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揚州元素:14萬根高強度纖維絲組成吊帶

2020-12-12 人民網江蘇頻道

原標題:港珠澳大橋揚州元素由14萬根高強度纖維絲組成

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23日上午在廣東珠海舉行。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裡,最高限速100千米/小時,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在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之間架起一條直接陸路的通道。日前,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發布了《港珠澳大橋通行指南》,對大橋路線、車輛通行、三地口岸通關、通行收費、安全保障、配套服務等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港珠澳大橋可通行車輛包括:跨境巴士、穿梭巴士、跨境計程車、貨運車輛、跨境私家車等。三地口岸均實行24小時通關。通關方式包括:合作自助通道:三道閘門、界線分明的新式自助過關通道;合作人工通道:出境電子管控、入境人工查驗的半自助過關通道;傳統人工通道:臺並臺、肩並肩無縫連接的人工通道。

揚州智慧

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與揚州有著特殊的淵源——

從潤揚大橋到港珠澳大橋

「潤揚大橋讓人難忘,它像一所大學,我就是從那裡面走出來的學生,不僅鍛鍊了自己的膽識,而且學到了很多解決複雜問題和應對風險的方法。」林鳴是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近40年的職業生涯裡,林鳴走遍了大江南北,建起了眾多橋梁,但最讓他難忘的還是在揚州建設的潤揚大橋。當時他是中港集團第二航務工程局潤揚大橋項目部負責人。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建造大橋最難的是開挖大橋的基座——錨碇。」林鳴至今清晰記得,潤揚大橋懸索橋的北錨碇由近6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築而成,要建如此龐大的錨碇,必須先挖一個9個半籃球場大、16層樓房高的大坑。

「施工期間,工人們必須每天下到大坑深處作業。而就在大坑旁不到70米處,滾滾長江奔流不息。如果支撐大坑四周的牆體抵抗不住坑外巨大的水壓,坑內作業人員都將無路可逃。」林鳴說,當時大家每天把心提到嗓子眼,如果幾十個工人一旦像包餃子一樣包在裡面,救都來不及,而且如果錨碇出了問題,施工報廢,國家的損失非常大。

「挖到20多米深的時候,大家突然發現支撐四壁的鋼筋混凝土架子變形到了最大限度,這個意外使得工程被迫中止。」林鳴回憶,幾天後,在距牆23米外,重新修起一道高壓旋噴樁,解決了大坑變形問題。但是,坑底作業恢復的第一天,工人們很害怕,沒人敢再進大坑底部。

怎麼辦?作為施工單位領導,林鳴做出了讓所有人驚訝而又欽佩的舉動,他把一個小板凳搬進大坑的最深處,一屁股坐下去,手一揮說:「坑底安全是經過專家反覆論證過的,我來陪你們。」最終,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凳子穩住了人心。

橋的價值在於承載,而人的價值在於擔當。建造潤揚大橋,林鳴鍛鍊了自己的膽識,也深深地領悟到:首先是擔「責」不推,其次是擔「難」不怯,最後是擔「險」不畏。

港珠澳大橋CB05標項目副經理沙軍強——

揚州工匠精神刻在大橋上

港珠澳大橋建設工程是國之盛事,工程中留下了很多揚州建設人員的汗水和付出,沙軍強就是其中一位,這個出生於1987年的小夥子說:「在港珠澳大橋施工中,我們要將揚州『工匠精神』刻在大橋上。」

「我是新揚州人,揚州是個美麗的城市。」沙軍強來自中鐵寶橋(揚州)有限公司,是港珠澳大橋CB05標項目副經理,他告訴記者,自己出生在陝西,11年前畢業後就來到揚州一直從事橋梁建設,現在自己在揚州成家立業,愛人也是揚州人。

「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工程,這是我一生的榮耀。」沙軍強說,在揚州這些年,揚州創新求精的建築文化,中鐵寶橋科學嚴謹的理念,一直薰陶著自己,自己也將這種文化帶到了大橋建設中。

