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價值感幸福感源自自我需要和別人需要同等滿足

2020-12-20 騰訊網

去年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廣受好評,與更早一部新聞紀錄片式電影對比後天地懸隔,原因不難解釋,故事引發的感性要比論證引發的理性更激發人性共鳴。

其實記錄片真實而電影故事虛構。看似不可思議,虛構故事激發熱情,真實記錄味同嚼蠟,其實折射的正是心理特性:理性用作決策,而感性用作歡呼。

電影故事哪怕是基於事實基礎,但是一定要進行藝術加工,才會引人入勝,激發人性力量。

這個力量,一定會呈現為某種主流價值觀,或者人性深處被忽略的角落。

正在上映的影片《我和我的家鄉》,借鑑去年成功的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一樣大獲成功。

站在心理學視角下,探討電影5個故事給我們啟發,這才是有意義的事情,本文略微分析一點點心得。

首先滿足自我價值感,人生方有味兒

關於人生價值和意義,古往今來不乏智者討論。比如《論語》「先進」篇季路請教「死」的問題,孔子答:「未知生,焉知死?」

這句話非常「入世」,告訴我們好好活過就無悔死去!

所謂好好活過,簡單說就是活的有點意義有點價值,起碼有點意思。

用心理學術語說就是實現個人價值,自我實現,等等。

具體到生活中,就是不斷體驗到自我價值感,一個自信自尊者一定是自我價值感滿滿的人。

為此,看看影片裡的這兩個故事,就是基於自我價值實現而引發共鳴。

貴州飛船探索故事,一個農村青年憑藉興趣愛好,發明製作外星飛船等科技成果,引發一連串有趣故事,還藉助網絡直播加入現代元素。

啟發共鳴我們的,正是這個年輕人滿足了自我價值感需要,或者概括說滿足自我需要,這是生活乃至人生有點滋味必需。

想想我們如何度過那麼多人生的艱難困苦,這個「應對問句」帶來的力量感,正因為我們行為默默滿足了自我需要,這個需要也許一點也不驚天動地,吃飽穿暖與人為善,這就足以。

理論依據就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滿足低層級需要後才會逐步實現高層次需要。

再就是東北那個擔任第一書記扶貧的畫家故事,甘願冒著欺騙媳婦的危險,信念也是「喜歡去小村莊生活」,帶領農村群眾發家致富奔小康。

這裡,明顯看出創作油畫作品不是本人強烈愛好,也就無法滿足媳婦的需要,而首先採取滿足自己需要的小村莊生活。

這裡需要點明一下,也許基於對傳統文化的偏頗理解,「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把自私和自利甚至自愛混為一談,認為只要滿足自我需要的言行就是十惡不赦的,豈不知大錯特錯。

滿足自我需要,如同自我成長一樣,這是為了增強自我力量,實現自我價值感,才有能力去滿足別人,為社會服務。

區別在於,自私只是純粹的本我欲望宣洩,自利則是遵循現實要求下的自我需要滿足,自愛更加考慮超我社會性需要。

其次滿足別人需要,生活才有幸福愉悅感

馬斯洛需求理論指出需要是人人都有的,滿足自我需要最終目標是自我實現,乃至自我超越,這是人生意義之大道。

但是,我們畢竟是社會人,自我需要滿足與滿足他人需要實際上區分不開,或者說各自為前提,一體兩面。

更加正確的說法是,「不要問社會為你做了什麼,而要問問你為社會做了什麼」,這句甘迺迪總統名言,也作為滿足需要的路線圖,即滿足自我需要——滿足他人需要——滿足社會需要。

看看影片故事的備註解釋吧。

葛優飾演的京城保安,為了給打工者農村人表舅治病,試圖偷梁換柱冒用醫療卡治療,最終以全民醫保結局獲得解決。影片中印象深刻的是表舅被對峙是否冒用醫療卡時候,為了不連累外甥,原本膽小怕事畏畏縮縮的他,眨眼之間換個人,立即「釋放天性」,伶牙俐齒一口咬定卡是撿拾的。

