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和重策論:古代科舉考試中,為何詩詞和策論能夠相提並論?

2020-12-14 史海殘雲

科舉考試也被稱為古代時期的「高考」,都說「知識改變命運」科舉考試也就成為了古代時期很多寒門子弟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因此科舉考試一經推出就成為了不少寒門子弟爭相參與的對象,隨著時代的發展,科舉考試在形式上也在不斷的變化,但其核心——考試所考的科目在歷史的進程中卻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今天我們要說就是在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兩個科目——詩詞與策論

可能有很多讀者看到這不太明白了,詩詞說白了不就和如今作文差不多嗎,為什麼它能和策論一樣佔據著科舉考試的核心呢?其實這一切還是來自於唐宋時期獨特的社會潮流。

一、隋朝——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上楚河漢界

1.隋朝之前世卿世祿佔據主流

以時間作為劃分的話,我國的隋朝時期其實可以稱作是選官制度史上的楚河漢街。我們大致上可以將我國的選官制度劃分為兩個時間段,一個是隋朝之前而另一個則是隋朝以後。隋朝之前按照朝代的不同,統治者對於官職選拔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但也有著一定程度的相同。

選官制度在夏、商、西周時期最早出現,《尚書》當中記載:當時的選官制度被稱作世卿世祿制,其中「卿」指的是在朝廷任職的官員,「祿」也是官員們所獲取的俸祿,其實世卿世祿制也就是世世代代為官,世世代代享受國家的俸祿,子孫可以世襲到上一輩人的官職,從而這樣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但等到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世卿世祿制很快就遭到了破壞。在戰國後期,秦國開始商鞅變法,以軍功獲得職位,這樣的做法也被運用到了後來秦朝的選官制度當中。

到了漢朝時期,《漢書》當中記載:當時的選官制度一共有兩種,分別是察舉制與徵辟制,其中察舉制以鄉裡政府推薦為主,看重一個人的道德修養,而徵辟制則是一種從上而下的選官制度,皇帝通過徵聘的方式獲取人才

這樣一來也形成了士族門閥對朝政進行統治的局面,到了魏晉時期門閥士族的出現已經形成了不可控的局面,九品中正制的出臺更是為它們提供了養分,讓它們隨之發展壯大,在這之後科舉制也開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2.隋朝之後科舉考試站穩腳跟

《隋書》當中記載:隋煬帝大業二年「始建進士科」成為了科舉制開創的標誌

其實隋朝開創科舉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漢朝以及魏晉在選官制度上對於後世的影響,九品中正制讓士族門閥成為了朝政之中的主流,為了徹底的擺脫這些士族的控制,隋煬帝需要提拔大量庶族來對原本士族在朝政之中的體系進行破壞,而科舉制度正好解決掉了這一難題,但對於隋朝來說,科舉制還只是一個雛形,當時也就是進士科這一門科目。

等到唐朝時期,統治者們就開始對其展開了延伸,在考試科目方面分為常科和制科,常科又分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六科,其中明經與進士是當時的大熱科目,也是含金量最高的,同時也是最難的。

宋朝的科舉制度則大致的沿用了唐朝時候的政策,但其在地位上選出來的官員要比唐朝時期所選官員的地位高的多,同事擴大了考試招生的範圍與規模,還將考試時間做出調整,改為三年一貢舉。在這之後的幾個朝代裡科舉制度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了,經歷了唐宋的繁榮它也很快的走向了衰敗。

二、時代變化下的科舉考試,始終不變的為考試內容

1.詩詞——古代時期考試中的作文內容

雖然科舉制在形式上經歷了多個朝代的發展,但其在考試內容上基本上並沒有什麼變化,一般則以詩詞與策論為主。先來說說詩詞,其實就算我不說很多讀者光是看著名字也能理解它到底考的是什麼,詩詞顧名思義是對考生的文筆進行測試

一般在科舉考試之前考官就是先擬好大概的寫作內容,等到科舉考試時再告訴考生,讓他們在範圍之內進行自由的創作,創作的題材以詩、賦為主

其實它與我們現在的語文作文也比較的相似,但是這種詩、賦可不是能隨便寫的。一般科舉考試都會對詩、賦的格式進行嚴格的規定,考生們必須按照考試時的規定在固定的格式內完成創作,同時要保證字句優美、莊重典雅,這樣也讓考生們越來越注重於對於詞彙的運用與創作的形式,從而失去了創作思想與創作內涵,這也讓詩詞的內容變得越來越乏味。

