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建民(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
走進河南孟津縣老城村保護完好的五進的王鐸太保府院落,徜徉於院落後面幾百畝大小的王鐸再芝園湖邊的林蔭小道你會感覺到王鐸名字在古老的中州大地的響亮;觀賞著太保府王家祠堂裡幾十塊古蹟斑斑的《擬山園帖》碑刻和孟津縣城王鐸書法館長長的碑廊,你會感覺到王鐸對中國書法史饋贈的豐厚。政治上巨大的失敗和恥辱,當然可以順理成章地解釋為悲劇時代的悲劇人物,但灰暗的政治人生反而更襯託出王鐸在藝術上的輝煌。王鐸書風風靡當代各國書法領域的事實證明,真正的高水平的藝術是可以穿透作者人生經歷的灰暗以及統治者為絞殺異質文化而布下的禁毀的羅網,直抵某個時代與它精神契合的世人的心田。
八十二卷的《擬山園選集·文集》、七十五卷的《擬山園選集·詩集》《龜龍館帖》、《琅華館帖》、《擬山園帖》,還有600餘件當代印刷出版的存世書畫作品,所有這一些,足以支撐起王鐸在中國藝術史上高規格的位置。詩人、畫家、書法家聚於王鐸一身,但高踞於他藝術金字塔塔尖的是他書法中的草書。
對王鐸書法的研究,尤其對王鐸草書進行研究的人,在王鐸逝世後的清朝及民國一代寥寥無幾,比較重要的有康有為、吳昌碩、馬宗霍等數人,他們雖或片言隻語、或題詩為贊,但往往言簡意賅,富於啟發意義,即使沒有當代一般研究的篇幅或體系性,但也已彌足珍貴。
當代對王鐸草書的研究,局面有了較大發展。既有把王鐸草書歸併於王鐸整體書法中進行研究的,如劉正成的《王鐸書法評傳》劉燦章的《好書數行王鐸和他的書法藝術》等,也有對王鐸草書進行整體性或專題性研究,如王冬齡的《王鐸草書藝術散論》、田旭中的《王鐸巨幅連綿草書軸出現的意義及價值》姜壽田的《論王鐸草書對「二王」草書的繼承和發展》等等。
由於研究者各有自己的優長,而且切入點不同,目的各異因而研究的方法及結果便各有側重。在深入學習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我漸漸梳理出自己期望進行的工作和得到的結果:對王鐸草書進行全方位的、系統的、深入的研究,儘可能全面、細緻地分析它的藝術個性特徵,並對王鐸草書在書法史上的地位給出儘可能全面的思考。
與我論題相關的王鐸草書研究,在清初以至當代,國內外已有多個研究者深入其中,研究成果顯然。今略述其下:關於王鐸草書風格尋源,論者基本都認為以二王法為主,兼及東漢、晉、唐、宋其他名家,如劉正成的《王鐸書法評傳》劉燦章的《好書數行—王鐸和他的書法藝術》等關於王鐸草書藝術形式分析,論者大多用傳統理論中感悟式的方法進行分析,而邱振中個人獨特的形式分析方法則頗為深入、細緻,如邱振中《章法的構成》等。
他們總結出王鐸的草書之美,即力度、法度、氣勢之美,如徐利明的《明人的浪漫主義書風與王鐸的風格》梅墨生的《王鐸與傅山——行草四題》等。關於王鐸草書在明代書法史的位置,論者有的認為是「晚明(清初)的名家」,如梁巘的《評書帖》楊仁愷的《中國書畫》等;有的以為是「明代第一」,如吳昌碩詩《孟津王文安草書卷》,王冬齡的《王鐸草書藝術散論》等。他們評判的標準往往未能統一,因而評判各有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