這樣做的底氣和原因很好解釋,就是為了滿足他人需要,或者以別人需要為目標,而非滿足自己需要。

關鍵時候,考慮他人利益就是滿足他人需要,這就是優秀品質,這個考量之下的自己,壓抑自我需要,類似壓制本我、遵循超我、面對自我。

另一個故事是出名後女直播衣錦還鄉,參加家鄉小學校慶活動,一路被巧言令色騙子師弟尾隨,這個騙子負債纍纍,可憐巴巴,花言巧語,幾件小事給人理性判斷真實騙子一個。

但是,轉眼之際,一個小學生的感謝詞,側面揭示這是為了家鄉奉獻一切的真實大寫男人,於是人的心理理性再次判斷為這是好人哈。

可見心理操縱性如此容易,「城頭變幻大王旗」,小心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騙子。

這裡要說的是影片男子為何感動我們,自然就是滿足著家鄉村莊的發展需要,無私奉獻的品質成就感動。

這些滿足別人需要的人,生活可能艱苦,事情會有困苦,但是心中一定包含幸福愉悅感,這是最大的回饋。

最後滿足自我和別人需要不矛盾,矛盾的只是二元對立思維

上面說了,人人有自我滿足需要,這是內驅力和發展動力,同時也要滿足社會他人需要,這是幸福感來源。

我們要做的是並存,而非顛覆,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即此即彼,自己需要和他人需要缺一不可,都要滿足。

影片第5個故事說明了這一點。

跟隨兒子定居海外的老教師,由範偉飾演,突發老年失憶症,醫生診斷需要回到過去最後一課那個片段。

於是,場景回到上世紀的破漏茅草屋教室,老教師被辭退上了最後一節課,為了給孩子黑白畫塗上彩色,大雨滂沱,取回顏料,跌倒在水中,最後依依不捨離開山村,離開守護幾十年的學校。

