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下月全線合龍,六千噸接頭將實現海底穿針

2020-12-12 澎湃新聞

4月24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最後12米的接頭抵達施工海域,凌晨由世界最大單臂全旋迴起重船「振華30」進行吊裝試驗。5月初,在同一片海域,最終接頭將正式吊裝沉放,它的對接成功標誌著全長5664米的海底隧道全線合龍,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也將迎來全線合龍。

「最終接頭安裝是整個工程難度最大、風險最大、最關鍵的環節,簡直就像『海底穿針』」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總工程師林鳴形容。

這個重達6000噸的接頭是什麼樣的?這段12米長的最終接頭到底有多難?「南方+」為您率先揭秘。

本文圖均為  南方+ 圖

高難度:6000噸「巨無霸」28米海底「穿針」

3月7日,最終接頭運抵珠海後,開始了為期一個多月的混凝土澆注、舾裝件安裝等施工。 「最終接頭體積雖小,卻比普通沉管複雜得多。」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副總工程師、總工辦主任高紀兵說,港珠澳大橋最終接頭是一個巨大的梯形鋼筋混凝土結構,頂板長12米,底板長9.6米,高37.95米,寬11.4米,重達6000噸,是國內第一次使用「三明治」梯形沉管結構。

「最終接頭將被安裝在海底28米深的E29和E30兩節沉管之間約12米的空間,像個楔子一樣將海底隧道連為一體。」 高紀兵介紹。

與沉管安裝的浮運沉放不同,最終接頭安裝採用吊裝沉放。由於最終接頭在水下安裝空間兩側嚴重受限,且三維方向上互相影響,可用的安全距離僅有5釐米左右。

接頭吊裝時,要通過一艘超大能力的吊裝船,將這個重達6000噸的接頭吊起並平移90度到達安裝位置上方,「考慮風力、海流、浮力等多種因素,誤差只允許在1.5釐米以內」,林鳴介紹,也就是說,接頭要在安裝位置上方始終以1.5釐米的平面誤差緩慢下沉實現對接,「這在世界交通領域是史無前例的,無異於『海底穿針』」。

高精度:1.2萬噸「大力士」吊出1.5釐米精度

為了達到吊裝要求,工程將30萬噸油輪改造為世界最大單臂全旋迴起重船「振華30」。最終接頭的重量為6000噸,而「振華30」的單臂固定吊裝能力可以達到1.2萬噸,相當於最終接頭重量的兩倍。如果要將被吊物吊起後進行360°旋轉,「振華30」的全旋迴起重能力也能達到7000噸。它的「臂力」相當於能夠同時吊起45架空客A380飛機。

「振華30」如何吊出1.5釐米的精度?首先要做的就是讓起重船在水中穩住,吊裝時幾乎「紋絲不動」上海振華重工副總經理沈章說,最終接頭吊裝旋轉和入水的過程中,他們需要連續調整壓載水保持船舶姿態,旋轉和沉放速度要與船舶壓載相匹配。同時,還要通過水下錨纜定位,用10根長2500米、直徑8.4釐米的鋼纜繩將船固定,把最終接頭的運動姿態控制在釐米級的範圍內。

此外,對於連接最終接頭與起重船的專用吊索具,項目部與生產方單是開會就不下8次。據林鳴介紹,按照常規標準,吊帶的長度誤差可以在2%以內,120米長的吊帶長度誤差將達到2米多,但最終接頭的吊裝精度只允許有5釐米的偏差。

最終,港珠澳大橋最終接頭使用的4根專用吊帶,長度約120米,直徑約40釐米,由13萬餘根高強纖維絲組成,長度誤差達到正負5釐米的標準,比常規吊帶精度提高了數十倍。

