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幫精神中,我最看重的是報效桑梓」

2020-12-22 和訊

寧波市僑商會會長徐旭昶

「我認識的好幾位寧波幫人士,他們的企業並不是特別大,他們生活非常節儉,可以說是省吃儉用,但在捐獻時卻非常慷慨。」香港華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裁、寧波市僑商會會長徐旭昶說,他一想到這些就特別感動。「寧波幫精神中,我最看重的就是造福鄉裡、報效桑梓。」記者薛智誼

回鄉創業投資寧波,成就多元化集團

徐旭昶是香港華信集團董事總裁、寧波市僑商會會長。他出生於奉化裘村鎮,1995年大學畢業後和妹妹移居香港,與在港打拼多年的父母團聚。1997年,徐旭昶在香港幾位資深前輩支持下創辦了香港華信集團有限公司,任董事副總裁。1998年,他受市政府之邀參加寧波國際服裝節,感受到了家鄉的巨大變化和蘊藏的商機,當年年底,他毅然踏上了回鄉創業之路。

奉化的準五星級華信國際大酒店,北侖的黃金海岸開發項目,鎮海的寧大花園開發項目,餘姚的「浙商1號」產業園項目,鄞州的華信醫院及養老院項目,都是他的手筆。除此之外,徐旭昶又進軍環保產業,投資2億元在寧波梅山港保稅區成立了中健股份,致力於空氣淨化設備、負離子淨化人體設備、弱鹼性水淨化設備、廚房油煙淨化設備等的研發、生產、銷售……至今,他僅在寧波地區就投資了30多億元人民幣。

如今,徐旭昶經營的香港華信集團已是一家在地產、教育、工業、產業園、酒店、文旅、醫養結合、風投基金等領域廣泛布局的多元化集團。

寧波幫精神中,他最看重的就是報效桑梓

去年11月16日,徐旭昶參加了世界「寧波幫·幫寧波」發展大會。「我對去年鄭柵潔書記在會上提出的『四知』精神印象非常深刻,這與寧波幫精神高度吻合。」徐旭昶認為,「知行合一、知難而進、知恩圖報、知書達禮」的「四知」精神正是寧波幫為人處世的反映。

事實上,徐旭昶也是這一精神的踐行者。他和夫人都熱衷慈善公益事業,至今已在多個領域捐資2000多萬元。2012年,徐旭昶就被授予「寧波市榮譽市民」稱號,2015年被授予「浙江省愛鄉楷模」榮譽稱號。今年8月,他夫人也被授予「寧波市榮譽市民」稱號。「能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人生更完美。」徐旭昶說。

徐旭昶帶領的寧波市僑商會頗具實力,截至目前,會員企業300多家,年平均生產總值達350億元,總投資額達100多億美元。會員中有浙江省愛鄉楷模5人,寧波市榮譽市民17人,市級勞動模範4人,8家企業入選「省千人計劃」,5家企業入選「國家千人計劃」。

「寧波幫精神中,我最看重的就是造福鄉裡、報效桑梓。」徐旭昶說,回報社會,正是企業家價值之所在。

做更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

這幾年,徐旭昶主要專注於文創產業、文化交流和醫養結合領域,多了一個「浙江省國僑書畫院院長」的身份,致力於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目前,書畫院在杭州、寧波、湖州和韓國濟州島成立了分院。今後,還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分院。「水墨畫是中國的瑰寶,我們應該講好中國故事,讓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水墨畫,了解中國文化,進而了解中國。」徐旭昶說。

近5年來,徐旭昶的商業版圖上醫養、養老產業顯著擴張。2015年,徐旭昶籌建寧波華信醫院和華信頤養院。2016年,華信以第32名的排名進入全國醫養結合行業前50強,成為浙江省內的佼佼者。面對目前中國醫養產業融資難、收益時間長、回報慢的現狀,徐旭昶卻堅持認為,作為民營企業家,應該去承擔這樣的社會責任。為此,他還去了很多國家考察學習。「希望不久的將來,華信能成為康復養老的著名品牌。」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

