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纖維絲細如頭髮 儀化「絲帶」吊起港珠澳大橋接頭
影片中,港珠澳大橋收官之戰接頭安裝的場景讓很多人震撼,但很多揚州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這裡吊裝用到的「吊帶」,就是儀徵化纖公司生產的。 港珠澳大橋隧道接頭吊裝對接 14萬根高強度纖維絲製成「吊帶」 在連接珠海與香港的伶仃洋海面上,一條美麗的白色絲帶徐徐展開,它就是港珠澳大橋,是一座由6.7公裡的海底隧道,兩座約10萬平方米的離岸深水人工島,和22.9公裡的跨海大橋,共同形成的橋、島、隧超大型海上通道,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下月全線合龍,六千噸接頭將實現海底穿針
4月24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最後12米的接頭抵達施工海域,凌晨由世界最大單臂全旋迴起重船「振華30」進行吊裝試驗。5月初,在同一片海域,最終接頭將正式吊裝沉放,它的對接成功標誌著全長5664米的海底隧道全線合龍,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也將迎來全線合龍。
-
港珠澳大橋E32沉管安裝成功
11月23日7點40分,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曲線段E32沉管對接成功,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林鳴興奮地說。至此,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建設裡程達到5130米,僅剩3節沉管尚未安裝。 根據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精準預報,23日傍晚至25日,本輪冷空氣主力會抵達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施工海域,現場將出現6級大風。
-
港珠澳大橋的數字奇蹟:世界超級工程是如何誕生的
韓國巨濟島-釜山連島大橋橋梁長度 8.2 公裡,高樁承臺,港珠澳大橋橋梁長度 22.9 公裡,埋置式承臺;美國切薩皮克跨海工程每個人工島面積 3.2 萬平方米,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面積達 10 萬平方米;丹麥-瑞典厄勒跨海工程海底管沉隧道 4050 米,港珠澳跨海工程隧道 6700 米。港珠澳跨海集群工程橫空出世,將諸多桂冠集於一身。
-
港珠澳大橋今日通車 三地人民為這個夢想奮鬥了35年
以這麼快的速度在海中開敞水域築成兩個十萬平方米的人工島,這在世界上也屬罕見,堪稱奇蹟。 海底隧道沉管浮運沉放是從2013年5月2日開始的。首次沉放,建設者們在沒有成熟經驗可借鑑的情況下,經歷了連續96個小時不眠不休的徵程,最終大家齊心協力、成功完成沉放安裝,為後續作業積累了寶貴經驗。 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總工程師林鳴介紹,浮運沉放作業要靠天吃飯。
-
港珠澳大橋隧道滴水不漏背後:64項創新打造超級工程
本報首席記者 趙憶寧 珠海報導 編者按 6月29日凌晨,被英國《衛報》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宣告成功合龍。這意味著,離港珠澳大橋最終「蛟龍出海」已為時不遠。 作為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從研究、設計、施工到最終接近完成,港珠澳大橋歷經十餘年的漫長的歲月。在這過程中,中國的設計者、建設者們承擔著難以想像的壓力,遭遇過外國設計方案不符合實際情況、沉管沉放「三次回拖兩次安裝」等各種問題,也面臨著新設計方案不被理解,外在因素導致需要多方溝通的局面。
-
揭秘港珠澳大橋:用了42萬噸鋼鐵,相當於60座艾菲爾鐵塔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總工程師蘇權科說,隧道由33節沉管和最終接頭組成,全長6.7公裡,是世界上最長的外海深埋沉管隧道。 從2013年5月2日首節E1沉管開始浮運安裝,到今年5月2日最終接頭安裝,34次「深海之吻」,大橋建設者們整整花了4年。 「由於沒有經驗,第一個管節的沉放時間整整持續96個小時,大家連續四天五夜沒有合眼休息,眼皮『打架』就用風油精擦在眼瞼下提神。
-
《港珠澳大橋》: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
有一群人堅持不懈地用鏡頭記錄下那些可貴的歷史瞬間和可敬的建設者們,最終匯聚成一個讓世界側耳傾聽的中國故事——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昨日,該片在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表彰會上獲得優秀作品獎(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廣東省委宣傳部選送)。據了解,獲該獎項的全國電影類作品共有10部,與《港珠澳大橋》並列的還有《流浪地球》《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等。
-
港珠澳大橋中的這些河北元素熠熠生輝
九年,在大海深處「穿針」,在伶仃洋上「作畫」,成就了一座世界級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橋!在大橋的建設過程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創造了400多項新專利、7項世界之最! 港珠澳大橋,在這座世界橋梁建設史的「王冠」上,河北元素熠熠生輝!
-
港珠澳大橋的「中國結」是怎麼系上的?