高風險:臨時止水30天,工人與時間賽跑

「止水是隧道的生命線。」高紀兵說,最終接頭鍥入水下接頭處後,兩側的頂推系統將止水帶頂出壓縮,以保證接頭臨時止水,而且必須「滴水不漏」。

在最終接頭的兩側,將設置三道臨時止水帶:GINA止水帶、M型止水帶和LIP止水帶。高紀兵介紹,GINA止水帶以往都用作永久止水,靠的是海水本身的壓力,而這一次使用的是千斤頂頂推,這在實踐中是第一次使用;M型止水帶和LIP止水帶則是第一次用在沉管隧道上,毫無經驗可借鑑。而任何一道止水帶出現事故,都可能造成工程失敗。

臨時止水更大的風險還在於千斤頂的保壓。最終接頭的鋼結構內藏了27個千斤頂,它們必須同步將接頭內的小梁頂出,每個點均勻壓縮7釐米,如果低於警戒線4釐米,止水就將失效。

然而,最大的風險在於鋼接頭的焊接。鋼接頭是連接最終接頭與兩側沉管的永久性結構,沉管隧道永久止水靠的是這道鋼板。此前的三道臨時止水都只是為鋼接頭的焊接創造一個安全的幹施工環境。高紀兵說,千斤頂保壓的臨時止水環境能夠提供的安全期限只有30天,必須越快越好。

30天,工人們必須與千斤頂搶時間。一旦出現意外,後果不堪設想。在深海的環境下作業,他們還要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高紀兵說,不僅風險高,作業環境也很惡劣。焊接鋼接頭的作業空間只有80釐米,四面牆、幾百公斤一塊的鋼板全要靠人工完成,設備無法進入。焊接還會導致空氣混濁,但為了儘快完成,又必須讓儘可能多的工人進入操作。 

