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也被稱為古代時期的「高考」,都說「知識改變命運」科舉考試也就成為了古代時期很多寒門子弟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因此科舉考試一經推出就成為了不少寒門子弟爭相參與的對象,隨著時代的發展,科舉考試在形式上也在不斷的變化,但其核心——考試所考的科目在歷史的進程中卻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今天我們要說就是在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兩個科目——詩詞與策論。
可能有很多讀者看到這不太明白了,詩詞說白了不就和如今作文差不多嗎,為什麼它能和策論一樣佔據著科舉考試的核心呢?其實這一切還是來自於唐宋時期獨特的社會潮流。
一、隋朝——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上楚河漢界
1.隋朝之前世卿世祿佔據主流
以時間作為劃分的話,我國的隋朝時期其實可以稱作是選官制度史上的楚河漢街。我們大致上可以將我國的選官制度劃分為兩個時間段,一個是隋朝之前而另一個則是隋朝以後。隋朝之前按照朝代的不同,統治者對於官職選拔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但也有著一定程度的相同。
選官制度在夏、商、西周時期最早出現,《尚書》當中記載:當時的選官制度被稱作世卿世祿制,其中「卿」指的是在朝廷任職的官員,「祿」也是官員們所獲取的俸祿,其實世卿世祿制也就是世世代代為官,世世代代享受國家的俸祿,子孫可以世襲到上一輩人的官職,從而這樣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但等到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世卿世祿制很快就遭到了破壞。在戰國後期,秦國開始商鞅變法,以軍功獲得職位,這樣的做法也被運用到了後來秦朝的選官制度當中。
到了漢朝時期,《漢書》當中記載:當時的選官制度一共有兩種,分別是察舉制與徵辟制,其中察舉制以鄉裡政府推薦為主,看重一個人的道德修養,而徵辟制則是一種從上而下的選官制度,皇帝通過徵聘的方式獲取人才。
這樣一來也形成了士族門閥對朝政進行統治的局面,到了魏晉時期門閥士族的出現已經形成了不可控的局面,九品中正制的出臺更是為它們提供了養分,讓它們隨之發展壯大,在這之後科舉制也開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2.隋朝之後科舉考試站穩腳跟
《隋書》當中記載:隋煬帝大業二年「始建進士科」成為了科舉制開創的標誌。
其實隋朝開創科舉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漢朝以及魏晉在選官制度上對於後世的影響,九品中正制讓士族門閥成為了朝政之中的主流,為了徹底的擺脫這些士族的控制,隋煬帝需要提拔大量庶族來對原本士族在朝政之中的體系進行破壞,而科舉制度正好解決掉了這一難題,但對於隋朝來說,科舉制還只是一個雛形,當時也就是進士科這一門科目。
等到唐朝時期,統治者們就開始對其展開了延伸,在考試科目方面分為常科和制科,常科又分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六科,其中明經與進士是當時的大熱科目,也是含金量最高的,同時也是最難的。
宋朝的科舉制度則大致的沿用了唐朝時候的政策,但其在地位上選出來的官員要比唐朝時期所選官員的地位高的多,同事擴大了考試招生的範圍與規模,還將考試時間做出調整,改為三年一貢舉。在這之後的幾個朝代裡科舉制度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了,經歷了唐宋的繁榮它也很快的走向了衰敗。
二、時代變化下的科舉考試,始終不變的為考試內容
1.詩詞——古代時期考試中的作文內容
雖然科舉制在形式上經歷了多個朝代的發展,但其在考試內容上基本上並沒有什麼變化,一般則以詩詞與策論為主。先來說說詩詞,其實就算我不說很多讀者光是看著名字也能理解它到底考的是什麼,詩詞顧名思義是對考生的文筆進行測試。
一般在科舉考試之前考官就是先擬好大概的寫作內容,等到科舉考試時再告訴考生,讓他們在範圍之內進行自由的創作,創作的題材以詩、賦為主。
其實它與我們現在的語文作文也比較的相似,但是這種詩、賦可不是能隨便寫的。一般科舉考試都會對詩、賦的格式進行嚴格的規定,考生們必須按照考試時的規定在固定的格式內完成創作,同時要保證字句優美、莊重典雅,這樣也讓考生們越來越注重於對於詞彙的運用與創作的形式,從而失去了創作思想與創作內涵,這也讓詩詞的內容變得越來越乏味。
這種現象也大規模的出現在宋朝時期,不少學子為了寫詩而寫詩,摒棄了寫詩的初衷,讓詩詞的本身喪失了內涵。
2.策論——有關國家政事之簡答題目
再來說說另一項比較重要的考試——策論,通俗一點來講,策論就和我們現在所做的論述題差不多,在唐代考官會隨機安排給考生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一般都與國家政事有關,針對的方向大多數以政治、文化、經濟為主,而考生們需要依據自己的見解來對這些問題進行解答或者是發表一些自己的評論。
對於策論來說,題目一般都是隨機安排,對於考生的臨場應變能力有著較強的要求,同時也能考察考生是否具有治國安邦的才能。
考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需要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也對考生的思維水平提出了考驗。到了宋朝年科舉考試增加了殿試的環節,皇帝也會對考生進行策論,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增加了考試的難度。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就考試的重要性而言,在很長一段時間詩詞都是凌駕於策論之上的,等到南宋時期王安石推崇變法之後科舉考試才開始真正的對策論重視起來,這也不禁讓人感到疑惑,重策論我們可以理解,難道會寫詩真的就那麼重要麼?