「在施工的時候,為了擰緊一顆螺絲,我們先後開了36次座談研討會;為了吊裝一座鋼塔,我們研究出了17種吊裝新方法……可以說,每一個細節我和同事們都投入了大量心血。」沙軍強說,港珠澳大橋是一條鋼鐵巨龍,但在施工者眼中,卻宛如一件工藝品,每一絲、每一毫都精雕細琢。

「揚州是個精緻的城市,這種精緻也是『工匠精神』的體現。」沙軍強說,無論是揚州建築,還是揚州玉器,都蘊藏著揚州城市的精神與氣質,作為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自己有責任將揚州的「工匠精神」刻在大橋上。

揚州創新

儀化「吊帶」吊起大橋接頭

去年5月2日,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海底隧道的最終接頭——重約6000噸的鋼結構混凝土預製件在伶仃洋主航道對接完成,承擔此次吊裝任務的,是世界最大單臂全旋迴起重船「振華30」。鮮為人知的是,工程中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施工部件——由14萬根高強度纖維絲組成的吊帶。它不僅要承受得住相當於22架空客A380重量的隧道,還要在整個吊裝過程中確保平衡,這個「吊帶」就是由揚州的儀徵化纖公司生產的。

「吊起港珠澳大橋預製件的這些『絲線』,是我們生產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儀徵化纖公司相關人士介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直徑只有0.5毫米,相當於頭髮絲般細小,但強度是普通尼龍繩的20倍。別小看這樣一根細絲線,它的承重力能達到35公斤,相當於可以吊起一個小孩的重量。港珠澳大橋所用的吊帶,一條就由十幾萬根這樣的絲線組成。

記者了解到,高性能纖維的生產技術過去一直被西方國家封鎖,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對高性能纖維需求量愈來愈大,因此大力發展高性能纖維產業,打破國外封鎖與壟斷,成為我國化纖工業推進自主創新、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2007年,儀徵化纖「300噸/年高性能聚乙烯纖維幹法紡絲成套技術開發」被列入中國石化科技創新攻關項目。經過產學研的聯合攻關,2008年、2011年,國內首套300噸/年、1000噸/年幹法紡絲高性能聚乙烯纖維工業化生產線在儀徵化纖先後建成投產,打破了國外獨家技術壟斷,產品達到國際水平,使得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此項技術並實現產業化的國家。

揚州製造

量身定製3000多噸抗震特種鋼材——

大橋「鋼筋鐵骨」揚州造

港珠澳大橋作為屹立在海中的「超級」跨海大橋,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樣也備受外界矚目。

「港珠澳大橋建設工程中也有我們的一份貢獻。」昨天,位於高郵經濟開發區的揚州市秦郵特種金屬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家榕自豪地說,「港珠澳大橋有3000多噸的大型號螺紋鋼是我們為其量身定製的。」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可抵禦8級地震、16級颱風、30萬噸撞擊以及珠江口300年一遇的洪潮,這些指標對鋼材質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陳家榕說,2013年,公司為港珠澳大橋生產大型號螺紋鋼,主要用於大橋橋身、橋面、橋墩建設中。

「這可不是一般的鋼材。」陳家榕說,要滿足港珠澳大橋的設計要求,必須使用抗震性能達到8級以上的大型號特種螺紋鋼,因為普通型號螺紋鋼只能達到5級抗震性能,不具備高強度的抗震能力。

「接到訂單後,公司上下都感到很興奮,能為港珠澳大橋生產鋼材,是企業的榮譽。」陳家榕說,之所以能夠拿下任務並保質保量完成,是因為這些年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公司技術裝備先進,配套了國際一流的全熟料篩分裝置、卡路金熱風爐、爐頂餘壓利用裝置等,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居全國同行業前列,而且2013年通過了工信部鋼鐵準入規範,生產的軸承鋼、工模具鋼、高強度熱鋼筋等產品暢銷國內外。」

