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數據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那就是在本身火熱的金九銀十期間,多地陸續出臺新規,例如唐山市明確表示二套房貸款佔比50%以上,三套房及以上則暫停貸款。本以為這就是結局,誰知在國慶結束之後,徐州、紹興不約而同出手商品房備案價格管理,限地價、競配建再次成為重點。與其同時截止9月份,全國前9月房地產調控累計次數高達403次,僅從這赤裸裸的數據來看,就足以證明本輪調控動真格,更是加劇政策市的形成。理論上來就,房價走向取決於供需關係,但事實證明在人口紅利輻射下,購房者的追捧加上政策傾斜,市場也就自然而然的火熱,房子是最有價值的投資並非是一句話空話。
本質上來講,今年上半年數據並不樂觀,更多的是成交量下行,二手房掛牌激增。就例如曾經多次「萬人搶房」的杭州,十一當天全市新房僅成交11套,二手房零成交,在數據慘澹的背後,我不禁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當消費水平跟不上房價時,究竟是誰首當其衝?是市場交易凝固、橫盤趨勢降臨,還是透支性消費再度襲來,六個錢包買房充斥整個消費規模。
整體來看,在本輪調控多次加碼的背景下,熱點二三線城市陸續降溫,無論是市場成交還是開發商拿地,進度正在緩步下移,其次部分三四線城市供需關係出現拐點,疊加市場購買力發力,去庫存壓力極大,補貼式買房終究是無奈之舉。
從以上特殊背景來看,基本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市場趨於穩定,最關鍵因素在於政策定位清晰,這一點大家倒是不用擔心,前一段時間的地方城市約談、房地產座談會足以說明一切,打破現有格局是紅線;其次間接性政策將成為新一輪調控最大亮點,例如集體建設用地的入市、宅基地的確定,無論是哪一種,一旦形成規模效應,衝擊現有格局是必然的。
正是因為這些拐點的存在,明年起,「囤房族」或全面消失,而這一股壓力一方面來自於房價的高低,畢竟房價走平即虧錢,另一方面來自於政策的壓迫感,例如房產稅的落地、徵信第2代系統的升級,留給炒房客的空間越來越小。
據最新數據顯示,前8個月全國新開工改造老小區2.78萬個,波及539.97萬戶。而在這樣背景下,棚戶區房子就顯得很尷尬,降價無人接盤,若是繼續持房,結果可想而知。這對於早在2017年前入手的人來說,正是套現之際卻面臨艱難抉擇,但不管如何選擇,房子越多虧錢越多是必然結果。
也許最關鍵一點就是消費規模出現真空階段,在居民槓桿率60.%、家庭財富70%都是房產、房價收入比均值為9.3前提下,請問老百姓手上還有錢接盤嗎?與其說購房群體猶豫不決、不買房,還不如說根本買不起,甚至六個錢包有些人都還沒有機會。
從以上2點來看,棚戶區房子的貶值和購房者的消費發力,使其市場交易周期拉長,買房影響力逐漸弱化,也許你手持10套房,但房子賣不出去就宛如紙面財富。與其說囤房者全面消失,還不如說支撐不下去,短期內套現概率性幾乎為零,長期持房又看不到希望,正處於無限焦慮中。
與此同時,最近樓市出臺新政,例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入戶工作正式開始,和以往普查有點不一樣,那就是本次既查房又查人。據不少人猜測這次大動作是為房產稅落地提供最真實的數據,無論是人均面積還是套數作為起徵點,都將儘可能避開剛需群體;其次監管部門要求銀行機構降低住房貸款佔比,控制增長,也就說住房貸款的控制逐漸進入大家視線。
總的來說,比起舊改、消費發力,我更加期待房產稅的降臨,這也許才是對囤房者的直接衝擊。使其不賺錢並不是重點,虧錢才是最關鍵的。事實上對於這一點,黃奇帆戳破真相,明確表示近些年來調控逐漸加碼,而房價卻未出現實質性下跌,最直接原因就是城市經濟對房地產經濟的依賴性,去年全國賣地收入超過千億的城市就有16個,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高房價正在反哺當地經濟。
對此在我看來,這一段話說透了市場本質,房價上漲就意味著這財富增值,最關鍵的是沒有任何風險。但大多數人似乎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難道所謂的高房價只能由後居者來接盤嗎?這顯然不符合經濟規律,任何商品的價值都基於市場流通,有人賣有人買,這才是真正的價格,並非是一味地增加自身槓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