紹給西方的人。他來到中國後發現了中國奉行的是「學而優則仕」的原則,並把這種選拔官員的方法記錄在了《中國遊記》裡。

至於對科舉制介紹更為詳細的人,是1585年門多薩著作的《中華大帝國史》一書,該書在羅馬出版。在《中華大帝國史》中較為詳細的介紹了中國學子在科舉考試中是如何競爭的,並且對學位制度、慶賀方式都作出了介紹。門多薩對於中國的科舉非常推崇,他認為在當時的所有國家中,中國是治理效果最好的國家。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於1581年至1609年在中國生活,在這28年中,他在與國內的神父書信交流中,詳細介紹了中國的鄉試情況。

利瑪竇建議神父把中國的科舉制度介紹給義大利的公候們,他認為中國的政治、管理形式、社會秩序遠遠超過其他的國家,關鍵在於中國完全是由知識階層治理的,他們有序且合理地管理著整個國家。

至於英國對於科舉制的了解,是在1817年,傳教士馬禮遜被倫敦教會派遣到北京作為翻譯。在返回英國時,他帶走了大量的漢語書籍。

馬禮遜著作的漢英詞典中詳盡地記載了中國的科舉制度,他的記敘到目前為止仍然是關於科舉制介紹中最為重要的英文史料,對英國文官系統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鑑作用。

英國借鑑了科舉制度的哪些內容

歐洲大多在工業革命後才開始政治改革,隨著工業革命的爆發,各國資本主義開始佔據社會的前列。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要麼完全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要麼轉變為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代議制國家。

國家制度的轉變也必然伴隨著文官選拔方式的改變,中國的科舉制就對英國等歐洲國家的文官制度起到了不小的影響。

1.英國在科舉制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改造

科舉制被英國的借鑑過程也並非是一蹴而就的,英國此前一直盛行的是「恩賜制」。當歐洲其他國家開始廢除賜官制的時候,英國也一直有人在呼籲採用中國的科舉制度,用考試的形式選拔官員。

1776年,英國的經濟學家亞當就提議在正式任命政府官員前,要先對其進行考試,通過後才能錄用。

但既得利益者們肯定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利益,他們不允許政治機制有任何的改變。克裡米亞戰爭的失敗促使英國認識到了他們文官制度的弊端,腐朽、貪汙等問題在克裡米亞戰爭中一覽無餘地暴露了出來。

1853年,英國政府提出了著名的《麥克萊報告》,建議通過考試競爭錄用官員。報告中認為,應該把自然科學和數學、古典文學、近代史和國家法、現代語言等四門科目作為考試的內容。兩年後,英國成立文官委員會,負責文職人員考試。

英國的文官制度主要採用了科舉制「公開考試、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原則,在固定的時間定期舉行考核。英國當然不會使用儒家的治國思想,而是把考核的重點放在自然科學、哲學、公共服務知識等方面。

這樣的調整顯然更加符合工業革命後的社會發展,「公開考試」、「擇優錄取」的官員選拔原則也更加符合英國和歐洲的政治需要。

歐洲的其他國家也大多借鑑了科舉制的這幾個原則,他們的文官制度在確立之後,幾乎沿用至今,繼而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絕大多數國家都大多採用了「公開考試、擇優錄取」的文官選拔制度。

2.科舉制對英國的影響

在英國開始改革文官選拔制度前,已經有很多英國人開始極力推崇中國的科舉制度了。1847年,中國正處於晚清時期,此時的科舉制度已經非常僵化和腐朽了。

但英國的人麥杜思在他編著的《留華札記》裡仍舊對中國的考試制度極力讚譽,他認為中華文化能夠歷經數千年而不衰,完全得益於政治修明。

政治修明的原因就在於能夠一直任用賢明而有學問的人,公正的官員考試制度能夠保持人才不斷被發掘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麥杜思極力主張西方國家效仿中國的公職人員考試制度,雖然清朝科舉制的考試內容非常局限且僵硬,但是在考試制度和考試公平性方面是非常值得西方學習的。

法國的伏爾泰說過,在中國只有經過嚴格考試的人才能夠任職政府官員,這是中國長期保持「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原因。

即便清朝在鴉片戰爭中失敗,但歐洲仍有一部分人對於中國的科舉制稱讚不已。在英國迫於形勢急需改革文官制度的時候,英國的著名媒體《紳士雜誌》、《倫敦雜誌》和《霧雜誌》等相繼介紹了中國的科舉制是如何選拔和錄用官員的。

