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IPO早知道消息,中信證券關於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柔宇科技」)的上市輔導工作已於11月25日全部結束,預計12月中上旬即正式遞交科創板招股說明書。也就是說,柔宇科技很可能在近日遞交科創板招股書。
在國內科技圈內,柔宇科技爭議頗多,無論是其屢被質疑的產品量產、良率等問題,抑或是尚待解決的資金、客戶等難題,都讓業界對柔宇科技登錄資本市場後的前景存疑。
多輪融資後估值達60億美元 產品落地成迷
根據公開信息,柔宇科技成立於2012年5月,是一家柔性顯示屏及傳感器研發商,專注於新型顯示與傳感及其相關電子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及銷售。成立之初,柔宇科技便將技術的落地方向定位於柔性、摺疊,這在當時是難以想像的。也正是這種技術的獨特性,讓柔宇科技在即使名不見經傳的創業頭兩年,就獲得知名資本青睞。
2012年6月,柔宇科技獲得深創投、松禾資本共同投資的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2013年6月,IDG加入B輪融資,該輪融資金額達數千萬美元。隨後,2014年柔宇發布第一代柔性屏幕,自此便開始在融資道路上一路高歌猛進。
2015年8月的C輪融資,中信資本、浦發銀行等加入,總投資額達到11億元;2016年11月啟動的C+輪融資,投資額5億元,此時,柔宇科技的估值已達200億人民幣。2017年9月,柔宇科技與中信銀行、農行、工行、中行、平安銀行籤約,新增D輪融資合計8億美元。2018年,在越秀產業基金、李嘉誠旗下香港尚乘集團、招商銀行等戰略投資入股下,柔宇科技相繼完成E輪和E+輪融資,估值達50億美元。在度過2019年的投資寒冬後,2020年柔宇科技再獲兩筆融資,目前融資輪次已到F輪,估值高達60億美元。
但與高融資和高估值形成對比的是,創立8年,柔宇科技實質性落地產品始終是「江湖傳說」。中國家電網記者查詢了解到,柔宇科技曾於2018年6月宣布其首條投資額達110億元的全柔性顯示屏產線在深圳投產。但直到目前,除了一些比較虛幻的「概念」產品之外,記者並沒有在市面上看到柔宇科技更多實質性的產品落地。從其產品發布時間軸來看,2018年10月,柔宇搶在三星、華為之前,率先發布全球第一款摺疊屏手機——柔派(FlexPai),成功吸引了大批眼球,當時官方稱產品將於11月限量發售,限量發售的當月,「柔宇科技三個月狂攬40億訂單」的新聞通稿鋪天蓋地。但從一些消費者的投訴維權信息來看,限量發售三個月後,柔派手機仍無法直接選購,而是採取定金結合尾款支付的方式進行,但付過定金1000元後無法退款,尾款支付時間需要客服人員另行通知。上市11個月後,據多家媒體報導稱,柔派在天貓旗艦店的月銷量僅為212臺,反觀華為Mate X和三星Galaxy Fold,它們的月平均銷量都在10萬臺左右。
今年3月,柔宇推出了第三代柔性屏,根據官方介紹,新產品在彎折的次數、可靠性、平整度、亮度、響應速度、對比度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柔宇科技CEO劉自鴻更是透露稱,該柔性屏已進入量產階段,並且已經與中興通訊達成了戰略合作。但截至目前,市場上並沒有採用柔宇屏幕的中興摺疊屏手機問世的消息。9月,柔宇科技發布了第二代摺疊屏手機柔派2,售價9988元起,與售價均超過1萬元、甚至近2萬元的華為Mate Xs、三星Galaxy Z Fold2等產品相比,有著不錯的性價比。但從柔派2在京東和天貓的銷量情況來看,仍舊不算十分理想。而這些,也僅是即將上市的柔宇科技尚待解決的諸多問題之一。
上市進入倒計時 商業化仍是未知數
