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膽小害羞,到禮貌大方!想解決孩子內向的問題,家長要用對方法

2020-12-17 精英爸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們都喜歡活潑開朗的一點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孩子內向時,我們也會要求他們大膽一點,和別人打招呼。但是這種方式往往不管用,就算一時間可以讓孩子大膽打招呼,但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孩子膽小害羞的問題。

01 孩子內向怎麼辦?可千萬別亂來:

看到孩子內向,很多家長通常都會考慮這麼一個做法,那就是帶孩子去社交場合,強行逼迫孩子進行社交。這個做法本質上沒啥問題,但是強迫的做法就不行了。孩子內向,家長的這些舉動是錯誤的:

1)當著眾人數落孩子

中國很多傳統的父母,都把孩子大膽勇敢,敢和別人打招呼,看作是一個標杆。小區裡大媽大叔在一起討論的時候,也會說誰家的孩子外向,見人就會打招呼;誰家的孩子膽小害羞啊,見人就眼神躲閃。

如果父母帶著孩子出門,碰到了熟人。孩子不敢打招呼,父母會覺得自己的丟了面子,然後數落孩子,說他們沒膽子碰見熟人偶讀不敢打招呼。長此以往,會讓孩子覺得自卑。

2)強迫孩子進行社交

當父母和一群親戚朋友聚在一起的時候,就是強迫孩子去社交的時候。相信我們小時候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爸爸媽媽推著我們去喊一眾親戚。而且,有的父母還會強迫孩子在親戚面前表演才藝。

這要是內向的孩子,面對這種場合,肯定會坐立不安,充滿了抗拒。強行讓孩子去社交的方式,並不能改變他們內向的習慣,反而有可能矯枉過正,導致孩子對社交的恐懼更加嚴重,更抗拒社交。

3)不允許孩子待在室內

很時候,內向的孩子都喜歡自己待著,在房間裡安靜地看書或者是發呆。父母看到就不高興了,他們覺得孩子就應該要活潑好動,一直待在室內不好。

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擁有自己的性格特點,並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歡在外面玩。有的孩子性格文靜,喜歡在室內。父母逼迫他們去室外,會破壞其內心安全感,影響到心理的健康發育。

02 家長要用對方法,娃從膽小害羞,到禮貌大方!

那如果父母解決孩子內向的問題,讓孩子養成禮貌大方的性格,要怎麼做?不妨看一下賈靜雯的做法,或許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參考。

熟悉賈靜雯和她女兒咘咘的人應該知道,咘咘是一個很害羞的小女孩。在親子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中有這麼一個環節,需要幾個孩子通過唱歌的方式來介紹自己。儘管這個環節是爸爸媽媽陪著孩子一起唱的,但咘咘還是感到不安,緊張得不敢開口。

咘咘第一次自我介紹失敗之後,賈靜雯沒有生氣,而是溫柔地鼓勵女兒。同時,她發現咘咘雖然和老師很熟,但由於有幾個新來的孩子,導致她不敢唱歌。於是,賈靜雯就用平常咘咘熟悉的歌曲,引導她慢慢唱歌。

賈靜雯表示,自己的女兒咘咘是屬於觀察型的孩子。在陌生的環境裡,面對陌生的人,她會先觀察一段時間,熟悉之後才會有安全感,才敢於表現自己。

所謂觀察型的孩子,其實就是「內向」的孩子,這類孩子的心思謹慎,在陌生的地方缺乏安全感的時候,會安靜地不說話。等確認自己是「安全」的時候,他們才放得開。但很多父母都把謹慎看作是膽小。

面對觀察型的孩子,父母想要讓他們從「膽小害羞,到禮貌大方!」可以嘗試以下幾個方法:

1)注重孩子的內心感受

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卡爾·榮格在1921年的《心理類型學》中正式提出了外向(Extrovert)和內向(introvert)的概念。他認為:內向的人他們更注重內心世界,喜歡安靜獨處。