這種現象也大規模的出現在宋朝時期,不少學子為了寫詩而寫詩,摒棄了寫詩的初衷,讓詩詞的本身喪失了內涵

2.策論——有關國家政事之簡答題目

再來說說另一項比較重要的考試——策論,通俗一點來講,策論就和我們現在所做的論述題差不多,在唐代考官會隨機安排給考生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一般都與國家政事有關,針對的方向大多數以政治、文化、經濟為主,而考生們需要依據自己的見解來對這些問題進行解答或者是發表一些自己的評論。

對於策論來說,題目一般都是隨機安排,對於考生的臨場應變能力有著較強的要求,同時也能考察考生是否具有治國安邦的才能

考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需要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也對考生的思維水平提出了考驗。到了宋朝年科舉考試增加了殿試的環節,皇帝也會對考生進行策論,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增加了考試的難度。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就考試的重要性而言,在很長一段時間詩詞都是凌駕於策論之上的等到南宋時期王安石推崇變法之後科舉考試才開始真正的對策論重視起來,這也不禁讓人感到疑惑,重策論我們可以理解,難道會寫詩真的就那麼重要麼?

三、獨特之社會風氣使得詩詞大於策論

1.文化領域高速發展,詩詞重獲人們喜愛

唐宋科舉考試對於詩詞的重視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當時的社會風氣問題。在本質上唐朝與宋朝之間在社會風氣上也還是存在著一定區別的,大家都知道宋朝時期以重文輕武著稱,而唐朝則恰恰相反在民間流傳著一種尚武精神,但這兩個朝代都對文學領域極為崇拜,甚至可以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巔峰時期

就以唐朝時期為例,由於文化領域繁榮的發展,人們對於詩人群體的崇拜也在日漸增長,一些頗具名氣的詩人著作被印成書刊出售時經常是要被哄搶的,而這樣的社會風氣也對統治階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朝時期很多皇帝會把民間一些比較有名的詩人招進宮中,然後給他們安排個一官半職,讓他們專門為其寫詩

說是寫詩無非就是去拍這些皇帝的馬屁,而這些讚美皇帝的詩句流傳到民間之後,百姓們看到的也都是對皇帝的讚美,可以說是一次免費的宣傳,讓百姓們了解到了他們所擁護的皇帝是多麼的偉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的科舉考試中考生們為了可以取悅皇帝也會在詩中加入一些對皇帝以及國家的讚美,由此獲得皇帝的關注。

2.二者相成實為「重詩詞」所帶來積極影響

所以並不是策論不重要,只是作為文學風氣最盛的兩個朝代,詩詞的影響實在是太過於龐大。《唐詩紀事》當中記錄了這樣一件趣事:唐玄宗時期的一次科舉考試,詩詞環節的題目是以雪山為背景以雪為載體寫一首詩,在參與這次考試的學子中有一位考生只用了二十個字就完成了整篇的創作,玄宗在看完後直接就授予了他官職

由此可見能寫好一首詩在唐朝以及宋朝是非常重要的,當然科舉考試重詩詞的特點也推動了民間對於詩詞領域的發展,參與考試的考生一般都會經歷長時間的準備與備考,由於詩詞在科舉考試當中的重要性,他們一般都會對詩詞技巧進行學習,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詩詞領域當中去,這也讓唐朝時期湧現了大量出色的詩人群體

同樣對於宋朝時期也是如此,宋朝政府對於文學領域的把控也較為寬鬆,同時將文人的地位不斷的提升,在此情況下宋詞領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也讓它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結語:

存在即合理,事物的存在即有它存在的道理。科舉考試為當時國家政府最重要的選官制度,統治者對於詩詞的重視實際也代表了對於民間文化領域的重視,再加之唐宋本就是我國文學領域發展的高速時期,統治者也是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對民間的文化事業進行了鼓舞。

同時對於詩詞的創作也極為考驗一個人的寫作功底,這也是對考生綜合文學實力的嚴格考量,再加上寫作本就是文科領域最為重要的技能之一,如此一來詩詞大於策論的考試比重也就不難理解了。

參考文獻:

《尚書》

《漢書》

《隋書》

《唐詩紀事》

相關焦點

  • 論古代科舉與現代公務員之策論
    古有科舉,今有公考。都是作為國家機器運轉的人才選拔賽,都是讀書人改變命運的途徑。古有九載熬油,十年寒窗,一舉成名天下知,一日看盡長安花;今也有,12年義務,4年之大學,似乎求學之路也是路漫漫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公考也是寒門子弟跳進另一階層的重要途徑!
  • 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幹部策論備考指南(二)申論與策論的關係
    >考查理論、道德修養和書面表達能力;策問的試題內容完全是理論性的; 指導思想是儒家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現行策論考試 要求以作答對策措施為主 擬定對策、解決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 給定資料的理論與事實混雜 ;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現代科學精神命題;古代曾有過的對策考試與當前通行的策論考試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雖然兩者有一定的淵源
  • 又是一年高考季——淺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古代的科舉考試到了唐朝,科舉製得以進一步完善,形式上分為每年舉行的常科和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制科,內容為詩詞歌賦和時事策論。到了重文抑武的宋朝,提倡文人治天下,武舉逐漸荒廢,而文舉科考進一步得到加強,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制度,其中殿試以後,直接授官。宋朝還採用了糊名、謄錄、多人閱卷等多種方式來杜絕考試作弊,考試的內容主要為策論,鼓勵文人參政議政,因而在宋朝誕生了諸多名臣。
  • 申論從古代的「策論」中借鑑了什麼?
    申論知識百問百答(6)策論,作為我國古代的一種選拔人才的考試方法,產生於西漢初年。《漢書晁錯傳》中記載,在漢文帝十五年九月,「詔有司舉賢良文學士」,正式頒布了這種選拔人才的辦法。因為「簡」與「策」都是我國古代書寫用的竹片,所以就把這種選拔人才的方法叫作「策試」。這種選拔方法在文帝以後有所延續和發展。
  • 齊衡小公爺和顧廷燁科舉都沒考中,古代科舉考試到底有多難?
    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聰明溫潤的齊衡小公爺和顧廷燁參加科舉考試,結果卻沒有考中。自古以來,就有無數的人為了科舉考試而擠破腦袋,有人甚至在科舉考試上碌碌無為了一生。那麼,古代科舉考試到底有多難?
  • 蘇軾出的這道國考策論題,你會答嗎?不要再誤認為科舉是八股文了
    能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一篇論點明確、結構清晰、分析論證到位、見解有深度的策論文章嗎?長久以來,對古代科舉考試一直有這樣的輿論觀點:什麼八股文,禁錮讀書人思想等負面觀點。但這是不科學,也是不準確的一種論調。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男人一生中最高光、最興奮的兩個時刻說科舉是八股取士,主要是因為明清時期,科舉漸漸失去了生氣,成了形式主義,策論題目也逐漸僵化,評分也按固定框架和條條來套,考生不能解放思想,也選不出真正具有經國治世之人才。
  • 申論技巧:深度理解申論和策論的關係
    201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還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了,策論型文章作為公務員考試申論中一種重要的文章類型,廣大考生一定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公教育研究與輔導專家從多種角度為各位考生解讀這種文體,並為各種考生解析申論和策論的關係。
  • 公務員申論:深度理解申論和策論的關係寫好策論型文章
    201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還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了,策論型文章作為公務員考試申論中一種重要的文章類型,廣大考生一定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專家從多種角度為各位考生解讀 這種文體,並為各種考生解析申論和策論的關係。
  • 揭秘古代科舉都考什麼樣的題 只會八股文也當不了狀元
    科舉匾博物館展示的古代科舉考場詩賦雖是唐朝科舉的考試重點,但時務策卻是最關鍵的內容。唐朝名相張說多次給考生出策論題,《全唐文》中就收錄了不少。比如張說給洛州參加進士科考生出的《試洛州進士策問四道》中,第一道題是問大家:「有徵無戰,道存制御之機;惡殺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頃塞垣夕版,戰士晨炊,猶復城邑河源,北門未啟;樵蘇海畔,東郊不開。方議驅長轂而登隴,建高旗而指塞,天聲一振,相吊俱焚。
  • 你以為現在的考試很難?古代科舉會告訴你什麼叫難如登天!