三、獨特之社會風氣使得詩詞大於策論
1.文化領域高速發展,詩詞重獲人們喜愛
唐宋科舉考試對於詩詞的重視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當時的社會風氣問題。在本質上唐朝與宋朝之間在社會風氣上也還是存在著一定區別的,大家都知道宋朝時期以重文輕武著稱,而唐朝則恰恰相反在民間流傳著一種尚武精神,但這兩個朝代都對文學領域極為崇拜,甚至可以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巔峰時期。
就以唐朝時期為例,由於文化領域繁榮的發展,人們對於詩人群體的崇拜也在日漸增長,一些頗具名氣的詩人著作被印成書刊出售時經常是要被哄搶的,而這樣的社會風氣也對統治階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朝時期很多皇帝會把民間一些比較有名的詩人招進宮中,然後給他們安排個一官半職,讓他們專門為其寫詩。
說是寫詩無非就是去拍這些皇帝的馬屁,而這些讚美皇帝的詩句流傳到民間之後,百姓們看到的也都是對皇帝的讚美,可以說是一次免費的宣傳,讓百姓們了解到了他們所擁護的皇帝是多麼的偉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的科舉考試中考生們為了可以取悅皇帝也會在詩中加入一些對皇帝以及國家的讚美,由此獲得皇帝的關注。
2.二者相成實為「重詩詞」所帶來積極影響
所以並不是策論不重要,只是作為文學風氣最盛的兩個朝代,詩詞的影響實在是太過於龐大。《唐詩紀事》當中記錄了這樣一件趣事:唐玄宗時期的一次科舉考試,詩詞環節的題目是以雪山為背景以雪為載體寫一首詩,在參與這次考試的學子中有一位考生只用了二十個字就完成了整篇的創作,玄宗在看完後直接就授予了他官職。
由此可見能寫好一首詩在唐朝以及宋朝是非常重要的,當然科舉考試重詩詞的特點也推動了民間對於詩詞領域的發展,參與考試的考生一般都會經歷長時間的準備與備考,由於詩詞在科舉考試當中的重要性,他們一般都會對詩詞技巧進行學習,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詩詞領域當中去,這也讓唐朝時期湧現了大量出色的詩人群體。
同樣對於宋朝時期也是如此,宋朝政府對於文學領域的把控也較為寬鬆,同時將文人的地位不斷的提升,在此情況下宋詞領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也讓它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結語:
存在即合理,事物的存在即有它存在的道理。科舉考試為當時國家政府最重要的選官制度,統治者對於詩詞的重視實際也代表了對於民間文化領域的重視,再加之唐宋本就是我國文學領域發展的高速時期,統治者也是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對民間的文化事業進行了鼓舞。
同時對於詩詞的創作也極為考驗一個人的寫作功底,這也是對考生綜合文學實力的嚴格考量,再加上寫作本就是文科領域最為重要的技能之一,如此一來詩詞大於策論的考試比重也就不難理解了。
參考文獻:
《尚書》
《漢書》
《隋書》
《唐詩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