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性格內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

2020-12-16 騰訊網

一、「我不是不想說話,只是沒那麼需要和人說話。」——被誤解的內向者

性格內向者容易被誤解,通常他們在人們的眼中是這樣的:

沉默寡言、孤僻、害羞、故作神秘

不喜歡跟人爭執和競爭,但特別注意細節

行動力遲緩、思考緩慢不輕易發表意見

說話輕聲細語、時刻揣度對方的反應調整自身狀態

在心理學上,性格內向是指氣質中指向性的一種,這樣的人的言語、思維和情感常指向於內。

在艾森克個性問卷中,就把典型的內向性格描述為:安靜,離群,內省,喜歡獨處而不喜歡接觸人。

他們保守,除非摯友,否則總是與人保持一定距離。總是羅列出一系列計劃,以保證做事按計劃來,不憑一時衝動,日常生活既規律又嚴謹,遵循傳統倫理觀念。

極少有主動進攻行為,或多或少有些觀念和情緒上的悲觀。本人容易焦慮、緊張、易怒還有抑鬱,也因此導致睡眠不好。

總而言之,性格內向者具體表現出來的,跟個人受教育程度、個人經歷、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有關,基本上是屬於中醫裡的「氣虛」體質。

而與此相對應的外向者又是什麼樣的性格與行為呢?

外向者的性格特徵,與內向者完全相反。

長期以來,速度、競爭和魄力等外向性格者的優勢,都是社會追求的主流價值觀。

在促進社會高速發展,創造巨量物質財富的實際需求下,外向者的種種行為、語言、情緒、判斷都更能讓人和社會感受到前進的激情,改天換地的魄力與魅力,從而廣受歡迎。

而他們的種種成就,也讓性格內向者們承受著莫大的壓力,一度以性格內向是一種缺陷為標籤,小心翼翼的,暗自生活在性格外向者主導的社會環境中,身心都備受考驗。

二、內向型性格+外向型性格=兩類完全不同的能量獲取方式,各有優勢

至此,你可以看出,性格內向者與性格外向者,無論從外在行為還是思考模式,都是截然不同的。我們從日常最明顯的個人社交生活來說一說。

從本質上來講,人的社會交往是一種主動性行為,是基於自身動機和目的,主動展開的一系列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和溝通。

但是根據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內向的人總是傾向於從內心獲得能量,更喜歡在安靜沉默中獨立思考、自我反思,所以他們更適合遠離外部社會,才更有利於他們探索萬物和獲得內心的寧靜。

與此相反外向的人是通過人際社交、參與或開展雙向互動等方式,來獲得新的個體能量的。

所以通俗點說就是,你總能看見內向者安靜如雞,一副歲月靜好毫無變動的樣子,其實內在的她/他一直在靜態中蛻變著。

而外向者從來都如火如荼,來去如風,哪裡熱鬧哪裡必然有她/他的身影,有時聒噪的讓人受不了。

正是這樣動態活躍的性格和深度社會交往,給外向者源源不斷的輸入能量。

三、為性格內向者正名:尊崇自己的天性,性格內向者根本無需社交

「寧靜生活的單調與孤寂能啟發創意的思維。」——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所謂內向和外向,其實是兩類完全不同的能量獲取方式,各自有各自的優劣勢。

只不過,相對於外向型性格,內向型性格的人更容易遭受誤解而被定義為不合群,平白遭受很多委屈,一些內向性格的人會被貼上「內向者不擅長社會交際」的標籤。

為了擺脫這一標籤,一些性格內向者就逼迫自己嘗試著參與社交,想改變自己在人群中的印象。

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內向者根本不需要社交。

正如我們前面講過的,一個人如果能清晰認識到自己的性格特徵,就會尊崇自己的原始天性,以正確的方式讓自己獲得能量和舒展,而不是刻意為難自己去迎合外部世界的刻板印象。

據統計,這個世界上大約有1/3到一半的人都是性格內向的人。

鑑於內向性格一直被一些不懂心理學的人所誤解,現代心理學通過對內向性格的特徵、習慣和需求進行的深入研究,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給內向性格的人「正名」。

比如布魯默(Herbert Blumer)在他的《象徵性互動論》中,就提出了「自我互動(self interaction)」的概念。在現代心理學中,這一個概念被認定為自我意識的形成和自我覺醒的過程,其結果就是自我認同。

根據這樣的解釋和理論,我們可以看出,對於內向的人而言,一次次內向傳播就是一次次的自我互動過程,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自我逐漸走向覺醒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思考、獨處、深度思考萬物本質等內向傳播和完善,能使內向者形成與外界社交一樣同等緊密的社會聯繫,而且獲得的都是優質回饋和朋友關係。

