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12月2日訊( 通訊員 馬娟 黃璞 羅劍嬌)2009年,城步苗族自治縣丹口鎮村民夏金林前往邵陽市中心醫院治療肺病,每一次都要長途輾轉,疲憊不堪。如今市、縣兩級醫生定期下鄉坐診,他在縣內也可以治了。
2010年,雙清區火車站鄉楊柳村58歲的曾桂喜糖尿病發作,接受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體檢。現在,她每隔一個星期,就會到村衛生室進行身體狀況監測。
10年前,老百姓住院治療,經常為費用報銷問題輾轉奔波。現在,所有公立醫院106個病種不設起付線、直接設定報銷金額,個人承擔的開支少了,服務的質量更高了。
從基層醫療資源「盲點」重重到村級公共衛生服務全覆蓋,從老百姓「擠破頭」進大醫院到分級診療網絡構建,從醫療衛生服務的「九龍治水」局面到村—鄉—縣—市緊密共聯的資源整合「一盤棋」。10年光陰流轉,邵陽市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探路前行,解開了830萬市民的「健康密碼」。
立足百姓需求 向「最痛處」破冰
2009年3月,國務院向社會公布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了「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近期目標,以及「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長遠目標。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由此在各地陸續展開。
醫聯體建設如火如荼。
作為全省第一人口大市,邵陽老百姓對公共衛生服務提質的需求最為迫切。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點多面廣,加之受限的財力與醫療服務水平,改革面臨重重壓力。
「公共衛生是最大的民生」。市黨政主要領導堅定不移推動醫改政策落地。市裡成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市長任顧問、常務副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衛健委、醫保局、發改委、財政局、人社局、編辦等11個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任組員,12個縣市區成立同等規格組織機構。
11個成員單位按照「分工協作、融合推進」的原則,確保各項醫改政策落地的同時,市、縣兩級還組建醫改專職指導隊伍,每年撥付醫改專項經費,鼓勵各縣針對實際情況精準施策,探索改革新路徑。
近年來,邵陽市財政對醫療衛生的支出逐步提高,醫療衛生支出佔財政收入的比重由6%提高到8%,每年召開醫改相關工作推進會議8次以上。
化解資源瓶頸 向「最末端」發力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
2015年,武岡市傳來醫改強音——全市所有村(社區)建設規範化村級衛生室,推行「一村一醫一室」政策,老百姓在家門口看病有了最基礎的保障。
「以前我們的醫療資源分布呈『下疏上密』的倒金字塔結構,80%的資源集中在市、縣,20%的資源分布在鄉、村,只有把醫療資源沉下去,才能打破這種資源分布的區域失衡。」邵陽市衛健委黨委書記、主任劉曉江說。
2016年8月,邵陽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0次會議決定,在全市推廣武岡經驗,啟動以村級衛生室規範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建設。截至目前,已有3367個村和社區完成規範化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實現「一村一醫一室」全覆蓋。
突破口一旦打開,改革之勢便如利刃破竹。
醫保結算一站式服務。
分級診療制度從理論變為現實。轄區內所屬醫療機構與省級三甲醫院聯盟共組建24個醫療集團、79個專科(專病)聯盟、70個縣域醫療共同體、47張遠程醫療協作網。8家綜合醫院開設高血壓專科門診,3家三級綜合醫院開展多學科診療,10家二級綜合醫院啟動五大中心建設,12家二級綜合醫院建立縣域遠程診斷中心。基本實現首診在基層,小病進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基層的就醫格局。
醫療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公立醫院100%實行按病種收費,患者按比例付費,醫保按比例報銷,醫院按照臨床路徑治療。實現了基本醫保省內異地直接結算和跨省就醫費用異地直接結算。患者負擔減輕,報銷更方便。
基層衛生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累計新增1000名全科醫生深入基層,鄉、村兩級基層衛生服務人數超過1萬名,28家鄉鎮衛生院被評為全國群眾滿意鄉鎮衛生院,12家公立醫院下沉基層聯點傳輸優質醫療技術,基層診療能力不斷升級。「十三五」期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增長70%,鄉鎮衛生院出院人數增加100%。
「新醫改十年,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就診人次比例達到70%以上,住院人次比例達到20%以上,區域內就診比例達到90%以上。這份數據是老百姓用『腳』投票的結果,也是改革最深入人心的成效。」邵陽市衛健委黨委副書記、副主任田清良說。
轉變健康理念 向「新趨勢」邁進
市級醫院下基層坐診。
功能齊全的影像CT區、住院樓、先進高端的診療設備……在武岡市人民醫院鄧家鋪鎮分院,前來看病和進行常規體檢的村民對醫院的診療水平相當滿意。「家庭醫生檢查發現我最近血糖指標升高,今天過來再檢查一下。」巖口村村民黃建軍說。
隨著新醫改深入推進,城鄉公共衛生服務從「治病」轉向「防病」。邵陽市12個縣市區全面掀起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熱潮,定期體檢、慢病管理、重病預防成為基層公共衛生服務的新內容。
截至目前,全市共組建家庭醫生團隊1647個,常住人口籤約271.4萬人,籤約率36.8%。籤約後家庭醫生團隊能夠按時為籤約群眾做好免費體檢、上門家訪、健康管理等服務,獲得了籤約群眾的好評。
「醫改的最終目的,是讓老百姓少生病,甚至不生病。通過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及時監測身體狀況,不但能搶抓診療時機,節省個人開支,還能降低社會醫療資源損耗。」邵陽市衛健委副主任俞坤說。
近年來,邵陽市不斷加大健康科普力度,組建健康科普專家團、利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廣泛開展各類疾病預防知識宣傳普及活動,並於今年成立健康教育所,引導老百姓提高自我保健意識。
邵東市宋家塘街道青龍村,村民周素梅經常頭暈卻不以為然,家庭醫生上門檢查後才得知患了高血壓,開始服藥治療。「聽說這個病很容易中風,想起來都後怕,幸虧有家庭醫生。真是治病不如防病呀。」 周素梅感慨道。
我們相信,民眾健康意識的覺醒,會讓邵陽在這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長跑中,克難攻堅,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