這些雜誌呼籲模仿中國採用文官考試制度,這些言論對1855年英國當權的帕麥斯頓政府頒布《關於錄用王國政府文官的樞密院命令》形成了很大的影響。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的大部分學者所提倡的並非是中國科舉制的具體實施內容,而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競爭精神。

結語

《大英百科全書》就對記載了中國的科舉制,該書承認中國是最早出現考試制度的國家,中國使用考試選拔官員並且定期對官員進行考核。英國近代的文官考試制度定期舉行,測試基礎知識、選用低級職務的考試在各個地方舉行,針對政府高級職務的考試在首都倫敦舉行。

這種考試制度和中國科舉制中的鄉試、會試、殿試非常接近,從這些史料和事實可以看出,中國的科舉制對於英國文官制度的確立起到了巨大的影響。科舉制在歐洲的傳播對於全世界的文明來說是一個偉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

1. 《麥克萊報告》

2. 《留華札記》

3. 《大英百科全書》

相關焦點

  • 最被輕視的中國式發明,卻對西方國家影響深遠?
    《諾斯科特——崔維廉報告》對十九世紀下半葉英國文官問題診治與建議改革,可以總結為三點,一是建立以通識為基礎之公開競爭考選制度,以提供優秀人力資源;二是鼓勵文官事業心及功績觀,人力培育以通才為宗旨,績效良好者優 先逐級升遷;三是減少零散型分權式用人措施所導致的人力缺失,文官考選應予相當程度的集權運作,使初任考試統一化。
  • 科舉制度給東亞各國,乃至世界帶來了什麼重大影響?
    自隋代創建一直到清末廢除,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其實,科舉制不僅影響著中國,同時也影響著世界。它吸引了朝鮮、越南、日本等東亞國家的士子前來應試,他們以科舉為橋梁,加深了與我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推動了中華文明在東亞的傳播。
  • 淺析科舉考試制度對西方官員選拔的影響
    科舉制度最大特點就是:以考試成績作為標準。在隋唐之後的歷代都進行補充完善,但始終沒有脫離這一條特點。此後的完善更偏向與完善科舉制度的具體考試內容以及防範考試不公等方面,這就使得科舉製成為一個處於下層被統治地位的廣大群眾相對公平的晉身之梯。科舉制的出現是一大進步,這是毫無疑問的。
  • 從庸才當道到能者居上,英國文官制度有哪些優勢
    縱觀文官制度在英國的發展歷史,與英國的時代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因果關係。雖然英國通過光榮革命在國內建立起了君主立憲制,然而,有關政府機構運行與人員選拔卻仍舊沒有一個嚴格的規定,這就導致了早期文官中出現並盛行起了任用私人的情況,對當時的普通民眾來說絕非是一個好現象。
  • 為何科舉制誕生後,貪官卻變多了?科舉制:這鍋我不背
    而且經過觀察,我們會發現,在隋唐之前,科舉制度還沒形成之前,並沒有出現什麼罪行極其惡劣的大貪官,而在隋唐時期,科舉制實行以後,封建王朝的貪官汙吏層出不窮。這種場面好像是所有的貪官一下子都冒出來了,湧現出諸如唐代元載、明代嚴世蕃、清朝和珅等大批富可敵國的巨貪;而在漢代以及魏晉南北朝時,好像沒聽說有什麼大貪官。
  • 唐代科舉,制科,科目第一張
    大家好,我是張西玲,今天給大家說說唐代科舉制科的設置《新唐書·選舉志》雲:「其夭子自詔者曰制舉」.制舉在唐代有一個發展的過程。隋代就曾不止一次下詔舉人,雖也列有科目,但均由京官五品以上及諸州總管、刺史舉薦,且未明令考試。
  • 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
    曹丕在稱帝前夕,接受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主要內容為:在州、郡設置中正,來品評人物,作出「品」「狀」,共分九品。中正再將「品」「狀」上報中央,作為選拔官吏的根據。中正品評人物,最初重視才德,後來卻更重視家世,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九品中正制被廢除。
  • 西方人都崇拜的「科舉制」為何戛然而止「終結」
    科舉制度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繫在一起 ,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有利於打破門第限制,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科舉制的創立也推動社會讀書風氣的形成。在千百年的歷史行程中,科舉制以其特有的法力導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劇:「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洋溢著金榜題名的揚眉吐氣;而「鬢毛如雪心如死,猶作長安下第人」卻滲透了名落孫山的悲苦和絕望。科舉制度的創建是中華文明歷史發展的產物,是平民社會向豪門社會爭取平等權利的成功實踐。
  • 作為唐代公考的科舉制,真一團黑嗎?289年6000牛人名單說明事實
    因此,當英國大史學家湯因比,縱向放寬整體視界,並以與當時世界其餘文明體衡量比較的眼光,去看待唐代科舉制時,會讚嘆它的創舉與文明高度。唐代的科舉顯然怎麼抬舉都不過分。但是另一方面,關於唐代科舉的副作用,尤其是它的不公正問題,自民國以來,也是熱門話題。
  • 科舉制下的「文人」
