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草書研究第二期:學習「二王」,努力尋找通向晉韻的階梯

2020-12-22 漢府古文化

作者:鄧建民(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

王鐸在《草書頌》裡說:「草書之始,本篆所為。鳥跡穗象,施張有宜張芝羲獻,餘鏟邪枝。」他的取向是相當鮮明的:以張芝、二王為草書正宗,其餘諸家皆為「邪枝」。從他的草書臨古作品看,也以學張芝、二王為多,如張芝的《冠軍帖》、《終年帖》和《今欲歸帖》,王羲之的《適得書帖》、《差涼帖》、《汝不帖》、《清和帖》、《散勢帖》,王獻之的《江州帖》、《集聚帖》、《忽動帖》、《委曲帖》等。這些作品王鐸經常臨寫,並且得益甚多。

當然,王鐸草書的取法對象不單是張芝、二王的法帖,由他臨帖所涉及的對象可以知道,他草書取法範圍很廣:以張芝、二王為主,也涉獵到郗愔、謝安、王徽之、沈約、陳達、虞世南、懷素、柳公權、米芾等名家。在《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裡,吳法乾分析王鐸的作品說:

「王覺斯是自認為直接承襲二王的,但是他之獨宗羲獻,實際上是接受了唐、宋化了的晉人。所以他的作品更多的是米南宮、顏平原、李北海、懷素等人的影響,而在空間的處理上,似乎頗有旭、素和黃魯直的影子在。」

「實際上是接受了唐、宋化了的晉人」,這話說得頗有見地,窺測到了王鐸學書的關捩所在。對前人書法藝術的理解,往往要受時代的文化環境及個人的知識結構的影響。「唐、宋化了的晉人」,可以理解為在唐、宋人審美觀念中的晉人書法。

從實際創作的結果看,就行書而言,王鐸雖然力學二王,但作品所呈現的風貌,卻主要來自於米芾,行書軸類作品尤為如此。就草書而言,王鐸的用筆的確接近於張旭、顏真卿、釋懷素和柳公權,而空間的處理也頗受張旭、懷素和黃庭堅的影響。

從書法史的角度而言,晚明的王鐸已無法看到二王真跡。從他的書論記述中可以發現,他所能看到的二王的書法都是刻帖。對待刻帖,王鐸有清醒的認識。他在《跋二王帖》裡說:

「不悟雙鉤刻經數手,摹本已幾千年矣,去原墨跡止十之三。望畫中龍,即真龍也,真龍乎哉?」

「雙鉤刻經數手」,「去原墨跡只十之三」。既然看不到二王真跡,而二王的刻帖僅能傳達真跡不到三分之一的面貌和神韻。那麼,如何「獨宗羲、獻」?如何追求晉韻?仔細尋繹王鐸的書論,可以覺察到,他自覺地在二王嫡系的書家裡尋找通道。

王鐸在翰林院任職期間,過目不少唐宋法書真跡。他曾自言過目千餘紙米芾的手札。從他對唐宋一些名家的評論中,可推斷出,他尋找的通向晉韻的階梯即是唐宋名家。他在《臨淳化閣帖跋》裡說:「予書獨宗羲、獻。即唐、宋諸家皆發源羲、獻,人自不察耳。」

他觀察到柳書的楷法是「用《曹娥》、《黃庭》小楷法拓為大」,觀察顏真卿書法更是二王所出:

「今觀公書法,根本二王,變化如龍。楷之精,行之神,書所造深且如此。」

王鐸豔羨、嘆服宗法二王的米芾書法,在《跋停雲館米帖》裡說:

「觀米海嶽書,矯矯沉雄,變化於獻之、柳、虞自為伸縮,觀之不忍去。」

又在《跋米元章告夢帖》裡說:

「餘經見內府米真跡書啟約千餘,字灑落自得解脫二王,莊周夢中,不知孰是真蝶,玩之令人醉心如此。」

「解脫二王,莊周夢中,不知孰是真蝶」,在他此時的眼裡,米芾就是二王的再現,二王的化身。從唐宋名家尋找宗法二王的道路,從唐宋名家作品尋求二王神韻,這可以說就是身處晚明時代王鐸的學王途徑。他的「拓而為大」「不規規摹擬」的學書方法即是對唐宋名家學王的經驗總結。只是他努力尋找的唐宋名家的學王經驗,並沒有使他、當然也不可能使他過渡到再現純粹二王的神韻,他的書風最終建立在唐宋名家學王風範的基礎上,因而實際上是晉法、唐法和宋法的糅合。

