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翻了一下我在知乎關於《性格內向真的不好嗎?》回答下面的評論,500多條,我看到很多人因為性格內向在工作、生活各方面受阻。我截了最近的一些評論。
我想起自己的經歷。畢業之前,我沒有覺得性格內向有什麼問題,興趣愛好、知心朋友我都有,在學校這個比較封閉的圈子裡,外加努力學習,成績好點,老師喜歡,就可以了。
大學一開始,也使勁想要改變自己的性格,比方,盲目參加各種團體活動、競選班委,但最後擰巴的難受,身心俱疲。所以,在大學我就明白了要徹底改變一個人性格,很難也很不可能。即便改變,也只是某些外在行為變化,內在特質難以撼動。
畢業工作後,發現很多事情不是我在學校那樣,搞好學習就行,能撇開的社交活動就能盡力避開。職場中,即便你工作業績好,也有人會因為看不慣你給你穿小鞋。
有的領導一邊要我融入團體,一邊自己搞圈子,心情複雜變化,陰晴不定,我琢摸不透,最後說我「不夠靈活」,不和同事辦公室閒聊八卦,就是不合群。
最後弄得我各種懷疑自己,天天想的不是怎麼做好工作,是觀察領導她的情緒,那種職場冷暴力籠罩著,你穿什麼,她都有心力評頭論足你一番,奇葩到你抿下嘴唇,都能被她義正言辭地說道。
很恐怖,失眠和長胖找上我的時候,我辭職了。在一個孤立的環境沒人理解,如果我不選擇主動離開,只會承受更大的精神壓力,消耗心力,幹不好工作,還傷身體,得不償失。
因為內向,在職場上受到的不待見,是我開始看性格心理學系列書籍的引子,沒有人可以理解、明白,那我們更要對自己伸出援手,學會自救。
之前看了《內向高敏者》、《性格拼圖》,我都有做筆記,然後寫書評,分享在知乎,很幸運被一些人看到了,收穫了挺多感謝和點讚,也有些讀者私信發來自己的困惑,希望我能解答,但是很抱歉,我都沒有回覆。人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很難說清楚,我自己擅長看書,找答案,然後踐行。
最近剛剛看完的是《內向心理學》,這本書和《內向高敏者》、《性格拼圖》是一個系列,都是德國知名的性格諮詢專家西爾維亞.洛肯博士所撰寫的。
事實上,洛肯博士自己就是一個安靜的內向者,多年來,她陪伴周圍的內向者一步步走向成功,她曾在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DAAD)從事過多年的教學和研究,獨特的工作經歷讓她對性格這一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從2003 年起,她就開始為性格內向型這一特定人群做諮詢工作。
洛肯博士所寫的這3本性格心理學書各有自己的側重。《性格拼圖》側重「性格定位」——如何在性格曲線上找到自己的舒適區。《內向高敏者》側重「幸福指南」——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
而《內向心理學》則側重「人際溝通」——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在這個外向者為主導的世界,有許多讓內向者頭痛不已的場景,比如演講、談判、社交,洛肯博士在這本書中分享了很多方法教內向者如何應對。
內向者其實手中握有不少好牌,可惜的是,我們自己並不知道何時、怎樣打出這些牌。那麼,在以外向者為主導的社會,內向者應該如何殺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血路呢?
《內向心理學》做了重要講解,我想從兩個方面來分享下這本書,第一,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內向性格?第二,內向者如何安靜地發揮影響力?
一、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內向性格?
在寫完《性格內向真的不好嗎?》這個回答後,有讀者問我一些問題,比方,性格內向和不愛表現自己是一回事嗎?我不愛說話、不喜歡見陌生人是內向嗎?
我才明白過來,其實很多人根本就不明白自己是什麼性格,所以,不知道怎麼用合適的方式來融入世界,對自己有不理解,也對很多性格內向者多了誤解。
那麼,到底怎麼判定自己是不是內向的人呢?