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青州航道橋上的「中國結」、江海直達航道橋上的「海豚塔」優美的造型是整座港珠澳大橋橋梁工程中最具標誌性的兩大景觀。你們一定看過它們的英姿,但不一定知道這兩組巨大的鋼結構構件,都是在中山製造、拼裝的。南方+找到了它們的製造者,解密背後的故事。
-
港珠澳大橋工程:一位設計師的自述
港珠澳大橋建設團隊為人工島防波堤安裝扭工字塊,攝於2016年12月12日。海底隧道的兩端各有一段與海中島連接,其頂面高程高出了周圍的海床。考慮船撞風險,我們採用了潛堤防撞的方案,潛堤的寬度120多米,從而保護隧道。而這個潛堤被一些港報宣傳成了島損壞後「漂移」後的散落體。
-
港珠澳大橋:一橋連起粵港澳為大灣區添翼
橋梁大師、港珠澳大橋初步設計負責人孟凡超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港珠澳大橋多項施工工藝和標準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則自豪地說,「拿下港珠澳大橋,世界上已經沒有什麼中國人不能造的橋。」 在江海直達航道橋三座海豚塔進行安裝時,中國建設者採用兩臺大型浮吊船協同作業,將2000多噸的鋼塔在海上實現空中翻轉,最後精確定位在承臺上,「整個吊裝工藝的研究歷時兩年。」
-
騰躍伶仃洋的鋼鐵巨龍——科技支撐港珠澳大橋建設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感慨地說,這也是過去數十年,中國橋梁設計、施工、材料研發、工程裝備等各項成果的集中展示。 日前,記者探訪進入通車衝刺時段的港珠澳大橋,為你解碼潛藏的高科技。 中國製造:造就120年過硬品質 港珠澳大橋總長55公裡,歷史性地將香港、珠海和澳門連在一起。
-
怕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漏水,香港毒舌「橋王」:要不帶雨傘雨鞋?結果...
厄勒海峽大橋與韓國巨加大橋分別建成於2000年和2010年,而到2016年6月記者採訪時港珠澳大橋尚在建設中。當記者質疑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當下的滴水不漏,問是否尚需要時間驗證時,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設計總負責人劉曉東說:「隧道是否漏水,在施工過程中就會發現。
-
港珠澳大橋今天交付驗收 為重慶建設者點讚
劉衛,重慶中宇工程諮詢監理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重慶交通大學2005屆工程碩士,港珠澳大橋的總監理工程師。今天,也就是2018年2月6日,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交付驗收,4月正式開放。你可知道,這個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有很多建設者是重慶人?
-
港珠澳大橋揚州元素:14萬根高強度纖維絲組成吊帶
原標題:港珠澳大橋揚州元素由14萬根高強度纖維絲組成 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23日上午在廣東珠海舉行。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裡,最高限速100千米/小時,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
新聞背景:港珠澳大橋香港段
新華社香港10月24日電(記者郜婕 顏昊)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今日正式通車。作為這一超級跨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港珠澳大橋香港段由東端的香港口岸和向西連接大橋主體的12公裡香港接線組成。港珠澳大橋香港段2011年底正式開工,2017年5月全線貫通,其建造過程中的不少施工技術經驗可為香港未來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借鑑。香港口岸坐落於香港國際機場東北海面總面積約150公頃的人工島上,其中口岸區面積約130公頃,為經港珠澳大橋進出香港的旅客及貨物提供出入境檢查服務。
-
中國總部位於重慶的林同棪國際集團為港珠澳大橋建設當了十年...
10月26日,重慶日報記者獨家專訪了林同棪國際中國公司的橋梁工程師陳曉虎,了解了10年來林同棪國際為港珠澳大橋建設服務的全過程。給港珠澳大橋建設設置「起點」提及橋梁修建,人們聯想到的一般是設計、施工、業主等單位。而在多數大型工程中,建設方還會聘請一些設計及施工諮詢單位,他們像「參謀」,為整個工程建言獻策。
-
佛山鋁材扮靚港珠澳大橋 展示轉型新動能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盧政攝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春先、楊博 通訊員鄭巖、譚傑(單獨署名除外)隨著港珠澳大橋等眾多著名工程的問世,參與建設的佛企也秀出了科技範兒。昨日,記者在走訪中獲悉,佛山知名品牌鋁材鳳鋁在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建築上的用量達到了六成以上,特別能抵抗海洋環境下海風和海水的侵蝕。無獨有偶,佛山傳統製造業在新材料研發創新上頻頻有亮眼成績。
-
港珠澳大橋開通「滿月」了
大巴車經過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附近。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備受矚目的港珠澳大橋上月24日正式通車,在大橋開通滿月之際,交通運輸部表示,港珠澳大橋運行總體上實現了「安全、便利、有序、通暢」的預期目標。截至11月20日24時,港珠澳大橋客運量共約179萬人,平均每日約6.4萬人次,最高約10.3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