相關焦點

  • 「我的夢想是用所學報效桑梓」
    「我的夢想是用所學報效桑梓。」張洪霞說。出身於山東菏澤農民家庭的張洪霞,在童年時期目睹了中國農村生活的艱辛。他很小就夢想著改變祖祖輩輩生活的困境,讓田野裡的莊稼增產增收,讓鄉親們過上幸福生活。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所急需該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張洪霞放棄國外穩定、待遇頗高的職位,婉言謝絕了導師的邀請和國外公司的再三挽留,毅然回國。他說:「我的根在中國,我的夢想在中國農村。」
  • 那生生不息的"寧波幫"精神 寧波文化的精彩一脈
    然而,當我與馬臨、邵逸夫等一批『寧波幫』人士頻頻接觸以後,我才發覺,原來,我當時的想法是多麼簡單,在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在中國積澱了幾千年的儒商文化。」在採訪馬臨先生的過程中,戴光中了解到,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的馬臨先生,居然是邵逸夫先生的「捐資代理人」。這令戴光中很驚訝,顯然,邵逸夫先生身上肯定有著令堂堂大學校長所為之折服的東西。
  • 音樂泰鬥俞麗拿:寧波人的不服輸精神,成就了《梁祝》
    在談起「四知」寧波精神時,耄耋之年的她動情地說:「這些精神品質是寧波人與生俱來的,自古至今,這種基因一直流淌在寧波人的血液之中。」解讀寧波精神 「這是融入寧波人血液的精神品質」「從祖父那輩起,我們全家遷居到了上海,但我的根在寧波,我是寧波人!」俞麗拿自小生活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兒時,她就常聽父輩們說:寧波人敢闖敢拼,走出去要給家鄉爭氣。
  • 深圳市莆田商會|報效桑梓 義不容辭
    經濟面貌包括城市整體素質的提升,讓我感覺非常棒。莆田的資源特別好,湄洲島媽祖,這是一個可以無限放大的主題,在外的莆田遊子,都有意願參與到這個建設中來。當我們把家鄉打造成比較優秀的旅遊地標之後,可以帶領身邊的朋友,從各個地方帶團回到家鄉。」
  • 永懷初心共築夢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在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在推進「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浪潮中,甬商,作為寧波發展最可倚重的力量之一,作為統一戰線長期團結聯誼的重點對象之一,將為推動寧波「名城名都」建設注入磅礴向上的動力。
  • 家國天下寧波幫——訪寧波幫博物館館長王輝
    70年來,廣大寧波幫和幫寧波人士積極響應鄧小平同志「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偉大號召,踴躍參與寧波現代化建設,扛起了做大實業、振興寧波的時代重任,詮釋了「知行合一」「知難而進」「知書達禮」「知恩圖報」的精神氣質。
  • 百年輝煌,「寧波幫」何以歷久不衰
    早在幾百年前,寧波商人就背上行囊,沿著「沙船之路」來到上海,並由上海走向世界,闖出了一個風雲天下的「寧波幫」。  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水日夜奔騰向東,矗立在三江交匯口的「三江送別」雕塑,在最繁華的市中心重現「老寧波」記憶裡最常見的「跑碼頭」場景,給這段歷史作了一個註腳。
  • 香港10年回歸 「寧波幫」牽起甬港兩地交流
    「香港是寧波幫的又一個故鄉,寧波幫的愛國愛鄉之情,造福桑梓之心殷殷可鑑,改革開放後,第一個來祖國內地投資的港商就是寧波籍人士曹光彪先生。」海外寧波幫研究會秘書長王耀成說,香港回歸後,寧波幫捐獻回報家鄉的積極性更加高漲,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來,寧波幫捐贈寧波各個項目的資金逾30億人民幣,其中大多是在近10年捐助的。
  • 東陽王氏五兄妹回報桑梓 以父親之名捐資建教學樓
    王氏五兄妹中的老二——寧波立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敏文說,父親的身上,體現出了東陽人典型的「黴乾菜精神」,日子過得再苦,也堅持要讓兒女讀書。「教育能影響一個人的一輩子,需要全社會共同推動。」王敏文兄妹五個,有三個畢業於東陽市第三高級中學(原六石高中),大家對母校感念至深。
  • 寧波名橋 愛登橋:因「矮凳」聞名,橋名由寧波幫名人題寫
    派粉們大家好,又到了《寧波黨史地方志》欄目時間。 今天,我們為大家說道說道愛登橋的前世今生。17歲科舉未中,翌年赴滬與叔父共同經營祖產。1905年在家鄉創辦小學,任校長,兼寧波教育參事會參事。1913年當選鎮海縣議會參議。1914年入上海神州法政攻讀法律,畢業後仍然從商。1922年至1926年,連選連任兩屆上海總商會副會長。1923年任寧紹輪船公司董事長。抗戰時保持民族氣節,拒任偽上海市府秘書長職。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任上海市政協委員。為民革上海市委委員。
  • 「寧波孩子」這樣傳承「寧波幫」精神