洛肯博士在《內向心理學》這本書裡說:「內向和外向就像一條曲線上的兩極,兩者之間的界限很模糊,因為內向和外向的表現形式與測定標準上還有著不小的彈性空間。」
言下之意,沒有明確的判斷標準。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具備內向和外向的特質,並且擁有靈活轉換的空間,能夠在這條曲線上找到舒適區。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往中間區域靠的,只有極少數人是往外向或者內向偏移,區分出明顯的內向和外向性格。
很多人有一個誤解,以為內向的人,好像就應該整天「宅」在家裡,黏在電腦前,一邊敲著鍵盤,一邊吃著外賣。其實,這些都是對內向者的某種刻板印象,成千上萬的內向者各有不同的性格。
拿我自己來說,很多不了解我的人,乍一相處,會認為我是一個外向的人,可能因為我聊起天來並不發怵,喜歡運動也會出去見朋友,然後社交平臺狀態更新的也蠻勤快,寫起文章來觀點也挺強烈,自信滿滿的,所以,綜合起來,我不像內向的人。
所以,這裡有一個誤區,天天宅家、沒有社交、難以相處、極度害羞和高度敏感的內向者,是很極端的個例,並非內向者都是這樣的。
事實上,內向與外向是一條曲線上的兩極,我們大部分人的性格都是偏內向或者偏外向,都在自己的舒適區裡,不會帶來嚴重問題,遠遠沒有到曲線的兩端,成為那種連基本生活都有問題的極端內向或者外向者。
不愛表現、不愛說話、不喜歡見生人,這些並不是內向者的專利,很多外向者也一樣討厭幹這些事,並非每個外向者都長袖善舞,也有很多人根本不擅長社交。所以,並不能拿這些特質來當作判定性格是否內向的標準。
那麼,真正判斷我們是何種性格的標準是什麼呢?
洛肯博士在書中講了:「我們的性格會受到社會情境、文化背景甚至是年齡的影響,但是內向和外向基本都是相對穩定的人格特質,會表現出某些特性和傾向,最為直接的表現就是如何獲取能量。」
什麼意思呢?就是當一個人面對壓力或者精疲力竭的時候,他會怎樣給自己「充電」?
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通過與他人的交流來獲取能量。像我閨蜜就屬於這種類型,一天的緊張忙碌之後,下班她會想去商場逛逛,或者跟同事參加活動,周末也會跟朋友出去走走,達到放鬆的目的。採取這種方式的人偏外向。
另一種則是讓自己「閉關」,儘可能避免各種刺激,也不說話,獨自復原。我就屬於這一類型。工作一整天后,我只想快點趕回家,慢慢跑個步,獨自待在房間,靜靜讀書寫字,或者跟閨蜜煲電話粥,在輕鬆的閒聊中恢復能量。採取這種方式的人則比較內向。
之前工作領導特別熱心,經常組織請我們吃飯。白天工作沒時間,飯局自然就落在了晚上下班。對我來說真的苦不堪言,因為又相當於上了半天班耗能,本來就能量不足,等聚完餐很晚回家,我直接負能。
因為對於內向者來說,過多的刺激會流失大量的能量,過度的刺激更會讓內向者萌生抽離的尋求,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一些嘈鬧的聚會上,內向者都只是身心俱疲的坐著不說話,看起來「不合群」的原因。
相反,外向者喜歡刺激,因為刺激可以給他們帶來能量,因此,當他們陷入孤獨或是缺乏新鮮感時,往往會需求變化,他們總是往可以社交的空間跑,比方咖啡廳。
但是強調一點,並不是說,外向者就沒有抽離的需求,也不需要有寧靜的片刻。只不過抽離相對內向者更重要,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條件,讓他們可以在結束社交後卸下重擔,自行復原,再度生龍活虎地投入到混亂的日常生活中。
總結一下,怎麼判斷自己是那種性格,主要看能量來源。外向者通過與他人交流來獲取能量,宛如風車,可以一邊消耗能量,一邊積蓄能量,而內向者則是在獨處中恢復能量,就像蓄電池,在外面沒有風吹草動的安靜狀態下充電,積蓄能量。
對於內向者而言,學會高效地運用自己內在的力量,格外重要。
二、內向者如何安靜地發揮影響力?
