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港珠澳大橋揚州元素由14萬根高強度纖維絲組成
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23日上午在廣東珠海舉行。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裡,最高限速100千米/小時,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在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之間架起一條直接陸路的通道。日前,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發布了《港珠澳大橋通行指南》,對大橋路線、車輛通行、三地口岸通關、通行收費、安全保障、配套服務等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港珠澳大橋可通行車輛包括:跨境巴士、穿梭巴士、跨境計程車、貨運車輛、跨境私家車等。三地口岸均實行24小時通關。通關方式包括:合作自助通道:三道閘門、界線分明的新式自助過關通道;合作人工通道:出境電子管控、入境人工查驗的半自助過關通道;傳統人工通道:臺並臺、肩並肩無縫連接的人工通道。
揚州智慧
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與揚州有著特殊的淵源——
從潤揚大橋到港珠澳大橋
「潤揚大橋讓人難忘,它像一所大學,我就是從那裡面走出來的學生,不僅鍛鍊了自己的膽識,而且學到了很多解決複雜問題和應對風險的方法。」林鳴是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近40年的職業生涯裡,林鳴走遍了大江南北,建起了眾多橋梁,但最讓他難忘的還是在揚州建設的潤揚大橋。當時他是中港集團第二航務工程局潤揚大橋項目部負責人。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建造大橋最難的是開挖大橋的基座——錨碇。」林鳴至今清晰記得,潤揚大橋懸索橋的北錨碇由近6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築而成,要建如此龐大的錨碇,必須先挖一個9個半籃球場大、16層樓房高的大坑。
「施工期間,工人們必須每天下到大坑深處作業。而就在大坑旁不到70米處,滾滾長江奔流不息。如果支撐大坑四周的牆體抵抗不住坑外巨大的水壓,坑內作業人員都將無路可逃。」林鳴說,當時大家每天把心提到嗓子眼,如果幾十個工人一旦像包餃子一樣包在裡面,救都來不及,而且如果錨碇出了問題,施工報廢,國家的損失非常大。
「挖到20多米深的時候,大家突然發現支撐四壁的鋼筋混凝土架子變形到了最大限度,這個意外使得工程被迫中止。」林鳴回憶,幾天後,在距牆23米外,重新修起一道高壓旋噴樁,解決了大坑變形問題。但是,坑底作業恢復的第一天,工人們很害怕,沒人敢再進大坑底部。
怎麼辦?作為施工單位領導,林鳴做出了讓所有人驚訝而又欽佩的舉動,他把一個小板凳搬進大坑的最深處,一屁股坐下去,手一揮說:「坑底安全是經過專家反覆論證過的,我來陪你們。」最終,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凳子穩住了人心。
橋的價值在於承載,而人的價值在於擔當。建造潤揚大橋,林鳴鍛鍊了自己的膽識,也深深地領悟到:首先是擔「責」不推,其次是擔「難」不怯,最後是擔「險」不畏。
港珠澳大橋CB05標項目副經理沙軍強——
揚州工匠精神刻在大橋上
港珠澳大橋建設工程是國之盛事,工程中留下了很多揚州建設人員的汗水和付出,沙軍強就是其中一位,這個出生於1987年的小夥子說:「在港珠澳大橋施工中,我們要將揚州『工匠精神』刻在大橋上。」
「我是新揚州人,揚州是個美麗的城市。」沙軍強來自中鐵寶橋(揚州)有限公司,是港珠澳大橋CB05標項目副經理,他告訴記者,自己出生在陝西,11年前畢業後就來到揚州一直從事橋梁建設,現在自己在揚州成家立業,愛人也是揚州人。
「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工程,這是我一生的榮耀。」沙軍強說,在揚州這些年,揚州創新求精的建築文化,中鐵寶橋科學嚴謹的理念,一直薰陶著自己,自己也將這種文化帶到了大橋建設中。
「在施工的時候,為了擰緊一顆螺絲,我們先後開了36次座談研討會;為了吊裝一座鋼塔,我們研究出了17種吊裝新方法……可以說,每一個細節我和同事們都投入了大量心血。」沙軍強說,港珠澳大橋是一條鋼鐵巨龍,但在施工者眼中,卻宛如一件工藝品,每一絲、每一毫都精雕細琢。
「揚州是個精緻的城市,這種精緻也是『工匠精神』的體現。」沙軍強說,無論是揚州建築,還是揚州玉器,都蘊藏著揚州城市的精神與氣質,作為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自己有責任將揚州的「工匠精神」刻在大橋上。
揚州創新
儀化「吊帶」吊起大橋接頭
去年5月2日,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海底隧道的最終接頭——重約6000噸的鋼結構混凝土預製件在伶仃洋主航道對接完成,承擔此次吊裝任務的,是世界最大單臂全旋迴起重船「振華30」。鮮為人知的是,工程中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施工部件——由14萬根高強度纖維絲組成的吊帶。它不僅要承受得住相當於22架空客A380重量的隧道,還要在整個吊裝過程中確保平衡,這個「吊帶」就是由揚州的儀徵化纖公司生產的。
「吊起港珠澳大橋預製件的這些『絲線』,是我們生產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儀徵化纖公司相關人士介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直徑只有0.5毫米,相當於頭髮絲般細小,但強度是普通尼龍繩的20倍。別小看這樣一根細絲線,它的承重力能達到35公斤,相當於可以吊起一個小孩的重量。港珠澳大橋所用的吊帶,一條就由十幾萬根這樣的絲線組成。
