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在2017年提出「8年後房價將如蔥價;年輕人不要著急買房」。
實際上,房子作為老百姓生活必需品已不僅僅是「居住」這麼簡單,小到教育、醫療、戶籍、養老福利;大到投資升值抗通脹,房子更多了一份金融屬性,這讓大家對「買房」更加趨之若鶩。過去10年,不管是投資回遷房、商品房、學區/學位房,凡是多買房、早買房的人無一例外都實現了財富大增值,所有人眼中對房價預期就是「只漲不跌」,即便「房價如蔥」是馬雲提出,大家也只是把它當作一個茶餘飯後話題,並沒當真。
房子跌到「如蔥價」,這個說法有可能成為現實嗎?
今年「金九銀十」促銷已經成為現實,不論南方還是北方房價相比去年,下跌都很明顯。中國證券報報導了,北京房地產在國慶期間8.5折樓盤隨處可見;南京江北國家新區,某小區半年前成交價是26000元每平米,現在都調整為23000元且還無人接盤。
根據貝殼研究院發布重點城市二手房統計數據,70%重點城市房價微漲甚至有下跌趨勢,且成交量不斷萎縮導致房價上漲乏力。另外,國內權威機構統計受經濟蕭條影響90%家庭今年收入大減,60%打算買房家庭紛紛放棄購買計劃,在房說君看來,這些都說明購房者觀望情緒濃厚,在缺乏購買者支持房價下跌已經成為趨勢,有3大「棘手問題」更是讓房價不得不下跌:
1、出生人口創歷史新低。
為什麼要買房?不少剛需都是因為婚姻、改善住房為目標,2016年國家開放二胎政策,但是數據顯示在2019年出生人口僅為10.5%創下歷史新低,這說明結婚人口也在逐年減少,房價跌不下原因也是買房需求大導致供不應求,可以預見在20年後,現在建造這麼多房子賣給誰?
2、現金貶值壓力大,M2降準開始趨於穩定。
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影響也不可忽視,今年央行為了應對資金短缺已經連續降準投放1.75萬億現金,市場在短時間內突然湧入這麼多資金,通脹壓力很大意味著現金貶值更快,大家有沒有發覺今年物價更高,錢更不值錢了?2010年開始每年貨幣M2增速都是2位數,直到2017年才跌至10%以內,不難發現M2降準越高房價漲得越快;在6月份後,M2增速開始回落趨於穩定,在缺少足夠資金流下房價也難再上漲。
3、住房數量過度飽和,市場供大於求成常態。
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去年報告就顯示,隨著調控升級市場降溫,預計在2020年全國住房供給將大於求。央行報告也證實這點,城鎮家庭住房擁有率96%,人均1.5套住房,毫不誇張地說,現有住房數量能滿足30億人居住,遠比中國總人口14億還多一倍,1-2線城市人口較多住房空置問題不算突出,3-4線常住人口少住房空置現象隨處可見;今年以來,合肥、杭州、武漢、長沙、青島、南京等城市二手房掛牌量創出新高,也說明住房數量過度飽和,甚至供大於求。
房說君以為,今明兩年買房,就等於是白送錢給開發商。例如,恆大在今年已連續開展2次大降價促銷,帶動市場「價格戰」降臨,難保明年不會有第三、四場大降價,另外國家也希望「房住不炒」。
8月底,央行、住建部召集部分龍頭房企召開工作座談會,提出了「限制房地產融資」新政策,並劃出三條紅線,當大家都以為這條「新禁令」3年後才實施時,上海證券報在前幾日報導中表示,在2021年起開始執行「三道紅線」新禁令,要求開發商必須在3年內完成降低負債。
一旦開始執行新規,市場上90%房企都不合格。降低負債,談何容易?房企這些年來的發展,無論是拍地、建房、宣傳、營銷所用的大量資金都是想通過高槓桿從銀行貸款出來,房子賣出後再還款給銀行,這種「借雞生蛋」做法可謂是穩賺不賠,2021年樓市開始執行「新禁令」無疑限制住房企融資渠道。說白了,在地價不斷攀升現在拍下一塊地皮可能就需要幾十億,這些錢從哪裡來?都是通過各種渠道融資。
從房企運營角度來看,在不增加負債、對外融資情況下降低自身債務,唯一能做的方式-降價甩賣房子。今年「金九銀十」的降價只是開始,明年開發商為了降低自身負債繼續融資,會陸續針對旗下樓盤進行不間斷的降價甩賣,針對這樣市場環境,有專家放話:明年房價能讓你更悲傷。
隨著調控氛圍不斷嚴厲,在前面提及各種因素作用下,明擺著告訴你:房價再漲沒戲。房價不漲,或是小漲都意味著是虧損,今明兩年買房的家庭,除去自住會損失心理預期外,用來投資的都有可能會白送錢給開發商。
房說君有話說:對於專家放話,認為明年房價能讓你更悲傷,房說君以為這不是臆想,2021年樓市「新禁令」的開始執行,房企資金問題會面臨更多考驗房價已是不得不跌,買房不就等於是白送錢給開發商嗎?
本文所用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文章為「每日房說」原創,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深究。(撰文:小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