1、學會自我認同,忠於自己
在我們的文化裡,自我提升類書籍幾乎都是針對本身就能成功推銷自己的外向者量身定做的。像洛肯博士在《內向心理學》中說的:
「外向者很擅長毛遂自薦,他們不但口若懸河,更是自我公關的高手。對於內向者而言,閱讀那樣的書籍就好比老鷹向鴨子學遊泳,恐怕永遠都學不會。老鷹可以在空中稱王,前提是它必須提醒自己:飛行才是自己的優勢!
同樣的,在汗牛充棟的溝通類書籍裡,真能對內向者有多幫助的內容寥寥無幾,例如那些關於『傾聽必要性』的冗長篇章,他們就不需要。事實上,內向者是很好的傾聽者,他們真正困惑的是,為何別人不能好好聽他們說話?」
句句說到我心坎上,內向者太需要一本自己的溝通手冊了!在與內向者往來時,外向者很容易會產生對方不夠體貼、無聊,甚至拒人於千裡之外的感覺,這些都是錯誤印象。
因為內向者有偏好的溝通形式,他們喜歡與一兩位對象談話,而不是在一個較大的團體中交流。拿我自己來說,即便是我和我的兩個閨蜜關係已經很好,不存在溝通障礙、社交恐懼,但只要我們三個人待在一起的時候,倆閨蜜會滔滔不絕地說,我自動就成了那個話少的「冷落者」。
一開始閨蜜會突然停下來問我,你怎麼不說話呢?我會很手足無措,因為我怕她們覺得我沒有認真聽。我知道她們是怕我感覺被忽視,其實並不,我喜歡聽她們說,然後思考,能夠給我很多靈感啟發。而且在關鍵時刻,我會發表我的看法,給她們一種「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感覺,也讓她們知道,我不說話是真的沒有想到說什麼,並不代表我沒有認真參與她們的談話。
正如洛肯博士所言:好的溝通首先是自我認同。有時候只是溝通方式有問題,而不是溝通能力的問題。我清楚自己喜歡這樣的溝通方式,而不是在人多的環境下無法適應,就懷疑自己的溝通能力。
所以,作為內向者要發揮自己的影響力,首先應該學會認同,忠於身為內向者的自己,去做適合自己、符合自己需求的事情,嘗試專屬於內向者的溝通方式,就將安靜地發揮出自己的影響力。
2、了解性格特質,利用優勢
沒有認識,就沒有發展,只有在對自己有了初步概念之後,你才能妥善評估在不同情況下你的哪些個人特質是舉足輕重的。
內向性格的「陰暗面」,包括恐懼、過於注重細節、易受刺激、被動、逃避、過分理智、自我否定、固執、孤僻、害怕衝突等,一旦處理不好,就很容易被貼上各種負面標籤,引發負面情緒,導致我們沒辦法好好生活。
同時,內向者也有很多不那麼顯而易見的性格優勢,包括謹慎、專注、獨立、安靜、自我探索、善於傾聽、善於分析、擅長寫作、持之以恆、有同理心等,這些都是獨一無二的閃光點,就像引路的星星,指導我們一路成長。
內向性格障礙如何化解,在《內向高敏者》這本書裡,洛肯博士講了具體梳理的辦法,那在《內向心理學》這本書裡,她主要分享了內向者在不同處境下如何利用自己的性格優勢。
01、親密關係中,內向者如何與人相處?
對於內向者而言,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不容易,尤其對內向單身者而言,尋找伴侶可以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這意味著要主動去接觸、更進一步地去認識陌生人,不但要耗費心力與人相處,還要耗費心力克服自己的障礙。
但是,如果你希望與某個彼此珍惜、心靈相通的人一起生活,那麼,採取主動就是值得的。而且,在尋找伴侶時,內向者可以善用自己的優勢。
那麼,內向者通過發揮這些優勢找到另一半之後,該怎麼進一步塑造親密關係呢?這裡內向者與「另一半」溝通可以分為這2種情況:
內向者如何與外向的另一半溝通?