當內向的孩子安靜獨處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活動才會更加豐富,也更有安全感。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強迫孩子社交,而是要注重孩子的內心感受。比如看到孩子獨處的時候,可以嘗試著和他們交流一下感受。當孩子的內心感受趨於「安全」的時候,他們才會有接觸外界的想法。

2)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孩子

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曾在1902年提出「鏡中我效應」。大概意思是: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

如果我們想要讓孩子變得禮貌大方,外向陽光,那麼就要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孩子。比如在家裡,可以用活潑的語氣和孩子說話,社交場合主動打招呼,給孩子做示範;如果孩子有主動嘗試打招呼,一定要「抓住不放」,有事沒事就拿這件事情誇獎一下孩子。

在「鏡中我效應」的影響下,孩子慢慢地就覺得自己是一個外向的人,進而在行為模式上,逐漸向外向有禮貌靠攏。

3)鼓勵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說過:「鼓勵表揚,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比任何方面都重要。受到鼓勵越多的孩子,行為和性格會越來越健康。

想要讓孩子變得外向陽光,我們就要學會多鼓勵孩子。而不是在孩子害羞不敢打招呼的時候,嫌棄他們不外向,不大膽。我們不妨把「你怎麼不主動和XXX打招呼」換成「你今天看到XXX的時候,都不躲在我身後了,真棒」。

