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腎虛寒是什麼?怎麼形成的?
脾腎虛寒是中醫術語,是指脾腎陽虛,陰寒內生,中醫認為脾為先天之本,腎為後天之本,二者之間相互影響,脾陽不足日久可導致腎陽虧虛,腎陽不足亦可致使脾陽受損。
脾腎虛寒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脾腎久病,耗氣傷陽,損傷脾胃,或久瀉久痢,損傷腎陽,導致脾腎兩傷,或水邪日久,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脾陽。
脾陽虛、脾陰虛有什麼區別?
脾陽虛證,由於溫運失司,就會出現納呆腹脹,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陽虛寒凝,就會出現腹痛綿綿,喜溫喜按。陽氣不能外達四肢末端,就會導致出現形寒肢冷。脾陽虛不能溫化水溼,水溼泛溢肌膚,就會出現肢體浮腫。水溼下注,所以對於婦人患者就會出現帶下清稀量多色白。此外,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等,均為陽虛水寒內盛的徵象。
脾陰虛是指脾陰不足,脾胃為後天之本,人體各部的濡養,有賴脾氣散精輸布。若胃陰虛,或脾虛不運,陽損及陰,或飲食營養不足,均可使脾氣散精無源而致本證。脾陰虛主要是因為過食辛辣、溼鬱化熱損傷了脾胃,出現不思飲食、食後不化、胃中嘈雜不適、腹脹、噁心、嘔吐、咽幹口燥、心煩、大便秘結、舌紅少津、苔黃為主的一種臨床表現症狀。
補腎和補脾需要同時進行
脾腎同補是補氣養血的關鍵。補腎不能單一補腎,補腎補不好,很可能是脾虛,補再多也吸收不了;腎能藏精,脾能養精,因此需要脾腎同補,缺一不可。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只有把脾胃調理好了,身體的氣血充沛了,才有可能化生精血,調補腎氣。
固精補腎丸,可起到溫補脾腎的作用,它包括枸杞子、肉蓯蓉、小茴香、金櫻子、覆盆子、五味子、石菖蒲、牛膝、遠志、菟絲子、甘草等中藥,具有調理脾腎虛寒、滑精遺精的功效,對於老年人常有的腰膝酸軟、肢體無力、畏寒食少等症狀,都可以起到改善的作用。
除使用藥物治療外,還可以進行食療來輔助調理脾腎虛寒的症狀,如羊肉羹、糯米粥等,都可起到一定改善的效果。
脾陰虛和脾陽虛患者都要特別注意食療方法,要特別注意飲食。
脾陰虛者晚飯以粗糧青菜為主,可嘗試用糙米、扁豆、蕎麥、芡實、蓮子、麥片、紅薏仁等量混合煮粥。
平時多吃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如薏米,慄子,雞肉,牡蠣。蔬菜有胡蘿蔔,馬鈴薯,茄子,空心菜,萵苣等。
脾陽虛者要清淡溫熱飲食,多吃含鐵、蛋白質的食物,如木耳、大棗、烏雞等;平日護腎要多吃韭菜、海參、人參、烏雞等。
禁忌辛辣煎炸和熱性食物,不宜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食,避免水溼,注意生活規律,注意休息,勞逸結合,注意調節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