這個未完成事件,就成為遺憾的生命拼圖,乃至老年時候突然被從潛意識中取出來,補上破碎不全拼圖,成為故事展開線索。

這個故事感人之處,在於大家齊心協力,幫助老教師回到從前,其實就是回到潛意識深處,或者把潛意識現實化和意識活,從記憶深處的過去重新回到現實當下。

因為大家都是為了滿足老人需要,我們被感動;而最後一課裡,老師為了點燃小學生們希望之路,滿足孩子們的需要,我們被感動。

與此同時,小山村舊貌換新顏,當年小學生現在富裕村民需要滿足了;老人的孩子事業成功,反映出教師家庭教育需要被滿足;這些都是當事者我們自己的需要被滿足。

因為自己需要滿足,才有成就和價值,才有幫助他人能力。同時,幫助他人滿足需要,才體現個人價值,產生心理幸福感。這就是需要法則的一體兩面,不可或缺。

用思維發展過程看,經歷的是二元對立——相對性——約定俗成,也就是幼兒時候我們思維單純為非黑即白,童年時候思維變化,青少年時候呈現為相對性,不再非此即彼,只有到了青年期之後,才發展到約定俗成,規則是人定的,需要是人性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我覺得沒人會喜歡我」:自我價值感缺失的女生如何自我救贖?
    我有點驚訝,據我所知,倆人交往快三年,彼此三觀相合興趣相通,感情一直都還不錯,甚至都已經準備明年結婚了。 閨蜜委屈道:我們這次吵架吵得很兇,我一著急就說了句分手吧,誰知道他竟然說好。 事實上,作為這段感情的旁觀者,我知道,閨蜜是深愛著她的男朋友的,而他男朋友也不見得就是真的想和閨蜜分手。
  • 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很低,如何做才能提高自我價值感?這幾點是關鍵
    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薩提亞對自我價值感的定義是,一個人對他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孩子的價值感是通過家庭這個外在因素建立起來的。而且薩提亞還發現,在所有的有問題的家庭中,都存在著自我價值感很低的情況。薩提亞女士用罐子裡的狀態來隱喻自我價值感的高低。
  • 《我和我的家鄉》老師的故事有原型嗎?我和我的家鄉有哪些經典臺詞?
    《我和我的家鄉》老師的故事有原型嗎?《我和我的家鄉》中範偉、鄧超、沈騰的角色,在真實生活中也能找到原型。他們是鄉村教師、治沙英雄,還有扶貧幹部。他們堅守信念,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耕耘和奉獻,用自己的力量建設家鄉,成就了不朽壯舉。
  • 總是忽略自我、滿足他人,「老好人」如何提高自我價值感?
    讀者提問:在平時的工作中,我總會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而忽略自己,這讓我覺得很累,我總在想別人方不方便卻忘了自己委不委屈,更可笑的是在這一點是別人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和我說的,其實我也知道,我爸爸說我太笨了一點也太實誠,只知道按規矩辦事,我也覺得這樣一直下去不行
  • 我和我的家鄉
    編者的話對於家鄉的愛,很多人說不出口。對於家鄉的想念,很多時候都是離開家鄉之後,才在心中一點一點瀰漫開來,鄉愁的種子也隨之悄悄發芽。本期「五月」,把6位青年和自己家鄉的故事,講給你聽。不過,偶爾心裡頭依然會湧上一些令我魂牽夢縈的味道,關於家鄉,仿佛,故人的光臨。我不是地道的重慶碼頭娃子,在市區僅待了三四年,吃不慣紅油翻滾的火鍋。和朋友們一起吃紅湯,總吃得眼淚簌簌鼻涕簌簌。朋友們笑我空佔了重慶人的名卻沒有重慶人的胃,是在耍賴皮。
  • 「我買房了,可我並不幸福」|源源不斷的幸福感來自哪裡?
    雖然孩子爸爸從未給過嫌棄的臉色,每個月主動把工資交給我,還很體諒我帶孩子的辛苦,但我內心從未安穩過。我需要一種自我肯定!今年三月份,我開通了頭條號的作者創作功能。參加課程培訓時,我以一種空杯心態對待。每節課老老實實地聽,晚上趁孩子睡了認認真真記筆記,一字不落地把老師的話記下來,規規矩矩按要求寫文章作業。經過一個月的努力,我通過了黃V認證。
  •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讓我對家鄉的思念更濃烈
    當我觀看完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後就在想,家鄉到底是什麼,是一種思念還是一份牽掛、或是當我們離開這個地方的時才明白它是自己的家? 片名《我和我的家鄉》在銀幕中出現時,郭蘭英老師「一條大河波浪寬」的歌聲響起,然後緩緩展開了五個獨立的故事,因為故事與故事之間用無數網友錄製的對家鄉想說的話的視頻銜接,所以過度的比較自然
  • 明確價值,提升價值感
    我每天寫的文章除了發公眾號,也會發在其他網絡平臺上,但是在這些平臺上發完文章之後,我基本不會引導加公眾號,就連往文章裡加一句引導語我都會不好意思,會擔心別人怎麼想。通過觀察這件事,我便尋找最底層的原因,為什麼我會不好意思打廣告?
  • 「我和我的家鄉」,上海灘3個名主播與高校名師同上一堂「電影課」