實際上,柔宇科技A股上市跡象十分明顯。根據天眼查信息顯示,2020年6月30日,柔宇科技的全稱由「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變更為「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自12億元增至36億元,市場主體類型由「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造的完成,就像是柔宇科技衝擊A股的一個信號。到深圳證監局公布的輔導備案信息證實,柔宇科技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境內證券交易所上市,接受中信證券的輔導,於今年8月4日進行輔導備案。隨著近期上市輔導工作完成,柔宇科技IPO上市已然進入倒計時。但就像前文所說,邁向資本市場路上,柔宇科技尚待解決難題又何止是「C端市場產品銷量慘澹」這一點。
產能方面,劉自鴻在今年5月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柔宇柔性屏產線分兩期建設,按照約8寸的全柔性屏來計算,目前一期的產量約為280萬片/年,依此計算,柔宇科技柔性屏月產能約為24K。反觀友商的產能情況,京東方兩條已投產的6代產線(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 生產線+綿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月產能約為96K,華星光電第6代LTPS-AMOLED柔性生產線—t4項目產線月產能約為45K,深天馬一條6代產線的月產能約為37.5K。儘管劉自鴻補充稱,隨著未來二期產線投入量產,柔宇科技全柔性屏大規模量產線產能將達到880萬片/年。但在實現更大規模產能之前,柔宇的面板質量似乎也引人堪憂。
眾所周知,在技術路線是上柔宇走的是一條與主流屏幕廠商不同的路線。三星、京東方等公司採用的都是LTPS——「低溫多晶矽」技術路線,而柔宇科技採用的則是獨創的「超低溫非矽製程集成技術」(ULT-NSSP),據劉自鴻稱,這項技術比主流的LTPS技術良率更高,成本更低,生產流程更簡單。但根據國金證券研報數據顯示,2019年柔宇摺疊OLED手機面板生產良率為10%左右,低於京東方,更低於三星的40%。該機構預計,要到2023年,柔宇面板的良率才將能與三星、LG、京東方的差距「大幅縮小」。這也是在市場端柔宇科技被認為很長一段時間得不到主流手機廠商認可的主要原因,甚至有消息稱,華為拒絕與柔宇合作,原因便是「產能、良率還達不到要求」。
目前柔宇科技的B端市場,根據柔宇官方公布的數據,其已經與全球500餘家企業客戶合作,包括路易威登LV、空中巴士、中國移動、李寧、豐田、廣汽、瀘州老窖等,這些合作目前看尚未實現柔性顯示屏大規模落地應用。摺疊屏、柔性屏向來是手機廠商追逐的熱點,但在柔宇科技公布的客戶名單中,除了已明確宣布達成合作但尚未見成品落地的中興,並未看到其他知名手機廠商。
據記者觀察,當前涉獵摺疊屏手機的頭部品牌廠商中,三星摺疊屏使用的是自家屏幕,華為摺疊屏是京東方提供,聯想的摩託羅拉Razr供貨方為京東方和TCL華星,小米則是和維信諾聯合。以面板供應商的角度來看,目前國內的OLED市場中,擁有華為、小米兩大手機廠商的京東方和維信諾被認為是最具備與三星和LG抗衡實力的面板廠商,柔宇科技比之二者無論在產能、良率甚至市場份額等方面,均要稍遜一籌。作為摺疊屏手機廠商而言,柔宇科技與三星、華為、小米等已經推出或正在研發摺疊屏手機的廠商,則為直接競爭關係,從前文提到的柔派手機市場表現來看,目前並不具備核心競爭優勢。對此,有媒體曾發文指出,「柔宇科技計劃在2021年擴建面板工廠,但如何確保穩定的客戶是其面臨的一大課題」。
對於外界在技術和商業化上的質疑。劉自鴻始終樂觀,他認為,「創新的過程中有一些不同的聲音真的非常正常,千萬不要指望所有的人去唱讚歌,我覺得那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今天已是12月中旬,被預計中上旬遞交招股書的柔宇科技,至今尚未看到其在此方面的最新動作,待其正式提交招股書時,我們或將能更加清晰的看到其商業化能力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