記者了解到,高性能纖維的生產技術過去一直被西方國家封鎖,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對高性能纖維需求量愈來愈大,因此大力發展高性能纖維產業,打破國外封鎖與壟斷,成為我國化纖工業推進自主創新、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2007年,儀徵化纖「300噸/年高性能聚乙烯纖維幹法紡絲成套技術開發」被列入中國石化科技創新攻關項目。經過產學研的聯合攻關,2008年、2011年,國內首套300噸/年、1000噸/年幹法紡絲高性能聚乙烯纖維工業化生產線在儀徵化纖先後建成投產,打破了國外獨家技術壟斷,產品達到國際水平,使得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此項技術並實現產業化的國家。
揚州製造
量身定製3000多噸抗震特種鋼材——
大橋「鋼筋鐵骨」揚州造
港珠澳大橋作為屹立在海中的「超級」跨海大橋,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樣也備受外界矚目。
「港珠澳大橋建設工程中也有我們的一份貢獻。」昨天,位於高郵經濟開發區的揚州市秦郵特種金屬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家榕自豪地說,「港珠澳大橋有3000多噸的大型號螺紋鋼是我們為其量身定製的。」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可抵禦8級地震、16級颱風、30萬噸撞擊以及珠江口300年一遇的洪潮,這些指標對鋼材質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陳家榕說,2013年,公司為港珠澳大橋生產大型號螺紋鋼,主要用於大橋橋身、橋面、橋墩建設中。
「這可不是一般的鋼材。」陳家榕說,要滿足港珠澳大橋的設計要求,必須使用抗震性能達到8級以上的大型號特種螺紋鋼,因為普通型號螺紋鋼只能達到5級抗震性能,不具備高強度的抗震能力。
「接到訂單後,公司上下都感到很興奮,能為港珠澳大橋生產鋼材,是企業的榮譽。」陳家榕說,之所以能夠拿下任務並保質保量完成,是因為這些年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公司技術裝備先進,配套了國際一流的全熟料篩分裝置、卡路金熱風爐、爐頂餘壓利用裝置等,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居全國同行業前列,而且2013年通過了工信部鋼鐵準入規範,生產的軸承鋼、工模具鋼、高強度熱鋼筋等產品暢銷國內外。」
五座鋼塔中揚州承建兩座
承建鋼橋梁和鋼塔質量100%達標
昨天記者獲悉,港珠澳大橋建設工程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築是兩座高度超過100米的風帆形鋼塔,這是由中鐵寶橋(揚州)有限公司建造的。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由橋、島、隧三大部分組成,建造用鋼量達42萬噸,相當於60座艾菲爾鐵塔。其中,2.6公裡的海上鋼橋梁和兩座高度超過100米的風帆形鋼塔,是由中鐵寶橋(揚州)有限公司製造完成的。」昨天,中鐵寶橋(揚州)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李鵬博告訴記者,港珠澳大橋上共有5座鋼塔,中鐵寶橋承擔了其中兩座的建設任務。
「我們建設的兩座鋼塔位於九洲航道橋中段,是港珠澳大橋的標誌性建築之一,遠看如同兩片白色風帆,這兩座塔因距珠海海岸線較近,在海邊就能眺望。」李鵬博說。
「在施工過程中,我們創新了多項工藝。」李鵬博舉例說,為了降低海上焊接工作量,鋼塔在工廠整體製造完畢後,採用整體大節段吊裝的工法運至施工現場,這在國內是第一次。同時,由於大橋穿越中華白鰭豚保護區,在此施工須把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此前我國橋梁鋼塔都是現場一節節吊裝,這次在白鰭豚的家園施工,吊裝需一次完成。此外,為提高抗風等級,鋼塔採用空心箱形截面,外形設計為獨特的風帆造型,這就大大提升了抗風設計要求。
「鋼塔是斜拉橋最主要的受力結構,其質量直接影響大橋的使用壽命。」李鵬博告訴記者,港珠澳大橋工程對於鋼塔焊接的要求近乎苛刻,經過技術攻關,大量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中鐵寶橋生產的鋼橋梁和兩座鋼塔得到了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的高度評價。同時,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委託駐廠監理及第三方檢測公司對焊縫進行了無損檢測,中鐵寶橋生產的鋼橋梁和鋼塔100%達到標準。
港珠澳大橋樁基工程使用揚州產大口徑鋼管——
揚州鋼管讓橋樁紮根深海
樁基是大橋建設的基礎,港珠澳大橋的樁基工程使用了揚州一家企業生產的大口徑鋼管。
「我們總共為大橋生產了6000噸鋼管。」昨天,江蘇通宇鋼管集團有限公司負責銷售的副總經理韓駿告訴記者,2013年公司接到武漢中鐵大橋局的訂單,為港珠澳大橋樁基工程生產鋼管。
「鋼管都是先深入地下,然後再進行混凝土澆築。」韓駿說,因為大橋對抗震要求高,用於樁基的鋼管對口徑和長度有很高的要求。「國內一般企業生產的都是單根12米長的鋼管,我們生產的鋼管達60米長,這些鋼管會深入地下,然後施工人員在鋼管內澆築混凝土,如果說大橋是一棵樹,那麼這些鋼管就相當於樹根。」
記者了解到,作為一家民營企業,除了港珠澳大橋,在國家戰略項目尤其是輸氣工程中,比如西氣東輸、川氣東送等,通宇鋼管屢屢參與建設。2012年,在揚州各級政府部門推動下,通宇鋼管還與我國石油管材研究工作的主要開創者之一中國工程院李鶴林院士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在李鶴林院士的指導下,企業積極研發可替代德國、日本製造的合金管的生產工藝,並突破研發瓶頸,克服了熱處理、焊接等技術難點,成為國內首家研發、掌握合金管制造技術的企業。與此同時,通宇鋼管還領銜編制國家標準,參與編制了國家標準1項,主編了國家標準1項。(露莎 趙天 聶超 國軍 孔生 尚東 玉菁 吳忠祥)
(責編:黃竹巖、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