五座鋼塔中揚州承建兩座

承建鋼橋梁和鋼塔質量100%達標

昨天記者獲悉,港珠澳大橋建設工程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築是兩座高度超過100米的風帆形鋼塔,這是由中鐵寶橋(揚州)有限公司建造的。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由橋、島、隧三大部分組成,建造用鋼量達42萬噸,相當於60座艾菲爾鐵塔。其中,2.6公裡的海上鋼橋梁和兩座高度超過100米的風帆形鋼塔,是由中鐵寶橋(揚州)有限公司製造完成的。」昨天,中鐵寶橋(揚州)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李鵬博告訴記者,港珠澳大橋上共有5座鋼塔,中鐵寶橋承擔了其中兩座的建設任務。

「我們建設的兩座鋼塔位於九洲航道橋中段,是港珠澳大橋的標誌性建築之一,遠看如同兩片白色風帆,這兩座塔因距珠海海岸線較近,在海邊就能眺望。」李鵬博說。

「在施工過程中,我們創新了多項工藝。」李鵬博舉例說,為了降低海上焊接工作量,鋼塔在工廠整體製造完畢後,採用整體大節段吊裝的工法運至施工現場,這在國內是第一次。同時,由於大橋穿越中華白鰭豚保護區,在此施工須把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此前我國橋梁鋼塔都是現場一節節吊裝,這次在白鰭豚的家園施工,吊裝需一次完成。此外,為提高抗風等級,鋼塔採用空心箱形截面,外形設計為獨特的風帆造型,這就大大提升了抗風設計要求。

「鋼塔是斜拉橋最主要的受力結構,其質量直接影響大橋的使用壽命。」李鵬博告訴記者,港珠澳大橋工程對於鋼塔焊接的要求近乎苛刻,經過技術攻關,大量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中鐵寶橋生產的鋼橋梁和兩座鋼塔得到了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的高度評價。同時,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委託駐廠監理及第三方檢測公司對焊縫進行了無損檢測,中鐵寶橋生產的鋼橋梁和鋼塔100%達到標準。

港珠澳大橋樁基工程使用揚州產大口徑鋼管——

揚州鋼管讓橋樁紮根深海

樁基是大橋建設的基礎,港珠澳大橋的樁基工程使用了揚州一家企業生產的大口徑鋼管。

「我們總共為大橋生產了6000噸鋼管。」昨天,江蘇通宇鋼管集團有限公司負責銷售的副總經理韓駿告訴記者,2013年公司接到武漢中鐵大橋局的訂單,為港珠澳大橋樁基工程生產鋼管。

「鋼管都是先深入地下,然後再進行混凝土澆築。」韓駿說,因為大橋對抗震要求高,用於樁基的鋼管對口徑和長度有很高的要求。「國內一般企業生產的都是單根12米長的鋼管,我們生產的鋼管達60米長,這些鋼管會深入地下,然後施工人員在鋼管內澆築混凝土,如果說大橋是一棵樹,那麼這些鋼管就相當於樹根。」

記者了解到,作為一家民營企業,除了港珠澳大橋,在國家戰略項目尤其是輸氣工程中,比如西氣東輸、川氣東送等,通宇鋼管屢屢參與建設。2012年,在揚州各級政府部門推動下,通宇鋼管還與我國石油管材研究工作的主要開創者之一中國工程院李鶴林院士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在李鶴林院士的指導下,企業積極研發可替代德國、日本製造的合金管的生產工藝,並突破研發瓶頸,克服了熱處理、焊接等技術難點,成為國內首家研發、掌握合金管制造技術的企業。與此同時,通宇鋼管還領銜編制國家標準,參與編制了國家標準1項,主編了國家標準1項。(露莎 趙天 聶超 國軍 孔生 尚東 玉菁 吳忠祥)

(責編:黃竹巖、張鑫)