    從腳踏實地的幫扶,到高屋建瓴的展望,在昨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寧波幫·幫寧波」發展大會上,部分與會嘉賓暢談「寧波幫」精神,從各自的經歷、體驗、領域出發,對寧波的發展提出自己的想法。短短一句「寧波孩子」,可見談向東跟寧波的淵源和感情。他的爺爺正是國際著名遺傳學家、中國遺傳學奠基人之一談家楨。連續三屆出席大會,談向東的「目標」從來沒變過:希望寧波能夠成為國內生命醫藥產業教育、科研和生產的高地。不甘居人後,這也是流淌在一代又一代寧波人血液中永恆不變的精神。
  • 抗日名將彭雪楓的桑梓情
    原標題:抗日名將彭雪楓的桑梓情 播撒火種報國志 家鄉的山水草木、星月寒暑、時俗飲啜,都溶化為彭雪楓少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走上革命道路的彭雪楓,在他短暫而又輝煌的生命裡,用那顆無限忠誠的赤子之心,報效了國家,滋潤了故土。 據鎮平縣史志辦主任徐志浩介紹,1928年夏,在外求學的彭雪楓回鄉探親。他走親訪友,跑遍大半個鎮平縣,走到哪裡,就把革命的真理宣傳到哪裡。 彭雪楓還到鎮平北部的亂權崖、灶爺廟、涼水坪等地察看地形,準備將來一旦有可能,就在伏牛山區開展遊擊戰爭,建立革命根據地。
  • 長知識丨桑梓之情從何而來
    桑樹和梓樹是與人們關係最親密的兩種樹。而這些樹往往是我們的父母、祖父母種植的,我們的父母、祖父母養育了我們,他們種植的桑梓也為我們提供衣食材料。所以,看見桑梓,就想起父母的養育之情,想起自然對我們的饋贈,我們就要恭敬的表達對父母的感恩和對物力的珍視。由於這兩種樹生長速度快、生命力極強,人們也往往在墓地周圍種植這兩種樹,作為生命再生的象徵。
  • 本期《貴商》雜誌 ▏歷史文化 ⑥ 寧波幫——敢為天下先
    【導讀】「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長期深藏在「寧波幫」的靈魂中。在清末民國初期這段風雲際會的歷史舞臺上,「寧波幫」精英們以上海為大本營,在錢莊、銀行、貿易、航運等行業嶄露頭角,創造了近代多項「中國第一」。寧波,三江匯流,面向東海,自古以來商貿繁盛。
  • 努力學習,就是報效祖國(石蓉蓉)
    春耕時節,春雨綿綿,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上坡幹活回來,雖然已經很累了,但滿身都是泥,不得不強打精神燒水洗澡、洗衣服……媽媽還得做飯,真的是太辛苦了!到了秋收,爸爸媽媽挑著新收的苞谷、南瓜、黃豆、穀子回家,一路上頂著火辣辣的「秋老虎」,汗水和塵土混在一起,別提多難受了!
  • 「抱團求生存」:當年法租界為何難以取締「寧波幫」的「義冢」
    「幫」是近代中國長江流域城市中從事各種工商業、服務業營生的「異鄉人的共同體」的基本稱謂,通常以地域或行業名稱命名,前者如寧波幫、下江幫、寶慶幫,後者如石灰幫這種道義精神是使人欽佩的。數十裡內,成千上萬的人們生活像在一個大家庭裡,這個家庭在抗戰前確實有同甘共苦的精神,但是從抗戰軍起到勝利復員止,家中的情形是模糊而生疏了,同時新添了一大批陌生兄弟們。由於權與利的衝突、爭執、械鬥,有過一個時期,這個大家庭裡鬧得意見分域,爭奪的結果只有和事佬調停而分家,產生了五湖十八幫,各整其事,實際上工作仍舊在一起。
  • 專訪曾憲梓博士:「報效祖國這點上我永誌不忘!」
    在採訪中,記者隨著他的講述,切身感受到了他報效祖國、回饋社會的執著情懷。  ●本報記者 鄭煒梅  「我只是做了一點小事」  「當得知這100人中有我的時候,我高興得睡不著啊。」談及得知自己獲此榮譽時,曾憲梓博士在採訪中多次表示,「我只是做了一點小事,能被列入是無上的光榮」。
  • 報效祖國,孝順父母,堅守為人之本
    當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註定他們要集寵愛於我一身,他們的一生可能也就此圍著我們轉。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一張不平整的白紙,是他們用自己畢生的心血去磨平,然後在正面寫寫畫畫,讓我們變得豐富多彩。世界上最偉大的職業是什麼?你會想到工程師,航天員,科技人員。你太天真了,「父母「這個職業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最令人欽佩的職業。
  • 寧波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顯成效
    『寧波幫』人士艱苦創業、捐資辦學的案例,我們都深受感染,感恩的種子從進校的第一刻就種下了。」學院課程思政建設不僅貫穿愛國主義教育的主線,還立足於地方性綜合高校的實際,大力發揚「寧波幫」「愛國愛鄉、創新創業」的感恩文化,激發學生立志成才,報效國家的熱情。 學院「課程思政」建設還組建多學科背景互相支撐、良性互動的課程教學團隊,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共同助力學生成長成才。課後和班會上新生們的「一封家書」活動成了開學季的靚麗風景。
  • 「四知」寧波精神最佳譯本正緊張比選,TOP10即將出爐
    由甬派聯合寧波市外文翻譯學會、寧波市外事翻譯中心、寧波銀行發起的「四知」寧波精神全球徵譯活動,目前已經入來稿遴選環節,TOP10譯本即將在甬派上公布,並接受派粉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