(原題為《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將全線合龍,最後12米「海底穿針」到底有多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振華30:「海底穿針」,功夫了得
    原標題:振華30:「海底穿針」,功夫了得   5月2日,由世界最大單臂全旋迴起重船「振華30」進行吊裝沉放,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最後12米的接頭在約29米深的海底成功著床。它的對接成功標誌著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全線合龍,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也將迎來全線合龍。
  • 纖維絲細如頭髮 儀化「絲帶」吊起港珠澳大橋接頭
    影片中,港珠澳大橋收官之戰接頭安裝的場景讓很多人震撼,但很多揚州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這裡吊裝用到的「吊帶」,就是儀徵化纖公司生產的。  港珠澳大橋隧道接頭吊裝對接  14萬根高強度纖維絲製成「吊帶」  在連接珠海與香港的伶仃洋海面上,一條美麗的白色絲帶徐徐展開,它就是港珠澳大橋,是一座由6.7公裡的海底隧道,兩座約10萬平方米的離岸深水人工島,和22.9公裡的跨海大橋,共同形成的橋、島、隧超大型海上通道,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 港珠澳大橋今日通車 三地人民為這個夢想奮鬥了35年
    據港珠澳大橋三地聯合工作委員會主席、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葛長偉介紹,港珠澳大橋整個項目包括海中橋島隧主體工程,香港連接線及香港口岸,珠海、澳門連接線和珠海澳門口岸,總長約55公裡,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其中,主體工程項目全長約29.6公裡,概算投資480.68億元,由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負責建設和運營管理。
  • 港珠澳大橋總投資多少錢?能收回成本嗎?建設多少年?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10月19日晚正式對外宣布: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將於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  港珠澳大橋是我國繼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京滬高鐵之後又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東連香港、西接珠海、澳門,全長55公裡,集橋、島、隧於一體。
  • 港珠澳大橋中的這些河北元素熠熠生輝
    九年,在大海深處「穿針」,在伶仃洋上「作畫」,成就了一座世界級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橋!在大橋的建設過程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創造了400多項新專利、7項世界之最!  港珠澳大橋,在這座世界橋梁建設史的「王冠」上,河北元素熠熠生輝!
  • 港珠澳大橋的數字奇蹟:世界超級工程是如何誕生的
    韓國巨濟島-釜山連島大橋橋梁長度 8.2 公裡,高樁承臺,港珠澳大橋橋梁長度 22.9 公裡,埋置式承臺;美國切薩皮克跨海工程每個人工島面積 3.2 萬平方米,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面積達 10 萬平方米;丹麥-瑞典厄勒跨海工程海底管沉隧道 4050 米,港珠澳跨海工程隧道 6700 米。港珠澳跨海集群工程橫空出世,將諸多桂冠集於一身。
  • 科普:港珠澳大橋長度總共多少米?海底隧道有多長
    港珠澳大橋,集橋、島、隧於一體,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從2004年3月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成立,到2009年12月15日正式開工建設,港珠澳大橋從設計建設到通車前後歷時十幾年的時間跨度,無數的技術創新,一個又一個的世界之最,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創造了奇蹟。  港珠澳大橋到底是一座什麼樣的橋?我們先從一些數字的角度了解一下。
  • 揭秘港珠澳大橋:用了42萬噸鋼鐵,相當於60座艾菲爾鐵塔
    ­  7月7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正式貫通。這也意味著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實現了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新華社 圖­  新華網廣州7月7日報導,如長龍臥波,又似蛟龍躍海。7日,港珠澳大橋實現了主體工程全線貫通,一座長達55公裡的鋼鐵大橋飛跨茫茫大海,歷史性地將香港、珠海、澳門連在一起。­  它使用的42萬噸鋼鐵足夠建造60座艾菲爾鐵塔;它使用的108萬立方米混凝土,每一粒都可以溯源;它使用的建造方式,是像積木一樣一塊一塊搭上去的……­  這座在中國交通建設史上被稱為「技術最複雜」的「世紀工程」,一次次挑戰著工程師的智慧和建設者的勇氣。
  • 港珠澳大橋E32沉管安裝成功
    11月23日7點40分,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曲線段E32沉管對接成功,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林鳴興奮地說。至此,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建設裡程達到5130米,僅剩3節沉管尚未安裝。 根據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精準預報,23日傍晚至25日,本輪冷空氣主力會抵達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施工海域,現場將出現6級大風。
