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世界這麼大,一圖難容。地圖從來都是高度抽象的,是一系列數字和專有名稱集合起來的統一體。
在波蘭著名城市格但斯克,孟秋少有地迷路了,迷失在一座遍地森林的小山崗裡。電子地圖上說,這裡是一片「綠地」,實際上山間小路縱橫交錯,林木遮天蔽日。最後是三位熱心的波蘭人——一位大媽、一位老爺爺和一位年輕姑娘先後指路,幫他走出了森林。
現在回想起來,還不免有一點小紅帽森林裡遇上大灰狼的童話感。
所以,當看到《地圖(人文版)》的時候,孟秋總覺得似曾相識。它從裡到外,滲透著波蘭人自身未意識到的天真爛漫。這本由波蘭藝術家米熱林斯基夫婦創作的世界地圖集,除了勾勒出常見的地圖邊界,到處畫著各種Q版卡通圖像。從建築雕塑到風俗種族,從埃及豔后到孔老夫子,直到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埃德蒙·希拉蕊 ,地圖上的各種卡通圖畫,帶有一點點超現實主義的誇張,構圖不華麗,色彩很樸素,線條大體上很簡潔,卻又遠遠區別於日式漫畫的刻板與重複。書中的一切,總是讓孟秋想起自己迷路的那一天:森林,炊煙嫋嫋的小木屋,小木屋屋頂上裝飾的鐵皮公雞。
作者很用心,畫作眾多而不紛繁凌亂,絕少重複。以曾經迷路的格但斯克為例,作者先後畫了運河、城堡、老城、穀倉、燈塔、碼頭、起重機和天鵝。所有這些圖片組合起來,格但斯克給人的印象卻不像是個現代工業城市,反而像是個剛剛走進工業時期的中世紀城堡。再加上印刷時刻意使用的色彩略微偏黃的紙張,一整本《地圖(人文版)》散發著霍比特人的氣息,有點玄幻,有如一個秋天的童話。
很顯然,如果手持《地圖(人文版)》認路,就是一百個波蘭大媽出來也沒法給孟秋指明白。但卡通繪畫會告訴你某座城市和某個國家引以為驕傲的各種標記,讓它不再和你有疏離感。當然,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它儘量呈現城市與國家最立體的感覺:有建築,有河流,還有各種讓孩子記憶深刻的小動物——作者敏感地認識到了孩子和動物之間的天然聯繫。任何一個健康成長的孩子,都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北歐有天鵝,南極有企鵝,非洲有長頸鹿,澳大利亞有袋鼠。很可能他們不知道南極、北歐、非洲和澳大利亞在哪兒,但是在動物面前,他們的反應要比任何一個成年人激動得多……
世界這麼大,一圖難容。地圖從來都是高度抽象的,是一系列數字和專有名稱集合起來的統一體。大比例地圖裡,通過等高線判斷海拔還是一件讓人頭疼不已的事情。孟秋還是孩子的時候,曾拿著地圖問地理老師,紐西蘭為什麼叫作紐西蘭?誠然,老師可以說這是個「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但是絕大部分人不會知道,在毛利語裡,紐西蘭的意思是「白雲升起的地方」。有時候,抽象的地圖隱藏著無窮的故事,但一雙未經世事的眼睛卻看不懂。
於是,你翻著一本本童話小說,想像丹麥的小美人魚,想像南大西洋的抹香鯨,想像非洲的獅子和獵豹,想像印度的老虎和猴子。孟秋相信,米熱林斯基在漫長的波蘭冬天裡,在火爐旁聽著老奶奶講述的各種故事,堆砌著各種元素。時光逝去,他們在內心維持著這一份想像力,維持著童年的夢想,於是便有了這本《地圖》,讓讀到的孩子可以指著書上的小人兒說:「爸爸,給我講畢達哥拉斯的故事!」或者是:「媽媽,非洲的滑沙是圖上這樣畫的嗎?」
至少,他們不是咬著鉛筆桿子在教室裡對著「布宜諾斯艾利斯」這樣又長又古怪的外國名字發呆,也不是在歷史課本裡面對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類的名詞解釋。《地圖》也許可以驕傲地說:我們引起了孩子的興趣,因為他們在這裡看到的是一個彩色的、有形的世界。我們希望,他們能夠從這本書中獲得對於整個世界的初步知識和興趣,並且終身保持這種強烈的興趣。
米熱林斯基有理由相信本書可以做到這一點。他們在地圖上呈現了人類值得記憶的知識,以及各種美好的意象。
(責任編輯:DF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