不僅完全杜絕和避免了與人接觸、頻繁社交等行為給性格內向者帶來的厭倦和疲憊感,還從本質上讓內向型性格的人更加了解自己,更懂得與社會和外界和諧相處。

而與此同時,性格科學家也發現,內向跟外向其實剛好是性格上的兩端,內向性格與外向性格各有長處——只是彼此有一些不同而已。

社會公眾應該對二者有客觀公正的認識和態度,而不是完全推崇外向型性格。

內向作為一種內在氣質,它無法被改變。

作為性格內向者最好學會利用它,了解到它是自我覺醒的一個過程而不是對抗它。

請記住,欣賞自己與生俱有的個性,以安靜的方式走自己的路,走向自己的目的地,就是一個人對自己最好的保護和認知,是一個人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上對自己最大的成全。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放鬆身心尊重自己的天然性,並學會在各種社會關係和常規交往中如婚姻關係、親子教養、人際關係、工作職場等環境裡,與世界和諧相處。

四、注重主觀感受的未來社會形態,將會以內傾型為主

「請忠於身為內向者的自己,去做適合自己、符合自己需求的事情,你將安靜地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改變這個世界!」——西爾維婭·洛肯

雖然當下社會是典型的人際交往社會、人脈社會、人情世故社會,對性格內向者一點也不友好,也經常誤解他們。以至於他們經常被勸說和告誡,要多去人群中走一走,多多開展社會交往。

榮格在其另外一部著作《心理類型分類》中說到,雖然我們的現代社會總體偏向於外向型人格,屬於外傾型社會,在人類社會漫長的進化和發展過程中,一直保持著群居的生活方式,但對主觀性情感和體驗有著實際需求。

當物質條件越來越發達,人類對精神層面的需求也會越來越高,將不再單純關注物質需求,而是越來越重視主觀感受、重視內心更深層面的東西。

而這些正好是內向型性格的人所擅長的,這意味著在未來,內向型人格將對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和作用力,未來社會的最終形態,也是內向型社會。

所以,了解了以上這些以後,我們希望你更充分的了解自己,肯定自己。

在了解自己的前提下,你就應該知道,作為一個內向型性格的人,其實真不需要什麼社交,保持好你自己最擅長的狀態,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認同與福利。

認清自我,特意為之!——美國鄉村音樂女王多莉·帕頓(Dolly Parton)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相關焦點