  • 港珠澳大橋創下多項第一 「兩島一隧」鑄就世界工程奇蹟
    這並不是港珠澳大橋島隧建設上唯一的世界第一;為了建設海底隧道,施工方建設了全球首例深埋沉管隧道;為了對接34個隧道結構,數萬噸沉管在13米至44米不等的水深處進行無人對接,誤差控制在2釐米內,被喻為「海底穿針」。一個個這樣的工程奇蹟,造就了港珠澳大橋的順利完工。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治家、李妍(署名除外)  港珠澳大橋究竟是怎樣建成的?
  • 港珠澳大橋隧道滴水不漏背後:64項創新打造超級工程
    本報首席記者 趙憶寧 珠海報導  編者按  6月29日凌晨,被英國《衛報》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宣告成功合龍。這意味著,離港珠澳大橋最終「蛟龍出海」已為時不遠。  跨過珠海,連接澳門半島,最終通向香港大嶼山,港珠澳大橋這一「世紀工程」正在伶仃洋上緩緩的升起。  據了解,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建設已接近尾端,2017年將正式開通。屆時,從珠海到香港只需要30分鐘路程。
  • 港珠澳大橋詳細資料(開通時間+有何意義+科技含量)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示意圖  港珠澳大橋工程包括三項內容:一是海中橋隧主體工程;二是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口岸;三是香港、珠海、澳門三地連接線。於是,這就構成了港珠澳大橋的橋島隧相結合的建設方式。  4、港珠澳大橋的科技含量有多高?  「超級工程」背後有「超級創新」。港珠澳大橋建設難度極大,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層出不窮,僅專利就達400項之多,在多個領域填補了空白,造出了世界上最難、最長、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 李克強出席港珠澳大橋開工活動並宣布工程開工
    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海上大跨度橋梁、海底隧道、人工島等建設任務難度很大。開工儀式後,李克強同一線建設者親切交談,並專程乘船前往海上施工現場考察。他說,港珠澳大橋建設規模宏大,所處區域地理條件複雜,對工程技術和項目管理的要求很高。各有關方面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確保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努力把港珠澳大橋建成世界一流的橋隧工程。
  • 歐陸吊頂助力港珠澳大橋工程項目,精工品質彰顯中國力量!
    亙古的伶仃洋上,嶄新而雄偉的港珠澳大橋,橫跨三地,氣勢磅礴,勾勒出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時代新畫卷。港珠澳大橋,被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的超級工程,從設計到建成,一群人,歷時14年,經歷3000多個日日夜夜,用智慧與汗水,鑄成了這座偉大的世紀工程。
  • 又一超級工程開建,被譽為「鐵路版港珠澳大橋」!
    又一超級工程開建,被譽為「鐵路版港珠澳大橋」!全線新建橋梁33座,全長27.764公裡,隧道17座全長35.246公裡。中國中鐵大橋院副總工程師肖海珠介紹,甬舟鐵路跨海主體工程採用「橋+隧」組合方式,主跨1488米的西堠門公鐵兩用橋和全長16.2公裡的金塘海底隧道是項目控制性工程,建設難度堪稱世界級,被譽為「鐵路版港珠澳大橋」,建成後將成為世界跨度最大的公鐵合建橋梁和世界最長海底高鐵隧道。
  • 23日,港珠澳大橋開通——世紀工程中的湖北貢獻
    不僅是珠海口岸,還有主體橋梁、海底隧道鋼管預製……這個世紀工程中,有許多「湖北貢獻」。中鐵大橋院、中鐵大橋局、中交二航局、鐵四院、中建三局、武船……湖北建橋軍團建功「超級工程」。  儀式現場,許多湖北建設者熱淚盈眶。「從一片汪洋,到巨龍騰空,我們親眼見證港珠澳大橋從圖紙變為現實,怎能不激動?」中鐵大橋院勘測院測量部副部長鄭強參加了上午的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
  • 港珠澳大橋最終接頭兩側開焊 安裝過程受國際盛讚
    南方網訊  7日,記者從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部獲悉,首批裝配工、焊工6日已進入最終接頭左右車道E29和E30四個連接腔,實施焊連作業。根據計算,整個最終接頭焊接工程量巨大,共需要20噸焊絲來完成2000多米的焊縫連接。  為方便作業,每一個接頭部位將外一內三的「圍脖」分割成200多塊隔板,隔板每塊寬約85釐米,長100至250釐米,厚2.8釐米,重達300至900斤不等。前期,岸上的最終接頭根據編號將這些隔板固定在不同位置,有的則通過類似於「合頁」懸掛固定到後期焊接位置。
  • 港珠澳大橋工程:一位設計師的自述
    港珠澳大橋一共4個人工島,2個在海中,2個在岸邊。海中島由我們建設,採用設計施工總承包模式。海中島用來連接海上的橋梁和海底的隧道,在大橋工期計劃的關鍵路徑上,為此我們研發了「深插鋼圓筒」技術進行築島,來確保大橋能夠按時通車。
  • [分享]港珠澳大橋非通航段資料下載
    ,標誌著這條世界控制因素最複雜、越海橋隧工程技術難度最大的鐵路正式上馬。  甬舟鐵路平面示意圖 港珠澳大橋孿生「鐵路版」同港珠澳大橋一樣,全長77公裡的甬舟鐵路主體工程也採用「橋+隧」組合方式,並將在這兩個領域更進一步刷新世界之最:全長16.2公裡的金塘海底隧道,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長的海底高鐵隧道;主跨1488米的西堠門特大橋,將成為世界同類項目中跨度最大的公鐵合建大橋。
  • 騰躍伶仃洋的鋼鐵巨龍——科技支撐港珠澳大橋建設
    沿路,「中國結」「海豚」「風帆」3個巨型景觀在水面上熠熠生輝,成為港珠澳大橋的地標性景觀。  這座鋼鐵巨龍,不僅顏值超高,也很有內涵: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最長的沉管海底隧道、最具挑戰性的超級工程之一……  「這些『世界之最』的背後,是一系列創新攻堅和科技支撐的強力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