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大潰敗

2021-01-10 小Q侃時尚

疫情衝擊下,無印良品再也「香」不起來了。

7月10日,日本零售巨頭無印良品(Muji)母公司良品計劃宣布,其美國子公司已申請破產,負債6400萬美元(約合67億日元),原因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自3月17日起美國所有門店被迫暫停運營,無印良品美國業務持續虧損。

無印良品門頭外景

無印良品於2006年正式進入美國市場,目前無印良品在美國設有18家門店,年收售額約為1.02億美元,佔良品計劃營收的2.5%。

但是,請注意,在過去三個財年中,無印良品的美國市場一直是賠本賺吆喝的狀態。

根據無印良品的破產聲明,最近一個財年,美國市場的虧損就高達1000萬美元,此等糟糕的財務數據對於它的美國市場體量來說,分外嚇人。

有人說,北美市場對於日本時裝品牌來說,一直都是賠錢的代名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作為戰略上的補充,無印良品可能根本無所謂。

如果你這麼想,那你可能都高估了無印良品在日本和中國市場的表現。

2016年來,無印良品在華的業績連年下跌,甚至在2017年實現了負增長。無印良品只能通過頻頻對產品降價挽回頹勢,但無濟於事。

在日本,3月份的營業數據顯示,無印良品的月內銷售額較2去年同期同比下降14.6%。同店客流量與客單價亦較上年同期出現下降,降幅分別為1.8%與7.8%,幾項數據均為自2011年度來最大跌幅。

一個服裝品牌,在海外市場水土不服,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如果在自己的大本營都節節敗退,那明顯是出了問題。

無印良品的問題在哪呢?

首當其衝的,是無印良品的定價策略。

無印良品在日本國內是一個相當平價的品牌,但是到了中國市場,同檔次的商品,定價卻要比日本國內高上40%到80%。

考慮到關稅、匯率、物流等原因,無印良品的定價比日本高一點可以理解,但高上太多,就會給人以性價比很低的感覺,對復購率是個很大的傷害。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比較一下無印良品和優衣庫的復購率,同樣是進駐中國市場的日本品牌,兩者的差距非常明顯。

再加上近三年,無印良品被曝光出十餘次質量問題,這就分外讓人詬病其涉嫌收取國人智商稅的定價策略。

其實,我們回顧一下這幾年比較失意的時尚服裝品牌,死在不合理定價上的數不勝數,例如國產品牌拉夏貝爾,就是典型的例子,一開始把定價定的奇高,但是服裝的質量不敢恭維,給人以性價比很低的不適感。到後來為了處理存貨。開始大幅降價,這個時候,消費者往往已經跑沒影了。

無印良品,就是這樣的例子,產品精緻歸精緻,但並沒有護城河,最終還是太高估了自己。

第二點,無印良品的設計,有點一根筋。

其實,無印良品的性冷淡風,是吸收了日本的「空」文化的設計理念,本質上來說,和中華文化中的「留白」,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極簡主義是有相似之處的。

斯堪地那維亞極簡主義能夠在市場上賣出高價,賣出輕奢感,無印良品覺得自己也可以。

但是,無印良品卻忽視了一個事實,人的審美是在變化發展的,追求簡單與純真的同時,一成不變幾乎是所有人都討厭的事實。

無印良品的性冷淡風,就是這種「嚴肅極簡主義」的代表——每一個線條都很認真,每一個式樣都很嚴謹,當你看到的時候,滿眼的留白掠過眼帘,你不會想得是別的品牌的作品,只有無印良品。

北歐的極簡主義是一成不變的嗎?當然不是,這幾年,歐洲的設計師們已經聰明多了,參考ZARA,基本上是在簡化的基礎上同時在做快速的式樣翻新,僅僅是為了市場不被模仿的對手竊取。

審美疲勞之下,無印良品對增量市場的吸引力近乎為零,所有人買無印良品的東西幾乎都是圖個新鮮,之後很容易就陷於乏味之中,而不再抱有興趣。

這就是無印良品痛失美國市場的直接原因——美國人,大多是追求個性和潮流的「種族」,他們對於一度風靡亞洲的「無印良品主義」,幾乎沒有任何心動的感覺。

其實,有一個例子,可以佐證無印良品的設計「一根筋」,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國無印良品山寨事件」。

因為整個店都被山寨了去,原版的日本無印良品大動肝火,迄今還在跟「中國版無印良品」打著懸而未決的官司。

為什麼無印良品這麼容易被模仿?還不是因為它的設計太過一成不變,導致沽名釣譽的競爭對手有機可乘。你想想,從毛巾,襪子,到耳釘,手鍊,無印良品的每一樣都能被競爭對手抄襲出來,還明目張胆的搬到了商場裡去,這該有多可怕?