相關焦點

  • 王鐸草書研究第一期:研究的緣起和現狀(緒論)
    對王鐸書法的研究,尤其對王鐸草書進行研究的人,在王鐸逝世後的清朝及民國一代寥寥無幾,比較重要的有康有為、吳昌碩、馬宗霍等數人,他們雖或片言隻語、或題詩為贊,但往往言簡意賅,富於啟發意義,即使沒有當代一般研究的篇幅或體系性,但也已彌足珍貴。當代對王鐸草書的研究,局面有了較大發展。
  • 王鐸草書研究第十期:筆法狂放而又精嚴
    王鐸草書筆法之美,既源於他用筆的精美,也源於他用筆的率意與大氣。對古代經典的嗜好,對《淳化閣帖》的孜孜以求,都是他精美用筆的技巧支撐和來源。王鐸的草書基本取法刻本。米芾說:「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豐坊也說:「學古人書,若徒看刻本,終無所得。
  • 王鐸草書研究第九期:用什麼詞來形容王鐸的書法比較合適?
    從古人一些對王鐸書法研究的理論中,已可看出他們對王鐸草書風格較為獨到的歸納,如:「王鐸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王覺斯鐸,魄力沉雄,邱壑峻偉,筆墨外別有一種英姿卓犖之概。」「又王覺斯飛騰跳擲其間,董實未勝之也。」
  • 王鐸:玩線條,誰比我更強?!
    在王鐸草書各種表現技法形式中,線條所展現的節奏和「勢」,頗能代表其個性風範。因此,對王鐸草書線條節奏和「勢」進行分析研究,對於在創作上熱衷效法王鐸書風和在理論上不斷深入研究王鐸書學的國內外當代書壇,應當具有一定的實踐和理論價值。
  • 啟功為啥會如此盛讚王鐸?
    他宗法於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顏真卿、柳公權、米芾,並將篆、隸等書體融為一體,囊括萬殊,熔今鑄古,決不為古法所拘束,而自成一體!王鐸草書《金山寺立軸》節選宋有米芾、明有王鐸,他們都是高揚起復古的大旗,卻沒有陷入傳統的泥淖,標榜其獨宗曦獻,另闢蹊徑,影響後世很多人!
  • 王鐸:書不師古,野俗一路!
    王鐸(1592—1652),明末清初時的著名書法家,有「神筆王鐸」之譽。 王鐸的書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獻之為主,廣泛涉獵魏晉唐宋諸名家,對閣帖的研究最為深入,王鐸44歲-46歲三年間遍臨《淳化閣帖》的晉唐名跡,幾可達到亂真的境地。
  • 這裡有份王鐸留下的書法筆記請查收……
    ▲王鐸《臨閣帖》軸,崇禎四年(辛未1631年) 綾本,草書,277.5×45.8cm,南京博物院藏 ▶ ▲王鐸《臨王獻之願餘帖》軸,崇禎六年(癸酉1633年)絹本 草書 197.5×50.5cm,青島市博物館藏
  • 王鐸這兩幅作品,堪稱是王鐸書藝的經典代表與上乘之作!
    王鐸自幼學書,受時風影響,入手便是魏晉。他在56歲時所書《「秋月西山上」詩六首》中說:「吾自十三歲得斷本《聖教序》,臨之三年,字字逼肖。」並在《琅華館帖冊》跋中強調:「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除了《聖教序》、《蘭亭序》等名帖以外,王鐸還受到《淳化閣帖》的巨大影響。
  • 顏真卿《祭侄文稿》及《爭座位帖》學習要略
    如果用當前美院所流行的寫二王法來寫顏氏,則不得法。其起筆多藏鋒,但也有直接露鋒提筆而行的,隨機性較大。筆用中鋒,轉折的處理也是中鋒來完成,筆不用多鋒面轉換,只要保持最基本鋒面即可。顏真卿筆法來自張旭,因而對張旭《古詩四帖》的關注分析乃至臨摹,都是更好理解顏真卿行書的方式方法。懷素書學顏真卿,其《自敘帖》《小草千字文》也是理解顏魯公的重要途徑,可前後結合起來研究,基本可以弄明白這一路中鋒的內涵。
  • 明代草書三大流派,各寫春秋!
    探究其創作的內核,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文人審美心理的發展,研究書法創作中的社會、文化因素,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徐渭草書欣賞《七言詩》 「神筆王鐸」 王鐸在書史上與董其昌並稱
  • 《中國草書藝術史》:字草寫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正脈