通過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然後循序漸進,也許我們會發現,孩子從一開始的遇到生人只敢躲在爸媽身後,變成了主動有禮貌地打招呼。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孩子是內向還是外向的性格?覺得孩子內向該怎麼辦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從膽小內向,到禮貌大方!我學賈靜雯的方法,解決了娃內向的問題
    二寶上幼兒園已經兩個月了,一開始幼兒園老師說她既膽小又內向,更不喜歡和老師交流。但最近二寶卻發生了驚人的變化,進教室門前她會主動和老師打招呼,遇到問題也會第一時間尋求老師幫助。2、 後天養育的錯誤或許孩子的性格在母體內就已經註定,但生活中父母的養育方法也很關鍵,有一些孩子並不是天生的膽小內向,而是父母錯誤教育方式所導致。例如:經常用吼叫的方法來對待孩子,那麼,他們就不能很好的釋放天性,久而久之孩子做事情之前就會有太多的顧慮,慢慢的也就變的膽小起來。
  • 訓練孩子膽識,家長常用的兩種方式,越往外推越膽小,別不信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別人面前能夠大方得體,最起碼要有禮貌,能夠開口跟長輩問個好,孩子要是嘴巴更甜一些,更討大人喜歡,父母就更加有面子,感覺自己教育有方父母本意是想訓練孩子的膽量,希望孩子有勇氣,將來出去外面跟人交往也能夠積極主動,但是父母方法運用不當,孩子反而會變得更加內向,尤其是下面這兩種方式,孩子越被往外推越膽小,「強推」的反作用力更大!
  • 孩子膽小懦弱,家長先別著急,4個小辦法幫孩子解決膽小問題!
    表姐可能恨鐵不成鋼,久了,就當著親戚的面,大聲責備孩子,他直接哭出來了,但表姐還在訓斥,大家出聲勸說,其實這是正常的,待孩子大了,就不會這樣膽小了。有些孩子在小時候是非常膽小的,家長們可能會覺得這是正常的,便不會上心。但這並不是一種正常現象,若任過其發展下去,他們以後也會膽小,並不是說等他長大了就不會這樣膽小了。
  • 孩子內向、膽小?大吼大叫的後遺症這樣補救
    有家長說,因為過去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變得內向、膽小,該怎麼辦?其實,這是因為其他人的吼叫,使孩子形成了恐懼。表現出來,就是害怕犯錯,畏手畏腳。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曾經做過一個小阿爾伯特實驗。通過條件反射訓練,參加實驗的孩子,產生了條件反射的恐懼。
  • 長期對孩子大吼大叫,導致孩子內向、膽小?你應該這樣來補救
    其實這種話語,本身來說就是互相傷害,尤其是孩子,幼小的心靈總會留下傷害。多少孩子在默默地當著父母的出氣筒啊,孩子真的需要你這樣去罵嗎?其實,很多時候你的焦慮往往比孩子的問題本身更可怕。帶著情緒的教育是最無用的教育,反而會導致孩子產生內向、膽小的性格,影響孩子的一生。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
  • 4種「中國式禮貌」悄然來襲,許多家長自鳴得意,老外反覺沒必要
    」這位外教把涵涵哄好後,繼而對涵涵媽說道:「在中國生活的這段期間,我也注意到了許多家長都習慣用禮貌來綁架孩子,這一點我覺得沒必要強迫孩子過度禮貌,可能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孩子不喜歡跟小夥伴分享玩具、零食等行為,確實有一些不禮貌,但是家長不能強迫孩子大方,要通過正確途徑引導孩子學會分享。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可能會出現物權意識,家長強迫孩子分享的行為就會破壞他們的自我,使他們不懂得「自我保護」。4.
  • 孩子內向和懦弱,與家長大聲吼叫有關,想讓孩子外向大膽可這麼做
    大吼大叫與內向膽小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的聯繫。但是單純只有這些,並不是形成孩子性格內向、膽小的充要條件。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也還有敢跟父母吵架、敢為了保護母親或者父親,而與另一方吵架的孩子。是的,家長不可能只傳遞正面,孩子也不可能不經歷負面。所以每次正面或者負面的經歷,其實都是在為家長提供培養孩子應對當前狀況、從中學到一些經驗,從而加速成長的機會。
  • 不怕孩子內向,只怕養成「迴避型人格」,這些表現希望你娃沒有
    文|熊寶包呀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比起遇到陌生人躲在媽媽身後不敢打招呼,家長們更喜歡看到自家孩子禮貌大方的模樣,可不是所有孩子都是這樣的性格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內向是個缺點,其實並非如此。孩子內向不可怕,可怕的是形成"迴避型人格",那才會對心理造成傷害,並且影響到孩子的人生。孩子內向不可怕提到內向,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長大以後必定沒出息,這是一種偏見。
  • 孩子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孩子膽小不自信,怎麼辦?
