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納這件事兒,從來都是家居的焦點,痛點,癢點。一個亂糟糟的家,可能是因為主人懶,也可能是因為主人沒有正視過自己的生活,而收納,在某種程度上就成了重新掌握生活的決心。
這樣的收納也拯救不了你的家!
一、無效收納:不考慮需求的收納
有多少人終於忍受不了目前的生活狀態,心血來潮,一鼓作氣準備大幹一場,收收收!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把能收的東西收起來了,能藏的東西藏起來了,頓時感覺全家煥然一新,以為從此就能過上清爽快樂的生活....
然而,表面收納得再好,也好不過三天,單單是維持收納後的狀態就讓你有點力不從心了,更糟糕的是,收拾好的東西都去哪兒了?收納沒有讓你過上更有序的生活,卻讓你時常陷入找不到東西的無盡煩惱中。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家又打回了原來的樣子,最後磨得自己沒有了整理收納的興致,索性就愛咋滴咋滴了......
物品是為了使用而存在,收納是為了更方便快捷的使用物品。在家裡,人和物共處於一個環境下,如果管理不好物,人的生活空間就會被擠壓,一味的藏匿和堆砌,並不能解決煩亂的生活。
不要急著收納,開始整理之前,你要做的是,認真地思考自己與物品的關係,確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其實,大部分人對缺失擁有不安全感,總想著留著,以後某一天總會用到的,也許那一天永遠也不會到來,而你卻可能因為不能到來的那一天讓自己有限的空間被長期擠壓。
了解自己的使用習慣,根據自己的需求決定物品的收納空間。
家,始終是以人為中心的,如果物品的收納按照主人的習慣來存放,讓每一件物品都有一個固定的場,就是能夠解決「整理之後沒多久就又恢復原樣」的方法。
二、收納無用之物
我們幾乎天天都在往家裡帶入新的物品,卻並非每天都會扔掉不需要的東西,家是一個有限容量的空間,有進有出才是正常的狀態。
過期的化妝品,N年沒穿過的衣服,購物贈送的護膚品,從來也沒有打算用的烘培工具....與其費盡心思找地方來放置這些無用之物,不如痛痛快快該扔的就扔了吧。
收納是精減過後的整理歸順,而不是把無用之物收進柜子裡,把無用之物收納起來只會增加收拾的工作量與找東西的時間成本。所以,收納之前,務必先做整理,整理的目的是清除無用之物,減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丟棄無用之物並不浪費,花那麼多錢買來的房子卻用來安放毫無用處的物品,貴買賤用才是真浪費~
三、收納神器,買買買
收納盒越來越多,家裡卻越來越亂?有多少人,收納還沒開始,收納工具就買了一堆,等到收納神器買來了,整理收納的興致卻沒了,最後,一堆參差不齊的收納工具也成了需要找地方收納的對象。
一味的增加收納空間並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家居難題,只有在你開始整理之後,你才知道物品的具體收納位置,而收納的位置決定了具體的收納工具。合適加需要,才是買東西的不二法則,收納工具也是一樣的,不做無謂的浪費,只買需要的收納盒。
「有了這個神器家裡不再亂」就像是彩色的泡泡,讓人產生幻想,進而自我催眠並深信不疑...
一切讓收納變得複雜的神器都是耍流氓,不要過分迷戀所謂的收納神器,太複雜的東西其本身兼容性就存在局限,把簡單的收納工具用在了適合的空間收納了合適的物品才是真神器...
四、過分迷信超級收納術
」三分鐘搞定XXX「」只做了這件事如同換套房「...隨手一搜就能在網上查到很多這樣神奇的收納術,看似內容很棒,收納技巧很多,往往用到自己的房間後,整理沒多久就恢復原樣。它們就像一碗雞血,讓聽者一鼓作氣,但往往事與願違,屢試屢敗的嘗試下,最終自暴自棄...
學了那麼多收納術,依然理不好一個家?
」整理一次永不復亂「是一句充滿美好理想的話,一勞永逸誰不喜歡呢?可是,生活畢竟不是樣板房,有人就會有不同,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本來就存在差異性。
為什麼非得用別人的收納習慣來禁錮自己的生活呢?為了收納而收納,不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輕鬆,只會徒增更多的煩惱和更多的儲物規則。
如果收納一定要做個定義的話,那一定是重新審視和篩選過去的物品和相關的記憶,留下那些真正讓我們心動的物品,並為這些物品找到他們在未來的位置。
五、收納要走心,而不是跟風
有人追求家居條理帶來的可控感,有人喜歡帶點凌亂的生活氣息,有人喜歡空無一物的性冷淡....我們過的不應該是別人看來很整潔的生活,而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非得讓家收得整潔完美,那是強迫症,家,應該是讓人舒心的地方....
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知道自己對家的需求,對生活的期許,並堅持自己的需求,在人,物品,空間,時間尋找平衡感,唯有如此,才能在自己的生活裡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