相關焦點

  • 纖維絲細如頭髮 儀化「絲帶」吊起港珠澳大橋接頭
    影片中,港珠澳大橋收官之戰接頭安裝的場景讓很多人震撼,但很多揚州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這裡吊裝用到的「吊帶」,就是儀徵化纖公司生產的。  港珠澳大橋隧道接頭吊裝對接  14萬根高強度纖維絲製成「吊帶」  在連接珠海與香港的伶仃洋海面上,一條美麗的白色絲帶徐徐展開,它就是港珠澳大橋,是一座由6.7公裡的海底隧道,兩座約10萬平方米的離岸深水人工島,和22.9公裡的跨海大橋,共同形成的橋、島、隧超大型海上通道,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 港珠澳大橋中的這些河北元素熠熠生輝
    九年,在大海深處「穿針」,在伶仃洋上「作畫」,成就了一座世界級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橋!在大橋的建設過程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創造了400多項新專利、7項世界之最!  港珠澳大橋,在這座世界橋梁建設史的「王冠」上,河北元素熠熠生輝!
  •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下月全線合龍,六千噸接頭將實現海底穿針
    4月24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最後12米的接頭抵達施工海域,凌晨由世界最大單臂全旋迴起重船「振華30」進行吊裝試驗。5月初,在同一片海域,最終接頭將正式吊裝沉放,它的對接成功標誌著全長5664米的海底隧道全線合龍,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也將迎來全線合龍。
  • 河鋼集團24萬噸高強鋼建功港珠澳大橋
    此外,港珠澳大橋重要受力部件所使用的高強度拉杆鋼同樣出自河鋼。據悉,港珠澳大橋包括青州航道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九洲航道橋三座通航斜拉橋和20公裡通航孔橋,其中青州航道橋最具特色,其為雙塔空間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設計壽命為120年,能夠抗16級颱風、八級地震及三十萬噸巨輪撞擊。
  • 新聞背景:港珠澳大橋香港段
    新華社香港10月24日電(記者郜婕 顏昊)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今日正式通車。作為這一超級跨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港珠澳大橋香港段由東端的香港口岸和向西連接大橋主體的12公裡香港接線組成。港珠澳大橋香港段2011年底正式開工,2017年5月全線貫通,其建造過程中的不少施工技術經驗可為香港未來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借鑑。香港口岸坐落於香港國際機場東北海面總面積約150公頃的人工島上,其中口岸區面積約130公頃,為經港珠澳大橋進出香港的旅客及貨物提供出入境檢查服務。
  • 港珠澳大橋體驗遊啟動
    中新社珠海1月16日電 (記者 鄧媛雯)16日,由珠海創投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粵港澳系統科技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港珠澳大橋體驗遊啟航儀式」在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舉行。圖為港珠澳大橋的資料照片。
  • 港珠澳大橋E32沉管安裝成功
    11月23日7點40分,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曲線段E32沉管對接成功,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林鳴興奮地說。至此,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建設裡程達到5130米,僅剩3節沉管尚未安裝。 根據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精準預報,23日傍晚至25日,本輪冷空氣主力會抵達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施工海域,現場將出現6級大風。
  • 港珠澳大橋背後的戰略意義何在
    圖片來源網絡港珠澳大橋是一條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的大型跨海通道,作為中國建設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項目,港珠澳大橋自2009年開工以來就備受關注。這個計劃中長達29公裡的大橋估計耗資20億美元,約127.3億人民幣,建成後將成為僅次於龐恰特雷恩湖橋和寧波杭州灣大橋、膠州灣大橋的世界第四長橋。建成通車後,預計從香港到珠海的時間將由3個多小時大大縮減為半個多小時。
  • 港珠澳大橋開通「滿月」了