  • 性格老實內向的女人,根本不需要改變
    人與人之間並非因為長相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很多時候則是由於他本身的性格差異影響的。心理學家將人們的性格分為九種,劃分的依據則是個體本身的語言、行為、氣質等各方面因素。不同性格的人,他們行為處事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在面對同一件事情的情緒反應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 心理學家:那些性格內向的人,最害怕做這四件事
    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性格不盡相同。有的人性格活潑外向,有的人則是孤僻內向。他們在面對生活困難時,處理方式和解決手段也不一樣。如果你仔細觀察身邊的人,那麼你一定會發現有些人的行為舉止與常人不同,這類人極其內向,你不開口詢問,他們也不會主動來和你談話。
  • 心理學家:內向性格的人,未來更有潛力
    一個人的性格是非常複雜的,最常見的分類是外向與內向。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某某很外向,聊起天來侃侃而談;或者是你看這個小孩子臉紅了,也不說話,一定很內向,諸如此類的言論。所以大家普遍是通過一個人在社交方面的外顯行為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
  • 心理學家:總有一天你會發現,性格越是內向的人,越厲害
    「我性格內向,每次到人多的地方就不敢開口說話,適合什麼職業?」 「我性格不夠開朗,需不需要改變自身性格?」 「這份工作我挺喜歡的,但就是性格不太合適,怎麼辦?」 ......
  • 為什麼性格越是內向的人,越厲害?心理學家的解釋告訴你答案!
    為什麼性格越是內向的人,越厲害?心理學家的解釋告訴你答案! 現代社會,「內向」逐漸成為了一個貶義詞,人們總是習慣於把那些在公眾場合不善交流的人打上各種負面標籤,認為他們是不合群、孤僻、不懂得人情世故、極度內向的。
  • 心理學家表明:一定不要瘋狂追求性格內向的男孩子
    心理學家表明:一定不要瘋狂追求性格內向的男孩子現在生理學家調查發現,很多男性朋友願意接受女性的主動追愛,因為生命會感到心情非常的高興,但是調查對象進行了性格區分以後,大家就會發現,超過80%的內向性格的男生,並不是特別的喜歡女生主動的追案
  • 心理學家:只有性格內向的人,才能看懂這四個場景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人的性格千變萬化,有的人性格外向,擅長人際往來;有的人則沉默寡言,具有內向的性格。內向和外向性格的人可以說是截然不同,這兩類人面對生活的困難,也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和看法。相比較而言,性格內向的人更加心細,內心更敏感,有些事情對於外向的人來說,不會放在心上,而對於內向的人而言,卻會感到尷尬。下面是心理學家總結出的、四個內向者才懂得的尷尬場景。
  • 老實內向的人,根本不需要改變
    我們先說一下什麼叫做老實內向,心理學將內向型人格解釋為氣質中指向性的一種,無論是人的言語、思維還是情感常指向於內者為內向。著名心理學家艾森克對於典型性內向性格描述為安靜且喜歡離群,更喜歡獨處的。思想上過於保守,行為上表現猶豫不定,情緒上更是過於悲觀。
  • 心理學:內傾型性格將會成為主流,性格內向的人並不需要社交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一、眾人所不解的內向者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相信每個人都會接觸到性格內向的人。這些人往往不太善於表達自己,在社交過程中也會表現得比較小心翼翼。
  • 心理學家:時間久了,你會發現,性格內向的人越厲害
    她就是著名女演員奧黛麗·赫本,很難想像到電影裡面的優雅女神,現實生活中居然是個典型的內向型性格。實際上,在如今社會,人們總是願意把那些內向的人,喜歡獨處,不隨大流的人打上各種內向的負面標籤,譬如不合群,跟別人不一樣,孤僻等等。
  • 性格內向的人有什麼特點
    從人的生理學來講,性格的內向和外向都是人所具有的一種性格特點,並無好壞之分,內向性格也不是什麼弱點。有研究得出不同結論:世界上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五十七的人都是內向者。有天賦的人當中,內向者居多。心理學家認為,永遠不要低估一個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的人。性格內向的人主要從自己的精神世界獲取能量~讀書、思考、創作,大量的外部刺激缺讓內向者難以應付。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內向者更傾向於言語的深度而不是廣度。內向者抗幹擾力強,更容易保持耐心和專注;做事謹慎,更容易感知和評估風險,也更值得信賴,但是也要注意建立起自信心。
  • 《內向心理學》:其實你並不孤獨,這個世界需要每一個內向的人
    ——西爾維亞·洛肯也許說起內向的人,人們的第一印象大多數是平時說話不多,放假總是整天宅在家裡,一邊刷著電視劇,一邊嚼著爆米花,偶爾實在懶得不想出去,一個外賣足以滿足他們。儘管內向者群體在全世界的性格各異的人們中間佔到50%的份額,但是也掩蓋不了這一半的內向者人士被大眾忽視的事實。
  • 性格內向的人如何鍛鍊社交能力?
    這是一篇專門寫給內向者的社交指南。 全文5500+字,純乾貨,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進行選讀或跳讀,不影響理解。或者先收藏起來,等閒下來再慢慢看。
  • 性格內向的人有什麼特點呢?
    你是否有社交恐懼,低情商和性格內向? 社交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不一定與性格內向或外向有關。 性格內向的人和性格外向的人有著完全不同的社會偏好。
  • 永遠不要低估一個性格內向的人!
    從小到大,爸媽就一直在給我灌輸一種思想:「內向性格是缺點,你要改變」、「內向性格在社會中不受歡迎」、「優秀的孩子就應該善於自我展現,和誰都能打成一片」。長大後,社會給我們的壓力更大,在社交和外向性格備受推崇的文化中,作為一個內向的人很難,甚至是可恥的。
  • 性格內向害怕社交?做到這3點,內向的人也能變身社交達人
    2、內向的人在社交時,不善於自我營銷,更偏向於真誠的交流比如我特別羨慕那些能說會道的人,他們能把一個人說到天花亂墜,能把一件物品誇成花兒,他們很善於推銷:推銷自己,推銷物品。可是讓內向的人推銷自己,他會開不了口,他認為推銷自己就是在自誇自擂,會感到渾身不適。
  • 性格內向,不善於交際應酬的人適合做什麼工作?
    全文總計1654字閱讀時間7分鐘首先可能要搞清楚一些比較客觀的內容,性格內向的人,並不是只有一種內向。看似不善於社交的人,並不代表不能社交,也不代表社交能力弱。內向的人分四種:只喜歡和熟人一起玩的人;充滿想像力和創意懶得社交的人;不喜歡在人多地方出現的人;大家不愛和他玩,導致被動內向的人。
  • 社會心理學:內向的人好不好?看看這3種內向型性格
    此內向者應該多建立社交的弱關係,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只是偶爾聯繫的那種朋友。心理學家格蘭諾維特發現,自己的親戚朋友等強關係屬於無效社交,真正對自己有用的人多來自弱關係。生活中你會發現,自己要創業時,請死黨給自己一些建議。突然發現,他們的想法跟自己的想法一致,根本沒有什麼建設性的意見。
  • 心理學家:性格內向不必強行改變,選擇這3類工作,很容易成功
    外向的人從人際交往中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動力,內向的人在獨處中獲得內心堅強的能量。在心理學家研究成功者時發現,在社會中成功的人群中,外向和內向的人都是對等的。所以,不管是外向還是內向,都不會給你的人生帶來什麼影響,只不過是看你怎麼做罷了。
  • 內向真的不好嗎?搭建「恢復壁龕」,培養「內向性格的競爭力」
    導語:一直以來,在我們的印象裡,內向似乎一直都是個貶義詞。生活中經常聽到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太內向,進而各種擔憂。這個社會給外向的人賦予了太多光環,而內向的人卻被貼上膽小、自卑、社交能力差等標籤,在這樣的環境下,每個人都對「內向」這種性格避之不及,家長不願孩子內向,老闆不願招內向的員工,內向的人難道真的不具備優勢嗎?