    《中國草書藝術史》  田旭中著  四川美術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本書作者田旭中系知名書畫家、藝術評論家,任四川省書學學會會長、四川省草書研究會會長然而人又總是不能安分守己的,人的生命意志,人的情感志趣,人的精神魂魄,又必然尋找一種載體予以宣洩,予以彰顯,予以寄託,當訴諸文字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時,那麼訴諸繪畫和書法(草寫文字)就成為逃避現實、回歸本體最好的方式。  撩開漢字草寫的歷史的重重帷幕,透過漢字草寫的林林總總的人與事,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士大夫躁動不安的靈魂和超越人生、企望不朽的生命渴求。
  •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李白 橫江詞二首》賞析
    這幅草書創作於 1977年,最早出版於 1982年 12月的《林散之書畫集》,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1986年刻成石碑,鑲嵌在馬鞍山李白紀念館太白樓內的牆壁上。之後又有4次著錄:1994年 11月,《林散之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10月,《林散之藝術館館藏精品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2年5月,《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文物出版社。
  • 當代草書大家高進,自作詩《沁園春》欣賞,網友:可做字帖的書法
    高進先生的草書氣勢磅礴,循規蹈矩,嚴謹高雅,瀟灑自然。高進的字看上去寬舒柔潤,肥瘦兼容。架構平穩靈動,奇正制衡。字形柔和潤怡,含盛世之風。粗筆肥美不庸,細筆瘦不羸弱。給人以甜美愉悅的享受。高老師的草書,功底深厚,草體規範,法度嚴謹,作為近代範本,弘揚中華文化,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努力學習,不辜負老師的努力!有這樣的老師,國人之幸,祝您快樂。有網友點評高進的草書說:「好漂亮的筆跡,高進大師筆跡將留芳千古,是現代文字文化藝術的新一代草聖,是繼二王,智永,懷素,後又一積傳統文字各派精髓於一體的絕頂極品。」這話雖有些誇張,但也證明高進書法功力的深厚。
  • 當一個寫草書的寫楷書!
    但是,卻有一位書法史上舉足輕重的大人物,鄭重地去找他學習楷書。他就是歷代學書者首選,「學書當學顏」的顏真卿。顏真卿回去就開始用心研究張旭的楷書,幾年下來仍覺得差點兒意思。後來被罷職時,他得知張旭正在洛陽裴儆府逗留,於是又特意趕到洛陽,再次向張旭求教。張旭終於被顏真卿的執著打動,告訴他用筆的妙訣在於「如錐畫沙,如印印泥」。點畫沉著,下筆有力,力透紙背,才算功夫到家。
  • 王鐸肆意寫隸書,遒勁靈逸!
    王鐸,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得學於鍾繇、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筆力雄健,長於布局。有北宋大家之風。當時書壇流行董其昌書風,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於時風中另樹一幟。那麼,擅長行草的書法大家王鐸先生,寫隸書作品是什麼樣的體驗?
  • 3500個常用字草書帖欣賞,學現代草書的第一選擇,好帖請收藏
    再講羊毫,可寫篆隸亦可寫王鐸傅山等大幅行草書,要寫米芾,二王之類的小行書羊毫還真不行 。但,唯筆軟則奇怪生焉。1.關於腕力,有一種小器械專門練的,不過那玩意兒好像是訓練籃球用的,如果你是標準投籃姿勢,腕力都不會差。2.關於筆的選擇,應該和書體有關,羊毫可以勝任楷書,但是行書就有點艱難,太軟。3.洗筆後除了掛著陰乾,還可以在筆鋒處放幾張廢了的紙,吸水吸墨效果不錯。
  • 他的草書很單薄,卻獲第10屆國展最高獎,還獲第三、四屆蘭亭獎
    有這樣一位書法家,他以草書為宗,在國展中頻頻獲獎,先後有10餘次國展級獎項,憑藉草書,不僅斬獲了第10屆國展最高獎,而且還連續斬獲第三、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單純從這些獎項中,就足以看到他的書法實力,可是,他的草書看起來卻給人一種很單薄的感覺,沒有想像中的那樣厚實,不知道好書的你欣賞之後
  • 林散之被稱為當代草聖,看他草書的筆畫,才見功力!
    林散之是書壇大器晚成的人,他在六十歲的時候才開始學習草書,說到這裡有很多人會有疑問,六十歲學草書竟成大名,能有書法功底嗎?對於林散之的書法我們要結合他一生的書法道路來看,林散之雖然六十歲學草書,但是在楷書和行書上卻是自幼練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