從無印良品的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成功的品牌,是建立在對市場正確判斷、認知且調整的基礎之上的,無印良品很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當你僅僅是因為「精緻」或者「小眾」這樣微不足道的理由,就開始幻想收市場的智商稅時,已經離失敗不遠了。

相關焦點

  • 無印良品在中國的崛起與潰敗
    無印良品在中國的地位岌岌可危。 連續降價十一次,還是沒能挽回頹勢。這種潰敗,和品牌曾經的風光相比,有點兒慘澹。如今,用簡單的「文青退潮」「市場變化」,都不能粉飾無印良品在品牌管理上的失策。 企業一旦不知道居安思危,必然積重難返。在最近大量批評無印良品定價過高、缺乏護城河的聲音裡,我們想要釐清幾個問題: 1. 無印良品的發展過程中,到底忽視了哪幾次危機信號?2. 無印良品的潰敗,僅僅因為企業品牌定位出現偏差嗎?3.
  • 無印良品的「中國式」崛起與潰敗
    這種潰敗,和品牌曾經的風光相比,有點兒慘澹。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和消費文化的盛行,無印良品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初,就經歷了快速走紅和繁榮擴張。品牌沒有意識到這是早期零售市場野蠻生長,品牌稀少的紅利,還陶醉在設計的優越感和定價的僥倖裡沾沾自喜。等到電商突襲、競品風起、消費者成熟的後半場,矛盾陡然爆發。消費主義退潮之後,大眾逐漸回歸理性。
  • 無印良品也曾是配角 解析無印良品的前生後世
    不過,在這次發展當中,有一個非常奇特的例子,就是無印良品。無印良品誕生於1980年,在最初成立的時候,這並不是一家獨立的品牌,而是作為西友超市的自有品牌商品而誕生的。當時的西友超市在日本已經非常有名,不過,那時西友總經理覺得日本的很多商品包裝過於奢華,完全扭曲了商品本來的價值,於是便希望開發一款更能突出商品價值,而不是過度包裝的商品,這就是無印良品最初開發的初衷。
  • 無印良品困局
    良品「不良」,無印良品又出品質事故了。近日,微博話題「無印良品瓶裝水致癌物超標」被頂上熱搜,無印良品的品牌名譽再受衝擊。據日媒報導,因部分商品被驗出含超標的致癌物質溴酸,無印良品計劃將主動下架瓶裝的「天然水」與「礦泉氣泡水」共約59萬瓶,並在全球範圍內開啟召回。
  • 無印良品倒閉了?
    高價並沒有拉低無印良品的人氣, 15年無印良品上海旗艦店開業時, 你甚至需要排隊80分鐘才能進店。    還有無印良品的保溫杯, 開發團隊發現人們了嫌棄杯子重的細節, 據說用了大半年去調研、實驗, 只為給保溫杯減重55g, 這樣就可以多裝50毫升水了。
  • 無印良品道歉了!
    因活動文案中使用「法租界」3個字,無印良品道歉了:無傷害民族情感的意圖,尊重中國的文化與歷史。圖/圖蟲「無印良品重提法租界」上微博熱搜9月10日,無印良品官方微博在發送一條活動文案時,採用了「法租界」的說法,引發網友爭議和不滿,「無印良品重提法租界」也上了微博熱搜。
  • 「無印良品」和「無印良品」,如何抉擇?
    日本無印良品和中國無印良品的官司打了十幾年,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談到無印良品這家公司,其實大部分中國人都認為他是日本的品牌,所以更多人認為中國的品牌是抄襲了日本,是品牌侵權。但是兩家公司在中國十幾年的明爭暗鬥當中,打了大大小小不下於10場官司,卻各有勝負呢。
  • 這一次,是日本無印良品「山寨」了國產無印良品
    無印良品、無印良品?從過往的經驗上來看,這種通過「諧音」或「相近字」來跟風知名品牌的行為是山寨、抄襲無疑了。但這一次,持續了十幾年的無印良品VS無印良品「商標大戰」的結果卻和我們先入為主的慣性思維不太一樣。
  • 無印良品成「無良品」?深陷質量門的無印良品究竟怎麼了
    該報導一出,讓不少粉絲大呼上當。其實,無印良品在內地出現質量問題絕不是第一次,早在2014年6月29日市工商局通報的不合格服裝名單中,無印良品一款軍綠色「棉彈力燈芯絨瘦長褲」,耐溼摩擦色牢度不合格,也就是說水洗後易掉色。而一周後,北京市工商局公布新一批服裝質量抽檢結果,無印良品的服飾產品被檢不合格,同一款燈芯絨短褲又出現了耐溼摩擦色牢度不合格的問題。
  • 無印良品在中國的地位岌岌可危
    無印良品在日本的上市公司主體名稱並不叫MUJI,而是叫做【良品計畫】,【良品】就是好東西,【計畫】在日語裡就是設計,規劃的意思。對日企熟悉的人肯定知道,這其實很像了日本企業中的新品規劃事業部的叫法。現在無印良品在中國的地位岌岌可危。
  • 日本「無印良品」VS中國「無印良品」,究竟誰在「偷梁換柱」?
    然而,無印良品卻在布局中國市場多年後,同北京一家同樣以「無印良品」為品牌的家紡店不期而遇,並由此上演了一場商標大戰。一年前,一件由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下稱「棉田公司」)註冊在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等商品類別上的「無印良品」商標,曾讓「日本『無印良品』敗訴中國『無印良品』」的輿論甚囂塵上。
  • 無印良品的中國困局