    考試是永久的話題和難題 有人抱怨 現在國考的困難程度堪比古代的科舉 鄉試舉辦的時間是每三年一次,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第一名的稱呼叫做會元,這一階段的監考官一般由忠臣擔任,通過會試之後貢士要參加殿試,也是最高級別的考試,在這一過程中沒有落榜與不落榜之分,只有名次之分。科舉制發展到清朝的時候弊端越來越凸顯,八股文取士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僵化,最終科舉制度被統治者廢除。
  • 古代科舉考試,是不是只考語文?除了語文還有別的嗎?
    在古代,科舉考試是大多數讀書人入仕為官的方式,也是寒門弟子改變命運的途徑。歷史上,對科舉考試,無論是在史書記載還是影視劇演繹,對科舉考試也有很多描述。不過,我們很多人雖然對科舉考試這個名詞不陌生,但是對科舉考試所考科目,其實並不是太了解。只是印象當中,科舉考試都是以語文形式出現。
  • 少年陳獨秀參加鄉試 為何兩場策論都交白卷?
    少年陳獨秀參加鄉試 為何兩場策論都交白卷?   少年陳獨秀參加鄉試  為何兩場策論都交白卷?  陳獨秀自幼喪父,兒時由祖父陳章旭教導。
  • 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幹部策論備考指南(一)什麼是策論
    聯創世華公選考試網為您提供山東公開選拔當真領導幹部考試的資訊,歡迎收藏本網站!第一節 什麼是策論一、策論概述策是策問,論是議論文。來源於宋金科舉制度,曾用以取士。    策,古代考試以問題書之於策,令應試者作答,成為「策問」,也簡稱為「策」,後來就成為一種文體 。古時指議論當前政治問題、向朝廷獻策的文章。現代策論的性質:以論點作為寫作的中心,分條析理,解紛排難,解決最現實的實際問題的公務應用文。是就國家政治事務中的某一實際問題陳述見解、提出謀略和對策性建議的文章體裁。
  • 七八十年前考作文,更重策論
    那麼,你知道,70年前的大學招生考試中,作文題是什麼樣的嗎?  日前,新星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民國老試卷》,收入了三百多套民國時期各大學各學科的入學試卷。  在《民國老試卷》責編孫志鵬看來,這些作文題承襲了中國科舉的傳統,更像是考察你策論的能力,而不是現在的寫作和觀察能力,「比如,燕京大學會讓你寫一個抗戰計劃,或者對政府的抗戰政策進行批評。」
  • 策論文章寫作的思路策略、思維支點及思想空間
    【導讀】公務員考試  首先,界定一個基本前提,申論考試中最後的大文章,在沒有相反或特定要求的情況下,其實最合理的選擇,就是以對策為核心的策論文章。  這個基本前提界定之後,我們來看看一篇策論文章由於涉及複雜瑣碎的材料、需要有深度和廣度,怎樣來為文章寫作尋求思路策略、思維支點及思想空間?  第一、策論文章的思路策略。
  • 2012年司法考試卷一複習策論
    2012年司法考試卷一複習提分策論,司法考試第一卷知識點多,門類複雜,不少司考考生有畏難心理。下面法律教育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12年司法考試卷一複習策論。這部分知識點包括法理學、憲法、法制史、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法律職業道德等科目,司法考試複習知識點瑣碎易混淆。
  • 穿越古代科舉文推薦!帶你感受古代科舉之路、官場沉浮!
    1、《農家子的古代科舉生活》作者:曲流水書評:首先小編提醒各位看書官:本文女穿男,主角會娶妻生子,一對一,像一般人一樣生活,不搞基,不是耽美文。主角基本上沒有什麼金手指,不會是官場爽文,走現實流。此外,本文的科舉制度和流程參照明清時期。本文主要講述現代大齡女青年穿回古代,成為一名農家子,無權無勢,無財富,無地位,無一技之長,要想出人頭地,獲得尊重,只能憑藉現代十多年的學習考試經驗走上科舉之路。於是,顧青雲從小開始發力,四書、五經、經義、策論……,通過院試、鄉試、會試、殿試,最後成功成為一名古代官員,之後又在官場幾經沉浮的故事。
  • 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高考」制度的演變過程
    隋煬帝時設置了進士科,自此「科舉制」正式創立。但剛剛創立的「科舉制」制度並不完善,但是讀書、應考和做官的基本框架已經確立。 隋朝時的考試主要考國家的政治時務,而到了唐朝時期,由於唐朝的詩詞歌賦盛行,於是考試題目多是詩歌。
  •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是何意思,有誰獲得過他們成就如何?
    古代的科舉是當時讀書人取得仕途之路的主要途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考試有三場,也就是我們所說是的鄉試、會試、殿試,這三場考試每一場都比上一場難,其中鄉試的第一名稱之為解元,會試的第一名成為會元,殿試的第一名稱為狀元,它們在一起被稱之為三元。
  • 古代科舉的「秀才」難考嗎?其實能考上研究生,也不一定中秀才
    其實秀才是古代在選拔人才時的一種等級之稱。古代選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於科舉制度為主。在漢朝時實行的是察舉制和徵辟制,也就是從民間挑選人才,可是當時的人階級等級觀念很深,所以大部分入朝當官的都是官宦子弟。直到隋朝時期,科舉制度才初現雛形,普通百姓可以自己報名參加科考,這就讓更多人有了入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