內向者如何與內向的另一半溝通?
不論你與伴侶是「內外配」還是「內內配」,在溝通相處中,像洛肯博士提醒的那樣:
「倘若你與你的另一半『運行方式』截然不同,千萬別以為對方會自動知道你的需求,正如你自己難以看出外向者的需求一樣,對方也難以看出你的需求。因此你要先認清自己的需求,再將這些需求提出來與對方溝通。」
其實,清楚自己的需求,主動表達,不要讓對方來猜測你的心思,這一條放在任何溝通裡都是有效的,很多時候我們渴望自己的心思被親近的人猜中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沒猜對就與「不在乎」劃上了等號:「我們都那麼熟了,你還不清楚我嗎?連我怎麼想的都不知道,你根本不在乎我!」
這挺累的,牙齒和舌頭朝夕相處都會打架,何況兩個不可能24小時相處的人,偶爾思想有偏差太正常了,根本沒必要上升到不可挽救的高度。
02、職場競爭中,內向者如何彰顯成績?
內向者在職場上可以做出很好的成績,只不過,他們有一個通病:不僅不愛表現,還很鄙視自吹自擂!因而,內向者少了被看見的機會,得不到提拔,畢竟有決定權的人對內向者的績效和成果知之甚少。
現在,早已經是一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只是等著被人發現的概率太低了。我們完全不用自吹自擂,但至少應該讓自己的成績有適當、充足的能見度,得到我們應該有的報酬。
那麼,內向者應該如何低調地、其如其分地彰顯自己工作成績呢?
有這麼4個方法:
001、列工作成績清單
將你做出成績的事情寫下來,比方銷售成績、完成的企劃案、得到解決的問題等。因為你不寫下來,自己也很容易忘記。最重要的是,如果你總是十分嚴苛的看待自己,那麼這份成績單也可以幫你找回自信。還有,如果連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成績,別人還能怎麼辦呢?
002、與同事上級建立私交
這個私交並不多複雜,一定要深入到某個程度,可以是與同事順帶一起吃午飯,或者是參與一些諸如慶生之類的非正式場合,建立起可靠的人際關係和屬於自己的社交網絡。
003、表明你的興趣所在
如果你前兩點奉行的比較好,這一點就更好做到了。因為列成績清單,你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什麼事情是你得心應手的、什麼事是你感興趣的,可以看出自己的事業發展方向,就能朝著自己喜歡且擅長的工作前進。
但我們周遭並非人人都是伯樂,你不說明對某個計劃或工作領域感興趣,別人也沒時間來了解你。可以就是跟同事、上級吃飯順嘴提及一下,讓他們知道你的意願。
004、多做事兒
有許多工作未必是你的職責,不過你卻可以利用它來提升自己的能見度。所以,儘可能地自告奮勇,恪盡職守地完成。
這些工作有可能是去和某個麻煩的客戶談判,有可能是去支持同事,也有可能是在某個領導小組面前發言。去承擔這些,有可能你會慘遭失敗,但這也不失為一種提高能見度的方式,畢竟,要是開創事業簡單,每個人都飛黃騰達了,是吧?所以,放輕鬆去做就好了,你的所作所為都將被他人共見。
不過,這多去做事也有一個前提,就是你本身的職責在自己參與參與都能順利推行,這時,你也才能空出手來承擔未必是你職責範圍的工作。
洛肯博士在《內向心理學》後記裡說:「世界需要內向的你,請你勇敢的站出來,安靜且有力的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你只要用內向者的視角去分析一下你的生活環境,與自己的優勢和需求培養出感情,並且在此基礎上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應對策略,就能依循著它發展自己的美好人生。
願我們忠於自己,適性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