    在家長眼中,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是最棒的、最優秀的。但在有些親戚、朋友的口中自己的孩子是內向、性格害羞的。儘管外人的評價並不一定準確,但家長也會發現自己的孩子比較內向、不愛說話、不擅長交流等。
  • 孩子內向膽小怕事報什麼班,小學生性格內向不善於交際怎麼辦?
    現在的家庭,對孩子的保護越來越嚴格,但有家長報怨,自己孩子性格內向不善於交際,膽小怕事,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希望有一個面向學生孩子內向膽小的培訓班,在這裡,大涼山志願者胡秋根建議,換一個環境,去中國最貧困山區,讓他來大涼山參加吃苦生活體驗,陽光面對生活,孩子不交際的原因有很多,第一、
  • 孩子性格內向不善於交際怎麼辦?家長一定要看看這4個方法
    最近有不少家長後臺私信留言,尋求改變孩子性格內向的好方法。比如有一個家長是這樣描述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三年級還不敢一個人睡覺,一定要我陪著。成績不好,和他溝通學習問題,可是,我干著急,他半天憋不出一句話,說急了,他還哭。我是又氣又急,實在不知道應該怎麼辦才好,跪求好方法。的確,性格內向的孩子讓人心疼。因為無法和外界形成良好的互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觀點,就很容易壓抑自己,導致心理不健康。
  • 家長跟老師反饋孩子太內向,希望能改,但是內向真的就不好嗎?
    但是每個老師都可能遇到這樣一些家長,他們的孩子很乖巧,在學校也不搗亂,學習成績也很好,但家長還是不滿意,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太內向了,所以很多家長都會問老師:「我家孩子膽小,性格內向,你平時多給他說下,讓她不要害怕。」或者說:「老師,我家孩子太內向了,一天到晚話也不多,以後出社會肯定會吃虧的。」
  • 不能對孩子大吼大叫,不然孩子會變得性格膽小,6種方法改變孩子
    但實際上,打孩子不對,罵孩子也不好,如果一生氣就大喊大叫,很可能對孩子產生很多負面影響,讓孩子長大之後容易內向,性格比較膽小,所以,每次發完火之後,很多父母都會比較後悔,但也無濟於事,下次發生類似的事件後,還是會習慣性生氣,這也會讓很多小朋友養成內向的性格。
  • 孩子不愛和人打招呼?家長別急躁,三招讓娃成為「社交達人」
    一到閨蜜家我就看到了小小,閨蜜想要孩子喊我阿姨,但是小小只是躲在她媽媽背後看著我,並沒有開口喊阿姨。我想著這也不是很大的事情就沒有為難孩子,但是閨蜜卻覺得自己丟了面子就總想著孩子叫人,還說了一句怎麼這麼沒有禮貌,最後孩子跑回房間了。隨後小琴就說:「小小以前挺乖的,最近卻不知道怎麼回事,總是不聽話。」
  • 娃害羞不是沒自信,太關注自我是根本原因,幫娃擺脫害羞就這麼做
    雖然性格內向並不是性格缺陷,但孩子不打招呼實在太沒禮貌了,而且我一直覺得人可以享受獨處,但是不能是因交際能力差而逃避交際。所以,我決定把孩子害羞的毛病糾正過來。孩子為什麼會害羞?有人說,找到問題的原因,問題就解決一半了。解決孩子害羞的問題還是要從害羞的根源下手。
  • 對孩子大吼大叫導致他變得內向、膽小,可試試這4種補救方法
    大部分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脾氣往往都會越來越暴躁,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小孩子都會比較淘氣,家長們認為「打」才會聽話,孩子沒有經過磨練,沒有接受過懲罰, 就不知道聽話。教育並不是一門簡單的科學,很多問題光靠吼是解決不了的,對孩子大吼大叫只會導致出現內向、膽小等心理問題。
  • 孩子內向害羞不跟小朋友玩?可能你忽略了孩子「社會化能力」的培養
    無論我怎麼想把她推出來,孩子就是不肯。媽媽很苦惱,不知道孩子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是內向害羞嗎?還是孩子有什麼問題?這種現象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很多孩子都有不想和別人玩的問題。很多父母會為此感到迷惑甚至內疚?他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孩子的這種行為。
  • 孩子膽小懦弱,家長盲目推他前行,只會讓孩子更加膽小怕事!
    孩子對於外界事物的認知能力肯定不如見多識廣的家長,若孩子遇到自己害怕的事,心中自然而然會缺乏安全感,此時,孩子希望得到家長的關愛和肯定,但家長可能會因為某些事情將孩子推到一邊,不聞不問,讓孩子感到無奈和無助。4、家長數落孩子膽小。
  • 孩子內向不善交際家長別擔心,掌握3個交友技巧,讓孩子更自信
    家長們要意識到,不能說孩子不愛交朋友,性格內向對於今後的性格發展不好,但當下的社會對於外向性、能說會道的孩子還是有喜好傾向的,因此,家長們在觀察到孩子的性格有內向的趨勢時,適當採取正確的幹預措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 孩子「黏人」「膽小」?別再給孩子貼標籤了,3招解決安全感問題
    朋友忍不住吐槽:就是家裡橫,一到外面就膽小了。愁人。女兒拿玩具給他他也不要,所以女兒也小聲地跟我說:這個弟弟這麼害羞呀?我對欣欣說:別這麼說,孩子遇到不太熟悉的人,不願意打招呼、一起玩也是正常的。不要急著給孩子貼標籤。我們先去了公園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