    大巴車經過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附近。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備受矚目的港珠澳大橋上月24日正式通車,在大橋開通滿月之際,交通運輸部表示,港珠澳大橋運行總體上實現了「安全、便利、有序、通暢」的預期目標。截至11月20日24時,港珠澳大橋客運量共約179萬人,平均每日約6.4萬人次,最高約10.3萬人次。
  • 港珠澳大橋一年客流破1400萬
    23日是港珠澳大橋開通一周年。截至23日,超過1400萬人次經過港珠澳大橋往來粵港澳三地,經大橋收費站總車流突破150萬輛次。大橋開通初期吸引了全國各地旅客前來「圓夢」,通關旅客異常火爆。據珠海邊檢總站港珠澳大橋邊檢站統計,珠海口岸客流呈現超預期翻倍增長趨勢,開通不足2周,日客流量就突破5萬人次大關,2018年11月至2018年12月,月均驗放旅客超過161萬人次。「2019年農曆春節期間,客流再次大幅增長,日均客流達8萬人次,單日客流量更創下11.3萬人次的最高紀錄,是口岸開通首日的四倍。」港珠澳大橋邊檢站何鋒介紹說。
  • [分享]港珠澳大橋非通航段資料下載
    香港、珠海、澳門三地連接線 項目全長約50公裡,橋隧工程全長35.6公裡。三地共建的主體工程長約29.6km,深水區非通航孔橋14.12km、淺水區 立即下載 定了!
  • 港珠澳大橋將穿上定製「防護服」提高航運安全
    港珠澳大橋將穿上定製「防護服」提高航運安全   中新網長沙11月14日電(彭寧希 盧瑞林)大橋被運砂船撞擊橋墩後垮塌的事件近年來屢見不鮮。
  • 港珠澳大橋基座是咱山西造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作為當今世界裡程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首次實現了珠海、澳門與香港的陸路連接,極大地縮短了三地間的時空距離,駕車從香港到珠海、澳門從3個小時縮短至約45分鐘。而在這其中,由太鋼集團自主研發的雙相不鏽鋼鋼筋成功替代了傳統鋼材,應用於港珠澳大橋工程建設,為這座「海上巨龍」構築起了「不鏽基座」。
  • 港珠澳大橋不為人知的風水秘密
    港珠澳大橋開通了,投資1269億元的工程被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在這個秋天帶給我們震撼和自豪。但是,也留下了一些謎團與疑問。比如,為何香港首富李嘉誠帶頭反對建港珠澳大橋?為何大橋兩個人工島是蛇頭形?為何西邊段較長,東段較短?這裡面其實有深層次的風水秘密。
  • 港珠澳大橋的「中國結」是怎麼系上的?
    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青州航道橋上的「中國結」、江海直達航道橋上的「海豚塔」優美的造型是整座港珠澳大橋橋梁工程中最具標誌性的兩大景觀。你們一定看過它們的英姿,但不一定知道這兩組巨大的鋼結構構件,都是在中山製造、拼裝的。南方+找到了它們的製造者,解密背後的故事。
  • 港珠澳大橋:海天之間託起人類奇蹟
    港珠澳大橋所在的這片海域是伶仃洋,珠江最大的喇叭形河口灣。公元1278年,南宋著名詩人文天祥在目睹崖門海戰,十萬南宋水兵全軍覆沒後,回望故土,已是國破家亡,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道盡了國破家亡的悲憤和崇高的民族氣節,自此,伶仃洋便成為無數仁人志士心目中一個神聖的地方。
  • 電視紀錄片《港珠澳大橋》「世紀工程」的禮讚
    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攜手港珠澳大橋管理局、Discovery探索頻道、廣東廣播電視臺、中共珠海市委宣傳部和珠海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的大型紀錄片《港珠澳大橋》已在央視播出
  • 港珠澳大橋穿梭巴士在哪裡坐?運營時間票價及購票入口
    穿梭巴士是在港珠澳大橋上穿梭行駛的巴士,分為港珠線和港澳線兩條線24小時運行。初期將投放約140輛穿梭巴士,珠港穿梭巴士忙時5-10分/班,閒時10-15分/班,乘坐穿梭巴士從珠海公路口岸,途徑港珠澳大橋約40分鐘可直達香港口岸。
  • 航拍港珠澳大橋香港段(組圖)
    港珠澳大橋香港段由東端的香港口岸人工島和向西連接大橋主體的12公裡香港接線組成,是這一超級跨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華社記者呂小煒攝港珠澳大橋香港段人工島(10月13日無人機拍攝)。 即將於10月24日通車的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在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之間架起一條直接陸路的通道。
  • 港報稱,港珠澳大橋工程可行性總報告即將初審
    港報稱,港珠澳大橋工程可行性總報告即將初審 2008年06月18日 11: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圖片來源:文匯報)   中新網6月18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備受粵、港、澳三地關注的港珠澳大橋今年料有重大突破。據了解,包括投融資方案、環評在內的25個工程可行性項目已全部完成,並彙編成港珠澳大橋工程可行性總報告。消息人士稱,該份報告將力爭在今年8月獲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