    科舉制下的「文人」 2005-07-25 16:38:00來源: 財新網
  • 教師資格考試——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一、考情分析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是教師資格考試當中的。可以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責任內閣制的形成等角度進行考查,尤其注重考查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考查形式靈活多樣,在歷次考試中針對這一內容的考查形式主要以選擇題、簡答題、材料分析題等方式呈現,這就要求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除了要著重掌握基本史實外,還要注重史料的分析和運用。
  • 教師考試之思維導圖備考英國君主立憲制
    英國君主立憲製作為資產階級代議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考試的,從確立、發展到評價,每個知識點都可以被命題人拿來做文章,而且由於本部分知識與現實聯繫緊密,一旦出題,形式會非常新穎,所以為了幫助廣大考生更好地掌握這部分知識,我們將英國君主立憲制進行拆分講解,爭取讓廣大考生對其形成的認識。
  •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考試的國家,那你知道我國「考試」的由來嗎?
    此外,漢代設置的科射策和太學科試等多元考試方式的推行,使得我國古代的考試制度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時期,並且一直延續到隋朝以前。直到隋朝開創科舉制度之後,這一考試制度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 科舉制: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監生和狀元都是什麼級別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1300年左右。科舉裡的狀元、秀才等名次,直到今天還掛在中國人的嘴邊。 1、童生 明清的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
  • 宋代科舉:重文輕武、憑才取士,士子光宗耀祖的希望
    因為咱們大宋朝的科舉制度可是憑才取士,公平公開公正;何況在下自認為肚子裡這點學問是可以應付考試的,畢竟咱也是也是考過幾次的人了,算算次數也該中了。各位好奇我落榜這麼多次為啥還要積極的去考?你們覺得我說最不濟被賜個出身是吹牛?差矣差矣。看來各位對我大宋科舉取士制度不太了解呀,且聽我慢慢道來,讓在下帶各位了解一下大宋朝的科舉制度。
  • ...高考難多了:朱元璋將1000多年科舉制發揮到頂峰,嚴厲推行八股文...
    中國的科舉制度發源於南北朝時期,真正作為選拔人才制度起源於唐朝,而到了明朝的時候發展最鼎盛。據記載明朝時期,全國一共產生了90位狀元,榜眼探花進士更是不盡其數,所以明朝它會產生由讀書人組成的文官集團,成為明朝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古人讀書論道)科舉制度完善於唐朝,是因為當時士族文化的衰弱,李唐皇室打擊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等隋唐時期重要的氏族門閥。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它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用現代的話來說那就是古代的高考,眾所周知,現如今的考試制度是沿襲了古代的科   原標題: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它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 詩詞和重策論:古代科舉考試中,為何詩詞和策論能夠相提並論?
    科舉考試也被稱為古代時期的「高考」,都說「知識改變命運」科舉考試也就成為了古代時期很多寒門子弟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因此科舉考試一經推出就成為了不少寒門子弟爭相參與的對象,隨著時代的發展,科舉考試在形式上也在不斷的變化,但其核心——
  •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世官制到科舉制,看古人對人才選拔的執著
    前言: 一般來說,科舉制是以隋煬帝在大業元年(605)設進士科取士為開啟的標誌,唐朝開始繼承並發展了這一制度,後來逐漸成為歷朝歷代沿襲下來的規定,在明清兩朝的時候達到頂峰,最終到1905年,光緒廢除為止。
  • 英國的公務員(一)_鳳凰網資訊_鳳凰網
    在英國要想成為一名公務員可不那麼容易,需要四大條件:一是要有過硬的文憑,最好是名牌大學畢業生;二是要參加一年一度非常嚴格的國家公務員資格考試,難度比考大學還要大;三要有相當的社會經驗,一般不直接從大學應屆畢業生中錄用;四是對應考者的風度、相貌、談吐和氣質有一定的要求。 英國的公務員原本稱為「王僕」,即國王或女王的僕人。到近代才改稱為公務員,通常也稱作「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