    「在青藏高原,人家說你是南方人;等到我初中畢業,再回到南方的時候,別人又說你是北方人;等到我大學畢業之後,我最後的工作留在上海,」陶淳告訴師生們,「我真的說不清自己是哪裡人,但我自詡應該是上海人——第一,在上海時間最長;第二,我能說的唯一方言就是上海話,其他都不會了。」
  •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組成人格。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衝動和欲望的貯存庫。本我是按「唯樂原則」活動的,它不顧一切的要尋求滿足和快感,這種快樂特別指性、生理和情感快樂。本我有各種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構成,完全處於無意識水平中。
  • 池愛民:報效家鄉比我幹生意掙錢更有幸福感
    「當時,愛民在村裡一說,我就認為可行。群眾只需要提供地方就行了,安裝維修,以及併網轉換成錢的事都由他們公司負責,國家還給補貼,我們就靜等著每月拿錢就行了,一個月給1300多塊,夠俺老兩口吃花的了!再加上家庭的其他收入,日子那是越過越紅火。老百姓都看好這個項目,現在,俺村都安裝七八家了。」70歲的老人池吉寬高興地說。
  • 讀後感範文:觀《我和我的家鄉》有感3篇
    【篇一】昨天帶著孩子看了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感覺拍的真的特別不錯,特別讓人感動,尤其是後面的那三個故事特別的煽情,讓人感到非常的感動。這五個故事當中,我感觸最深的是《最後一課》和《回鄉之路》。另一個讓我感動的故事就是《回鄉之路》,我也有關於風沙的記憶,我們這裡離劇中的沙漠特別的近,記得以前每到春季的時候都會刮沙塵暴,當然現在也有,不過對比我們小時候記憶當中的沙塵暴已經好了很多,街道和空氣也比以前乾淨了很多,而這一切都是與國家和人民對於沙漠的治理,與退耕還林還草分不開的。
  •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影片到底給了我們怎樣的思考?
    《我和我的家鄉》的五個短片充滿了巧思,將喜劇的類型深度與主題情感很好地結合到一起。實際上,許多人眼中充滿貶義的「小品電影」一詞,恰恰最能概括五部短片的優點。尤其對於短片而言,我並不認為「小品電影」有多麼低級,能將小品的意趣以合理方式納入到鏡頭語言內,同樣考驗創作者的影像編織能力。
  • 馬內:我不需要豪華車,我只想幫助更多的人
    前鋒利物浦前鋒馬內是紅軍三叉戟中最有特色的成員之一,他不僅擁有與眾不同場上的爆發力和得分能力,而且做了別人不敢做的事。因為這被稱為煙燻,火燎金剛對豪車、豪宅和其他奢侈品沒有興趣,但他的重點是希望幫助更多的人。
  • 從《西虹市首富》到《我和我的家鄉》,我看到了閆非彭大魔的野心
    哪怕是現在想起,沈騰扮演的王多魚以萌賤的語氣說出的那句「不裝了,我是億萬富翁我攤牌了」還是會讓人莞爾一笑。這樣一部票房超25億的作品,其成功性無需贅述,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市場的呼聲是肯定的。那麼作為執筆落墨之人,導演閆非彭大魔又是怎樣創造出這樣一個「神跡」的呢?
  • 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 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 執信的綠瓦紅牆是我心靈的家鄉
    ■盧強生(執信中學校友會執行會長)我的家鄉是廣州,我是地道「廣州仔」。我和家鄉的緣分,源自我的母校執信中學。「小時候,我路過這裡,綠瓦紅牆,書香陣陣。」可能這是許多執信學子和校友對執信的初印象。古樸的校門矗立在先烈路旁邊,廖承志先生親筆題寫「執信中學」四字閃著金光,只一眼便難忘。
  • 《我和我的家鄉》票房喜人,但比影片更感人的是這個故事
    要說今年國慶檔最為火爆的電影,那應該就是《我和我的家鄉》了,這部電影用五個小的獨立故事,在主旋律貫穿下,給觀眾們帶來了笑中帶淚的觀影體驗。這部電影的票房喜人,創下2020年度最快破20億記錄,成為今年國慶檔的票房冠軍。
  • 《我和我的家鄉》票房破11億!WEY品牌帶你回家看看
    若要盤點國慶期間最熱鬧的市場,那電影市場一定名列其中,《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紛紛下場角逐。而當國慶過半後,我們發現截至10月5日,《我和我的家鄉》票房已然突破11億大關。作為一部以家鄉建設為題材的喜劇片,《我和我的家鄉》幾乎覆蓋了各個年齡層的觀眾,真正實現口碑、票房雙豐收。
  • 大班主題教案:我愛家鄉、我為家鄉、未來的家鄉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主題教案:我愛家鄉、我為家鄉、未來的家鄉   主題說明: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個非常狹小的環境內,對於家鄉的認識可能僅只於自己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