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風 繪
家住緯二街鍾元小區的丁女士被樓上半夜傳來的噪音吵了好幾年,雖說鄰居也換了好幾撥,可這噪音卻一如既往。中間除了一對老夫婦租住過外,其餘時間就變身成了集體宿舍,作息時間不同,動靜也大,吵得丁女士每天夜裡只能睡兩三個鐘頭,。現在她實在不知道如何是好。
飯店員工住樓上
丁女士從此難有安穩覺
「當、當....。。」「咯吱、咯吱....。。」啤酒瓶倒地,架子床響動,這些聲音讓丁女士抓狂。自從2010年10月入住小區後,她就開始了和這些噪音「做伴」的日子,她說:「我住過來一半個月後就覺得不對勁,夜裡12點後總有人回來,而且很吵。」丁女士所在的小區是一個老式單元房小區,她和愛人範先生在南郊經營一家店面。由於要操心店鋪,夫妻兩人輪換看店,上晚班的人一般晚上11點多到家,回家洗漱完畢就休息了。每當丁女士剛剛入睡,樓上的鄰居就回家了,動靜還很大。經詢問才發現樓上是集體宿舍,「擺滿了架子床,很多人住在裡面,一問原來是一家飯店的員工。」她說。
時間一久,丁女士夫婦實在無法忍受,找到了房東,房東讓租客給丁女士夫婦道歉,丁女士夫婦還上樓給架子床抹了油,希望減少聲音,可沒安寧一個禮拜又恢復了原狀,有天晚上雙方還吵了起來。事情最終以樓上搬走告終。
鄰居換了好幾撥
結果還是「集體宿舍」
飯店員工搬走了,2011年年底樓上來了新鄰居,結果是家商貿公司的員工,還是集體宿舍,一個房間就住了7、8個人,依舊很吵,這次還多了高跟鞋的響聲。一看和上次情況類似,丁女士又上樓協商,樓上承諾給地上鋪地毯,儘量減少噪音,可問題還是沒解決,「我一晚上只能睡兩三個鐘頭,有時忽然被咚的一聲吵醒,再也睡不著。」丁女士說。
丁女士找到物業,物業協調處理此事,結果安靜了好幾個月,直到2012年9月樓上的住戶搬走。接下來的2年時間樓上住進了一對老夫婦,兩家因作息時間不同有些小摩擦,但總歸問題不大。讓丁女士沒想到的是,9月份老夫婦剛搬走,樓上又變成了集體宿舍,「這次不知道是哪兒的,我也沒去找,實在無奈。」
物業:協調無果或限電
昨天,記者見到了丁女士並聯繫了小區物業協調員張師傅,據其介紹,他們正在積極協調此事,也勸告過樓上業主,住的人太多確實影響樓下居民休息。「實在不行我們就要限電」張師傅說。
範先生勸解妻子丁女士轉移注意力,調整自己時間,忽略噪音存在。丁女士說:「我真不知道怎麼辦了,關係也鬧僵了,氣得人身體也不好,實在不行我和愛人商量出去租房子住。」
律師:「合租」人數應限制
陝西金鏑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文漢表示,新加坡等國家通過消防法等法律嚴格控制同住人數。我國目前沒有統一規定,北京市2013年由市住建委、規劃委等部門聯發通知,要求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積不得低於5平方米,單個房間不得超2人(有法定贍養撫養義務關係的除外)。張文漢呼籲,西安應及早出臺地方法規或部門規章,限制「合租」人數。同時房主應切實履行道德義務,嚴格審查租賃人數。
記者 鄭燕茹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