    需要注意的是,在日本,無印良品為中低端品牌,多出現在超市中,以雜貨店定位示人。進入中國市場後,無印良品改變了策略,定位為中高端生活品牌。為了重新定位,無印良品在門店選址時不僅遠離了超市,還進入了各大商場的熱門位置,定價也高於日本同款不少。
  • 無印良品失寵
    無印良品將極簡主義的百貨空間、模塊化的貨架風格、冷峻的廚房用品以及素色的服飾帶到了從多倫多到上海的全球各地的城市,但在經歷了十年的擴張後,這家公司陷入了發展困境。2019年4月,無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計劃公司(Ryohin Keikaku Co.)的財報顯示其營業利潤出現了八年來的首次下滑,財務前景遜於分析師預期,同時,中國的同店銷售額也出現了罕見的下滑。
  • 無印良品破產保護 無印良品申請破產保護是為何
    7月10日,據路透社報導,日本零售巨頭無印良品(MUJI)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畫(yohin Keikaku Co)周五表示,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造成的影響,無印良品美國子公司已經根據破產法第11章申請破產保護,負債6400萬美元(約合67億日元)。不過,無印良品強調,在美申請破產不影響全球其它市場的正常運營。
  • 當「無印良品」遇上「無印良品」,一字之差,誰是正品?
    當「無印良品」遇上「無印良品」2019年11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就無印良品侵犯商標權糾紛案作出終審判決,駁回株式會社良品計畫及其子公司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上訴請求,維持原判。此前,一審法院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判決,良品計畫、無印良品上海公司立即停止侵犯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註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賠償棉田公司、北京無印良品公司經濟損失、合理支出,共計40萬餘元。提起無印良品,除了人們熟知的主要經營生活雜貨等商品的日本品牌,也許少有人知道,國內也有一家生產銷售家紡用品的「無印良品」。
  • 杭州臨平歡樂城「無印良品」被日本「無印良品」告了
    臨平歡樂城的店經營的名為「無印良品Natural Mill」綜合性店鋪,銷售與日本公司類似的產品,在店鋪門頭、牆面、廣告等多處顯著使用了「無印良品」、「無印良品」標識,銷售的產品上也多處使用了「無印良品」、「無印良品」、「無印工坊」標識,並且店鋪裝潢也與日本公司十分相似,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混淆誤認。
  • 無印良品是時候「下行」了
    無印良品的理念原點是「製造能看得到本質的商品」,強調突出商品本質的特色和功能性,這一理念孕育於它誕生的大背景。1980年,世界經濟增長陷入低迷,日本也經歷了嚴重的能源危機,於是消費者不僅要求商品有好的品質,也希望價格從優,當時,抓住這一消費心理的無印良品更換原材料、重審工藝流程、簡化包裝、降低成本,以此迅速獲得了市場,幾年內在日本開啟了上百家專賣店。
  • 無印良品商標之爭終審宣判 上海無印良品敗訴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無印良品」商標之爭終審宣判,良品計畫、上海無印良品敗訴中國青年報微信公號12月11日消息,近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就無印良品侵犯商標權糾紛案,作出終審判決,判令良品計畫、上海無印良品立即停止侵犯棉田公司
  • 「無印良品」與「無印良品」 商標之爭日方敗訴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目前日本無印良品已在天貓「無印良品MUJI官方旗艦店」掛出聲明,部分產品的名稱也從「無印良品MUJI」更改為「MUJI」。北京「無印良品」起訴日本「無印良品」侵權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以及其商標授權公司北京無印良品發現株式會社良品計畫以及其子公司上海無印良品生產、銷售的抹布、面巾、浴巾、浴室用腳墊等商品上使用了「無印良品」「無印良品」字樣,侵犯了其對涉案商標享有的權利,遂訴至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
  • 無印良品敗在品牌
    廢話不多說,先拋出一個結論:無印良品的基因是一家賣貨公司,而不是一家品牌公司。我之前經常問國內消費行業的大咖如何看無印良品,現在國內有許多人對於無印良品的固有印象,甚至是討論最多的一個觀點,就是認為無印良品是一個品牌設計感十足的公司。就正是因為有如此這般的錯誤印象,我們接下來逐步梳理無印良品的發展歷程,帶大家一起來看無印良品這家公司本質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